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雷達融血氧儀判斷疲勞駕駛 盼降低交通事故風險
新知
第1804期
雷達融血氧儀判斷疲勞駕駛 盼降低交通事故風險
2024-12-20
【記者楊凱傑報導】2020年交通部指出駕駛人疲勞駕駛,發生車禍機率提升10倍。國立中山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研究生陳優恆、鐘季勳、石如吟發明「應用於疲勞檢測之分數型鎖相迴路解調自我注入鎖定雷達」,透過高靈敏度的雷達系統及血氧儀獲取人體生理數據,以判斷司機是否處於疲勞狀態、降低交通風險。 傳統疲勞偵測方式多以攝影機觀察駕駛眼部或頭部動作,易受個體差異影響。而裝置採用「自我注入鎖定式雷達」(Self-Injection Locked, SIL),使用者可將雷達放置於汽車儀表板,不需配戴任何裝置即可精確偵測駕駛生理訊號,判斷駕駛是否處於疲勞狀態。此外,感測靈敏度比傳統紅外線雷達高,陳優恆說 :「人體胸腔起伏幅度極小,難以被紅外線雷達準確捕捉」,而SIL雷達可以將胸腔起伏引起的位置變化,轉換為呼吸訊號。 研究利用雷達偵測呼吸訊號,並用血氧儀量測心跳訊號,再透過演算法分析兩者之間是否同步,以此判斷駕駛是否處於疲勞狀態。系統會分析駕駛的呼吸和心率變異度(註)來判斷疲勞狀態。當人體放鬆時,心跳會隨著呼吸的節奏產生規律的變化,吸氣時心跳加快,呼氣時心跳減慢; 相反,當我們壓力大、疲勞或焦慮時,心率變異度與呼吸訊號同步性低,心跳的變化不會完全跟著呼吸的節奏。 註: 心率變異度 (HRV) 是指觀察每次心跳之間的時間差是否有變化的方法。 有感於疲勞駕駛引發的交通事故頻發,同時看見自身實驗室開發的SIL技術潛力,團隊決定開發一款高效、可靠的疲勞偵測系統,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率。陳優恆補充,因雷達精確度需進一步提升,目前仍要血氧儀輔助偵測心率變異度,未來團隊計畫提升裝置的感測靈敏度,讓單一雷達模組同時偵測呼吸和心跳訊號,不需額外使用血氧儀。未來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將強制要求車輛配備駕駛疲勞評估功能,中國也可能跟進, 因此研究成果具商業價值。 敏實科技大學智慧車輛與能源系教授陳建中說:「研究團隊需要考慮如何將這項技術有效地整合到現有的車輛架構中。」他認為疲勞偵測系統雖然具有前景,但需要與車輛的其他系統如駕駛輔助系統、車載電腦等進行整合,才能發揮更大效用。
基隆還路於民散步節 檢視道路促人本交通
影音
第1804期
基隆還路於民散步節 檢視道路促人本交通
2024-12-19
【記者周依恩、鄭孟佳、張博媛採訪報導】「步行要安全,行人要尊嚴。」「還路於民零死亡願景散步節」14號於基隆市登場,由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發起,帶領民眾走過大街小巷,檢視基隆的道路規劃。促進會呼籲政府遵循「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去除道路設計的「制度障礙」,保障用路人的步行尊嚴與安全。 還路於民零死亡願景散步節召集人陳薇仲說道:「我們想要讓大家透過身體經驗一起檢討,為什麼現在的道路建設,沒有考慮到讓大家可以安全行走的最基本的權利。」他表示,這次的活動主要會帶民眾走過較嚴重的事故路口,並與參與民眾討論交通空間上的改善方案。 記者實際走訪基隆高事故率路口,發現行人穿越道太靠近車輛轉彎處,導致右轉車可能反應不及,事故風險高。放眼騎樓則停滿違停機車,行人被迫走上馬路與車爭道,險象環生。民眾李林延在活動結束後說道:「改善措施應該是要加強取締機車不能停在人行道上,相對他們(政府)也要去規劃停車空間再來,實體人行道一定要做出來。」 為改善交通環境,基隆市政府自2023年持續推動行人友善政策,藉由劃設綠底斑馬線、設置讓行人優先通行的行人早開時相,並針對未禮讓行人的車輛加強取締等。