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赴陸交流須通報 引學術自由遭限之疑 
校園
第1818期
赴陸交流須通報 引學術自由遭限之疑 
2025-11-14
【記者鄭丞傑報導】國立政治大學國際合作事務處(以下簡稱國合處)於10月30日向全校寄送通知信,提醒學生凡參與中國大陸的教育交流活動,均須依教育部規定上網登記,部分人士質疑此舉限制學術自由。 教育部於2019年建置「赴陸教育交流活動登錄平台」,以掌握學校及學生赴陸交流的基本資訊,作為行政管理與安全考量依據。立法委員吳沛憶國會辦公室主任陳中寧說明,由於有多起國人遭陸方有關部門非法扣押、留置、盤查等案件,中國大陸因此被標記為橙色警戒國家,教育部此舉是為保障學生安全。根據規定,學校必須在活動起始日一個月前,完成包含視訊交流在內的所有活動登錄。登錄內容涵蓋活動名稱、地點、雙方承辦單位、交流時間,並要求上傳活動公告與行程表等相關資料;在經費方面,須註明金額及來源。活動結束後,也需回報活動概況。 政大廣播電視學系學生小李(化名)今年到中國實習時,中途突然被告知需要通報赴陸行程,他詫異道:「覺得有點錯愕,像是犯了錯一樣。」他表示實習過程中有同學在網路上比較高調,疑似遭人向教育部反映。政大新聞學系學生小欣(化名)則將於年底赴中國參加新聞獎,登錄流程是由該系助教協助。「現在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比之前緊張。」他表示能理解通報的目的,但同時也可能影響到學生與中國進行學術交流的意願,他分享此次行程便有同學因家庭背景敏感而選擇不參與。政大公共行政學系教授蘇偉業則對通報的活動形式有所質疑:「視訊交流要通報的話,那麼電子郵件要不要通報?」他認為透過通訊網路的交流缺乏明確定義,若所有形式都需通報會過於繁瑣。立法委員葛如鈞表示教育部未敘明通報與否的後果,繁瑣的程序也會打消學生的交流意願。他相信學生有足夠的能力辨別與查證,葛如鈞強調:「我認為教育部應該對於大學生的識別能力有信心。」 通報機制也遭質疑有限制學術自由的風險,葛如鈞認為制度會使學生傾向於自我審查,不敢提出批評或異議,也可能導致學者不願進行跨境合作研究,同時台灣在全球學術競爭中也會處於劣勢。陳中寧則表示,希望學生能優先選擇具人權與法治觀念的民主國家交流。政大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丁樹範認為,目前的制度僅止於通報,而真正會限制學術自由的,是陸方資訊封鎖造成兩岸資訊的不對等,與陸方趨於封閉的態度。他也分享在退休後常收到陸方以學術交流為名義的邀請,實則為統戰的宣傳,「現在的老師沒有辦法像過去那樣,到中國做田野研究。」他說道。蘇偉業認為,應對不同類型的學術交流作區分,如針對國防科技等有技術移轉疑慮的領域,通報較具合理性;但對於非相關領域的學術交流,可再斟酌是否該適用同一規範。 針對學生被寄信通知的疑惑,國合處大陸事務組解釋,提醒信旨在協助學生理解既有制度,「大部分老師跟同學們不太清楚這個是教育部的規定,所以寄信提醒大家。」他說道。他也表示校方站在宣導角度,將持續提供指引,降低學生在申報流程上的困難。儘管僅為宣導性質,但葛如鈞仍重申:「教育部過度限制往往導致自我削弱,促進交流反而才能把民主自由之風吹向遠方。」
臺德學伴共遊貓空 實境解謎探索傳統信仰
生活
第1818期
臺德學伴共遊貓空 實境解謎探索傳統信仰
2025-11-14
