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史博館藉AR與民眾互動 Q版角色翻轉文物印象
生活
第1796期
史博館藉AR與民眾互動 Q版角色翻轉文物印象
2024-10-18
【記者周元曦台北報導】跨校性青年自主團隊「環保星勢力協會」致力於青年志工培力與環境永續教育,近年來團隊跨足其他領域活動,而此次則與國立歷史博物館合作,於12、13日舉辦「5G AR實境導覽」,帶領民眾利用AR實境導覽,透過與虛擬角色的互動,認識更多史博館內的館藏文物,同時了解台北城南地區的歷史。 導覽活動從南海路口出發,途經4個駐點,每個駐點都與不同館藏文物結合,且文物皆被製作成Q版的AR遊戲角色,如在郵政博物館前,可以透過動畫版的搖錢樹,認識博物館的銅幣收藏;在終點站史博館前,則可以利用AR看見畫家溥心畬畫中的猿猴在螢幕中跳躍。此外,活動還配有語音導覽,介紹途經的歷史建築,如楊英風美術館、228國家紀念館等,希望透過新科技的幫助,使民眾認識這些容易被忽略的台北歷史建築,進而了解此地文化脈絡。同時,活動讓民眾透過Q版角色認識史博館的館藏文物,更進一步激發他們親自造訪博物館的興趣。 環保星勢力協會的青年志工,現就讀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亞際文化研究碩士的簡嘉信表示,這是他第一次舉辦與AR有關的導覽活動,而他注意到加入AR後的活動人數變化,「這次活動年輕族群報名數量明顯增加,活動中也能看到他們非常積極的操作AR遊戲並進行反饋。」現為高中教師,團隊內最為資深的志工陳建文也認同AR為導覽帶來的助益,「加入了AR導覽,民眾手邊有了可以即時互動的遊戲,促進思考的同時也能提高學員專注度。」藉由舉辦此次活動,環保星勢力協會長李明峯期望民眾能有「認識、關心再行動」的漸進性歷程,此次活動作為開端,大眾在未來能主動走進博物館並認識家鄉文化才是真正的行動。 就讀國立清華大學英語教育學系的學生簡杉諭表示,因為自己就讀教育相關學系,未來想當小學老師,而現今多數小學都在推行科技結合教育,所以想透過此次活動更加了解新科技導覽為教育帶來的幫助。他也提出自己平時不會主動關注歷史與文化,但參加完活動後讓他有了想要好好參觀歷史博物館的念頭,「AR遊戲裡有一個可以點選陶俑角色的環節,我會因此想去博物館看真正的陶俑長什麼樣子。」活動結合科技的呈現手法,為民眾提供認識歷史的不同管道,更大幅度提升年輕族群對在地文化的興趣。
跨性別研究出版惹議 英學界言論自由弊病浮現
國際
第1782期
跨性別研究出版惹議 英學界言論自由弊病浮現
焦點
2023-10-18
【記者陳婕柔綜合報導】英國愛丁堡大學和學院聯盟(University and College Union of Edinburgh)寫信號召約2000名員工及研究生,於11日在校內發起性別書籍抗議活動,試圖阻止學校舉辦《性與性別:當代讀本》(Sex and Gender: A Contemporary Reader)新書發表會。聯盟認為書籍内容扭曲跨性別者,引來學界人士和言論自由組織強烈反彈。  愛丁堡大學和學院聯盟在性別書籍抗議活動後,認為副校長梅西森未盡監督職責,並於校內呼籲副校長辭職。 圖/程立帆提供《性與性別:當代讀本》聚集英國多位學者的研究成果,從社會、文化與心理等層面描述當代性別與性議題。愛丁堡大學和學院聯盟不滿書籍關於跨性別的內容曲解跨性別族群,有失平等性,所以極力反對此書發表。長期關注英國大學言論自由的言論自由聯盟(The Free Speech Union)博士揚.麥克瓦里什(Jan Macvarish)對此感到失望,直言:「我們無可否認的是,壓制多元性別議題的書籍與研究,已成學界常態。」他補充,英國也限制性別議題書籍的出版,「許多相關議題書籍沒有大型出版商願意出版,只好轉向小型出版商販售。」 麗貝卡.林認為國家在書籍與言論上是相對開放的,但大學還是要盡到教育和保護師生言論自由的責任。 圖/陳婕柔攝英國布萊頓大學(University of Brighton)學生麗貝卡.林(Rebecca Lin)認為,英國學界在性別議題上看似言論自由度很高,但實則不然,過多的發言平台反而讓跨性別人士更容易被攻擊。麥克瓦里什也解釋,許多想為跨性別族群發聲的人,害怕被貼上「偏執狂」等標籤,而選擇沉默,甚至退出學界。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 UCLan)交換生劉景沄描述英國的求學經歷時指出,課堂上雖然學生間對待跨性別同學比在台灣友善,私底下還是不把跨性別同學當做群體的一份子。英國曼徹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UoM )台生秦彤觀察,英國社會的大家彼此禮貌相待,即便有不同的聲音,也會避開討論,「大家已形成一種默契,不去碰觸敏感話題。」英國於五月通過《2023高等教育言論自由法案》(Higher Education Freedom of Speech Bill),增設投訴平台,提供師生管道捍衛發表成果的權利。致力推動法案的麥克瓦里什感慨地説:「我們努力推動這個法案,期望未來學界能不被社會價值觀影響,自由探討各自的思想。」 麥克瓦里什表示,希望通過法案能促進學界的學術言論自由,並保護師生在開放的環境下,無畏討論的權利。 圖/程立帆提供