從工程改善、嚴格執法、宣導教育等各面向,提升行人與駕駛的交通安全意識。 根據交通部統計,基隆市今年一到九月的交通事故中,每月行人死傷人數,相比去年同期下降約1.8%。基隆市政府交通處副處長黃詩涵表示,基隆市近幾年來積極地推動車輛停讓跟行人友善這一塊,也有明顯的成果,他說道:「執法這一塊有可能會在明年一月的時候,我們這邊就會開始來加強。」 然而,基隆市議員陳冠羽表示,基隆市這兩年做為期兩年的行人友善執法,以行車不禮讓的問題為主,「但是我們終究有一個狀況,今年一到八月上半年來看,基隆市的行人死傷數 ,每十萬人行人死傷數是依舊全台灣最高。」他說。 作為行人主要通行空間的騎樓,則經常因地勢起伏導致通行困難。基隆市政府2024年起推動為期四年的騎樓整平計畫,希望給行人暢通的步行空間。黃詩涵說道:「我們希望可以整頓機車停在騎樓上面的秩序,它(機車)一定要讓出一個寬度,讓行人能夠順暢的通過,那我們目前是希望可以保留至少1.3到1.5公尺以上。」然而施偉政說道:「騎樓要整平,但是市長卻開放騎樓停車,那整平的目的難道是為了讓車輛更好停車嗎?這並不是只是單單一個騎樓整平就可以被完成。」他認為,騎樓整平一定要搭配管理,這樣整平才會有意義。 改善交通環境,需要工程、教育和法制三者俱進。期盼民間與政府為行人安全共同努力,將安全友善的空間,還給每位用路人。
臺大推動校園無車化 望建立安全交通環境
校園
第1802期
臺大推動校園無車化 望建立安全交通環境
2024-12-06
【記者洪翊程報導】國立臺灣大學校園無車化推動團隊11月29日召開「校總區無車化執行方案與推動時程整體規劃案校園公聽會」,提出實行校園無車化的方案,包括劃分道路通行權、優化停車和行人動線等,以及試辦校園無車日、劃定無車試辦區等短期做法供師生參考,期望建構友善且安全的校園交通環境。 負責無車化計劃案的台大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許聿廷說明,2022年校園內發生車輛與腳踏車追撞事故後,掀起施行無車化的討論,並在110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二次校務會議通過10年內達成無車化的目標。為了落實政策,許聿廷帶領的推動團隊經過分析,逐漸確立計畫施行方向,他說:「我們主要的目標是私人的自小客車,或是訪客接送的(車輛),希望能夠轉移到校園外圍的停車場。」團隊成員黃柏森則補充,因台大校地寬廣,師生移動時對車輛、自行車的需求高,因此希望從限時、限區的車輛管制開始施行。不過,黃柏森提到,目前使用不同交通工具的師生在政策施行的細項上,如限制車輛通行的範圍、施行無車化的後續計畫仍出現分歧,將在未來擬定政策細項的會議上,邀請各方代表討論,凝聚共識。 對於校內的交通現況,台大物理治療學系學生翁林立指出,在上下課和午餐等尖峰時間,校園內的人流較為混亂,加上腳踏車和車輛同時通行,對行人造成危險。他認為無車化政策能改善此狀況,確保行人安全。台大藥學系學生黃胤程則認為,推動校園無車化有一定的難度,「我覺得不太可行,原因很簡單,因為我覺得校園太大了。」他也補充,車輛進入台大的需求太高,包括學餐的貨物配送、外賓的來訪等都難以避免。比起施行無車化,黃胤程認為,校方應把更多預算和心力用於優化校內人、車流的規劃。 談到無車化在大學校園內的推動,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助理教授水敬心表示,每間學校都應依據各自的地理條件、師生的交通工具使用傾向來制定不同的施行方針及力度。水敬心舉陽明交大陽明校區為例說明:「學校都是在山坡上,你完全沒有(車輛)的話,那怎麼去通勤就很不方便。」他也建議台大團隊,推動無車化只是建立友善行人環境的其中一步,停車格的安排、人行道品質的優化等相關配套措施,都有待校方努力改善。
夜拆天橋引眾怒 北市府主張改善交通安全
生活
第1800期
夜拆天橋引眾怒 北市府主張改善交通安全
焦點
2024-11-22
