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聲控蓮蓬頭調節出水模式  助幼兒及身障沐浴
新知
第1693期
聲控蓮蓬頭調節出水模式  助幼兒及身障沐浴
2018-12-21
【記者陶怡軒綜合報導】聲控科技逐漸發達,手機助理與聲控家電等產品紛紛搭上這股風潮。台北城市科技大學的學生團隊設計出「聲控蓮蓬頭」,以身障人士與新手父母為目標族群,期望利用聲控技術為人們改善生活中的不便。該設計於6日到9日在2018韓國首爾國際發明展中展出,並奪下大賽金牌與特別獎。「輸入指令,第二段!」隨著指令下達,聲控蓮蓬頭的齒輪帶動調節轉盤,切換為外圈出水模式。聲控蓮蓬頭具備三段出水模式:止水模式、內圈出水以及外圈出水模式,聲控蓮蓬頭收到特定聲音指令後,便能即時切換出水模式。 聲控蓮蓬頭的設計目的之一便是幼兒沐浴,希望能為新手父母帶來更多便利。 圖/陶怡軒攝城市科大機械工程系副教授黃俊賢解釋,該裝置應用Arduino微處理器,「可以在這個微處理器裡面寫程式,設定我要用哪一種聲音,讓它控制馬達轉到哪個位置,而達成相對應的噴水方法。」團隊成員、城市科大機械系學生張文生表示,此設計關注需幫幼兒沐浴的新手父母以及身障人士,團隊注意到這些族群在使用可調節出水模式的水龍頭時,可能會有諸多不便,因此將聲控技術應用在蓮蓬頭出水模式調節上。張文生也補充,設計上有許多細節都要互相配合,如蓮蓬頭上方的齒輪與齒條,也需要經過多次修改,「轉動的時候,齒輪帶動齒條這樣去轉動,其實我們也要算那個齒數。」此外,Arduino的電壓以及馬達的扭力,也是團隊在設計時特別關注的部分,程式方面也需不斷修改,才能讓聲控蓮蓬頭展現適當的靈敏度。 聲控蓮蓬頭運用直流減速馬達、Arduino模組與齒輪等設施,來達到以聲音控制出水模式。 圖/黃俊賢提供黃俊賢也提到,現在聲控裝置應用到的材料皆屬商業化產品,價格相對低廉,有益於聲控裝置的設計與發展。張文生也補充,現在聲控裝置越來越普及,除了大家熟悉的iPhone Siri助理外,汽車中控系統等也有應用聲控裝置的例子。民眾簡夢汎表示,自己平常也需要幫一對兒女沐浴,聲控技術雖然方便,但可能還是會有靈敏度或是辨識度上的問題,如果聲控技術能靈敏辨識使用者的指令,較能增加他的使用意願。
攜帶式捕霧包 飲用水輕鬆取
新知
第1669期
攜帶式捕霧包 飲用水輕鬆取
2017-12-14
對講究裝備輕量化的登山者而言,水占著整體裝備非常大的比重, 卻是無法減輕的必要裝備。 圖/亞洲大學學生團隊提供【記者王若穎綜合報導】水是登山者不可或缺的裝備,卻佔了裝備上非常大的比重。亞洲大學學生團隊發明「攜帶式集水捕霧設備」,讓登山者捕捉雨和霧來取得水資源,降低缺水機率,亦達到裝備輕量化的效果。此裝置於3日韓國首爾國際發明展奪得大會首獎及金牌殊榮。 「攜帶式集雨捕霧設備」針對登山族群設計的,讓使用者在缺水的路徑中捕捉雨和霧,進而取得水資源,同時亦減輕背水的負重。圖/亞洲大學學生團隊提供以人體一天對水的最低需求量600毫升來說,若登山三天便需負重約兩公斤的水量,可能佔總裝備的四分之一。「攜帶式集水捕霧設備」的重量介於200到400公克之間,與市面上的防水罩相當。裝置設計分為兩種形式,使用者若把它套在背包上,行進時可防止雨滴滲入背包,並將雨水引入連接集水口的容器裡。由於寶特瓶瓶口的規格具統一性,任何容量的瓶身皆可旋入孔內。登山者定點紮營、休憩時,設備可轉換為捕霧型態,「休息時你就把氣吹進去,像吹泳圈一樣。」亞洲大學創意商品設計學系學生吳宗樺表示,用吹氣方式強化網子骨架後,掛上樹梢便可捕霧,洩氣後也可快速收納。團隊成員吳嘉敏說明,裝置利用網眼擴大接觸面積,當霧氣經過網子,霧氣中的水氣會凝結在網子的表面上。吳宗樺補充,水的小分子匯聚成大分子後,順著網子往下流,便可蒐集到乾淨的高山露水。根據團隊實測結果,八小時約可累積400到600毫升的水量,相當於一個寶特瓶。吳宗樺說,一般而言台灣的濕度高,晚上很容易起霧,但若天氣炎熱也有可能捕不到水。另外他也提到,設備在外包覆背包,「就跟衣服一樣,穿久了一定破。」因此它有一定的使用年限,時效則要視使用頻率及保養情況而定。 裝置結合了捕霧網和防水背套,霧氣中的水氣會凝結在網子的表面上,收集到的水便可供隔日登山使用。圖/亞洲大學學生團隊提供吳宗樺表示,團隊從訪談跟新聞分析中發現,登山者可能偏離原路去尋找水源,因而發生山難,所以他們希望從山裡獲取水源的角度做設計。吳嘉敏說,團隊花了五個月討論概念,並收集各種不同材質的網子上山進行實驗,在過程中也發生不少趣事。他說:「有次在合歡山上,因天氣乾燥等不到霧氣,結果一抬頭,看到對面山頭滿滿都是霧氣。」團隊成員傅鈺庭也說:「還有一次去爬武陵,因為忘記帶手套而差點凍死在山上。」她描述當時的氣溫是兩度,甚至地上的積水都是結冰狀態,因為沒有上山過夜的經驗,所以不太適應高山的天氣。團隊成員董岱儒表示,他們從草圖繪製到做出展場上的模型,一路上耗費不少心力,但也留下許多珍貴的回憶。 亞洲大學學生將捕物集水的概念實體化,並收集各種不同材質的網子上山進行實驗。圖/亞洲大學學生團隊提供指導老師黃雅毓表示,得獎只是開端,她期待作品能量產並上市,讓好的設計能發揮實用價值。她提到,發明的受惠者不僅是登山人士,背包客、極地運動員等長途移動族群也可納入應用範圍,甚至災難發生時,也可協助飲水取得。團隊成員張桓瑞認為,台灣的設計在國際上廣受好評,但需要政府跟企業的協助才能完成,否則好的設計永遠只能停留在概念。他表示如何落實設計、回饋於社會,才是我們需要去努力的方向。 使用者若把它套在背包上,行進時可防止雨滴滲入背包,並將雨水引入連接集水口的容器裡。圖/亞洲大學學生團隊提供 用吹氣方式強化網子骨架後,掛上樹梢便可捕霧,洩氣後也可快速收納。圖/亞洲大學學生團隊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