還我受教權! 阿富汗女性上街控塔利班種族迫害
國際
第1770期
還我受教權! 阿富汗女性上街控塔利班種族迫害
2022-11-03
【記者程心綜合報導】「抗議屠殺!我們絕不能原諒塔利班政權!」數以千計的阿富汗女性佔據街頭、遊行示威,抗議塔利班政權(Taliban)(註一)的種種迫害。這場遊行起因於9月30日喀布爾卡伊教育中心(Kaaj Education Centre)的恐怖攻擊,造成53名學生當場喪命,超過110人受傷,且受害者多半是哈札拉族(Hazaras)(註二)的年輕女性。10月26日,阿富汗女性上街抗議,譴責塔利班政權對女性和少數族裔的迫害,塔利班政權則以暴力回應,不但毆打抗議者,還向他們鳴槍示警。註一:塔利班是遜尼派伊斯蘭基本教義派組織,目前二次以武力接管阿富汗。組織部分成員因涉嫌支持恐怖主義被聯合國制裁。註二:哈扎拉族擁有突厥蒙古人血統,是阿富汗人口第三多的民族,塔利班政權將其視為異端。 孩子們舉著阿富汗國旗,為遭屠殺死亡的阿富汗哈扎拉族婦女哀悼。 圖/阿巴斯・戈爾巴尼(Abbas Ghorbani)提供塔利班政權武力接管阿富汗後,宣稱會保障一切女性應有的權利。然而,他們的實際行動卻與聲明相左。今年3月,塔利班政權限制女性接受中學以上的教育,目的是希望阿富汗女性能過著更有尊嚴、更安全的生活。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  Oxford)碩士生恩尼斯・雷扎(Anis Rezae)認為,這些規定不僅無法律依據,甚至剝奪了女性的基本人權。「塔利班政權將哈札拉族視為異教徒,而哈扎拉女性追求的自由與進步,也直接威脅到塔利班政權保守的宗教意識形態。」世界哈扎拉理事會(World Hazara Council, WHC)發言人西塔拉・穆罕默德(Sitarah Mohammadi)解釋,首當其衝的哈札拉女性發起多場和平集會,抗議塔利班政權對於女性、教育、種族的剝奪與攻擊。 全球各地皆有示威者聲援阿富汗者走上街頭,抗議哈扎拉種族滅絕事件。 圖/阿巴斯・戈爾巴尼(Abbas Ghorbani)提供至今,阿富汗女性持續為人權而戰,「除了受教權,也要確保教育機構能滿足就學需求。」非營利媒體組織霍馬(Huma Media)聯合創始人佐哈爾・阿茲拉(Zohal Azra)補充。23歲攝影師阿巴斯・戈爾巴尼(Abbas Ghorbani)指出,在 1996 到 2001 年執政期間,塔利班政權也曾禁止女性接受教育、規定女性若沒有男性親屬陪同,便不得離家等。為避免舊事重演,戈爾巴尼說:「不只是阿富汗女性要長期抗戰,我們阿富汗男性也要支持這些勇敢的女性。」 全球各地女性走上街頭,聲援阿富汗女性爭取工作權、受教權與自主權。 圖/阿巴斯・戈爾巴尼(Abbas Ghorbani)提供戈爾巴尼樂觀地表示,抗議與社會運動已經引起世界,特別是西方國家的關注。阿茲拉則嘆道,塔利班政權仍未給予阿富汗女性正向回應。基於人道主義,以及聯合國(United Nations, UN)的《防止及懲治危害種族罪公約》(Convention on the Prevention and Punishment of the Crime of Genocide),阿茲拉呼籲,國際社會應提供保護給哈扎拉族人,避免人道災難一再發生。 斯德哥爾摩示威者走上街頭聲援阿富汗,抗議哈扎拉族遭攻擊事件。 圖/阿巴斯・戈爾巴尼提供
一同尋光吧! AR作品融關渡文化於光藝術節
藝文
第1770期
一同尋光吧! AR作品融關渡文化於光藝術節
2022-11-02
圓環型的燈光裝置,是由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陳昱伶、李芷綺、王可可、洪伊妘製作的互動作品〈尋光〉中的主燈。 圖/洪伊妘提供【記者何予綜合報導】在圓環型主燈周圍散佈著帆船造型的小燈,觀眾拿著手機穿梭其中與之互動。作品〈尋光〉在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舉辦的關渡光藝術節《濟濟》中展出。本屆光藝術節首次跨出校園,於10月28日在關渡中港河碼頭開幕。新媒系的學生陳昱伶、李芷綺、王可可和洪伊妘,受關渡宮沿路掛設的燈籠和碼頭所啟發,結合光藝術裝置與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技術,設計了一套互動遊戲,製作出作品〈尋光〉。觀眾下載APP後,可以跟著遊戲腳本化身為「守燈人(註)」,將手機鏡頭對準主燈周遭的小光船後,便可透過APP捕捉小燈裝置上的「光精靈」,再將鏡頭對準主燈回傳光精靈身上的能量,以點亮裝置,為中港河碼頭的船舶引路。註:在遊戲腳本中,體驗者將成為守燈人的角色,帶著行動裝置,在AR中捕捉光精靈。