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偏鄉醫療第一線:衛生所護理師無私奉獻的日與夜
專題
第1807期
偏鄉醫療第一線:衛生所護理師無私奉獻的日與夜
焦點
2025-04-11
【記者林沂葳、楊凱傑、張傳儀、吳妤潔、黃詠欣報導】空曠的社區活動中心內,在離島衛生所擔任護理師的伊醬(化名)一早就將桌子、椅子排放整齊,準備上午場的公共衛生(以下簡稱公衛)宣導。隨著人群魚貫而入,他幫長輩們拉起椅子,並溫暖問候:「akes (雅美語,指奶奶),你最近怎麼樣啊?聽說你買了新手機。」為了與當地長者宣導健康檢查的重要性,伊醬認為和他們閒聊是不可或缺的,「要先讓他們卸下心房,再說檢查有什麼好處,他們才不會『咻』就跑走,業務目標才能達成。」 2025年,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就醫需求逐步增加,衛生所作為基層醫療、衛生及保健的核心單位,面臨顯著衝擊。衛生所護理師的職責範疇也日益擴增及多元,他們不僅須執行傳統的傳染病防治、婦幼衛生、預防接種等工作,更承擔了癌症篩檢以及社區精神疾病患者的關懷訪視等任務。除公衛相關工作外,大多數護理師亦需輪值診間,負責協助醫師看診。 護理師伊醬分享他一天繁重的工作日常,他從早上八點進衛生所後就要著手準備業務資料、統計疫苗數量、登記疫苗冰箱的溫度、處理健保轉檔作業等。有時候藥師不在,他還須負責藥品管理;行政人員不足的情況下,也須承擔核對醫療費用的工作。當前置作業處理完成後,在衛生所門診時段中,護理師會輪值協助醫療工作,或是到不同據點去辦理宣導活動。另外,伊醬也透露一開始從本島到偏鄉衛生所時難以適應,他說:「因為我是外地人,有很多的文化差異,要去理解才能夠去推動我要做的公共業務。」 在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偏遠地區,衛生所的護理人員肩負著重要的公衛責任,透過積極走訪宣導,將健康知識與保健觀念帶入社區,但也時常要面對語言及文化上的隔閡。曾在山區衛生所任職的護理師小可(化名)說:「與長輩溝通時,常常要會台語、客語,不然宣導的再多,長者只會說聽無某(台語)。」 「雖然護士的態度很好,但還是會希望能有多一點會講母語的護士。」蘭嶼東清部落的居民黑妞(化名)說道。伊醬坦言在蘭嶼需要理解當地文化,才能順利推廣公衛業務,像是年紀較大的長者更傾向使用母語,因此有時需要請當地耆老協助翻譯。雖然他本身是阿美族人,但不同族群之間仍有差異,進而增加工作的複雜性。「這邊的婦女不太喜歡給認識的人做抹片檢查,因為對他們而言,私密處給別人看,民俗風情上是一種不好的行為。」伊醬解釋,他們更希望可以給只有一面之緣的本島醫師檢查,避免之後還要見面的尷尬。不過護理師小英(化名)表示,在與部落長老建立信任關係後,藉由他們協助說服居民參與,減少溝通上的困難。他在偏鄉任職多年後,發現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推動當地公衛的必要條件。 除了文化差異,曾任國姓衛生所護理長的邱秀娟認為偏鄉與都會區衛生所最主要的差別在於服務人口的規模,他解釋:「在大鄉鎮可能一個人負責肺結核,但是在小鄉鎮你可能負責肺結核又(負責)傳染病。」偏鄉衛生所雖然因人口少,單一業務的數量壓力較小,但由於人力吃緊,一位護理師需要承擔更多不同種類的業務,負擔依然沉重。小英坦言,這種身兼多職的情況讓他覺得很疲憊,尤其年紀漸長後更難以負荷,許多同事也因此選擇轉調到比較輕鬆的單位。 偏鄉的醫療資源不足,當地衛生所更是重要的醫療據點。「離這邊最近的醫院都要30分鐘車程起跳,對一般民眾尤其行動不便的長者,來這裡看診是他們的最佳選擇。」邱秀娟認為,衛生所對山區鄉鎮的醫療支持甚是重要,離島地區更是如此。手抱著五個月孩子的父親小青(化名)說:「我們這邊(蘭嶼)就這一個醫療機構,像我兒子除非大病(去醫院),不然很多時候我們都得靠這邊的醫生和護士小姐幫助。」 新進護理人員剛到蘭嶼時,都需要深化醫療相關專業知識。「剛開始最不適應的就是醫療(行為)方面,我從事公衛工作已有20年,今天要我回過頭來再面對醫療(行為)時,需要重新調整心態。」伊醬表示在醫院,極重症病患會分門別類處理,但在蘭嶼衛生所,必須要全面接收各種病症的患者,這讓他在初期倍感壓力。 除了醫療與照護工作,偏鄉護理師也需要處理行政工作。田小燕分享在烏來需要推動的計畫眾多,例如部落健康營造、長照分站等。他指出,這些計畫皆需要撰寫企畫書並申請經費,「我常常覺得我的辦公桌上都有一堆文件,不是在寫企畫,就是在寫企畫的路上。」他也強調,在山區衛生所,自己還需要處理許多雜事,像是居住房屋的修補工程(例如漏水),他笑道:「別人問我怎麼(什麼)都會,我就會笑說,我從護理人員的背景學會了怎麼做土木工程。」 偏鄉護理師利用晚上時間加班是常態。小英無奈地說:「很多業務是需要去宣導的,但在門診時,根本沒時間做宣導。」他下班回到家,處理完家務後,還要打開電腦將業務記錄匯入系統。「上級不會主動要求我們加班,因此也不會給予加班費,但我們都是私下自己加班。」他強調,上級單位一定看不到自主加班的時間,即使門診佔用了白天的工作時間,衛生局仍要求他們要和台灣本島其他單位,在同樣的時程內完成設定的業務目標,這「平等」的做法,也無形增加了他們的壓力。 過去在醫院工作,現轉任離島衛生所的護理師阿兵(化名)則認為衛生所的工作與醫院的臨床工作非常不同。