【記者顏貝恩台北報導】伴隨著中英文交錯的笑聲,國立政治大學台德交流友會(以下簡稱台德交流)9日在台北市木柵茶區舉辦《貓空攜手小出遊》活動,邀請本國與外籍生共同參與台灣文化交流體驗。 活動於鴻智茶場啟程,由茶場第三代導覽員張恩沛與翻譯員Jennifer(化名)帶領學生走入茶園,體驗採茶與製茶過程,親身感受茶葉中隱藏的果香,並學習如何品鑑茶藝,導覽內容從介紹國際標準茶具的設計到辨識茶湯的色澤,深入了解製茶文化的細節。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碩士班德國留學生賀佳純說:「雖然我不常喝茶,但透過這次活動,更了解茶的種類與口味,也逐漸喜歡上品茶的氛圍。」政大廣告學系學生趙明玉則認為,導覽中關於宴客之道的分享細膩,而富含文化意涵,讓她對傳統待客禮節有了新的認識。 茶藝體驗結束後,學生們乘坐纜車前往指南宮,展開下一段以台灣廟宇文化為主題的實境解謎體驗。台德交流負責人賴沁俞說明:「實境解謎遊戲的設計,是希望參與者除了透過眼睛觀賞外,也能在過程中發現廟宇裡牌匾小字、太歲星君與生辰之間的關聯。」遊戲結合學伴制度,讓本地學生在體驗任務、與外籍生的互動交流中,重新看見信仰文化容易被忽略的細節。台德交流負責人許巧旻分享道:「比起過往以闖關或打卡為主的活動,我們希望透過自由參觀的設計,讓大學生能以更自在的方式交流。」 「過去我只覺得廟宇在雕刻與歷史上很厲害,直到聽外籍學伴以歐洲教堂對比、稱讚台灣廟宇繽紛多彩時,才重新體會到它在不同文化眼中的魅力。」政大法律學系學生張莉鑫說道。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德國留學生阿爾布雷希特(Albrecht)則分享道:「以往參觀寺廟時不太了解其意涵,今天在本地學生的講解下,更能明白神像與文字所承載的象徵,也藉此交流了東西方宗教的不同觀點。」而台灣學生於本次活動中,不僅擔任翻譯的角色,更是文化交流的橋梁,Jennifer說:「許多有關於茶的背景,會因為語言和國際文化的不同,而無法以直譯的形式呈現,因此我會補充說明文字背後的文化意涵。」 「未來,台德交流期待有機會持續與外院系合作,將這類活動固定成為每學期一次的社課。」台德交流負責人劉宣伶說道。參與者政大英國語文學系學生黃仲則表示,這次活動是難得的語言互動實踐經驗,透過與德國學生的對話,不僅讓跨國交流更為熱絡,也深化學生對文化的理解。
【社論】與陸學術交流的紅線 應以賦權取代防堵
校園
第1817期
【社論】與陸學術交流的紅線 應以賦權取代防堵
2025-11-07
教育部近期重申大專校院辦理赴陸教育交流活動應注意事項,嚴格審查臺灣學生赴中國大陸進行教育交流。教育部公開表示「不鼓勵」,並要求各校落實事前登錄與事後回報,藉此「保障我國學生人身安全與權益」。政府或許立意良善,但警惕這些「政治紅線」卻有礙學術交流,並侵害民主社會強調的學術自由與個人自主權。 教育部要求大專院校秉持「對等尊嚴」原則辦理兩岸學術交流,並提醒各校要對大陸當局主動邀約活動(如全額免費或落地接待)「提高警覺」。而且,根據陸委會副主任梁文傑所述,教育部已向各校發布「兩岸交流活動自我檢核表」,要求檢核公告活動訊息及交流活動「有無違反法令規定或涉有政治性內容」,特別對主辦單位為陸方黨政軍或具政治性團體、名稱活動可能矮化臺灣地位,或接受不合常理的招待,要「審慎再酌」。 尤其對於陸方提供「不合理招待」,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公開表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認為中共持續透過各種高誘因管道招攬臺灣青年,乃是試圖透過文化與學術之名,遂其政治目的。然而,我國政府不斷畫出政治紅線,再三強調違法風險,並迫使大專院校建立繁瑣的自我檢覈與內控機制,同時遵守活動開始日一個月前登錄、結束後一個月內回報概況的規定。這種防不勝防的層層通報與審查,難道便能有效遏阻統戰風險?會不會反而阻礙兩岸的正常、互利的學術交流活動,以及促進彼此學習、相互理解的機會? 政府雖應對人民善盡提醒與保護之責,讓大專院校師生充分了解當前兩岸情勢與潛在風險,特別是中共頒布《保守國家秘密法》後,人身安全風險確實大幅增加。不過,政府政策仍須依循比例原則,衡量限制措施。事實上,憲法第十條明文保障人民擁有遷徙的自由,而交流與旅遊皆屬於自由移動的範疇。然而,在現行法規下,公立學校兼任行政職的教師若違規赴陸,情節重大者可能面臨一次記二個大過並免職的懲處。為了達到國家安全的目的,卻過度犧牲個人職業權益和自由。