王可可分享,因關渡宮鄰近北藝大校區,在創作發想期間,團隊會相約在關渡宮和關渡中港河碼頭周遭區域漫遊以尋求靈感。陳昱伶則說明,在某次閒逛時偶然看見整排燈籠延伸至關渡宮的景象,「我們覺得那個光指引到某個方向,可以解讀為希望。」他們也因此受到啟發,並將此概念轉化為現在的作品〈尋光〉。 〈尋光〉創作團隊自行開發手機APP,讓參觀民眾可以透過行動裝置參與虛擬實境,與作品互動。 圖/洪伊妘提供策展人、北藝大新媒系專任講師林書瑜說明,這次展覽以關渡本身的地景、人文、歷史作為創作發想,也曾邀請地方文史工作者陪伴學生認識關渡。展名《濟濟》也是取自音樂人鍾永豐和陳明章為關渡所譜寫的《關渡之歌》,連結對土地和在地生態的情感。〈尋光〉作品中的光精靈,以招潮蟹、彈塗魚、鴿子等形態出現,也是從關渡自然公園的棲息生物找到靈感。現場觀眾謝昕亞表示,在「尋光」過程中,十分期待最後點燈的瞬間,也在遊戲體驗中認識到關渡當地的捕魚環境,加深對關渡的印象。他認為,藉由體驗互動的作品,參與者能更投入在展覽中,因此如果有特定想傳達的議題,互動式藝術裝置是合適的傳播形式。陳昱伶也點出,非互動式作品觀看方式只有一種,但互動作品可以讓觀眾的角色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尋光〉團隊更希望,不只是展場與地景連結,作品本身也能與在地文化、民眾有所聯繫。
朝陽科大創We Xare輪椅輔具 促身障者運動權益
新知
第1768期
朝陽科大創We Xare輪椅輔具 促身障者運動權益
焦點
2022-10-19
【記者林玟君綜合報導】隨著運動風氣盛行,身障者的運動權益也逐漸被重視。對此,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學生團隊研發出運動輔具輪椅「We Xare」,期望讓下肢障礙者外出運動時,兼顧舒適與便利,更特別增設傳統輪椅沒有的把手,幫助使用者鍛鍊手部肌肉。 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學生團隊劉冠和、江俞儀、金庭妮,共同設計出運動輔具輪椅「We Xare」。 圖/研究團隊提供We Xare的把手運用槓桿原理帶動傳動裝置進行推拉,讓行進效率高於傳統輪椅。為了減少輪椅在上下坡時翻車的機率,團隊成員劉冠和說明,「我們的後搖臂可以在下坡的時候,提供配重以至於不會向前翻滾,上坡的時候提供一個向後的支撐,以至於不會往後翻。」該輪椅更配備煞車力較強的碟煞系統(註一),讓使用者可以安全地停在斜坡上。團隊也研發「輪椅心律檢測儀器 APP 」,提供隨時記錄健康狀態以及自訂運動行程的功能。註一:常見的煞車系統,主要分為「碟煞」和「鼓煞」兩種。「碟煞」煞車力道強,可達到頻繁煞車需求;「鼓煞」相較於碟煞構造簡單,成本也較低。 「輪椅心律檢測儀器 APP 」連結手把上的感應器,能讓使用者偵測自己的血氧飽和度和脈膊,以便隨時監測自己的身體狀況。 圖/研究團隊提供團隊指導教授黃台生點出,「台灣的道路規劃不是都非常平整,會有一些高高低低的路,造成他們(身障者)在行進過程中的障礙。」因此,團隊使用24吋的大輪胎(註二),並將側面加寬,讓輪椅能輕鬆行進在不平的道路上。改良後的設計不僅能使We Xare從事輕度越野活動,同時輪胎也更不易陷於路質較軟的沙灘地。註二:目前輪椅後輪常見的兩種尺寸是20吋的大輪,以及14吋的小輪,前者又稱手動輪,後者稱介護輪。 運動輔具輪椅「We Xare」結合軟件和硬件的設計,讓輪椅使用者在不需要他人幫助的情況下,也能進行戶外活動。 圖/研究團隊提供We Xare所使用的是需要打氣的內胎式輪胎,輪椅使用者林坤章對此提出疑慮,「萬一輪胎被刺破或者爆胎,也是一種危險,反而會帶給使用者更多麻煩。」他也進一步指出,厚度較粗的輪胎,會加重輪椅整體重量,造成推動和搬運的不便。另一位輪椅使用者吳研嘉則建議,手把應針對個別狀況做出不同阻力的調整,「每個肢體障礙者的異質性很大,像是有肌肉萎縮狀況的朋友,他們的力氣是很小的。」團隊成員實際試用輪椅過後,黃台生提出,「或許輪椅可以加裝變速裝置,像腳踏車一樣,當你覺得阻力過大踩不動的時候,可以去做調速,讓它的阻力變小一點。」劉冠和也進一步指出,「為了能讓輪椅輕量化,像車架材質,可以使用鈦合金和鋁合金,然後在椅墊上面我也會用更輕的。」另外,由於We Xare的零件都是由團隊親自設計,他們期望改成市面上容易取得且能通用的零件,讓整體成本降低,提升未來普及的可能。
當音樂不只耳朵能體驗 虛擬元宇宙共創感官饗宴
專題
第1765期
當音樂不只耳朵能體驗 虛擬元宇宙共創感官饗宴
2022-04-28