「原本我是想要轉換一直值夜班的工作環境,才選擇轉入公家機關。」但公職的工作卻不如他的期待。阿兵解釋,在醫院工作,下班後基本上就沒有其他事務,但在衛生所,工作是任務導向,一個人通常負責多項業務,即使休假時遇到相關問題,在職責範圍內仍然需要處理,讓他覺得沒有完全下班的感覺。 護理師遇到災害時要衝鋒陷陣,但偏鄉護理師遇上颱風、土石流等緊急危難的機率更大,更易碰上嚴峻情況。田小燕表示過去烏來山區遇上颱風時,身為護理長的他,需要坐鎮前線,在艱難的條件下協助災害救治。小英過去也參與過以直升機護送緊急傷患,在沒有醫師的狀況下,護送人員需自行判斷該進行何項醫療行為。他坦言過程壓力極大,「直升機上只有自己能夠負責照顧病情危急的病人,萬一病人在四十分鐘的航程中發生意外,該怎麼辦?」衛生所曾有護理人員在飛行過程不幸遇難,現在直升機護送已有其他單位協助,但若直升機無法飛行,還需護理人員以船隻後送(註)。航行過程長達四小時,風險與壓力仍在,因此他也希望未來能盡量避免由衛生所護理師進行船隻後送。 註:自事件現場或戰鬥地區向後撤運人員及物品。 「每次我們都與民眾說要怎樣才能維持身體健康,但我們才是最不健康的。」田小燕苦笑說道,除了寫企畫時須久坐辦公室,面對繁雜的工作,護理人員也常常睡眠不足。「我們衛生所的主任曾經問我,為什麼衛生所的護士要來開那麼多次安眠藥?」田小燕表示部分同仁甚至需要藥物協助才能安心入眠,對護理師而言,睡眠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讓民眾有更好的醫療品質,他說:「你要打針總不能打錯位置吧?」 護理師執行的業務精細且風險高,需要專注精神,因此工作之餘,護理長也會建議同仁出國舒緩壓力。「同仁需要離開這整個環境,甚至台灣,才聯絡不到,不用遇到緊急狀況又被叫回來。」田小燕說。離島的護理師們也有同樣境遇,工作繁忙、經常加班導致難以兼顧家庭,身心靈也累積不少毛病,小英自責地說:「我還是會對我的孩子感到抱歉。」 偏鄉護理師的業務負擔重,加上工作與生活的失衡,導致即便有公費生計畫,偏遠地區的醫療人才招募也一直是難解的題。小英觀察到許多當地年輕人畢業後不願立即返回鄉土發展,他分享自己也是公費生,畢業後原本不想回到離島,因為當時覺得太年輕,想在外面多闖一闖。他解釋,「這邊只有偏遠地區加給,自己後來選擇回到(家鄉的)衛生所工作,主要是覺得應該回饋故鄉。」對於吸引年輕人回到離島衛生所工作,小英仍抱持希望。他也曾鼓勵當地的年輕人念護理系,但成效似乎有限。他解釋,衛生所的工作性質並非適合每個人,需要個性活潑、善於溝通的特質,讓很多人卻步。 偏鄉護理師的福利誘因也是政府需要努力的方向,彰化縣衛生局保健科長姚玉津認為,若要招募更多人力投入偏鄉護理,可以透過獎金、額外的加給,吸引公衛護理師留任。作為年輕護理人力的阿兵提到,當初會來到衛生所工作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薪水和福利還不錯,「像現在的長假制度,我就能夠有時間回鄉。」阿兵說道,持續提供具吸引力的薪資是留才的首要因素,也須增加現有的休假福利,讓護理人員得以喘息。 衛生所的高壓環境讓不少護理師打退堂鼓。「之前我們的護理師同仁就有在閱讀考校護的相關書籍,還問我要不要一起跑走。」田小燕說道。現已轉為校護的邱秀娟也坦言,偏鄉衛生所的工作壓力不小,對他而言轉換跑道才是一勞永逸的方式,「說實話我也很喜歡與民眾互動的過程,但身體實在扛不住,無法像年輕時僅憑一股熱血了。」他分享現在擔任校護,僅須做好校內學生的健康管理等業務,比起擔任護理長時期,需要管一整個鄉鎮的居民,還有一定的業務量,工作壓力確實減緩不少。 姚玉津澄清說:「我們在設定業務目標數時,不會平均分配,而是會考量目標族群的多寡和人口結構進行權重調整,偏鄉的目標數通常比都市少。」伊醬認為工作上最需要的改善不是業務量太多,而是給的完成時間太少。他指出,蘭嶼衛生所的業務時程與台灣本島相同,希望政府能夠考量離島的特殊性,給予更彈性的時間,或者提供人力資源上的協助。 田小燕認同公衛業務是為了民眾的健康福祉,但認為新的業務只會增加負擔,在沒有通盤思考的情況下,偏鄉地區會難以負荷。田小燕分享,「像是長照的延緩失能計畫和部落健康的長者減重都是有關長者運動(的計畫),我就會把性質類似的整合後,將原本可能需要多人力執行的多個計畫合併,以精簡人力。」現行他只能先找尋更有效率的作法,避免目標量無法達成。 除了公衛的業務,小英也期望醫療和公衛能夠分開,「如果醫療有專注的護理師,會更重視醫療這一塊,而公衛也能專注於業務上。這樣就不會出現兩邊都做得不好,又被上面責備。」然而,姚玉津認為醫療和公衛業務不可分割,因為前端的公衛服務可能發現異常,後端需要醫療介入,且服務對象是同一人。整合式照護更能從前端預防保健到後端醫療照護完整服務民眾。 儘管偏鄉護理師面臨諸多壓力,但在這些人煙稀少的山林與離海小島,仍有一些護理師們心甘情願為這片土地上的人默默付出。 身為阿美族的田小燕來到以泰雅族為大宗的烏來區,雖然一開始居民會將他視為外來者,但隨著多年來,他為這塊土地的付出,也逐漸被接納。「我來這裡這麼多年,他們有些人都不知道我的名字叫田小燕,他們只知道阿長,甚至有人叫我阿長姐。他們對我真的很愛戴,因為他們知道我在幫他們。」說起這段經歷,田小燕的臉上揚起笑容,言語神情之間透露出一絲絲得意。田小燕笑著說,雖然工作辛苦,但若能滿足居民的需求,便覺得快樂。 同樣身為偏鄉部落的護理師,伊醬也喜歡與部落的民眾互動,進行衛教宣導,「我能感受到當地社區需要自己,尤其因為我還是當地人,能說母語,這讓民眾感到比較安心。」他說,即使工作很累,但想到自己還有用處,就有繼續留下來的動力。