並且,儘管公立學校中未兼任行政職務的教師和學生,依照法律赴陸無須申請許可或報准,但教育部仍有發函點名前往中國大陸之活動,大學需進行自我檢核。 這種全面的審查與提醒,實際上已在校園中造成了自我審查的壓力,導致寒蟬效應。教育部長鄭英耀也公開表示「反對、禁止,不應該交流只想到中國。」不僅傷害校園自治精神,也反映教育部對臺灣年輕世代擁有足夠的自主判斷力,缺乏信心。不僅如此,此種將學術交流活動無限上綱到國家安全問題,並以行政考核手段進行管束的作法,不但展現教育部的保姆式心態,更忽略學術交流的核心價值乃是為青年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與機會。如果我們把對岸的交流攻勢視為洪水猛獸,用保姆心態的過度審查來築起高牆,那麼這道牆最終將阻擋的不是統戰,而是臺灣社會的自信、開放與學術自由。 教育部應當相信台灣大專學生擁有自主權,且具備辨別學術交流與統戰的能力,不應以過度的審查與管制,扼殺大學生學術交流,以及拓展國際視野的機會。同時,台灣在學術上,也無法擁有更廣闊的國際觀,更無從了解大陸局勢。只有在開放的交流中,讓臺灣的經驗與價值自然展現,年輕人才能承接學術的接力棒,為包含兩岸在內的國際學術、教育交流尋求更良性的互動空間。 真正的民主自信,在於我們相信臺灣的年輕世代在獲得充分資訊後,能夠獨立自主地判斷和選擇。教育部應當將兩岸學術重心從「防堵」轉向「賦權」,透過深化「中國大陸識讀或兩岸關係課程」,教授更廣泛的社會、文化和政治認知,讓大專學生具備判斷力並充分了解風險。亦或提供專案經費補助,鼓勵學生拓展包含中國大陸在內的國際視野。
新北街頭凝永續精神 青年以創意推在地文化
生活
第1817期
新北街頭凝永續精神 青年以創意推在地文化
2025-11-07
【記者劉倚瑄報導】由新北市青年文化大使與新北市政府攜手策畫的「Young Young都來街頭玩」市集與踩街活動,以年輕世代創意為主軸,結合文化永續議題與世界生態日,1日於板橋府中後站廣場登場。 本次市集以文化推廣、國際交流與環境永續三大主題為主軸,並邀集由青年所組成的新北文化大使共同主辦策劃。自籌備初期,青年們便走訪新北各地的文化場館,深入了解地方特色與歷史脈絡,他們融合自身創意與博物館合作,設計互動性遊戲,從市集招商、踩街吉祥物製作、闖關活動設計到各地文化解說,皆由青年們共同合作完成。「我們希望大使們能對新北市文化產生興趣,經過培訓後,將在地文化介紹給更多民眾。」新北市文化局科長吳柏勳說道。 市集共規劃五大主題區,由文化大使與地方高職合作策劃。其中,「黃金山域」展區由新北市立瑞芳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設計,透過彈珠台遊戲帶領民眾認識九份、金瓜石的礦業歷史與礦工日常,並結合金工與木雕創作體驗,呈現瑞芳當地文化。以鶯歌陶瓷為題的「紅色陶寶」則展出由水庫淤泥創作的藝術作品。策展人兼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學生李佩珈說:「水庫淤泥是復育珊瑚的良好材料,我們將它製作成各式公仔,推廣鶯歌陶瓷技藝。」並盼望喚起民眾對生態保育的重視。「都會探索」展區則聚焦板橋在地文化,介紹林家花園的特色建築與生態。「我們將林家花園的漏窗設計成明信片,讓民眾可以在背面塗鴉,帶回具紀念意義的作品。」文化大使兼國立臺灣大學生沈宇論說道。 除地方展區,現場也設有世界生態永續與國際市集,邀請相關攤位進駐,展現異國風情與環保理念。來自菲律賓的新住民攤商蘇榮世說:「我認為最快了解一個國家的方式,就是從飲食與傳統服飾開始。」他希望藉由此市集,讓更多民眾認識菲律賓文化。此外,現場也設有荷蘭、西班牙、印尼以及越南的美食攤位,打造多國文化的交流環境。攤商「Lisa的水耕花園」則利用大樹落下的種子培育成可放置於桌上擺飾的水耕植物,象徵生態永續意涵。攤商Lisa(化名)說:「我們在水耕植物的容器設計上,選用回收的玻璃瓶與塑膠量杯,希望以實際行動落實環境永續,也讓消費者更關注環保的重要。」 活動的圓滿落幕,背後凝聚著青年們無數次的磨合與付出。「大使幾乎都是大學或高中的學生,我們努力在課業和籌備之間找到平衡,只希望能讓大家有全新的文化體驗。」銘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學生張瑞庭說道。吳柏勳則表示,此次市集能順利舉行,背後少不了文化大使的努力與投入,「希望他們能從這次的活動中學習策展,深化對地方文化的了解,並發揮創意與行動力,讓活動更具活力與多元性。」他說道。