【記者楊凱傑、李宸緯報導】「當強拆成為事實,文化空洞就是結果!」19日晚間民眾於台北市和平新生人行天橋下進行抗議,不滿台北市政府(以下簡稱北市府)在未與民團充分協商的情況下決定拆橋。民團人士用社群軟體緊急號召群眾,並集結居民、專家等相關人士於當日晚間十時召開記者會,重申保留天橋的訴求,試圖阻止拆橋。 和平新生天橋的拆除工程於當日晚間11時正式展開。大型機具、工程車輛準備進行拆除作業,現場也有大批警力進駐。抗議民眾陳小姐說:「 60個警力在這對我一個手無寸鐵的人民,根本像共匪,為什麼要那麼多警察?」他認為北市府以強硬手段壓制抗議,更加深民眾的不滿。抗議人群手持電子蠟燭,模仿殯葬儀式,舉起招魂幡高喊「過橋喔!」哀悼城市記憶的消逝。現場沒有完善的交通管制,公車通行時,需開放原已封鎖的區域,導致抗議人群與大型車輛交會,危及民眾的生命安全。然而,抗議行動未能阻止天橋拆除,工程持續至20日清晨4時。 對於突發拆除,台灣空間規劃設計公會理事長蘇伯昇說:「在這過程從來沒有接獲任何一次協調的會議,甚至一起上到天橋的機會都沒有。」他認為從封橋到提出文資審議的過程中,政府完全沒有協商,質疑程序的正當性。守護和平新生天橋發起人林玟君則表示:「以往文化局不會這麼快去安排現勘,這件事蠻政治化又吊詭,應該是前所未有。」他指出過往案例文資審議需耗時一年,此次一個禮拜即有定論,不難讓人懷疑背後的政治考量。工務局新工處工務科長蕭志龍解釋:「新工處的施工說明會,已經有來跟民眾做充分說明跟溝通。」然而,仍有居民批評北市府拆除天橋的過程粗暴倉促,政府也未提供天橋使用率的確切數據,證明天橋拆除的必要。 北市府認為天橋阻礙交通,拆除後能改善路口壅塞問題,希望藉由拆除天橋,規劃路口斑馬線往內退縮、增加庇護島、欄杆和號誌設置等配套措施,讓行人更安全、舒適地行走於路面。據《中時新聞網》報導,台北市交通局認為橋墩位置影響行車安全,以信義世貿天橋為例,拆除天橋後事故比例顯著下降。然而,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生陳毓文質疑數據的相關性,他說:「就只有看那一年,但其實世貿天橋拆除後的兩年,車禍件數反而攀升。」由當地居民、影視從業人員、學者等組成的「守護和平新生天橋」團體則指出,天橋具有文化、歷史、藝術和社會價值,且未造成交通問題,反倒能讓行人避開車流,北市府不應將其拆除。 也有不少市民支持政府行動,民眾柔(化名)說:「天橋沒有美感也沒有持續維護的價值,而站在無障礙空間的立場,這座天橋也無法給予更多幫助。」他補充,城市記憶會隨著時間更新,目前的天橋已不合於時代。但林玟君認為天橋具有文化、歷史、藝術和社會價值,他說明:「天橋是台北重要地景,承載著許多人的共同回憶,拆除天橋等同抹去這些重要的城市記憶。」拆除天橋對當地居民也有所影響,住戶王小姐(化名)說:「常常看到龍安國小的小朋友,像幼兒這種,他根本很難越過秒數這麼短的路口。」身為駕駛人,他也不願與路人爭奪有限的綠燈時間。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陳盈棻表示,北市府不該僅以交通角度評估天橋去留,應邀請都市規劃、文化遺產保存等跨領域專家學者共同討論,在都市發展的同時兼顧文化保存。大安區議員苗博雅認為,北市府應先完成行人交通安全改善工程,例如設置行人庇護島、調整中央分隔島等,再拆除天橋。他指責台北市長蔣萬安拆除天橋前未完善配套措施,違反先前對議會的承諾,可能導致行人安全風險。
埃及加拉拉大學校車翻覆 校方消極管理引眾怒
國際
第1797期
埃及加拉拉大學校車翻覆 校方消極管理引眾怒
焦點
2024-10-24
