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青鳥行動」眾聲喧嘩 藝文行動參與軟性抗爭
校園
第1793期
「青鳥行動」眾聲喧嘩 藝文行動參與軟性抗爭
2024-05-31
【記者何予台北報導】立法院的「國會改革法案」在5月21日、24日和28日進行審議,因法案內容有擴權疑慮,引發上萬民眾集結立院外抗議。集結活動最初由NGO「經濟民主連合」發起,隨後有諸多民眾自發性地在線上、線下集結,以去中心化的方式推進各種行動。除了主舞台上,有學者、NGO向群眾宣講立場;現場野台戰車也開放民眾發表短講,眾聲喧嘩。許多藝文工作者也發揮音樂、舞蹈、設計等專業,透過軟性行動,向社會表達自己的立場。24日,DJ組織「瑞芳台灣 Rave Fun Taiwan」在現場搭建音響系統,播放電子音樂,周邊聚集群眾共舞。當日上台放歌的DJ李豫說:「大家(DJ們)都是憂國憂民、擔心台灣的局勢,才會和多數人一樣選擇站出來上街。」他認為,現在的台灣社會正需要銳舞文化的核心PLUR,也就是和平、愛、團結和尊重(Peace, Love, Unity, Respect),而放歌就是他的表態的形式。 Hip-hop文化,是非裔美國青少年對政治與社會宣洩憤怒的管道。街舞中Vouging的Ballroom文化,除了與建立LQBTQ+社群高度相關,也與美國種族問題交織。 圖/何予攝28日,中山南路上有一群舞者輪番在馬路上舞動身體,抗爭民眾圍觀叫好,這是「民主cypher」現場。發起人簡捷説,自己原先就想以舞蹈參與抗爭,受到24日的DJ台啟發,才會發起街舞串連。「我們都知道抗爭是不舒服的、嚴肅的,看著國會中多數黨的作為,我們有點像是苦中做樂。」他說明,跳舞看起來像是娛樂、不夠嚴肅,但街舞文化中其實蘊含著抵抗壓迫的政治意涵。簡捷認為,身在民主國家,可以有多元的表達方式,此行動不只為議題發聲,也是為自己爭取自由舞動和創作的空間。在抗爭活動中次文化的表達形式,不免引來觀感不佳的疑慮。面對不夠嚴肅、過度娛樂化的質疑,身為香港人,同時也是DJ台參與者之一的文港說明,當天DJ播放的曲目多以Techno(註)為主軸,是想透過音樂宣揚自由理念。「我們也有考慮到會有很多反對的意見,而這些都是我們的目的。」文港表示,他樂意和現場的質疑者交流,說明自己的意圖,繞社會運動現場共存多元立場和表達形式。註:Techno曲風以合成器製作,帶有科技感、迷幻氣氛,在夜店和地下派對中受到歡迎。此曲風在戰後被帶入德國柏林,與當地政治文化結合,帶有濃厚的自由主義色彩。2024年,柏林的Techno音樂文化,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8日「吟遊詩人」召集人李翰威表示,演奏曲目《望春風》是想要回應台灣民主運動歷史重要脈絡,而《奇異恩典》則是獻給濟南長老教會。 圖/何予24日、28日兩天,皆有民眾在網路上集結樂手,組成臨時樂團「吟遊詩人」在街頭上演奏。互不相識的樂手們,帶著自己的樂器,下班後匆匆趕到現場,希望透過音樂傳遞民主意涵。長號樂手曾昱庭説:「音樂是為了聽眾而存在的 。」他認為音樂不是武器,而是創造羈絆的媒介,比起語言,更能夠連結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人。召集人李翰威坦言,在街頭演出和平常經驗完全不同,最大的困難就是不確定性,因此從頭到尾都很擔心能否順利演出並打動民眾。 「吟遊詩人」演奏曲目包含島嶼天光、晚安台灣等。在線上召集樂手的表單中,共有67名樂手報名。 圖/何予除了音樂之外,手持標語、海報也是現場大多數人的參與方式。