24億偏鄉計畫惹議 牙醫控政策助長特權
影音
第1801期
24億偏鄉計畫惹議 牙醫控政策助長特權
2024-11-29
【記者黃詠欣、林沂葳、楊凱傑台北採訪報導】逾3000人上街抗議,本土小牙醫聯盟於24日在立法院發起「反密醫、反特權、反對24億假偏鄉計畫」遊行,認為政策變相增加「波波醫生」實習名額,且無助於偏鄉醫療品質的改善。 「波波醫生」是指在波蘭獲取醫學系學歷而在台灣考取證照的醫學生。他們與國內醫師學習過程不同,台灣需經2到3年醫學生實習、取得畢業證書後,才能參加國考,而「波波醫生」在求學階段的課程中僅為觀摩,考完國考後才進行實習,此外,由於「波波醫生」的實習訓練時數少於本土醫學生,臨床經驗與醫病溝通能力備受討論,引發本土牙醫對「波波醫生」專業度及公平性的質疑。 衛福部為補充偏鄉醫療人力缺口,在偏鄉計畫中擴大招募對象,將只有通過一階牙醫師考試者也列入申請資格,政府將協助安排臨床訓練,並於培訓結束後將學生分發至偏鄉服務。本土小牙醫聯盟認為計畫以醫師實習作為誘因,然而國內醫學生在都會區就有大量實習機會,實習缺額就會留給僅過一階國考的國外醫學生,導致政策規劃變相擴增「波波醫生」的實習管道,使未經歷實習的國外醫學生在經驗不足的情況下進行醫療服務,可能影響偏鄉居民的醫療品質。維護中醫總量管制聯盟召集人陳嘉帆說道:「七年的訓練是很扎實的,不可能跳過這個訓練後跟我說,他有什麼行醫的能力,我覺得是非常懷疑。」 對此,國際牙醫校友聯合會也回應,強調偏鄉牙醫計畫優先錄取本國學歷的畢業生,不會擴增國外醫學生實習名額,且計畫內的培訓過程經過嚴格把關,並不會降低醫療品質。此外,現行政策如果過度限制國外醫學生的實習機會,將侵害他們的工作權與考試權,國際牙醫強調「波波醫生」能夠勝任與國內牙醫師相同的醫療服務,呼籲外界給予公平對待。國際牙醫校友聯合會理事長林宗億說明:「他們的課程內容是完全一樣的,國際牙醫回到台灣後,去本土牙醫接受一模一樣的考核與訓練,並通過完全一樣的臨床訓練以及實習,才能拿到臺灣的牙醫師執照。」 本土小牙醫聯盟透過此次遊行針對偏鄉牙醫計畫提出三點訴求。首先,衛福部應撤回並重新擬定偏鄉牙醫計畫,禁止增加無執照國外醫學生的實習名額,並保留2017年實行的「國外大學或學院醫學系科學歷採認原則」,嚴格審查國外醫學生的學歷及國考資格。最後,政府應將國外醫學生實習名額的上限明訂在⟪醫師法⟫中,以保障醫學生的訓練品質。 高雄醫學大學牙醫學系臨床講師蔡政峰認為:「年輕的醫師要把他安排到偏鄉去執業,這個對偏鄉是一種醫療的歧視。人力不足應該是要透過政府的資源重新分配,例如說你要增加在偏鄉的醫療健保點數,用這種方式來吸引好的醫生。」高雄醫學大學牙醫系學生陳駿也說:「有更多人來我們偏鄉服務,是非常好的行為,但是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訴求,一定要有總額管制,不可以無上限、無限擴增。」 台灣醫療與教育體系,如何平衡學歷認可、醫療品質和人才需求,還待政府、醫界和社會一同努力,以求找到共識與解方。
文學辨識模型結合醫療 供阿茲海默早期診斷新依據
新知
第1801期
文學辨識模型結合醫療 供阿茲海默早期診斷新依據
2024-11-29
【記者姚孟汝報導】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阿茲海默氏症病例持續增加,佔所有失智症類型比例約六至七成。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腦科學研究所碩士班學生陳亭瑜與現任於中山醫學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助理教授朱俊鼎,發表一篇研究阿茲海默氏症腦部結構變化的論文,刊登於國際期刊《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為診斷早期阿茲海默氏症提供實證基礎,並可能帶來革命性的診斷技術進展。 陽明交大醫學系主任及台北榮民總醫院醫療人工智慧發展中心副主任、同時也是本篇論文的指導教授楊智傑多年前開發出一款數學模型,分析文學著作內特定字詞的出現頻率,進而推算該作家的寫作模式,也曾用於辨別莎士比亞作品和《紅樓夢》文本真偽。陳亭瑜與朱俊鼎則首次將該模型應用至醫學上,將大腦灰質(註)神經元的分布密度計算成體積,轉化成可量化的具體數據並放入模型進行比對,成功捕捉到阿茲海默氏症患者與健康受試者腦部的結構差異。 註:灰質(Gray Matter)是大腦皮質中的一種重要組成結構,主要由神經元構成。 研究發現,阿茲海默氏症患者核心腦區出現顯著異常,神經結構排列較不規則,為早期診斷提供重要線索。楊智傑將健康大腦比喻為結構井然的房屋建築,阿茲海默氏症患者則相反。團隊也補充道:「透過結構分析,我們才能比較不同房屋之間的差異,進而發現阿茲海默氏症患者的大腦結構有更混亂的趨勢。」團隊推測其原因可能為患者腦內異常的類澱粉蛋白沈積,這些蛋白會破壞神經細胞的支架,導致上述狀況 。 目前診斷阿茲海默氏症多依靠昂貴且具侵入性的檢查,例如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Amyloid PET)或腰椎穿刺,是以臨床症狀作為主要診斷依據。