【專題記者劉亭妤、張博涵、羅子恆、吳凱西綜合報導】行走在各色燈光堆砌而成的道路上,腳步伴隨滑鼠聲噠噠,朝著演唱會場前進,倏地,在服飾店前停下,線上付款購買歌手聯名款服飾並一鍵換上,唯有身著這件衣服才有擠進搖滾區的資格,粉絲身影之間凝結出屬於彼此的認同感。此時,門鈴聲一響,才驚覺原來剛剛所經歷的,是虛擬角色帶領自己享受的一場線上演唱會,而手上剛送來的包裹中裝著沉甸甸的衣裳,和方才虛擬世界中所著一模一樣,享受音樂的快樂也因此得以延續到現實。幾坪大的否極泰來音樂股份有限公司裡,執行長李漢群在採訪進行中丟出他的大膽想法,那是他對音樂元宇宙的想像:設定虛擬角色,在參與虛擬演唱會的過程中體驗「現實」與「非現實」交織而成的嶄新體驗,「我們會去想一些有趣的事情,或者是從裡面去開發一些商機。」李漢群深信流行音樂產業能引領社會,相信創新想法就像他所熱愛的音樂,只要彈奏出第一個音符,所有的想像都可能接連發「聲」。不只開發商機,也創造專屬虛擬世界的音樂體驗,觀眾能隨意走向鼓手,或者靠近吉他手,玩轉音源、體驗不同樂器的音量組合,「所以在音樂的設計上面,可以做各式各樣的玩法,它就已經不是我們平常聽到的音樂。」背對窗戶的辦公桌前,如此的想像已經不知道在他的腦中上演了幾回,若時序流轉回十年前,這樣的天馬行空猶如癡望夜間點點星光,如今,隨著新虛擬科技日新月異,畢書盡於民國109年出道十年之際嘗試運用VR技術舉辦演唱會;隔年A-Lin在360度投影空間創造沉浸式展演;同年Julia吳卓源與婁峻碩SHOU共演《在田星球-翻玩音樂趴》XR音樂節目;今年,五月天舉辦突破三維空間、以元宇宙為概念的《陪你跨年線上演唱會》...,音樂人紛紛嘗試虛擬形式展演,漸次走上音樂元宇宙的實踐之路,創新的想法得以像真切可觸的燈火,被捧在手心感受。 A-Lin去年攜手音訊品牌「Soundcore聲闊」演出《Soundcore聲音夢境:A-Lin線上音樂會》,創造出兼具視覺、聽覺的沉浸式體驗。 圖/展演製作團隊FREES 自由設計創意總監馮建彰提供疫步藝腳印:疫情成虛擬展演推手新冠疫情邁入第三年,即使疫情控制不斷被各種變種病毒打回原點,在一切看似沒有明顯地好轉的低迷時局,虛擬科技產業卻得到蓬勃發展的空間。「隨著科技本來就會線上化,但因為疫情,加速了這個產業的發展。」李漢群回憶,在民國109年疫情爆發之初,表演邀約陸續取消或延期,原先預估半年能有10場表演,突然之間只剩下一、兩場,表演模式也改成線上展演,「2020年疫情剛開始,就是在嘗試替代實體表演形式,那是一個轉型的情況。」旗下藝人YELLOW黃宣不只接觸LINE線上演出,也多了BEATDAY虛擬展演的合作機會,從單純的實體表演線上化,轉變成一種結合全息攝影、VR、AR、XR等新科技技術的表演與互動形式,透過立體建模、特殊的攝影方式,在觀賞體驗上創造更多種可能。展演製作團隊FREES 自由的設計創意總監馮建彰也期待虛擬音樂展演的未來發展,「我曾經有這麼想過,這(虛擬音樂展演)就只是因為疫情關係的替代品,但沒想到疫情到第三年還沒有結束,然後這樣的產品看起來好像在發展中。」樂樂欲視 藝人融新科技創出多元演唱會實際走到表演前線,我們看見藝人運用不同媒介、場域,展演的各種虛擬演唱會。金曲音樂人阿爆就曾在「双融域 AMBI SPACE ONE」舉辦《聲.森不息》虛擬演唱會,視覺上用虛擬影像360度呈現壯闊的自然場景,阿爆則在其中擔任領航者,帶領現場觀眾一邊漫步在海面、森林、山谷中,一邊聆聽著歌手嘹亮的嗓音。阿爆認為虛擬技術再現了他對自身作品的視覺想像,「視覺設計的根基都是從我的音樂去發想、延伸,再被其他人重新轉譯,那也會有他們自己的靈魂在裡面,我覺得是很特別的一件事。」相對於《聲.森不息》用實體空間展演的方式,饒舌歌手蛋頭則和我們分享截然不同的演出經驗。他去年曾與虛擬實境音樂平台BEATDAY合作,出演《大嘻哈時代》全息投影演唱會。BEATDAY將演出場景打造成末日西門町,觀眾能在家使用電腦,以遊戲角色的身分在此元宇宙中穿梭、飛行,獲得360度的觀看體驗,還能更換角色服裝和髮型,而演出者則是以3D全息投影(註二)的方式在場中央饒唱。初次接觸虛擬表演的蛋頭興奮地說:「我覺得蠻新奇的,最後看到成品也覺得很帥!」註二:3D全息投影又稱為全像投影、全像3D,利用光線原理紀錄與呈現真實立體影像,使用者無需配戴任何眼鏡或頭盔等特殊設備,僅用肉眼就可看到立體虛擬人物或物件,此技術可用在展覽、商演、娛樂、交通工具展示等場合。而上述的線上虛擬演唱會常採用「多視角」進行場景設計,除了舞台正前方的視角外,還有主唱、導演、側邊或後台等視角供觀眾探索。李漢群更透露,在黃宣未來虛擬演唱會的DEMO中,觀眾能透過手指或滑鼠調整觀賞角度,「我就直接轉到樂手的臉前面去,還可以看黃宣的光頭後面到底是怎樣,這個就會很有趣。」然而面對新型態的演出方式,歌手及音樂產業工作者們都仍在摸索、學習。阿爆分享,歌手在虛擬演唱會須注意許多有別於傳統演唱會的細節,例如在綠幕前與鏡頭互動時的距離掌控,也要讓肢體習慣面對鏡頭。蛋頭也提及在綠幕攝影棚中演出時,因自己的造型不適合後期製作,須當下臨時更改,「它細節要求蠻多的,我原本蠻喜歡我的造型,但我的頭髮比較不好掃描,所以我後來改戴黑色的頭巾,也因為身上有一些衣服顏色比較接近綠色,會被綠幕吃掉。」 《大嘻哈時代》全息投影演唱會團隊前期在360度綠幕攝影棚中拍攝歌手表演,後期再將歌手製作成虛擬替身並融合遊戲引擎,打造音樂元宇宙。 圖/饒舌歌手蛋頭提供雖有許多細節待適應,演出者對新型態展演多保持正面態度。