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臺德學伴共遊貓空 實境解謎探索傳統信仰
生活
第1818期
臺德學伴共遊貓空 實境解謎探索傳統信仰
2025-11-14
【記者顏貝恩台北報導】伴隨著中英文交錯的笑聲,國立政治大學台德交流友會(以下簡稱台德交流)9日在台北市木柵茶區舉辦《貓空攜手小出遊》活動,邀請本國與外籍生共同參與台灣文化交流體驗。 活動於鴻智茶場啟程,由茶場第三代導覽員張恩沛與翻譯員Jennifer(化名)帶領學生走入茶園,體驗採茶與製茶過程,親身感受茶葉中隱藏的果香,並學習如何品鑑茶藝,導覽內容從介紹國際標準茶具的設計到辨識茶湯的色澤,深入了解製茶文化的細節。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碩士班德國留學生賀佳純說:「雖然我不常喝茶,但透過這次活動,更了解茶的種類與口味,也逐漸喜歡上品茶的氛圍。」政大廣告學系學生趙明玉則認為,導覽中關於宴客之道的分享細膩,而富含文化意涵,讓她對傳統待客禮節有了新的認識。 茶藝體驗結束後,學生們乘坐纜車前往指南宮,展開下一段以台灣廟宇文化為主題的實境解謎體驗。台德交流負責人賴沁俞說明:「實境解謎遊戲的設計,是希望參與者除了透過眼睛觀賞外,也能在過程中發現廟宇裡牌匾小字、太歲星君與生辰之間的關聯。」遊戲結合學伴制度,讓本地學生在體驗任務、與外籍生的互動交流中,重新看見信仰文化容易被忽略的細節。台德交流負責人許巧旻分享道:「比起過往以闖關或打卡為主的活動,我們希望透過自由參觀的設計,讓大學生能以更自在的方式交流。」 「過去我只覺得廟宇在雕刻與歷史上很厲害,直到聽外籍學伴以歐洲教堂對比、稱讚台灣廟宇繽紛多彩時,才重新體會到它在不同文化眼中的魅力。」政大法律學系學生張莉鑫說道。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德國留學生阿爾布雷希特(Albrecht)則分享道:「以往參觀寺廟時不太了解其意涵,今天在本地學生的講解下,更能明白神像與文字所承載的象徵,也藉此交流了東西方宗教的不同觀點。」而台灣學生於本次活動中,不僅擔任翻譯的角色,更是文化交流的橋梁,Jennifer說:「許多有關於茶的背景,會因為語言和國際文化的不同,而無法以直譯的形式呈現,因此我會補充說明文字背後的文化意涵。」 「未來,台德交流期待有機會持續與外院系合作,將這類活動固定成為每學期一次的社課。」台德交流負責人劉宣伶說道。參與者政大英國語文學系學生黃仲則表示,這次活動是難得的語言互動實踐經驗,透過與德國學生的對話,不僅讓跨國交流更為熱絡,也深化學生對文化的理解。
阿美青年洄游部落 傳統歌謠與布匹共譜《織加歌》
藝文
第1818期
阿美青年洄游部落 傳統歌謠與布匹共譜《織加歌》
2025-11-14
【記者王翊丞報導】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碩士生葉安芸,偕同拍攝團隊〈Cikasuan!〉,以紀錄片《織加歌》,榮獲第12屆MATA獎紀錄片與青春還鄉-地方創生微電影競賽兩項首獎。透過鏡頭,呈現阿美族青年在傳統與現代間尋求平衡,探索文化延續的可能。 葉安芸以阿美青年林詩涵(Latang Putal)返鄉的經歷為題材,他說:「藉著鏡頭記錄的同時,我也跟著林詩涵一起進到部落尋找族裡的記憶。」對葉安芸而言,在陪伴者與紀錄者間的身分轉換,不只是透過影片探索林詩涵與伴侶在原住民文化中的歸屬,同時也讓他尋找到自身創作的靈感與養分。林詩涵說:「Cikasuan對我來說是象徵傳承的一種精神。」