本研究使用的磁振造影(MRI)影像則提供一種無輻射、非侵入性且成本更低的選擇。朱俊鼎說:「這也是本次研究珍貴的地方。」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教授傅中玲則指出,此研究提供一個新的量化標準來區分健康個體與患者,這是目前較少被探討,但可能具有重大診斷意義的特徵。 談及未來展望,團隊表示這項技術不僅適用於阿茲海默氏症,還有望應用於思覺失調症、躁鬱症、憂鬱症等其他大腦相關疾病。這些疾病目前無法單純透過腦影像數據診斷,需醫生問診、評估患者的精神狀況與症狀表現,「尤其是這些精神疾病因症狀重疊性高,在診斷上非常困難。」朱俊鼎補充道。若此方法未來成功捕捉大腦相關疾病導致的大腦結構變化,將提供一個全新的診斷依據。
紅外光裝置偵測血氧濃度  連結手機利遠端就診
新知
第1796期
紅外光裝置偵測血氧濃度 連結手機利遠端就診
2024-10-18
【記者黃詠欣報導】根據我國2017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指出,超過84.7%老人患有一項以上的慢性病,而慢性病患者多為慢性傷口所擾,若未處理完善,導致反覆發炎嚴重恐截肢或死亡。然而目前臨床主要依賴醫師主觀經驗視診,僅能看到傷口表面狀況,無法提供最適化療程。因此,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林志隆帶領團隊研發「基於多光譜光源血氧影像偵測之微型化遠端醫療傷口癒合階段辨識系統」,首創以彩色血氧影像客觀分析慢性傷口,量化皮下組織血液循環狀況,並榮獲「2024未來科技獎」。17日至19日,2024未來科技館將在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大樓 (簡稱台北世貿一館)展出本成品。 目前臨床主要依賴醫師視診,僅能看到傷口表面狀況,無法提供最有效的治療方式,而常被使用的市售醫療儀器——雷射都卜勒血流儀是一種桌上型裝置,約斥資200多萬,卻只能偵測血氧濃度,因重量緣故也不好攜帶。團隊成員、成大顯示電路及生醫創意系統應用實驗室博士生呂宥憲表示:「目前醫療在用的儀器沒有這麼方便、多功能。」 為了改良現有儀器,團隊研發出可攜式血氧偵測裝置,重量僅180公克。此裝置使用多光譜光源上的LED燈打紅光與紅外光照射傷口,取得皮膚反射光影像後,計算傷口及周邊肌膚血氧濃度,量化肉眼不可見的皮下組織血液循環狀況。「關鍵是我們開發去除環境光的演算法。」呂宥憲說明,團隊為還原紅光及紅外光拍出的影像,把環境光視為雜訊取出,耗時兩、三個月訓練人工智慧模型。此裝置除了可以自動分析傷口影像,更突破現有技術,評估傷口癒合階段,加速判斷患者是否需回診清除傷口。 同時團隊為了實現遠距醫療,讓醫師能線上追蹤傷口,開發手機應用程式連結裝置,能方便傷患居家使用,即時拍攝傷口上傳雲端平台儲存,醫生則可透過平台了解傷口狀況,提供最適合的敷料與療程,線上提供醫囑,有效降低傷患就診頻率與負擔。 本系統已獲得台灣專利,也進入成大醫院測試,並收集臨床數據與護理人員的反饋進行調整。對於是否繼續優化研究成果,林志隆表示想改良兩個層面,一個是增加新功能,讓系統也能判別燒燙傷情況,另一個則繼續減輕裝置重量,使其更方便。新華醫院內科醫生黃旭加認為,可攜式血氧偵測裝置在臨床訓練下會愈來愈進步,未來有望替代人員去分析、觀察傷口。
AI監測尿量變化 自動檢測急性腎衰竭風險
新知
第1784期
AI監測尿量變化 自動檢測急性腎衰竭風險
焦點
2023-11-01
【記者邱昭華綜合報導】急性腎衰竭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若沒有及早處理,患者可能需長期洗腎或死亡。「一之謂腎-基於CNN-LSTM的AI預測系統,可用於AKI的預防和早期干預」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學生團隊研發,利用深度學習模型分析患者尿量,並預測急性腎衰竭的風險。此作品亦在「萬潤2023創新創意競賽」拿下最佳潛力獎。 此圖為系統的硬體裝置,包括尿袋、電子秤、HX711重量感測晶片以及單晶片電腦等等。 圖/陳亮甫提供急性腎衰竭(Acute kidney injury,簡稱AKI)是一種突發性的腎臟功能損傷,當腎臟無法製造足夠尿液、有效排除體內的廢物和液體,血液中的毒物和電解質會不斷累積, 進而對其他器官和造成嚴重影響。目前需依靠人力觀察病患的臨床症狀以判斷AKI發生的可能,台北長庚紀念醫院的顏宗海醫師解釋道:「需要看病人有沒有出現尿液變少、水腫、呼吸困難等狀況。」欣成診所院長陳彥成醫師則表示,很多因素都會誘發AKI,「例如心血管疾病或化療藥物過量等。」因此越早診斷出病因並對症下藥,病人康復的機率就越高。 團隊將系統設置於病床旁,讓醫院只需要一台電腦就能操作所有病床的系統。 圖/陳亮甫提供該系統藉由電子拉力秤上的尿袋來收集病人的尿液後,將每個小時的重量回傳至裝置中,並收集並儲存資料後,針對最近30個小時的尿量變化進行分析。團隊特意採用深度學習訓練系統,讓模型抓取數值差異變化和分析後,開始推測接下來六小時內發生AKI的風險,若尿少狀況持續超過12小時,系統會透過Line通知住院醫師及護理師,讓醫護人員儘早治療。 此圖為AKI緊急通報結果。