政大創國首辦萬聖節派對 實境遊戲促跨國學生交流
生活
第1817期
政大創國首辦萬聖節派對 實境遊戲促跨國學生交流
2025-11-07
【記者李若水台北報導】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Innovation,以下簡稱ICI)House團隊與ICI辦公室於10月31日首度聯合舉辦「ICI萬聖節派對2025」,以恐怖推理實境遊戲「A Taste of Home」為主軸,結合萬聖節變裝、零食派對與分隊競賽等遊戲,期盼拉近本國與外籍生間的距離。 為改善各國學生間交流不足的問題,創新國際學院(以下簡稱創國)學生林沛宇於今年創立ICI House團隊,希望藉此凝聚院內的向心力。「以往創國本籍生和外籍生隔閡非常嚴重,所以今年我們開始實驗House(家族/分院)制度。」林沛宇說道,靈感源自於《哈利波特》的分院概念,將同系學生分為不同家族互相競爭。創國院秘書古芳盈則補充說明,House不是硬性規定的制度,團隊希望以較輕鬆的方式,如每週舉辦麻將、PS4遊戲等活動,讓學生能夠找到彼此間的共鳴。 實境推理遊戲「A Taste of Home」由林沛宇與組員們共同設計劇情架構,玩家們化身主角Atsu,因多年前的一場車禍昏迷失憶,在甦醒後重返童年居住的大樓,調查昔日好友Aki一家離奇遇害的事件。隨著遊戲推進,玩家們將逐步揭露故事真相,理解主角對家庭的渴望與角色之間錯綜複雜的情感糾葛。最終玩家將驚覺自己所扮演的Atsu,正是這起悲劇的兇手,為了與Aki母女共同組成「理想家庭」,先後親手殺害Aki一家。而Atsu的父親因無法接受現實,選擇和女兒一同自盡,呼應開場的車禍與失憶設定,帶來意想不到的震撼結局。 為營造身臨其境的推理體驗,House團隊將國際大樓教室改造成案發現場,以報紙、錄影帶與驗屍報告營造逼真氛圍,團隊成員則化身為NPC,引導玩家進入劇情。為解開遊戲謎團,各家族需進入案件現場,推理情境式故事,從樓層線索、人物互動到錯亂記憶中拼湊出完整真相。談及擔任NPC的感受,創國學生Haru(化名)說:「那一刻我幾乎以為自己真的變成了受害者Aki,用尖叫嚇到玩家時,還能觀察不同家族的反應與合作模式,過程很有趣。」創國學生陳致宇則分享遊戲過程中,組員們在白板上畫出故事人物關係與推理線索,不同國家的學生以英文交流,專注投入於推理討論。 「我們的目標不是讓大家都成為好朋友,而是希望每位學生都能順利交流,不再覺得與人互動是麻煩的事。」林沛宇說道。除了推理解謎,團隊也特別設計「Just Dance」及比手畫腳等遊戲。學生們依照指令,做出螢幕上的舞蹈動作,現場歡聲笑語連連。來自印尼的創國學生學生MJ(化名)說:「我最享受Just Dance和比手畫腳遊戲,大家都很有競爭力,也讓我認識了一些其他國家的新朋友。」創國國際學生Olivia則說:「House制度讓各國學生更容易互動,不會只和自己熟悉的朋友待在一起。」
跨國青年共商選舉制度 撰民主宣言望提升公民意識 
國際
第1815期
跨國青年共商選舉制度 撰民主宣言望提升公民意識 
2025-10-23