由國會改革法案爭議引發的立院集結行動,被網友稱作「青鳥行動」,字音、字型同抗爭地點「青島東路」。許多設計師、圖文創作者因此以青鳥意象繪製文宣並上傳ibon,透過threads等社群平台散播,免費提供給民眾取用。亦有熱心民眾搭建線上「青鳥行動文宣圖片庫」網站,搜集了百餘件作品。重本書店老闆、平面設計師李忠宜説,他和理念相同的印刷廠合作,自費印刷2000份海報,已被索取半數以上。「每個人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去做,不管力量看起來多大或多小。」他認為設計就是自己可以發揮好的部分。 海報字型是在香港常見的「北魏真書體」。重本書店老闆李忠宜説,此元素是香港設計師同行表設計的。 圖/何予攝參與抗爭的人員組成多樣,參與社會運動的方式也有很多種。各行各業帶著生活的一部分,走上街頭,透過軟性的行動,向社會表達自己的立場。
台大學生社團聯發「發言守則」 籲共創多元友善抗爭現場
校園
第1793期
台大學生社團聯發「發言守則」 籲共創多元友善抗爭現場
2024-05-31
【記者何予台北報導】立法院「國會改革法案」攻防戰,在5月17日、21日、24日和28日四次審議,引發上萬民眾集結立院外抗議。除了青島東路主舞台外,在路邊野台和學生戰車上,多位學生和民眾輪番發表短講。24日,台大學生聯合組織發起「學生之聲發言守則」,要求共創更友善的抗爭現場。 由台大濁水溪社等16個組織發起的「學生之聲發言守則」,除了在網路上以圖卡傳播之外,也張貼在短講野台旁。 圖/何予攝台大濁水溪社、台大女性主義研究社(以下簡稱台大女研)等16個台大學生聯合組織,發起「學生之聲發言守則」。台大女研幹部吳佩珍表示,21日當天,聽到很多以性羞辱方式來表達憤怒,他說:「其實在現場感受到氛圍,覺得非常不友善。」台大濁水溪社成員林亮儒表示,在情緒高漲的抗爭現場,難免出現羞辱性言詞,「不希望像過去運動那樣,用情緒性字眼造成部分群體受傷害。」因此,林亮儒邀請台大校內關心不同社會議題的組織,共同編輯「學生之聲發言守則」。內容包含:「反對以性別、族群或身心條件等表達憤怒、不要以死咒罵他人、不要鼓吹群眾衝場、反對過度同質化並羞辱特定人群、不要指責未到場的人、不要再消費香港。」林亮儒說明,因為不想要再塑造對立的社會運動氛圍,除了以身作則,也會要求上台發表的民眾遵守規定。 除了以呼喊口號加入抗爭行動,現場也有民眾透過摺紙教學,讓大人小孩皆能參與其中。 圖/何予攝此外,台大女研於24日在「學生之聲」戰車上發言,提倡更加多元、包容的社運環境。同一時間,台大女研也於粉絲專頁發佈《撐起友善運動現場,重視多元異質聲音》發言稿。「我們發現身邊有一些人,是被這個運動場域排除的。」吳佩珍表示,不只是性別上的不友善,社會運動現場的悶熱、吶喊,也可能讓不同身心條件的人難以參與。比如對於不習慣大聲講話的人來說,在現場就可能感到格格不入,每一個人參與抗爭都會面臨不同的困境。「這一份聲明稿不用特别扯着嗓子念,但是會有民眾叫我大聲一點。」吳佩珍說明,雖然台大女研的聲明稿內容,跟運動現場的氛圍非常不一樣,但是民眾普遍都能理解和接受。台大女研社長賴玟臻也坦言,這份聲明稿中想傳達的精神或内容可能較難傳播到同溫層外,得仰賴我們回到日常,長期持續溝通,才能推行理念。 在立法院外,民眾用白色布條寫下訴求,綁在欄杆上,以和平、非暴力的方式表達意見。 圖/何予攝在街頭抗爭之際,發言者為了號召群眾情緒或表達自己的訴求,可能無意間使用侮辱性的情緒字眼,傷害其他社會成員。學生團體的共同聲明,提醒民眾共同維護更友善的社會運動氛圍。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