預測出AKI情形發生,系統會自動傳訊息到醫院的群組通知醫護人員。 圖/陳亮甫提供深度學習是人工智慧的一種方法,可指導電腦處理資料,包括識別圖片、文字、聲音和其他資料的複雜模式,藉此產生更精準的洞察和預測。而此系統也運用深度學習模型,分別是以卷積神經網路(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簡稱CNN)用作分析並抓取數值特徵,以及讓長短期記憶網絡(Long short-term memory,簡稱LSTM)負責推測未來的數值變化。雲科大電子工程系學生陳亮甫説:「雖然LSTM也能做到分析和預測,但是結合CNN可以更有效、更精確。」他表示,團隊訓練出來的模型準確率達到99%。雖然這套系統可以檢測急性腎衰竭的風險,但陳亮甫認為現在以尿液重量為標準的模型還不夠精準,「如果能獲取每小時的肌酸酐數值,可以讓模型的預測更加準確。」肌酸酐是由肌肉代謝產生的廢物,只能透過抽血檢測,若肌酸酐偏高,也代表腎臟功能衰退,因此團隊希望未來能朝向此方向改善。陳彥成建議:「這套系統可讓第一線醫療人員作為治療的參考,有望減少人力成本。」若要居家照顧及安養機構使用,則較適合應用在高風險的病人。 圖為這套系統的實作流程圖,系統從前30小時的數值推測後六小時發生AKI的風險。 圖/陳亮甫提供
遊行抗議地獄職場 醫事人員上街爭勞權
校園
影音
第1783期
遊行抗議地獄職場 醫事人員上街爭勞權
2023-10-26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黎昕俞、王華琳、李雨羲台北採訪報導】民眾變裝成不同角色走上街頭,高喊心中的不滿。眾多醫療人員於22日集結於立法院前,舉辦醫療勞權大遊行。活動結合萬聖節,將高壓的工作環境比喻為地獄,控訴現今的醫療亂象,爭取勞工權益。台灣醫療工會聯合會副理事長郭蕢瑩表示:「如果是像一般的遊行方式,我們覺得有些人他是不敢出來的,所以希望用比較輕鬆、有趣的方式,鼓勵大家一起站出來。」護理師、醫檢師、放射師等第一線醫事人員,於此次遊行提出四大訴求。希望政府正視醫療人員過勞的問題,明定三班護病比與制定合理工作量,同時期望確保職場安全,改革輪班與跨科支援亂象。更呼籲政府重視醫療專業,提供執業保障與合理薪資待遇,最後要求公部門依法履行健保制度,並在會議中納入醫療勞工代表。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周佳欣說:「《職能治療師法》已經10幾年沒有修法了,但是修法沒有成功,我們很多事情不能做。其實我們要服務很多的民眾和個案,可是卻會變成是違法的行為,這就會影響到我們的權益。」自疫情以後,醫療體系因過勞、低薪等問題未能改善,加上成效不佳的改革政策,使職場環境持續惡化,讓基層人員離職率再創高峰。臺大企業工會理事長楊心慧補充:「護理人員的薪水幾乎是沒有長進的,近30年來甚至是持平的狀況。而我們也會遇到很多職場霸凌,或是醫療環境上跟病人有一些醫療糾紛。那其實整體來說實習生都看的出來,我們的工作CP值真的很低,並不是新進人員會想要選擇的行業。」低薪、工時長的職場現況,除了造成醫護人才大量流失,更間接影響學生就讀相關科系的意願。長庚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學生劉柏均提到:「現在對醫護有興趣的人,反而不敢去做,因為看到這麼慘的待遇跟工作環境,反而就卻步了。」醫療前線人員惡劣的職場環境,政府若無法改善,留不住舊人,新人也不願進入職場,惡性循環之下,危害的依舊是廣大民眾的健康。
AI分析傷口恢復狀況 助患者居家照護
新知
第1781期
AI分析傷口恢復狀況 助患者居家照護
2023-09-28
【記者李雨羲綜合報導】在新冠疫情爆發所導致的居家隔離之下,人們在就醫上的困難提高,因此醫療體系便開始積極開發遠端醫療的可能性。亞東紀念醫院整型美容外科專任主治醫師張惇皓與元智大學資管系副教授詹前隆帶領的學生團隊,共同合作研發了一款人工智慧輔助遠距傷口照護平台,提供醫療遠端監測,改善居家照護的困境。 亞東醫院外科醫師張惇皓實際演示平台操作方法,展示如何以照護者指甲作為參照比例尺,拍攝傷處上傳雲端。 圖/元智大學提供台灣近年來高齡人口不斷攀升,因行動不便,而錯過黃金治療時機的慢性傷口病患逐年增加。為此,團隊開發的遠端照護平台透過拍攝傷處,讓AI分析復原及惡化的狀況,協助醫生與病患溝通、就診,提升護理療程的效率。團隊學生阮德慶說:「醫生可以透過專屬的病人資料庫,以訊息告知病患是否需要前往醫院回診。」此模式不僅減少了病患外出就診的麻煩,也替醫生省去了繁瑣的前置流程。 資料庫透過顏色區分患者狀況。紅色告知此病患上傳了新照片或訊息,藍色代表醫生已回覆,而綠色則是已痊癒。 圖/阮德慶提供「病患在拍照時必須以正面的角度拍攝,並且以照護者的指甲放置在傷口旁作為參考比例尺,系統會參考指甲片大小,自動換算傷口面積。」阮德慶表示,如果使用錢幣等其他參照物作為比例尺,物品表面的細菌可能會感染傷口。而照護者在協助患者處理傷口時,往往會更加注重手部清潔,因此最終才選擇了大小及衛生性最適中的照護者指甲。 AI透過分析傷口照片,自動換算惡化及復原部位佔據總面積的百分比,最終產出分析報告提供醫生檢閱。 圖/阮德慶提供亞東醫院外科醫師張惇皓表示,平台距離正式上線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實際運用時需考量更多的資安問題,我們目前還沒有足夠的技術和資源解決。」因此,張惇皓會先以自身的病患開始營運,配合此AI進行診療,減少誤判的可能性。同時,他也考慮嘗試加入語音輸入的功能,讓不擅長打字的高齡人口使用聊天室時更加方便。「因為很多慢性傷口的感染是在內部的,在診斷的時候我們都會用鑷子去撥開表皮,深入組織去觀察狀況。」天主教耕莘醫院一般外科暨乳症科主治醫師陳俊煌表示,如果只以AI及醫生遠距判斷的話,很容易因表層痊癒而忽略了內部感染,所以在實際應用上存在限制;另外,因目前聊天室只有文字交流功能,可能會導致病患誤會醫師的指令,所以他希望平台可以再增加視訊、圖片等媒體功能,讓醫生可以搭配示意圖、示範影片指導病患,減少理解錯誤的可能性。