【記者黃伊晨報導】「我們要安全的上學!我們要安全的上學!」15日埃及加拉拉大學(Galala University)學生在校內聚集,抗議學校交通不便、宿舍太少、校車管理不當等問題。該校校車於14日載送學生回宿舍的路程中發生嚴重的交通事故,校車在崎嶇路段上失速翻覆,車體翻滾近三圈,導致車上12名學生身亡、33名學生受傷。 根據加拉拉大學一年級學生史蒂文・曼卡里奧斯(Steven Mankarious)描述,校車於他們每日通勤的路段發生事故,車上大部分是加拉拉大學的醫學生,平均年齡僅二十歲。加拉拉大學學生家屬門納.馬赫迪(Menna Mahdy)解釋,加拉拉大學校舍位於蘇彝士(Suez)偏遠郊區,從學校到宿舍的路程十分崎嶇,有許多在高地山坡的路段,不適合大型車輛行駛,路上沒有測速更易導致校車失速。而且學生宿舍大多離學校非常遙遠,學生一直以來都是透過學校巴士,集體往返學校和宿舍。 「事故的起因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也是學校長期疏忽的結果。」另一名關注事故的埃及大學生齊亞德・塔利布(Ziad Talib)形容,他提及加拉拉大學位置偏遠、路段危險的問題一直存在,創校以來已經發生過五起交通意外。此外,加拉拉大學距離最近的醫院需開車近一小時,事發當下受傷學生無法及時就醫,使得傷亡更加慘重。塔利布說明,加拉拉大學不僅宿舍不足,學生還必須透過校車通勤。地處郊區的校園更沒有醫院或是消防站,意外當下難以及時處理。 抗議學生家屬馬赫迪強調:「事故發生是因為學校缺乏對校園安全的重視,學校需要對意外負責。」他說明學生提出整治校區路段、啟用校園醫院、增加校區宿舍和學校必須負擔受難者的醫療費用等訴求,希望校方給出回應並改善。加拉拉大學Facebook社團也湧入大量表達哀悼和關心後續學生抗議行動的民眾,整起悲劇事件引起埃及民間的高度關注。 抗議期間,加拉拉大學生會將學生訴求張貼於其Instagram頁面,同時與學校協調改善措施。學生會希望學校正視受難學生的賠償問題,讓受傷學生以五折的學費完成學業,目前仍在協調中。根據學生會的貼文,校方後續答應增設校區內的宿舍,使全體學生都能就近住宿,並表示會重新審視學校周邊交通規劃。如何避免悲劇事故再次重演,還待學生督促校方,著手改善校園安全問題。
東華新設圓環引爭議 校方加強宣導盼減少事故
校園
第1795期
東華新設圓環引爭議 校方加強宣導盼減少事故
2024-10-04
【記者張恩爾報導】 國立東華大學9月15日在該校志學門前的路口新增圓環,此措施讓許多東華學生在Dcard校版發文抱怨,認為設置圓環後產生更多交通問題,質疑圓環的必要性。此外,文章一出,多位東華學生留言表示不熟悉圓環的使用規則及交通號誌,擔憂導致意外,造成交通事故的發生率上升。 針對東華設置圓環的原因,東華駐警隊長洪國華說明,志學門前十字路口的車輛時常未遵循路旁的標誌及路上的標線,或是發生支線車輛沒有禮讓主線車輛,搶快而造成擦撞的情況,因此在路口設計圓環。談到圓環的功能,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教授陳勁甫表示,圓環會處理大於四個方向性的車流,藉此降低車速,方便車輛進入不同的方向道,「透過圓環車速就會自動降下來,透過減速的方式讓車輛去尋找要去的方向。」 雖然設置圓環的立意良好,但圓環完工後卻引發諸多問題。東華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學生盧政綺表示,原本腹地不大的路口加裝紅綠燈和圓環後,縮小了路口的空間,容易在車流量大時發生事故,「學生們要去校外買東西時,容易導致交通混亂。」另外,東華臺灣文化學系學生蔡心晟補充,設置圓環後,四條匯入的車道線沒有劃設導引道進入圓環,而是維持原有十字路口的直線設計,容易造成用路人誤解。他也提到,進入校門的車道將機車道設在外側,導致機車靠左進入圓環時必須在汽車道和內側直行的汽車交會,提升意外的發生率,他說:「原本立意良好的圓環,在校方的魔改下已成為只為汽車方便的機車陷阱。」 針對圓環方向線問題,東華總務長何例真說明,圓環設有遵行方向指示牌面、路面劃設行車方向導引箭頭,以及慢字等標誌標線,方便讓駕駛人了解行駛動線。至於圓環設置初衷和目前效果不一致的原因,陳勁甫解釋,新的道路工程如果與用路人使用習慣有相當程度的不同,在缺少充足宣導及初期現場引導的情況下,很可能造成用路人誤解,甚至發生潛在的交通問題。何例真對此回應,目前校內已經準備宣導圓環的遵行方向,以及「環外讓環內」等使用規則,也將安排交通講習課程,「加強停讓及觀察來車方面的觀念,將對後門交通改善有很大的助益。」期望在正確行駛圓環的情況下可以維持圓環系統的順暢,降低車禍肇事率。