【記者李若水報導】來自世界各地的20多位國際交換學生於13日至19日聚集於德國圖林根州艾森納赫市議會會議廳(City Council Chamber of Eisenach, Thuringia, Germany),以「選舉誠信」為主題展開一整周的工作坊、專案與密集討論,在專家指導下共同撰寫一份關於加強選舉誠信的民主宣言。 本次論壇由未來民主學生網絡聯盟(Student Network on Future Democracy)及民主文化協會(Gesellschaft für demokratische Kultur)共同舉辦。今年特別關注東歐的政治局勢以及社群媒體對於選舉的影響,包括烏克蘭因軍事管制而暫停選舉、限制媒體等問題。今年畢業於塞拉耶佛國際大學法律學系(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of Sarajevo)的法特瑪.努爾.艾克梅克奇(Fatma Nur Ekmekci)表示,來自亞洲與東歐的學生分享了政治干預、媒體操控的情形,其他學生則以同理與尊重的態度,探討如何在不同局勢下,以自身能力推動選舉誠信。來自巴基斯坦,目前在法蘭克福歌德大學(Goethe university of Frankfurt)攻讀比較民主學的梅哈爾瑪爾.澤布.塔諾利(Meharmar Zeb Tanoli)分享道,各國學生因選舉制度不同,對「選舉誠信」的看法也各異。塔諾利繼續說道:「有些人關注電子投票與金錢舞弊,有些人則關注制度不平等與公民參與。」但學生們有一個共同信念——選舉應真實反映人民的聲音。 歷經一周的討論、學習後,學生們於19日順利地發布了一份「跨越國界」的民主宣言初稿,既指出不同國家共有的挑戰,也提出普世可行的建議。最終稿將於2026年由未來民主學生網絡在社群媒體以及即將上線的官方網站上發布。艾克梅克奇說:「論壇啟發我們了解各國的選舉制度與問題,並從中學習如何尋找共同解方。」他計畫在回國後重建青年民主組織,並舉辦工作坊與活動,延續選舉誠信的倡議。「在論壇中看到來自不同國家的年輕人如此熱情地投入民主討論,讓我相信改變可以從對話開始。」塔諾利分享道,他計畫回國後持續撰寫民主與青年參與的專題文章,並可能發起線上倡議活動,以提升青年公民意識。 在「選舉誠信」民主宣言初稿的公開發表中,學生們獲得了當地市長的支持。市長克里斯多夫.伊赫林(Christoph Ihling)表示:「論壇有效地突顯了全球民主所面臨的問題,而這場為民主奮鬥的戰役同樣存在於德國本地。」伊赫林認為,捍衛民主並非一個無能為力的問題,而是一項擺在所有人面前、必須肩負的責任。未來民主學生網絡聯盟的總負責人維利–瓦爾特里.雷托寧(Veli-Valtteri Lehtonen)表示,除了持續舉辦年度論壇外,組織也藉由在不同國家推動民主教育、青年培訓與協助設計學校課程等活動,促進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彼此交流、合作,達成結合民主教育和公共行政的理念。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體育
第1804期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記者張傳儀新北報導】 擂台上激烈搶攻,選手受到重擊。第22屆踢拳全國錦標賽於14日及15日於新北市新莊國民運動中心舉行,來自樹人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的王鈺婷獲得低踢項目女子成人60公斤級第三名。來自香港的王施慧則在女子成人低踢比賽45公斤級獲得冠軍。 踢拳道(Kickboxing)也稱作自由搏擊,是由跆拳道和空手道等運動項目演化而來,以拳和腿作為攻擊的方式,比賽項目分為擂台賽和地墊賽,擂台用於精進選手的技擊能力,而地墊項目主要用於推廣,讓民眾可以更輕易接觸此項目。擂台賽又分為全接觸、低踢和K1項目,依據使用技巧及攻擊範圍作為區分,低踢相較於全接觸加入了可以踢擊腰部以下的規範,而K1的規定則在低踢的基礎上加入膝撞的技術。 王鈺婷表示,自己是先接觸到泰拳才接觸到踢拳運動,加上和泰拳相比,踢拳比較沒有肘擊和膝擊的攻擊方式,整體出拳節奏也較為快速。對於此次比賽狀態,他認為相較於過往的比賽,技術層面上有明顯進步,過去在面對對手攻擊時,原本也佔有優勢,但後續因為體力消耗龐大遭到對手逆轉,「距離的掌握上沒有很好,腳步上的移動也沒有很好」。 