被忽視的急救英雄:緊急救護技術員的正名之路
專題
第1778期
被忽視的急救英雄:緊急救護技術員的正名之路
2023-04-05
【專題記者林婕宇、邱楷淇、陳世軒、梁家柔、張倩怡綜合報導】「我好像是孤兒,明明就在從事醫療行為,但是我沒有被認證為醫事人員。」這是擔任高級緊急救護技術員(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Paramedic, EMT-P)的陳茂軒,在過去疫情下執勤、救護過程中的最大感觸。在新冠疫情最嚴峻的時期,中央下令醫事人員優先享有醫療資源及防疫補助。民眾對此大多樂見其成,認為醫事人員冒著生命危險診治患者,理應擁有醫療資源優先使用權。然而,多數人卻忽視了EMT-P在醫療體系中扮演的角色。駕駛救護車在疫區衝鋒陷陣、第一線接觸並救護高風險患者的他們,無論是疫苗施打優先順序還是防疫獎金的分配,待遇皆不如醫事人員。「遇到這類情況,我都會覺得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回想EMT-P在醫療體系中的不明身分,陳茂軒表示,雖然他們為患者執行許多醫療行為,但在法律上,他們的定位卻是救護人員,甚至在部分民眾眼裡他們只是技術人員。 EMT-P是救護的第一線人員,在患者到院前負責緊急搶救。即使他們暴露在高風險的環境搏命工作,但因身份非醫事人員,不僅有些權益缺乏保障,有時也會被民眾質疑,專業性不被重視。 圖/林婕宇攝衝鋒緊急救護第一線 EMT-P為急救中堅力量「他們就是在你我意外發生時,幫你跟死神拔河的人。」中華緊急救護技術員協會主任秘書林伊慧說道。緊急救護技術員(以下簡稱EMT)主要負責患者到醫院前的各種緊急救護處理,讓病患能夠維持相對穩定的狀態,提高存活率。台灣的EMT體系依受訓時數長短分為三級:初級緊急救護技術員(EMT-1)、中級緊急救護技術員(EMT -2)及EMT-P,三者可執行的救護項目不同。其中,EMT體系中最高級的EMT-P不僅能執行如傷口包紮、心肺復甦、緊急接產等初級救護工作,也能為患者實施氣管插管、心臟電擊等更具風險的侵入性醫療行為。台灣多數EMT-P為消防人員結訓後,再考取證照後擔任。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截至2021年4月9日,台灣的EMT-P組成就有約八成為消防人員。對此,陳茂軒說明,由於消防單位會開設救護相關訓練課程,且負擔隊員培訓所需之費用,一般民眾雖可自行至醫療院所參加EMT-P課程,但必須先擁有前兩等級的執照,還得自費約30萬元學費,取得資格的門檻相當高。此外,EMT-P是接觸患者的第一線救護人員。從患者角度,EMT-P能給予他們到院前最迫切需要的救護處理;對醫生來說,EMT-P則能提供患者到院前的第一手病況資訊。「他們是醫生的千里眼和順風耳。」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江文莒指出,EMT-P是傷者從事發到送醫前的照顧者,他們的救援處理及病況掌握,會提高醫生對病徵判斷的準確性與醫療效率,讓病患得到更好的幫助。EMT-P到達救援現場後,需要在第一時間判斷病患的生命體徵、病況等,接著要在相對簡陋的醫療環境下盡可能做出最好的急救措施。以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案件為例,EMT-P一旦確認病患OHCA後,需要馬上開始進行CPR(心肺復甦術)並將病患送上救護車前往醫院。若救護效果仍有限,他們則會與醫師聯絡後使用電擊器,待救護車到達醫院後,再由醫生接手,進行院內治療。對偏鄉地區而言,EMT-P在當地的醫療急救體系中更是至關重要的一環。相較於醫院密度高的城市,偏鄉就醫較不便,患者抵達醫院的車程動輒一小時起跳。此時作為第一線應對者,EMT-P的評估與處置就非常關鍵。「我經常比喻我們偏鄉EMT-P是移動的急診室,」陳茂軒說道:「並不是只要將病患快速送至醫院,還必須以深厚的經驗與臨床技巧照顧病人,不致病情惡化。」 各協會依據地方規定舉辦救護員課程,請來許多急診室醫師與救護員教學,除消防人員外,一般民眾若想學習救護技術並考取執照,也能來參加課程。 圖/邱政龍提供<b>EMT-P人手吃緊陷惡性循環 醫療救護制度藏隱憂EMT-P對醫療體系來說不可或缺,當他們面對危急情況如心跳已停止的患者或是嚴重受創的傷者,能進行侵入性治療,或是打針給藥,這是其他等級EMT無法施行的救護技術。不過,台灣EMT-P佔整體EMT的比例卻極低。根據衛福部2021年4月統計,台灣的EMT-P人數共有2003位,僅佔整體EMT人數約2%,許多消防員只有EMT-2等級。