而葉安芸組建的〈Cikasuan!〉,代表著團隊與林詩涵深入花蓮七腳川溪口部落的意涵,也呼應著他擁有一群共同冒險的夥伴,才能將紀錄片完整的呈現。 在拍攝前期的討論中,葉安芸進一步了解到,林詩涵與伴侶雖希望傳承當地歌謠與苧麻織布,卻因缺乏勇氣而難以實踐。「織布從採集開始,再到草木染與編織,最後變成布匹;歌謠也是先採集長輩的聲音,經過編曲後,才完整呈現。」兩者製作手法相似,因此,葉安芸將織布與歌謠文化連結起來,呈現林詩涵透過接觸傳統文化逐步融入自身部落的過程。對此,林詩涵說:「我有跟導演說過阿美族其實沒有織布相關的歌謠。」他表示,起初對拍攝抱持疑惑,但逐漸發現自己在製作生活歌謠,而織布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兩者因此產生關聯。 攝影機開拍,林詩涵隻身踏上花蓮的返鄉之旅。採集歌謠的田野調查中,一句句的族語拉近了他與部落耆老間的距離;工作坊中,一縷縷的編織則建構了歷史文化的脈絡。葉安芸透過畫面堆疊兩項不同的技藝,引領林詩涵逐漸走進部落,交織出一人回歸群體的氛圍。然而,葉安芸補充,礙於拍攝時間的壓力,「再加上我不像原住民或學者一樣,知道很多原住民文化及歷史脈絡。」讓團隊在陪伴林詩涵從事田野工作時,較難產生了解與共鳴,僅能憑藉現場感受與多方詢問不斷去摸索,在後期處理上也遭遇翻譯、傳遞原住民歷史的難處。 有別於其他參賽紀錄片著重在描繪地方創生的成果,葉安芸反倒將林詩涵情感層面的心路歷程記錄下來。觀眾lulu(化名)說:「雖然織布與歌謠不足以讓阿美青年的迷失感消散,但我相信他會在尋根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獨特。」對於葉安芸來說,林詩涵從失落到重新振作的狀態,是他透過影像拋出的反思,讓觀眾體會到面臨困境時找回方向的力量。「《織加歌》雖然以原住民題材做發想,但林詩涵其實跟大家一樣,都有迷茫、找不到歸屬的人生課題,那該如何去面對。」
輔大攤位新規限制嚴 學生憂市集傳統消失
校園
第1816期
輔大攤位新規限制嚴 學生憂市集傳統消失
2025-10-31
【記者邱柏翔報導】 輔仁大學於今年9月2日通過新版《輔仁大學臨時攤位管理辦法》,因新增收費制度及多項嚴格限制,導致學生社團申請擺攤意願降低。相較以往,本學期校園內擺攤販售活動明顯減少。輔大學生會指出:「這是首次開學到第六週,還沒有任何攤商市集的一次」。對此學生擔憂其籌措經費與舉辦活動的傳統會受到衝擊。 過去學生社團申請攤位原則上無須繳納場地使用費,新規定導入收費制度(註一),並更加嚴格管控食品衛生。以往僅要求販售食品攤位,自行填寫《臨時食品攤位衛生安全自主管理檢核表》即可。新版辦法規定,只要食物涉及加工,現場就必須持有中餐烹調、烘焙或飲料調製等相關技術士證照人員。輔大校方對於加工定義廣泛,經課外活動指導組證實把草莓洗乾淨後再包裝也屬於加工範疇,輔大社工系學會成員Kimico(化名)認為這種模糊且大範圍的認定標準,讓學生實務上難以因應。此外,新版辦法中加強取締使用明火、油炸設備與瓦斯鋼瓶。過往常見的現做美食將難以販售。 註一:未涉及銷售攤位每日需收費250元;而涉及銷售的特別攤位費用則為750元。若販售飲食,更需額外繳交300元的特別人力處理費,據課外活動指導組說明,此費用主要用於支應輔大衛生保健組定期巡查飲食攤位的人力成本。 Kimico(化名)表示,暑假期間已規劃好要販售食物,面對需要證照的突來要求,系學會需要臨時調整活動。另外他也對規範感到疑惑:「《臨時攤位管理辦法》對於要求食品證照的規則也不具體,只有說明販賣需要證照,那若是贈送食品是否需要證照?