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體育
【社論】運動員的「振奮」該被限制嗎? 以黑豹旗冠軍戰全壘打看棒球場「潛規則」
2024-11-21
生活
夜拆天橋引眾怒 北市府主張改善交通安全
焦點
2024-11-21
影音
反對《憲訴法》修正案 百位律師上街抗議
2024-11-21
影音
青年探索文化根源 藝術節續寫新埔故事
2024-11-20
校園
文大視天氣調整候車點 學生盼公告更及時
2024-11-15
校園
服務中心搬遷惹議 中興住宿生控權益受損
2024-11-15
國際
美大學推校園投票政策 盼提升青年政治參與度
焦點
2024-11-15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影音
第1799期
科學融入藝術創作 《跳浪》癒地震創傷
2024-11-14
【記者姚孟汝、廖奇典花蓮報導】第三屆花蓮跳浪藝術節《星球爆裂觀測站》2號起於石雕博物館開展,並於10號舉辦開幕活動 「sa'icelen給力量」。今年活動以地震為主題,集結知名地震科學家馬國鳳等四位策展人與11組藝術家,將科學知識融入藝術創作,盼透過作品療癒人們的震後創傷。《跳浪》社群小編杜怡柔說:「如果花蓮是一個星球的話,那這邊就是一個最適合觀測的地方,以星球這個概念來講。那畢竟地震它是一個花蓮有點難過的回憶,所以用星球的方式把整個時間軸整個拉長,讓大家用不同視野來看這個題目。」 本屆藝術節以4月3號花蓮大地震偵測到的光纖訊號作為主視覺,策展團隊觀察花蓮人民在斷層帶上的日常生活,試圖透過藝術創造不同的觀看角度。主展場的互動式展品〈深時間的心跳〉結合心跳聲與火山的共振聲波,讓民眾近距離傾聽來自地表深處的聲音。 展場內佔地最廣的作品〈地震博物館〉由藝術家涂維政創作,他3D列印出原住民地牛翻身神話的化石標本及震後災區採集的日常物件與植物,壓印翻模仿造「出土文物」,建構出一座虛實交錯的博物館。參展民眾陳先生(化名)說:「牛的雕像很特別,藝術家把地震這個造成大家恐懼的東西,做的好像還滿可愛的,就是一隻很溫馴的牛趴在地上。」藝術家涂維政則針對作品補充道:「當時募集花蓮當地民眾,請他們帶來地震當地的物件。有一個是統帥大樓的受災戶那個家的鑰匙圈,可是那個鑰匙已經再也進不去那個房間了。」 《跳浪藝術節》開幕日當天也舉辦農夫市集,並邀請三組音樂人現場吟唱。在地農夫將4月3號大地震時生長於農田中的作物煮成佳餚,希望民眾在音樂聲中,一起享用花蓮特色農產,吃掉地震,克服恐懼。攤販花田喜事有機農場的老闆徐妍花說:「地震過後土壤其實也會受傷害,其實我們有很多作物因為地震又因為風災損失相當大,而帶出來的就只有剩下這些。」藝術家Heidi(化名)則表示,可能很多商家在這次地震後就已經消失,可以存活下來要靠信念,所以吃到這些食物時就會覺得更感激。 花蓮位於米崙斷層帶上,不斷面對地震帶來的威脅。今年的跳浪藝術節希望透過藝術,帶領人們直面地震傷痛,並從災難中找尋心的出口。
藝文
影音
第1769期
跳浪藝術節登場 以多元視角展現花蓮意象
2022-10-27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梁家柔、林婕宇、吳冠緯花蓮採訪報導】部落頭目拿著小米酒,口中吶喊著祈福語,為藝術節活動拉開序幕。「Palafang 花蓮跳浪藝術節」22日於花蓮縣石雕博物館盛大開幕。展覽以貼近在地生活視角的「地方學」為核心,藉由影像、裝置藝術、虛擬實境等多元媒材呈現作品。今年藝術節以「變化球」為主題,詮釋不同藝術家眼中的花蓮意象。策展人Nakaw Putun說:「變化球這個主題,就是不同物種他的眼球來看待我們的世界,看待什麼呢?我們現在一直不斷變化的這個地球。」本次展覽邀請十組藝術家團隊,將花蓮的人文與生態轉譯到作品當中。來自花蓮阿美族部落的藝術家陳勇昌,擅長將傳統元素融入作品,像是活動舞台上象徵展覽主題「變化球」的竹編創作,就是他巧手下的裝置藝術。太魯閣族藝術家余欣蘭則透過鏡頭,拍下自己跟隨獵人母親返回家族獵場的歷程。不但記錄母親在山林生活的智慧,也省思自身對土地的認同。余欣蘭表示,老人家的觀念是山上或許較沒辦法給予充足資源,所以會希望他往平地發展,「可是其實我發現我應該要多往山裡面走,因為這個我跟土地的關係,還有跟我們家族這世代獵場我才可以更靠近。」除了有在地藝術家的作品展出,策展人也特別邀請外地藝術家共襄盛舉,透過多元觀點,呈現花蓮在地的人文與自然風貌。出生於台北的藝術家張根耀攜手夥伴林盈潔,與致力於鯨豚保護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跨界合作,以東部外海常出現的花紋海豚為發想,將生態調查與保育行動轉化為藝術,創作互動式作品《深藍巴別塔》。張根耀說:「與其說是地方,不如說其實整個海洋,都跟全球或跟我們所生活的地方是融合在一起的,並沒有說只存在於這邊。」然而,有參展的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發現,同樣以地方發展為目標,但作法上的差異也可能導致在地衝突發生。對於這樣的問題,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顧問余欣怡提供解決建議,他認為,討論地方事務時可多透過公聽會或說明會,創造機會,使各方都能充分表達意見,並同時考量各種生物的發展空間,以避免有某方的權益受損。22日的開幕活動也結合音樂會與市集,吸引不少在地居民到場參與盛會,更有外地求學的花蓮學子,特地在週末返鄉觀展。觀展民眾王姿云認為,展覽中的人文、大自然與生態,有與花蓮元素扣合。「Palafang 花蓮跳浪藝術節」除了展覽作品之外,接下來也有一系列藝術講座與體驗活動,希望將生態藝術化為實際行動,展現對土地的重視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