「就看個人興趣,我是沒什麼興趣的。」目前為EMT-2的消防員賴智勇坦言自己沒有意願考取EMT-P。同樣沒意願考EMT-P的消防員何浚華解釋,每個人成為消防員的動機本來就不太一樣,有人對救護較有熱忱,有人則是救災。加上EMT-P考試內容不簡單,訓練時數得滿1280小時,實際上會花上短則五個月,長至一年的時間受訓與實習,因此並非所有消防員都願意付出時間與心力。此外,擁有EMT-P執照的消防員得負責更多消防工作,像是擔任教官工作訓練EMT-2、參加會議、確保救護任務的品質,還得持續進修維持執照,「對他們(EMT-P)而言,就是多了一張證照,要多做一件工作。」在民間擔任EMT-P的何憲欽解釋,雖然EMT-P被賦予研究、發展的功能定位,可惜目前制度並無法多給他們相對的福利,而正因為成為EMT-P後伴隨的工作量增加,消防員成為EMT-P的意願大多低落。「我們考取這張證照,薪水是沒有任何增加,所以這些會來考取的人,大部分就真的是熱忱。」木柵分隊EMT-P黃名揚分享道。消防人員本身的數量不足,導致EMT-P的人力更加吃緊。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統計,截至2022年12月底,台灣各地方消防機關編制員額為20,419人,然而實際員額僅有16,305人,距離理想編制整整不足兩成。除了消防員人手不足,導致每位EMT工作量增加,台灣的救護車免費制,也是造成EMT出勤量大的原因之一。「七、八年前上海急救中心主任來我們單位參觀,他說上海1200萬人口一天的救護量,跟我們台北市240萬人口是一樣多的。」EMT-P邱政龍表示,他們勤一休一、單月執勤超過300小時,這樣的工時與工作量,和現階段的待遇相比實在不平衡。而在實際救護的過程中,雖然EMT-P受訓的時數比前兩等級已大幅增加,但他們能執行的救護項目仍受到限制。當EMT-P要對患者做出較進階的處置,如心臟電擊、注射給藥時,須透過預立醫囑(註),或是醫生線上給予即時性醫療指導,方能執行。不過,在實際面對患者的緊急情況下,EMT-P的判斷跟醫師可能會產生歧異,陳茂軒回憶,自己曾經想對一位患者實施氣管插管,然而醫師判斷這樣也許會導致腦壓更高,因此在電話中駁回陳茂軒的請求。當時他雖然覺得自己的做法沒有問題,但礙於法規也只能聽從醫生的判斷。註:預立醫囑為醫生在事發前,判斷該EMT有能力執行特定醫療行為,因此預先為他背書。若之後事發,該EMT便能直接對患者實施醫療行為,不需再取得醫師同意。<b>提升緊急救援品質  專家籲救護學位化台灣的EMT走在救護第一線,每天近距離接觸大量病患,但正因未納入醫事人員,讓他們一直暴露在高風險環境之中。EMT在急救過程中,就曾因為非醫事人員身份,而未被告知患者有愛滋病情,因此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接觸到患者的血液,引發風險。對此,陳茂軒說:「我不像在醫院裡可以插健保卡去查詢,如果我幫他做一些侵入性的醫療行為的話,我可能會疏於防備,但如果我提早知道,我就有更多增加防護措施。」而這個問題,在多年後的今日仍未解決。 緊急救護技術員負責駕駛救護車至第一現場,每日都在接觸患者的他們,受到的權益保障卻不同於醫事人員。五年前一位花蓮的EMT,在救護的過程中接觸到愛滋患者的血液,但因非醫事人員,患者無告知病情的義務,此事引發爭議。 圖/張倩怡攝若要被列為醫事人員,根據台灣現行法律規定,需要從相關學系畢業且通過國家考試方能符合資格。惟目前台灣大專院校皆未設立救護相關的科系,讓EMT無從被列為醫事人員。針對這點,關注醫療政策的厚生基金會執行長陳柏同表示,台灣的救護量遠比救火的多,其實更需要救護的人才,「假如今天想要把他們醫事人員化,其實最根本問題是要先設救護系才比較好訓練人才出來。」江文莒認為以現時EMT的訓練來說,只有EMT-P適合列入醫事人員,「取得EMT-1執照的時間僅需一個禮拜,相對於其他醫事人員多年的訓練,如此短的培訓就能獲得資格是不太可能的,所以真的能夠納入的大概是EMT-P等級。」但他也擔憂EMT-P的訓練系統與醫事人員相差甚遠,在有限時間內他們可能僅熟悉急救技術操作,較難以深入理解每個醫療背後的生理與病理邏輯。台灣醫療救護學會秘書長張育通也認為,即使是最高級的EMT-P也可能訓練不足,「1200多個小時,其實一半的時間在實習,另外一半的時間在上課,上課訓練時間其實很短,只能學技術,相對其他醫療人員,他們對醫療跟臨床判斷還是比較不足。」張育通以自己在澳洲攻讀緊急救護學士的經驗為例,他花了三年專心學習專業知識,被視為專業人員訓練,以此確保EMT-P有足夠作為醫療人員的專業能力。對此,救護醫療學位化成為國際趨勢,除了訓練更紮實,也確保EMT-P有足夠專業能力醫事人員化。目前不少國家的高級救護員需有相關學位或文憑,除了前面提及的澳洲,還有英國、新加坡等地。而在澳洲和英國,高級救護員更被視為醫事人員。張育通分享之前在澳洲實習的經驗,紮實的訓練換得民眾對其專業的尊重,「專業訓練下的醫療品質讓民眾會願意聽救護的,民眾會信賴他們。」以台灣現況而言,全面學位化仍是困難重重,而日本的雙軌制可作為參考對象。除了消防單位訓練,日本還有設有相關的專門學校,最後再以統一的國家考試確保救護員的水準。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馬惠明肯定台灣學位化的可行性,「如果是警專去辦二技,或是醫護相關學校和技術學院來辦理,學位化後教材也會比較穩定。」