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嘉大研發大豆飼料 成馬糞海膽復育新解方
新知
第1800期
嘉大研發大豆飼料 成馬糞海膽復育新解方
2024-11-22
【記者林偌甯報導】澎湖縣擁有龐大的海鮮市場,其中肥美鮮甜的白棘三列海膽(俗稱馬糞海膽)遭濫捕,數量驟降且瀕臨滅絕。2009年,澎湖縣水產種苗繁殖場(以下簡稱澎湖種苗場)展開人工養殖試驗計畫,隨著海膽復育數量增長,沒有足夠天然藻類供其食用,澎湖種苗場邀請國立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朱建宏帶領研究員王玠文、黃子維、與學生李佳芬進行「白棘三列海膽各生長階段商業性飼料」研究計畫,以大豆粉為主要原料,希望增加復育馬糞海膽的成功率,目前已研發稚膽新飼料。 傳統養殖以天然海藻餵食為主,但海藻並非在每個時節都有穩定的產量,且營養組成單一,飼養者難確認海膽是否吸收足夠營養並掌握生長狀況。針對水產生物的營養攝取問題,養殖業者常轉向研發飼料,通常將魚粉作為基礎,而魚粉是海洋掠奪行為的產物且成本高。團隊欲避免不環保行為、降低飼料成本,想起我國大量進口大豆作為榨油原料,剩餘大豆粉也同樣含有大量蛋白質,搭配礦物質、天然色素,實驗不同配方是否有效,幫助殼徑發展。 談及礦物質與色素在飼料中的角色,李佳芬補充:「礦物質能促進鈣質吸收,天然色素則有抗菌、提升免疫力的功能。」團隊以找到最佳配方為目的,將脫脂大豆粉搭配鈣、磷、鎂、β-胡蘿蔔素。另外,確保實驗重現性,團隊挑選殼徑2公分的海膽置於純海水中實驗6組配方,為時86天,結果發現豆粉加礦物質組的殼徑生長狀況最優,增加近2公分。 飼料研發過程中也存在難克服的挑戰,朱建宏透露:「飼料很營養,但牠沒有來吃都沒有用。」要吸引海膽進食是一大難題,經過多次調整成分比例,所幸找到符合海膽胃口的物質,成功提升進食效率。此外,海膽移動與進食速度慢,團隊反覆測試各種黏著劑的效果,希望延長飼料在海水中的穩定性,讓海膽有更多捕食時間,最終在配方中添加「褐藻膠」,讓新飼料在海水中可保持顆粒狀不散落,時間長達8小時。 研究目前取得階段性成功,新飼料有助殼徑生長,未來由澎湖種苗場推廣。後續將以肥育生殖線為任務研發:「後期必須要提供高熱量或較營養的食物,(海膽)成熟上來講就會比較好。」對於新飼料培育的海膽能否減少市場對野生海膽的需求,有三十年捕撈經驗的澎湖居民洪同均認為消費者會漸漸接受人工膽,但能否藉此減少野生膽捕撈量,兩者的口感差異是關鍵。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