此次比賽首度邀請到中國香港自由搏擊總會參與比賽進行交流,來自香港隊的王施慧認為自己可以再更積極,增加更多閃避的技巧。談及在訓練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他說:「以前打的時候打傷了眼睛,現在打的話很容易受傷,就是經常會突然痛。」但即使多處疼痛也仍持續訓練。中華醫事科技大學的洪胤哲參與57公斤級低踢賽事。他分享,此次比賽為了減輕量級,在準備過程中面臨不少困難,「要減重的關係,原本是60幾公斤,然後這次比的是57公斤,所以減了蠻多的,過程中其實蠻累的,都要克制自己的飲食,不能太放縱自己。 」此外,在比賽中還發生嘴唇流血的意外,但他認為此次比賽有將學習到的表現出來,移動速度也更快,但抗擊打能力和體能還需加強。 談及目前踢拳在台灣發展的狀況,清虎拳擊教練王璽翔認為目前踢拳的發展在南部比較不普及,可以多舉辦南部比賽,增加曝光度。他也認為此次比賽給予技擊運動破除刻板印象的空間,「因為很多家長的刻板印象就說,好血腥喔,好像都會隨時都會受傷,那如果是輕接觸不以擊倒為目的的話,那就可以來試試看,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可怕。 」 香港隊教練穆嘉俊則認為此次比賽帶給雙方更多不同的經驗,香港雖然在踢拳項目上發展盛行,但地墊項目才剛發展,看到台灣有不少參與人數,甚至幼童選手也不少,希望未來在國際上可以和多個國家相互交流,並期許未來可以進入奧運的殿堂。 中華民國踢拳道協會秘書長蔡豐穗則說明,希望和鄰近國家加強教練及裁判間的交流,另外,在國內也已經開始協助成立地區性協會,期許能透過多舉辦教練和裁判講習,藉以將踢拳項目推廣出去,讓踢拳運動更加普及。
書香市集首創音樂會 詩樂交織打破傳統想像
生活
第1804期
書香市集首創音樂會 詩樂交織打破傳統想像
焦點
2024-12-20
【記者李宸緯台北報導】第24屆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14日於台北市牯嶺街盛大登場,匯聚超過50個書攤、眾多青年團體與社會組織一同共襄盛舉。市集包含舊書攤、不同國家文學作品與各式二手書,讓參與民眾沉浸於書海之中。 本屆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首創南海路臨時音樂會(以下簡稱音樂會)活動,有別於以往單純的音樂表演,以詩人分享文學詩集及創作理念作為開場,再由獨立音樂人進行音樂演出,並搭配錄像游擊隊的八組藝術影像投影,為市集帶來全新的藝術體驗與氛圍。表演者之一的錄像游擊隊由八位來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碩士生所組成,透過在戶外放映自創的藝術影像,與觀眾分享創作理念,希望可以更貼近民眾,被不同領域看見。「過去我們創作作品的觀眾主要是藝術界的群體,這次參與市集讓我們能接觸到更廣泛的對象。」錄像游擊隊成員,就讀於北藝大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的楊子逸說道。 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主辦人黃姓志工(化名)分享籌組過程,他說:「今年新增的晚會促成了多組書店、創作者與藝術家之間的合作,是過去因經費等限制無法實現的。」音樂會融入詩、音樂與影像,展現創意的藝術視野與豐富的文化色彩。談到市集的創新亮點,黃姓志工說道:「與往年有所不同,今年更強調跨領域的交流,匯集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們。」他認為這種交流氛圍能突破傳統界限,帶來多樣化的對話與碰撞。如錄像游擊隊與師大白鹿洞書店合作,共同於市集擺攤並在書店中放映錄像,使到此閱讀的民眾同時能接觸到影像美學作品。藝術團體與書店的結合不僅吸引了新群眾,也讓文藝愛好者更深入了解租書文化。 除了書攤外,書香創意市集也邀請青年團體前來擺攤。