而張育通也提出,即使沒有直接的學位,也可以學程或必修學分,作為台灣較可行的替代方案。<b>關乎全民生命安全 政府應正視救護系統改革在大專院校設立緊急救護相關科系,可望成為推動醫事人員化的第一步。針對EMT-P學位化,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急診醫學科副教授陳維恭雖表示支持,卻也點出施行困難度,「如果要學位化,第一個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就業。」他解釋,學校設立科系時,須考量學生畢業後的出路,但台灣目前的EMT-P都是在消防機關服務為主,缺額相當有限,學校設立科系的意願自然不高。「不只是學位化的問題而已,整個救護系統都要跟著改變。」陳維恭指出,如果讓院前救護的工作不只公家的消防機關,同時也在民間救護車內執行,也許能有效增加救護相關學系畢業生的就業機會,達成「院前救護多元化」的願景。 針對消防專業,培育出許多消防員的警察專科學校僅設有消防安全科,該科主任邱晨瑋認為,雖然將救護「學位化」對急救品質而言有所加分,然而依台灣目前消防和救護合一的體系,兩系所會有衝突。 圖/林婕宇攝目前台灣的EMT-P多為消防人員考照後擔任,而專門培育消防人員的臺灣警察專科學校「消防安全科」,也將緊急救護納入課程,並規定學生畢業前須擁有初級緊急救護證照。警專消防安全科主任邱晨瑋認為,若是台灣未來走向消防、救護分離,學位化對於強化緊急救護體系具正面效益。但談及警專設立緊急救護相關科系,他卻直言相當困難,原因在於台灣的消防與救護尚未分立,絕大部分的縣市無專責救護單位,EMT也須進入火場執行火災搶救勤務,「消防人力已嚴重不足,若學生在學期間只學習救護相關知識,畢業後將不具備火災與其他災害的搶救能力。」「中央衛福部是否願意重視、執行是最大問題。」邱晨瑋義正辭嚴地說。他認為,若要達成EMT-P學位化,政府必須補足消防人力,並推動消防、救護專業化,讓人員能夠專才專用。而最重要的則是各地消防人員編制應相同,畢業人員分發至各縣市才可安心執行相關業務,否則若救護系學生未經火災搶救等相關訓練,分發至無專責救護之縣市,將會衍生出其他問題。在2022年提出《醫療法第十條條文修正草案》的立委溫玉霞,也認同最大的問題即是政府的不重視,「就是衛福部和消防署在互相推諉責任。」「市政府可能願意編一億的預算去做煙火秀,但每年卻只願意編兩千萬的預算給消防局。」陳茂軒以此比喻消防單位長年遭地方政府忽視的無奈。消防預算不足影響了EMT-P的培訓資源,也讓學位化與醫事人員化之路遙遙無期。改善第一線救護人員的困境,就是為全台灣人的生命安全著想,而政府何時才能看見這群衝鋒陷陣、與死神拼搏的醫療急先鋒?
慈科大改良輸液管 預防氣體栓塞降低醫療風險
新知
第1772期
慈科大改良輸液管 預防氣體栓塞降低醫療風險
2022-11-23
【記者張倩怡綜合報導】當住院病人打點滴而輸液管被血液污染時,需要重新更換針頭,不論對病人或護理師都會產生困擾。對此,慈濟科技大學學生團隊改良輸液管結構,避免氣體栓塞意外及血液回流污染輸液管,保障病人安全同時減輕護理師的工作負擔。此發明亦榮獲第74屆德國紐倫堡發明展(iENA)金牌。 慈濟科技大學學生團隊改良輸液管結構,榮獲第74屆德國紐倫堡發明展金牌。 圖/研究團隊提供病人在打點滴時,藥物及營養液是透過輸液管上的加藥閥加入後注射至靜脈中。而傳統的輸液管,需要護理師時刻監看藥品的加藥速度,且在使用加藥閥時內部容易儲存氣體,需以徒手敲打排氣。團隊成員張雯婷表示,這是可致命的問題,「如果有空氣沒有排乾淨的話,進入到病人體內,就有可能造成氣體栓塞。」此外,當病人舉起手也會因壓力導致血液回流,若輸液管阻塞則需整套更換。 慈濟科技大學研究團隊於德國紐倫堡發明展中向評審說明發明的結構和操作方式。 圖/研究團隊提供團隊成員林書瑜說明,該輸液管上裝設有兩個輪軸,能讓護理師快速調整加藥速度,「傳統的都是單向的控制法,我們改良成雙向就能更精準控制滴速。」團隊更將輸液管和加藥閥改成180度的直立裝置,讓加藥閥內部形成一個密閉空間,「我們空針加下去時,就會像有一個閘門打開,藥物透過細管就會進入輸液管。」張雯婷補充說明,當空針拔出時,閘門會隨即關閉以隔絕空氣。 慈濟科技大學研究團隊針對現有輸液管改良三部分,分別為雙叉止逆裝置(左)、加藥閥(中)及調整流速裝置(右)。 圖/研究團隊提供為避免因血液阻塞而棄置整套輸液管,造成醫材浪費,團隊也在輸液管的前端加上Y型雙叉的止逆裝置。張雯婷形容,「就像雨傘擋雨,血液在兩旁流下而不會回流身體。」另外,他也補充,若靜脈留置針(註)不在血管上,會造成紅腫和發炎,因此裝置除有阻止血液回流的功能外,更可以檢查靜脈留置針的位置,以此保障病患的安全。註:靜脈留置針為在打點滴時使用的針具,治療期間可以留置在患者靜脈內,而避免短時間內反覆穿刺血管造成的損傷。亞東科技大學護理系學生張祐寧則認為,雖然加藥閥在臨床上遇到的問題並不多,但經常發生血液逆流,除會增加感染風險和更換新管路的醫療成本負擔外,更會造成病人不適,「尤其如果在兒科,處理起來會更棘手,變得要讓兒童重複上針,會更抗拒。」因此他也相當認同止逆裝置的實用性。不過,他也提出,輸液管長度可再進行改善,減少病人因管線太長而拉扯致血液回流的問題。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