【大學事】政治進入校園?候選人座談各校持異議
校園
第1790期
【大學事】政治進入校園?候選人座談各校持異議
2023-12-21
【記者吳玟錡、丁盈瑄綜合報導】國立政治大學學生議會、政大學生會、政大研究生學會及NOWnews今日新聞,於15日合辦最後一場副總統候選人座談。政大是近日唯一成功舉辦三場副總統候選人座談的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等學校嘗試舉辦副總統候選人座談,皆面臨困境。 政大第三場副總統候選人座談由副總統候選人吳欣盈與學生對話,運用輕鬆活潑的方式讓同學理解政策。 圖/政大學生會提供各校對於政治進入大學持有不同立場,學生籌備過程因此卡關。雖然國立成功大學成功舉辦兩場總統候選人座談,但成大「青聽南成」學生團隊於18日聲明,因校方、學生、候選人團隊之間無法達成共識,決定取消第三場副總統候選人座談。國立東華大學學生會以校方應保持行政中立為由,強烈反對候選人進入校園演講。 政大副總統候選人座談吸引許多學生與媒體前來參與,學生可在政策講述後向候選人進行提問。 圖/吳玟錡攝「政大(對政治進入大學)抱持著滿開放的態度,還提供駐警隊、場地等資源。」政大學生會長徐致遠提及,學校的輔助是座談能成功舉辦的關鍵之一。他說明,校方需遵守候選人不得進入校園、保持行政中立等原則,因此由學生會擔任主辦單位。他希望學生可以透過座談看見候選人真實的一面,而非透過新聞片面事實、政論節目間接認識候選人們。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學生李瑞霖補充,青年可以透過現場提問,更了解各個候選人的青年政策。 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會長徐致遠認為,學生會可試著透過溝通解決學校考量「行政中立」的難題,但學校不應該自我設限。 圖/政大學生會提供相比政大順利舉辦候選人座談,清大與陽明交大學生籌備過程受阻,清大自主學習小組召集人周永秦說:「看到政大有類似的講座能在學校舉辦,(我)對於清大相對保守的態度,感到可惜。」他無奈解釋,他們想舉辦副總統候選人座談,希望各候選人直接和學生對談,可惜清大校方卻以歷來不讓候選人進入校園的傳統,並以《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等規定,拒絕借出場地。清大自主學習小組之後決定與陽明交大學生會合辦座談,陽明交大學生會交通分會長麻筱祺分享,陽明交大場地租借單位也以有違行政中立原則為由拒絕出借場地。「每個學校有自己的想法和傳統,除非是多數學生的共識和期待,不然不太可能為某些學生活動去改。」清大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方天賜坦言。他提及,每所學校在行政規範上存在差異,決策往往需經過複雜的程序和討論。他鼓勵學生在處理候選人座談、政治交流等活動的申請過程時,可以跟學校多溝通,相信校方也期望學生能參與更多公共事務。 國立清華大學自主學習小組召集人周永秦表示,接下來會以信件向清大校長陳情,詳細講述辦理政治性座談的難處,期待透過分享國立政治大學的經驗,希望校方能抱持更開放的態度。 圖/取自清大官方粉絲專頁「 此次錯失了學生可大展專業長才,展現民主風範的好機會。」清大通識教育中心主任翁曉玲遺憾表示,校方應大方借用場地給學生們舉辦座談, 從旁觀察並適當給予指導。「大學應是促進學術對話的場域。」徐致遠呼籲各校重新思考大學存在的意義,抱持開放、多元的聲音,才能達成真正的學術自由。而對於政治人物是否可進入大學演講的相關問題,清大學生事務處和公共事務組至截稿前均未提供明確回應。
政治進入大學座談風波:學生與校方立場分歧
生活
第1790期
政治進入大學座談風波:學生與校方立場分歧
2023-12-21