阿爆表示更多樣的展演方式是必然趨勢,蛋頭也說:「希望自己的表演方式愈來愈豐富,有新的、有趣的元素都會讓我想嘗試。」音樂製作人李漢群也積極看待變化,「藝人有一個使命感:他必須要帶領所有群眾和這個社會往更好的方向走,所以科技走到哪邊藝人就要走到哪邊,甚至藝人要去帶領科技去走向我們想要的地方。」他認為藝人必須跟著時代趨勢轉型、嘗試,才能讓自己成為流行性的代表。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虛擬展演硬體、資金處處碰壁​​但當焦點轉回螢光幕後,卻能看見更多虛擬音樂展演的困難之處。以觀賞體驗來說,網速經常扮演關鍵因素,曾製作虛擬線上演唱會的馮建彰直言:「一慢的話什麼事都做不了,所以平台、硬體建置的網路要快是基本。」然而即使製作方的網速理想,接收方的網路頻寬不足,製作方的努力仍可能是徒勞,李漢群透露,「以個人化的手機來講,5G還是很弱,其實如果用過BEATDAY就知道,他(黃宣)在動作上面是有一點點卡的,有點lag這樣。」表演者阿爆解釋,若聲音、畫面產生延遲,將會導致觀眾無法感受到作品要表達的內容。此外,設備普及化也是難關,馮建彰指出,現在擁有頭戴式VR顯示器的人口比例不高,即使擁有顯示器也鮮少用作體驗音樂表演。在技術困難之外,馮建彰進一步說明製作方的成本考量。事實上,即使籌辦一場虛擬演唱會的花費比實體演唱會高出一些,也非製作方望之卻步的原因,真正的發展困境是成本難以回收:因為VR客群基數過少,且演唱會的受眾仍習慣觀賞現場演出,「這會不會回歸到演唱會是不是原本就該屬於現場的,你會很難去把它移植到虛擬上面。」所以虛擬演唱會是否能複製實體演唱會的模式?成果仍有待檢驗。除此之外,線上演出的付費機制也是成本難以回收的因素之一,華納音樂華語部行銷總監Catherine表示,票價的訂定還需要時間與觀眾共同建立價值概念,「要去小巨蛋或是要去北流開演唱會,你可能知道一張票3000、便宜一點的1600、VIP要4000,這些你是很有感覺的,但是一場線上演唱會,200你要出嗎?2000你要買嗎?」李漢群補充,因為線上演出大多都是免費入場,導致整體演出的收入僅靠廣告與贊助,甚至無法提供表演者該有的酬勞。最終產品的品質也影響民眾參與虛擬演出的興趣,馮建彰坦言,「這些虛擬產品其實是有的,但是拍攝下來的成果很糟糕。」但他將其歸咎於我國當前少有創作者在VR演唱會這項產品上努力耕耘,當未來更多人投入VR創作領域後,便有機會產製優秀作品;Catherine也認同這樣的展望,「以現在的角度來看2、3年前的虛擬音樂展演作品,會覺得有點好笑,這個產業、技術變化地其實真的非常快。」未來,當更快速穩定的5G網路涵蓋率提升、輕便又價格親民的VR眼鏡問世,虛擬世界的世代才會真正到來。夢想動畫企劃陳昶安認為,唯有在人手一副VR眼鏡時,元宇宙等虛擬型態的展演才有可能發生,目前BEATDAY的嘗試,僅是一場試圖提供大眾未來想像的實驗,並直指若是台灣要走到下一步,「技術一定要跑得比民生所能達到的程度還要快。」陳昶安身為虛擬內容產製團隊的一員,強調必須盡快完善場景設計、4D建模(註三)、動態捕捉等技術,台灣才能夠因應未來需求的發展。註三:利用多視角攝影機捕捉真實的人物動作 , 再製作3D人物模型動畫。其攝影棚又分為綠幕攝影棚、LED攝影棚兩種。虛實共存開創展演無限可能 引領音樂產業步入嶄新旅程就目前的發展來看,實體演唱會與虛擬音樂展演仍是兩種不同的產品,任一方皆無法被取代。Catherine認為,實體和虛擬音樂展演存在著互補的關係,空間場域、互動設計與體驗上的差異,創造兩者並存應用的機會。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特聘教授林日璇強調,只有將內容做出差異,才能在疫情後持續吸引觀眾欣賞、參與線上虛擬音樂展演,「不建議把實體演唱會原封不動複製。」Catherine則解釋,當華納選擇要舉辦演唱會時,如何在兩者間衡量?即使藝人、唱片公司、音樂圈在疫情時代下仍然重視實體演唱會,「我們注重的還是當下藝人和粉絲的需求或他們最想要的關係。」華納音樂華語部目前也正在接洽虛擬音樂展演的案子。不過虛擬展演尚需與其他媒介結合才能趨近音樂元宇宙的多樣化特質,馮建彰提出兩大可行走向,他認為,在電玩世界裡產出虛擬偶像,或將真實偶像投放到虛擬世界中,都具備高度發展性,「這在國外都發生過,只是台灣還沒有一個電玩的產品能夠讓人進去辦演唱會,但我覺得這是未來的可能性。」直播化也是另一讓觀眾更易於接近虛擬演唱會及表演者的方式。Catherine想像未來或許也能利用區塊鏈技術,形塑演唱會文化,「以前我們去演唱會會到旁邊買周邊,那我們也可以把買NFT當作買周邊,打造一個元宇宙的概念。」 展演製作團隊FREES 自由的設計創意總監馮建彰認為,虛擬與實體演唱會不但不相衝突,還可綑綁銷售,「看完真實演唱會後你會回味無窮,你多希望回到家後你的偶像又在線上跳出來說我們繼續安可一個小時,這是兩種不同的產品,在賣門票的時候就可以一起行銷。」圖為馮建彰工作照。 