臺大意識報展出學生田野調查撰寫的歷年刊物,聚焦各類社會議題。臺大意識報社長,就讀於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的許采蘋分享道:「今年是意識報復刊的第一年,我們擺攤是希望舊有讀者能繼續關注刊物與社會。」除了發行紙本刊物,未來預計會加入互動性內容,並嘗試線上發行,提供更多元的閱讀管道。「還是植想考進你」由臺大人類學系學生所組成,攤位透過互動遊戲,讓民眾了解鄰近牯嶺街的台北植物園是史前時代十三行文化與圓山文化的遺址,對台北市區的歷史有更深的認識。臺大人類學系學生蘇楚孅說:「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知識提醒我們與公眾建立連結的重要性。」他表示考古學常面臨公眾認知不足的問題,透過互動遊戲能使參與者認識到考古學的價值與工作內容。 「這是一個可以互相啟發的地方。」黃姓志工說道。市集藉由音樂、書籍與各式互動,串聯文化、知識與大眾,希望營造出具啟發性的交流空間。前來買書的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學生李晁維表示,過去很難有機會一次看到種類如此完整的書籍攤商,因此也借機入手好幾本不同面向的書籍。而對於書籍對自己的意義,他說道:「花幾個小時的時間可能是體會了一個人一輩子的思想核心價值,書籍使我與來自不同國家的作者一起遨遊他們的人生旅程。」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涉及多元領域的文學作品,成為了每個人探索自我、拓展視野的契機。書本與藝術的交織,令每位參與者都能在這片共鳴的空間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啟發與成長。
韓國青年運動會首邀台生參與 場上切磋促台韓友好
生活
第1801期
韓國青年運動會首邀台生參與 場上切磋促台韓友好
2024-11-29
【記者張博媛台北報導】台灣韓國留學生總會23日攜手國立台灣大學、國立政治大學、東吳大學等三校韓國學生會,於東吳大學舉辦「韓國青年運動會」。今年擴大舉辦,首次邀請台灣學生與青年族群參與,團結在台韓國留學生、鼓勵久坐族們起身活動放鬆身心,同時希望促進台灣人與韓國人在運動場上的交流。 「一二、一二、一二」選手咬著牙,踩著沉重的步伐喊道,一旁的同學們也不停握著拳用吼聲助陣。主辦單位將韓國在地運動會的諸多比賽項目帶至台灣,「拔河是韓國國內學校運動會最盛大的項目。」來自東吳的青年運動會總召李仁洙說道。另一項別具特色的項目為「足壘球」,將韓國人喜愛的足球結合壘球,不熟悉足壘球的台灣學生上場時,韓國學生會用中文鼓勵對方,展現台韓友好。除了運動項目,本屆新增綜藝類比賽你劃我猜,分為韓國影劇、歌曲、俗諺等類別,台灣學生在比劃歌曲類題目時展現曼妙的舞姿,也有韓國學生在韓文俗諺題以驚人的默契拿下第一名,雖然韓文俗諺對台灣學生來說較難理解,但仍迎來全場驚呼與喝采。 台灣韓國留學生總會長期致力於促進韓國留學生交流,並希望能推廣韓國文化。近年韓國文化風靡,越來越多台灣人對韓國文化產生興趣,本屆運動會擴大舉辦,特別邀請台灣人一同參與。來自政大的青年運動會活動長申抒倫道:「我希望能提供一個更輕鬆、有趣的機會讓台灣人認識韓國文化,並結交韓國朋友。」希望透過運動會建立台韓學生友誼的橋樑。李仁洙表示,近年韓國留學生數量減少,大家的團結力降低,因此除了透過運動會來凝聚留學生情感外,也希望藉由台灣人加入讓活動更盛大、更有趣。 來自輔仁大學的韓國學生Emily Lee表示,平時很少有機會認識台灣人,能在這裡和台灣人互動並學習中文,是難得的機會,而台灣人也能練習韓文,是促進彼此交流的雙贏作法。來自台大的韓國學生張漢娜說道:「我認為透過運動可以產生團隊精神,大家就能更快變好。」雖然平時有韓友會、韓國週等促進交流的活動,但透過運動能讓人們更快熟絡。有許多具備韓文能力的台灣民眾在開始之際就與大家打成一片,但也有韓文較不流利的台灣人參與,「大家知道我的韓文沒那麼好,都會立刻切換成中文幫我講解,也會給我很多鼓勵。」民眾Zizi(化名)道。 本次韓國青年運動會比起往年吸引更多民眾參與,在韓文與中文交織的環境下,一同在運動場上揮灑汗水。申抒倫透露,計畫將在下學期舉辦留學生派對,他說道:「由於這次活動非常成功,屆時若能邀請台灣人加入,應該會是場很棒的活動。」留學生在臺灣透過活動重新凝聚向心力,台灣人的參與更激發出不同火花,為韓國學生創造美好留學回憶,也為台灣學生的大學生活增添色彩。