【記者吳玟錡、丁盈瑄綜合採訪報導】國立政治大學學生議會、政大學生會、政大研究生學會及NOWnews今日新聞,於15日合辦最後一場副總統候選人座談。政大是近日唯一成功舉辦三場副總統候選人座談的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等學校嘗試舉辦副總統候選人座談,皆面臨困境。 政大第三場副總統候選人座談由副總統候選人吳欣盈與學生對話,運用輕鬆活潑的方式讓同學理解政策。 圖/政大學生會提供各校對於政治進入大學持有不同立場,學生籌備過程因此卡關。雖然國立成功大學成功舉辦兩場總統候選人座談,但成大「青聽南成」學生團隊於19日聲明,因校方、學生、候選人團隊之間無法達成共識,決定取消第三場副總統候選人論壇。國立東華大學學生會以校方應保持行政中立為由,強烈反對候選人進入校園演講。 政大副總統候選人座談吸引許多學生與媒體前來參與,學生可在政策講述後向候選人進行提問。 圖/吳玟錡攝「政大(對政治進入大學)抱持著滿開放的態度,還提供駐警隊、場地等資源。」政大學生會長徐致遠提及,學校的輔助是座談能成功舉辦的關鍵之一。他說明,校方需遵守候選人不得進入校園、保持行政中立等原則,因此由學生會擔任主辦單位。他希望學生可以透過座談看見候選人真實的一面,而非透過新聞片面事實、政論節目間接認識候選人們。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學生李瑞霖補充,青年可以透過現場提問,更了解各個候選人的青年政策。 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會長徐致遠認為,學生會可試著透過溝通解決學校考量「行政中立」的難題,但學校不應該自我設限。 圖/政大學生會提供相比政大順利舉辦候選人座談,清大與陽明交大學生籌備過程受阻,清大自主學習小組召集人周永秦說:「看到政大有類似的講座能在學校舉辦,(我)對於清大相對保守的態度,感到可惜。」他無奈解釋,他們想舉辦副總統候選人座談,希望各候選人直接和學生對談,可惜清大校方卻以歷來不讓候選人進入校園的傳統,並以《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等規定,拒絕借出場地。清大自主學習小組之後決定與陽明交大學生會合辦座談,陽明交大學生會交通分會長麻筱祺分享,陽明交大場地租借單位也以有違行政中立原則為由拒絕出借場地。「每個學校有自己的想法和傳統,除非是多數學生的共識和期待,不然不太可能為某些學生活動去改。」清大亞洲政策中心副教授方天賜坦言。他提及,每所學校在行政規範上存在差異,決策往往需經過複雜的程序和討論。他鼓勵學生在處理候選人座談、政治交流等活動的申請過程時,可以跟學校多溝通,相信校方也期望學生能參與更多公共事務。 國立清華大學自主學習小組召集人周永秦表示,接下來會以信件向清大校長陳情,詳細講述辦理政治性座談的難處,期待透過分享國立政治大學的經驗,希望校方能抱持更開放的態度。 圖/取自清大官方粉絲專頁「 此次錯失了學生可大展專業長才,展現民主風範的好機會。」清大通識教育中心主任翁曉玲遺憾表示,校方應大方借用場地給學生們舉辦座談, 從旁觀察並適當給予指導。「大學應是促進學術對話的場域。」徐致遠呼籲各校重新思考大學存在的意義,抱持開放、多元的聲音,才能達成真正的學術自由。而對於政治人物是否可進入大學演講的相關問題,清大學生事務處和公共事務組至截稿前均未提供明確回應。
重機族交通部抗議 爭上國道停機車格
生活
影音
第1787期
重機族交通部抗議 爭上國道停機車格
2023-11-30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劉芯妤、陳婕柔台北採訪報導】「國道安全,還我路權,我們要一條安全回家的路。」重機騎士站在杭州南路上,手舉標語,高喊集會口號,要求交通部修改現行法規。26日中華民國大型重型機車經營同業全國促進會(以下簡稱全促會)號召多個重機團體,邀集車友聚集於交通部前抗議,向交通部遞交陳情書、訴求道路平權。「重機本身是一個交通工具,應該不能剝奪我們所有人民的權益,唯獨就是重機不能上國道,這個是非常沒有道理的。」中華民國大型重型機車經營同業促進會理事長洪鉅順不滿地表示。