圖/馮建彰提供相較於台灣,目前國外已在虛擬音樂展演領域累積許多經驗,例如Travis Scott曾與電玩《要塞英雄》合作,化為巨大的虛擬分身在遊戲中開唱;Michael Jackson過世後還在美國告示牌音樂獎頒獎典禮上「出演」。林日璇認為這些跨平台、跨時空的應用便是虛擬音樂展演的迷人之處,「這是實體沒辦法達成的事,觀眾看到就會覺得好酷,真的是未來世界的演唱會。」若要借鑑國外經驗,馮建彰認為台灣音樂生態尚缺乏追逐偶像的氛圍,「台灣現在的走向都在講創作、獨立樂團,沒有追星偶像,很難營造那種去追逐藝人的氣氛,產品就沒辦法太火熱。」並解釋,擁有大量粉絲的藝人才具備足夠的資源去靈活選擇音樂展演形式,粉絲規模太小便難以創造大型產業鏈。也正是產業發展未成熟,所以才使得台灣現階段多由影像產製端邀約藝人進行嘗試,而非藝人主動尋求合作,整體音樂產業在環境影響下,仍然普遍缺乏發展虛擬音樂展演的動機與自主性。對此,馮建彰建議,因華語音樂較著重歌詞的表達,若要擴大台灣音樂市場,或許能從外國華語市場著手。Catherine則認為產業動向終將順從消費者的需求,「不管技術怎麼改,最重要的就是消費者為什麼會想要看演唱會,音樂人、創意人都應該要對觀眾有更多觀察及了解,才能做出更感動人的東西。」當民眾與音樂能猶如耳機的兩端創造共鳴,屆時不論透過何種形式展演,才能都讓專屬於台灣的聲音在人心震盪不絕。
螢光物質擬數位屏幕 《自然序列》喻虛實距離
藝文
第1762期
螢光物質擬數位屏幕 《自然序列》喻虛實距離
2021-12-29
【記者羅子恆台北報導】雨水滴答聲充斥於漆黑的展間,觀眾身上的衣物隨螢光海呈現截然不同的色彩。今年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畢業的謝佑承舉辦《自然序列─謝佑承個展》,以螢光材料創作反思現實與虛擬的矛盾議題,作品於25日起在「YIRI ARTS 伊日藝術計劃」展出,展期至民國111年1月23日。 在陰暗的環境中,透過紫光燈的照耀,呈現螢光的各種樣態,牆面上還同時撥放者雨水的投影。 圖/羅子恆攝展間右側牆面上投影著水滴緩慢滑落的影像,謝佑承以投影作為展覽的引言,藉由雨水放大螢幕上的顏色及格點,呈現數位影像的真實樣態。他也將空間中央向前延伸的平台打造成碼頭,他說:「我認為地面上的螢光點更像水平面的狀態,所以做一個碼頭,讓人能更在空間當中。」觀展民眾王小姐說:「之前看就是一整個畫面,是有一個介面的距離,但這次我能走進去,就好像可以沉溺於其中,這個空間感是令我印象深刻的。」 透過雨水的投影,呈現數位螢幕中的各項組成元素,讓觀眾能了解數位影像的真實樣態。 圖/羅子恆攝紫光燈向下映照於展場中,地面上整齊劃一的螢光點映入眼簾,呈現出彷彿被序列安排後的圖像。謝佑承表示,打光看會發現螢光點由串珠材料、塑膠碎片及具螢光反應的廢棄塑膠組成。他解釋道:「我就去模擬單點小顏色的方式,在地面上呈現電視的視覺空間,希望觀眾能有一種熟悉的科技視覺,但又是以物質方式達成。」觀展民眾周曼農說:「一方面是物質的,但那種隨機偶然排列又很呼應數位的某種想法。」 趴下地面觀察,一大片螢光海隨之映入眼簾,彷彿按照著某種規律在排列,但同時又具有隨機的感覺。 圖/羅子恆攝謝佑承透過實際物質產生的螢光模擬數位螢幕,反思現實與虛擬之間的距離,謝佑承說:「主題會叫自然序列,是因為我都在用類比的方式處理數位的視覺,而數位視覺不是直接投影,而是透過數字去組成眼前所看到的圖像。」 以各種具螢光反應的材質整齊劃一的排列於地面,隨著紫光燈的的映照似乎呈現著某種圖像,又或是某些序列的組合。 圖/羅子恆攝 打光看會發現地面上的螢光亮點,全都是由串珠材料、塑膠碎片及具螢光反應的廢棄塑膠料組成。 圖/羅子恆攝謝佑承表示,展間地板上的顆粒皆由人力完成,因此耗時許久,但也呈現出數位影像世界的時間與現實之間的差距,謝佑承說:「我就是很刻意地用人為的方式,去凸顯數位快速的時間,從以前的作品到現在,我都會刻意用很多人力或是勞動的方式,去做到一個超常見的畫面。」周曼農說:「這裡面有很強的手工感,身體一定要介入,這個作品才能被完成,這就能探討到數位到底是如何與身體這個概念在一起的事情。」 白色牆壁上的雨水投影,與底下螢光交相輝映,創作者謝佑承透過光的作品反思實體與虛擬、真實與數位的矛盾關係。 圖/羅子恆攝「光」一直是謝佑承重要的創作來源,他認為,螢光材質其實距離人們生活很近,希望能透過螢光元素來重現人們與螢幕的距離。他也進一步表示,未來可能會藉螢光的特性,去發想一些生活的狀態及議題的關聯。
逢甲融光學雷達與iPhone 智能測距APP護視障者行動
新知
第1761期
逢甲融光學雷達與iPhone 智能測距APP護視障者行動
2021-12-22
