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矯枉過正的苛刻 當橘色惡魔登陸我們如何看待本土學生?
每當時間來到中華民國國慶日,隨之而來的是各種炫彩奪目的慶祝活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國家主辦之雙十國慶大會。與往年相比,本次大會討論度似乎更勝一籌,而焦點則環繞於自日本遠渡重洋前來獻技的「日本京都橘高等學校吹奏樂部」(以下簡稱橘高校)。綽號「橘色惡魔」的橘高校,於國慶大會透過精采表現擄獲線上線下全場觀眾目光。表演結束後,不少民眾將比較眼神投射至同場演出且性質相似的北一女樂儀旗隊上,當話題尚在「希望國內學生參考他國」時,似無不妥之處,畢竟邀請訪客的用意本就是希望拓展國人眼界,達到「見賢思齊」的交流效果;然而,一旦言語變得鋒利,甚至上升至「批評學子不如他國」程度時,就顯得不合理且不必要了。首先,從「文化衝擊」角度看,橘高校在觀眾緣方面本就比北一女更具先天優勢。文化衝擊為人類學家奧柏格(Kalervo Oberg)所提出之概念,意指人們踏入異文化後出現之焦慮反應,僅憑定義面,似乎難與觀眾回應連結。然而,仔細檢視內容後,會發現概念其中有段時期稱「蜜月期」,表示人們在接觸異文化之初,會受其獨特性吸引,套用此論述,再將橘高校的表演看作異文化代表,一切都說得通了。本次橘高校現身國慶大會,不僅為其來台首秀,更是近年來國家首次邀請國外學生登上府前廣場;而北一女雖是五年來第二度列席國慶,但過去早在元旦升旗典禮等重大活動中,對國人而言並不陌生。再從內容面看,既便是外行人也能明顯感受到橘高校輕快活潑的組曲、誇張的肢體表現、長距離陣形變換所呈現之表演,與國人習以為常的儀樂隊形式截然不同。因此,在文化衝擊「蜜月期」概念下,與其說是實力,不如說橘高校初來乍到的新鮮感,讓他們比起已成「經典」的北一女更易受觀眾青睞。即使撇開風格因素,假設兩校之間真存在技術差異,以此責備學生也毫無意義。眾所周知,台日兩國在「上學時間」安排上南轅北轍,前者從早上八點一路延續至下午四點甚至更晚,且一週僅有一節社團活動課;後者則縮短上課時間,增加學生投入課外技藝時間,自然直接影響學生練習時數以及最終展現成果。在這樣的條件下,要求國內學生繳出同等表現似乎過於苛刻。最後,剖析北一女乃至其他學校列席國慶大會代表的意義後,也能發現於技術面吹毛求疵並不適當。相關單位邀請學生登台本意,定是希望透過學生獨有的熱情及朝氣感染全體國民,若為了追求完美而施加壓力,反而使得表演成為沉重包袱,有違初衷。何況大會尚有三軍樂儀隊及其他職業表演團隊參加,實在不需要讓學生承擔「專業」責任。與其用顯微鏡放大學生表現,不如關注那些微小卻令人倍感溫馨的角落,例如橘高校與台灣學生建立的情誼、日本學生以中文感謝台灣的畫面,這些才是中華民國國慶日應當呈現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