從二手屋走到緬甸街 社區團隊盼提升青年在地關懷
生活
第1800期
從二手屋走到緬甸街 社區團隊盼提升青年在地關懷
2024-11-22
【記者王保伶報導】「地方志iplace」17日舉辦「青年縣外參訪共學PART2 萬華大水溝二手屋 x 鳴個喇叭緬甸街」(以下簡稱青年縣外參訪共學)活動,藉由參訪青創團隊與觀摩社區共好的實例,讓學員深入體驗環境永續與跨文化交流,並了解如何在生活中實踐與參與。 學員們從環境永續與多元文化參與兩個面相進行探索。來到位於南機場舊市場巷弄內的「大水溝二手屋」,店長張貴智介紹二手屋成立初衷與服務內容,並引導學員體驗一日店長,親自開箱善心人士送來的二手物包裹,學習將各式二手物資分類並估價。就讀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的陳宇柔表示,過去不曾以業者角度思考如何為商品定價,因此對估價環節印象深刻。張貴智提及,希望藉由參訪及體驗,讓參與者了解如何經營二手店,並能將二手物交易的概念帶回家鄉,促使這種模式在各地發展。 活動帶領學員們參訪中和區華新街(又稱緬甸街)的在地文化團隊「鳴個喇叭!緬甸街」,透過團隊的介紹與品嚐緬甸奶茶與道地甜點,認識緬甸飲食文化以及生活習慣。參與活動民眾盧宣蓉分享,參訪使他更認識緬甸華僑,「像是他們為什麼會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來到台灣,食物如何受殖民文化和周邊國家的影響,以及食物名字的由來。」他補充道。除靜態美食體驗外,活動更涵蓋動態走讀。學員跟隨對緬甸街瞭若指掌的「鳴個喇叭!緬甸街」團隊成員楊萬利在街道中穿梭,聽著他一一介紹街上店家,如許多緬甸人祭拜的私人佛堂、號稱成年男性社交場所的奶茶專賣店,以及各式特色小吃等。陳宇柔談及,許多人初次造訪時,會因不理解東南亞文化而產生既定的刻板印象,「但藉由當地人帶領走入地方,能夠打破我們之間的隔閡。」他說道。 「我們想要導入社會目前關注的事件,以及實務的案例。」地方志iplace負責人賴志政說道。他舉例,從台灣推動的2050淨零排放計畫,以及全台新住民人口比例增加等,都反映出環境永續與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選擇參訪致力於促進環保與文化交流的組織,回應社會趨勢。「大水溝二手屋」以二手物回收與販售推行環保,同時也協助弱勢培力,為單親婦女、街友提供縫紉、電器修復等工作機會;「鳴個喇叭!緬甸街」透過出版刊物、緬甸飲食體驗、街區導覽等多元形式推廣緬甸文化,希望成為連接台灣與緬甸社區的橋樑。兩者皆是成熟的社區共好案例,「我們希望讓青年從案例中學習,思考針對不同議題可以採取的社會行動。」賴志政解釋道。 盧宣蓉認為青年了解社會議題很重要,「在社會上會遇到各種不同的人,若缺乏媒介去了解彼此的差異,容易對未知的事情產生恐懼。」他說道。賴志政也解釋,地方志iplace不斷推動青年投入社區參與、了解社會議題的培力課程,讓他們跳脫在學校課堂中所學,認識自己的家鄉與土地。但他並不要求所有參與者都投入社會關懷與行動中,他說:「或許他們未來大學畢業、就業,或是想回饋家鄉時,能從以前認識的事情獲得途徑,做出實際行動。」他強調活動意義在啟發參與者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希望未來他們能有機會付諸實際行動。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