【記者羅子恆綜合報導】走在人行道上,我們經常能看到導盲磚上停放著機車,或眾多雜物堆放在上面,對仰賴導盲杖的視障者造成不便。有鑑於此,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學生黃子騰、余睿霖及温子瑩組成團隊,以iPhone偵測物體距離的lidar技術發明「觸幕可見」手機APP,該發明榮獲「2021 APP移動應用創新賽」二獎。 由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黃子騰、余睿霖及温子瑩組成團隊參賽「2021 APP移動應用創新賽」。 圖/逢甲大學研發團隊提供「觸幕可見」是一款用來協助視障者行走的APP,不只能偵測物體與使用者的距離,更能辨識各種交通號誌,研發團隊希望除導盲杖外,能有另一種方式讓視障者生活更便利。研發團隊隊長黃子騰說:「盲人只能依靠導盲杖或導盲犬行走,所以我們希望能應用iPhone的lidar,提供他們其他獲得資訊與距離的方式。」黃子騰還補充,過去研究發現iPhone系統對視障者較友善,因此視障者有較高比例是iPhone手機的用戶。 逢甲大學研發團隊「沒有這一隊」於「2021 APP移動應用創新賽」中獲得二獎的殊榮。  圖/逢甲大學研發團隊提供該發明主要結合三種技術:lidar、Core ML及反饋系統。首先,lidar會以立體感知功能計算物體與使用者的實際距離。接著,機器學習系統Core ML會分析物體影像,之後拍到具高度相似的物體,系統就能直接判別,「此項技術主要告知視障者前方看到什麼東西。」團隊指導老師、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許芳榮解釋。最後,反饋系統會以震動及語音方式提醒視障者,黃子騰補充,系統偵測到物體就會以不同頻率的震動即時提示,語音系統也會同時告知前方物體的名字。 逢甲大學研發團隊「沒有這一隊」在學習各項技術,並討論如何應用於手機應用程式內。 圖/逢甲大學研發團隊提供「觀測的距離」是此次發明與導盲杖最大的差異,黃子騰說明,正常人的視野距離很遠,但導盲杖為便於攜帶,無法做太長,導致盲人只能知道自身範圍內的事物,他強調,「我們希望利用lidar去測定距離,並告知盲人5公尺內有什麼東西。」他更舉例說明,過去依靠紅外線或雷達的智慧導盲杖本身還是需敲擊,但導盲杖的震動提示將造成盲人辨識的困難。而針對其他穿戴式裝置,他解釋,對一般人來說價格過於昂貴,可能無法負擔。然而使用者體驗卻是該發明的最大困境,黃子騰說道:「一手拿手機,一手拿導盲杖,其實無法讓盲人很方便地使用。」許芳榮則提出可能解方,將該發明與手錶結合,使視障者能以配戴方式感測,再加上手錶本身即具震動功能,就能使視障者更方便使用。而視障者郭亦倫則認為,是否有幫助還必須看實際使用效果,「太慢或太頻繁的提醒都等於沒用。」他表示,要取代導盲杖可能還需一段時間使視障者習慣新的用路方式。 逢甲大學研發團隊與視障者進行相關溝通,進而研究出更貼近視障者生活的發明。 圖/逢甲大學研發團隊提供未來研究團隊希望結合物聯網及各種資料庫,來完善盲人生活,黃子騰期許道,透過物聯網的幫助,能讓盲人在更遙遠的地方收到通知,進而幫助盲人定位自己的位置。但結合物聯網還需大量的資料庫,許芳榮說:「要建立這些訊息,成本就會很高,所以未來比較大型的公司跨入該技術的市場可能性較大。」
細窺情慾禁地 《肉身計畫》剖析BDSM秘境
藝文
第1758期
細窺情慾禁地 《肉身計畫》剖析BDSM秘境
2021-12-01
【記者羅子恆綜合報導】陰暗的環境中,一聲刺耳的高音劃破詭譎的氣氛,女王玩弄著全裸表演者們的每寸肌膚。由國防醫學院生物及解剖學研究所解剖學組學生張辰申所創作的《肉身計畫 Anatomical Theatre》,以行為展演、影像及圖譜的呈現,帶領觀眾反思BDSM文化(註)及肉身的相關議題。展覽於11月23日至27日在VT Artsalon非常廟藝文空間展出。註:用以描述與虐戀相關的人類性行為模式,其中包括束縛與調教、支配與臣服、施虐與受虐。 由創作者張辰申繪製的人體器官圖譜,透過各器官的呈現,讓觀展民眾更認識人體構造。 圖/羅子恆攝《肉身計畫 Anatomical Theatre》以BDSM文化為主軸,去呈現人透過痛來達到精神超脫的現象,與該文化背後的藝術想像。張辰申說:「像BDSM這種模糊邊界產生的遊戲性,反而在美學、藝術上有很多可能,因為具有非常多想像力在裡面。」他補充,《肉身計畫》無論是透過醫療、美學,或是情慾、物化等角度,都在探討生物工程、人體改造等議題,期望帶出人的本質以及對身體邊緣性的展現。 在矽膠牆另一側以投影呈現真實手術的情況,藉幾個片段的閃回,讓觀眾更了解BDSM文化。 圖/羅子恆攝行為現場分為四大主題,在音效方面,由三位樂手隨氣氛即興演出,透過不當使用混音器,使機器自體發出噪音,對比人被傷害的慾望亦是由內在萌發。演出中,真實手術的畫面於一旁投影,與牆上的人體圖譜相呼應,同時在矽膠牆的另一側,兩位表演者扮演外科醫生繪製器官於人體。而扮演女王的表演者則在手術台間來回穿梭,以戲謔行為挑逗全裸表演者,由人扮演的小狗則於一旁爬行,女王也時不時以高跟鞋踩踏他的小腹,甚至拍打他的屁股使他獲得快感。 兩位表演者扮演外科醫生於人體上進行彩繪,將器官一一呈現於全裸表演者的身體之上。 圖/VT Artsalon 非常廟藝文空間提供BDSM文化從美國傳入後,在台灣一直屬於地下活動,而隨著性別平權的提倡,與同志議題的開放,性少數族群開始透過活動讓更多人了解該文化。