此次集會,全促會提出三大訴求分別為:(一)要求交通部開放大型重機行駛國道、(二)開放大型重機可以停放機車停車格,及(三)廢除內側車道禁行機車與強制兩段式左轉規定。依據排氣量差異,交通部規定大型重型機車分為紅牌與黃牌兩種類型,排氣量550C.C.以上為紅牌重機,250到550C.C.則為黃牌重機。2012年政府已修法通過,開放紅黃牌重機皆可行駛於國道。但截至目前,國道三號甲線卻是全台唯一開放重機行駛之路段,層層限制讓行駛重機的民眾備感無奈。現行法規規定,重機駕駛人行駛重機上國道,不僅須具備重型機車駕照一年以上,也必須持有小型車以上駕照。重機騎士郭柏廷氣憤地說:「我十九歲去考汽車駕照,現在總共持有大型重機四年、汽車駕照五年,重型機車還是無法上國道。」除了國道問題外,重機停車規定也為此次訴求。現行法規規定重機只能停放於汽車停車格中,而道路上所見的機車停車格長2公尺、寬0.8公尺,市面上紅牌和黃牌重機長則約2到2.2公尺、寬約0.7到0.9公尺,其實部分重機也能停放於機車停車格中。重機騎士楊慶祥認為,政府應依照車輛體積大小,開放重機使用汽車或機車停車位,他進一步舉例,「我重機比較小台的,可以停在一般白牌機車格,那比較大型的重機,我們就可以自己選擇停在這個汽車格。」對於政府現行進度,路權倡議者通勤者之歌不滿地表示,「我們並沒有要求立即馬上開放,但是我們只希望說他們(交通部)提出一個進度表。」目前重機仍為少部分群體,未來交通部該如何保障一般汽機車族群應有的權利,且同時回應重機騎士的期許,仍是待解難題。
電動自行車亂象多 拉曼學生安全存疑慮
國際
第1781期
電動自行車亂象多 拉曼學生安全存疑慮
2023-09-28
【記者吳玟錡綜合報導】拉曼大學(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 UTAR)學生於23日騎乘機車時,因電動自行車騎士不遵守交通規則急停,閃避不及而跌倒受傷。拉曼大學學生Jay(化名)事後在Facebook發文控訴電動自行車騎士魯莽,引發多位學生抗議電動自行車上路的安全疑慮。「電動自行車騎士突然減速,我為了閃他緊急剎車,導致機車損壞,還跌倒造成膝蓋皮外傷。」Jay描述事發時的驚險過程。雖然學校附近有為電動自行車設立專門行駛道路,事發時的電動自行車騎士卻出現在汽機車的交通幹道上,增加出事風險。 拉曼大學學生期待電動自行車的道路規劃能更完善,避免電動自行車和汽機車爭道的危險。 圖/黑筆(化名)提供拉曼大學學生黑筆(化名)指出,拉曼大學所處的金寶(Kampar)有許多小路,除了學校附近少數範圍,大部分的路段都沒有設規劃區供電動自行車騎乘。「電動自行車其實是非法上路的,但是沒辦法,因為學生不是很有條件能買一輛車或者機車。」他無奈道出學生的難處。他補充,即便設有規劃區,規劃區的藍漆已褪色,也造成電動自行車騎士無法清楚辨識。 拉曼大學附近的少數範圍設有規劃區供電動自行車騎乘,但規劃區部分藍漆已褪色。  圖/黑筆(化名)提供除了道路規劃不佳,黑筆認為部分電動自行車騎士不負責任的駕駛行為也為道路使用者帶來危險。據Jay和黑筆的觀察,電動自行車騎士騎行時不開燈、隨意轉彎、不戴頭盔等,危害自己以及他人的安全。黑筆嚴肅指出:「他們(電動自行車騎士)當自己是「路霸」,想轉就轉,其他駕駛來不及刹車就會導致悲劇。」2022年,台灣立法院因電動自行車事故增加而通過《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訂定電動自行車的上路規範。公民幫推理事長鍾慧諭提到,若要避免類似事件發生,必須從小宣導交通安全。他舉例說:「歐洲、日本,特別是北歐國家,從小學就納入自行車騎乘教育,教導安全騎車,台灣也應效仿。」部分拉曼大學附近的道路使用者,都反映曾遇過不遵守交通規則的騎士。黑筆認為此次發生的事故,必須引起校方重視,並期望校方不但要做好校內工作,也應該時刻關注學生的交通安全問題。 拉曼大學學生發生交通事故,黑筆期望校方能重視學生的交通安全問題。  圖/黑筆(化名)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