張辰申表示,全台約有22萬人進行BDSM文化活動,近期未參與過的人也萌生嘗試的念頭。觀眾高佳慧表示,他的朋友有蠻多人喜歡這些的,沒嘗試過但想試試。 周圍觀眾於一旁觀賞展演,同時女王將食物放於表演者身上,並以戲謔性行為挑逗表演者。 圖/VT Artsalon 非常廟藝文空間提供張辰申曾是美術系學生,過去總以藝術角度做身體探討,後來他的指導教授引薦他與外科醫生見面,從此開啟他求醫之路,更考上解剖研究所。在過去作品中,他曾在身上做切割皮膚的展演,他說:「在本次展演中,他了解現代科技讓我們感受不到痛,其實是自我離身體越來越遠。我希望透過痛重現控制自己的感受,這需求是天生的,我想呈現出這種原初的慾望。」 展演器材鐵牢籠是用來把人扮演的狗關在裡面,進而達到羞辱虐待的目的。 圖/羅子恆攝BDSM普遍不被認為是文化主流,甚至過去被定義為不正常的慾望展現。張辰申則透過該文化為題材,探討人的原慾、科技技術、自由以及身體等議題。觀眾鄭敏均說:「我認為BDSM就像同性戀與異性戀是一樣的,所以不會對這個群體有什麼特別想法,就是單純想多認識多了解。」張辰申認為,藝術家是一個通道,將觀察到的現象以藝術創作的方式展現,從而給予觀眾開放性的答案,由他們自己發想。
《小真人》超脫世俗苦難 廖芝瑩融道家哲學入畫
藝文
第1756期
《小真人》超脫世俗苦難 廖芝瑩融道家哲學入畫
2021-11-03
【記者顏婕儒綜合報導】一個個宛如嬰兒般的人物躍於紙上,各個神情泰然自若,彷彿已超脫世俗間的苦難。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學生廖芝瑩於10月30日起,在高雄的「Gather Art 序藝術」舉辦個展《小真人》,以道家思想入畫,試圖傳達對於生活的感悟。「真人」在道家中有「得道之人」的意涵,其中一幅作品〈人生〉,畫中小真人帶著玩味的眼神,看向手中爬滿的螞蟻,以藍天白雲作為背景,塑造出雲淡風輕的氛圍。這是廖芝瑩今年暑假的創作,他表示,當時起床就是在畫畫,「庸庸碌碌地過每一天,覺得快被壓垮了。」他說明,人就如同螞蟻般在過生活,不過若轉念一想,跳脫螞蟻這個角色,以真人的視角去觀看人生,生命中的起、承、轉、合就都是一個過程。廖芝瑩補充,他想藉作品傳達不要總只看見人生辛苦的狀態,「我們應該要像真人一樣去感受生活。」 〈人生〉以海洋及藍天白雲作為背景,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學生廖芝瑩想藉此傳達人應該要以真人的視角感受生活。 圖/Gather Art 序藝術提供受到家庭的影響,廖芝瑩在國高中時就大量接觸道家書籍,加上大學期間鑽研工筆水墨,那是需要很大耐心、循序漸進慢慢做的技法,作畫就如同在修身養性,他於是將兩者做結合。廖芝瑩說:「道家有很多象徵性的寓言,這些寓言都有一些具體的形象,然後他就會浮現在我的腦海中。」他也藉此引發創作《小真人》系列的靈感。 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學生廖芝瑩來說,創作就好比在修身養性、修煉自己,然後有一種成仙的感覺。  圖/Gather Art 序藝術提供廖芝瑩說明,創作對他來說就如同在修煉自己,然後得道成仙。不過與普遍認為真人是「年邁之人」的形象不同,他覺得真人更像是嬰兒,「他們已經擺脫世間的紛紛擾擾。」他認為現在有太多的藝術是在講述自己的痛苦,但他更想透過創作呈現出體悟之後的轉化,「我想跟你說我從痛苦中走出來了。」 〈祐〉是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學生廖芝瑩在疫情期間的創作,希望人們可以以平穩的心、正向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苦難。 圖/Gather Art 序藝術提供Gather Art 序藝術負責人吳俊毅表示,他看到畫的時候,腦袋第一個浮現的就是「初衷」,他說明,在做一件事時,一開始的發心是很珍貴的,過了一段時間熱情就會慢慢減退。高師大美術學系副教授盧福壽則形容,廖芝瑩的畫相當諧趣,更有一種年輕藝術家特有的未完成感,他說:「剛剛要生發、剛剛要成長、剛剛要茂盛、剛剛要發展的樣子。」高師大美術學系專案約聘助理教授王瑋名則認為,能將生活經驗衍伸成創作題材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有些人生活感知沒有那麼強。」他讚賞廖芝瑩不是一味去模仿老師的題材,而是懂得從日常積累創作能量。廖芝瑩進一步表示,未來真人這個主角還是會持續存於畫中,也會繼續結合生活中的體悟,創作具哲學意義的作品。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學生廖芝瑩在創作中融合生活經驗的轉化與體悟,引發觀展民眾的共鳴。  圖/Gather Art 序藝術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