若是改由顧客自行DIY是否需要證照?」由於規則不明確,為避免觸法,他們最終只能放棄販售,Kimico說:「共同製作食物,是系學會成員凝聚力量的好機會,那種從零到有產出一件商品的成就感,現在都沒了。」有過擺攤經驗的輔大竹友會長江健業也指出,以往能販售草莓大福等加工品,現在卻只能賣未加工的草莓杯,吸引力大減。江健業表示,雖然認同校方對於食安的考量,但目前的規定過於僵化。他說明:「希望學校對食品的製作限制能寬鬆一點,至少能讓我們洗完再賣出去。」面對學生的反彈,輔大學生會已發起意見調查,希望彙整共識後與校方協商。輔大學生會長黃祥瑋表示,部分食品證照的報名時間多已截止,讓學生措手不及。而學生會也正積極與校方溝通,提出以當日食物檢體取代證照等替代方案。 對於學生的疑慮,輔大學務處課外活動指導組輔導老師張秉倪解釋,修訂辦法是基於食品安全與相關法規的考量。他指出,過去校內論壇Dcard上屢次出現學生反映攤位衛生不佳的投訴,與傾倒廢棄油水等問題,讓校方意識到加強管理的必要性。他表示,學生在非標準廚房的場所製作食品販售,本身就存在法律風險。校方認為,既然無法確保製作場所的衛生,至少應確保製作者具備基本的專業知識。張秉倪說:「因為證照一定要上課,有考過證照的話,對食品衛生安全會比較了解。」不過,他也坦言,確實未設想到證照報名的時程問題。校方承諾,目前辦法仍在試行階段,將會在學期結束後,根據學生會彙整的意見及實際執行狀況進行滾動式調整,尋求在校園安全與學生活動彈性間的雙贏方案。 相較輔大的嚴格規範,國立政治大學則採取較具彈性的管理方式。根據政大學生會說明,政大校內不僅開放使用明火(需向環安組報備),也未硬性要求學生須持有餐飲證照,而是透過要求市集廠商投保公共意外險等方式加強保障。政大學生會也坦言:「嚴格的管理方式或許將使學生們漸漸喪失參與活動的熱情。」然而,國立嘉義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Ken(化名)表示,校方確有其難以卸責的壓力,因一旦發生食安問題,最終責任都會由校方承擔。他也指出,校方參考的規範本身沒有太過分的要求,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等單位皆有相關規範可供查詢。不過具體的規定,仍有待學生與校方之間進行良好協商。
傳統戲曲扎根教育 展現少年ㄟ歌仔夢 
影音
第1815期
傳統戲曲扎根教育 展現少年ㄟ歌仔夢 
焦點
2025-10-24
【記者王翊丞、熊子萱宜蘭採訪報導】清澈的童聲響起,畫著華麗妝容的孩子們穿上傳統戲曲服飾,在舞台上用台語唱出歌詞。首屆《少年ㄟ歌仔夢》18日在羅東文化工場展開,特別邀請五所國中小參與演出,現場也準備了戲服體驗、手作等活動,希望能從小培養孩子們對歌仔戲的認識。 隨著時代的變遷,歌仔戲觀眾減少。對此,宜蘭縣政府文化局表演藝術科長林鈺珊說:「宜蘭縣是歌仔戲的原鄉,我們一直在關注這個珍貴的本土劇種在教育扎根的情形。」她認為,孩童若能更了解歌仔戲,未來就能成為歌仔戲文化的欣賞人口。因此,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扶持許多學校成立戲曲社團,讓孩子們學習這項在地文化。 多數演出學校先從讀劇本與練唱出發,熟悉後才加入戲曲中獨有的身段動作,逐步建立起歌仔戲的基本功。宜蘭縣同樂國小創意歌仔戲社團指導老師顏式敏指出,現在的小孩較少講台語,所以語言成為練習最大的阻礙,師長透過逐字教學,矯正孩子們的台語發音。「要用玩的心態讓他們去學習,如果用很正式的方式,他們會沒有耐心。」他認為,面對國小學生,啟發他們對歌仔戲的興趣才是首要目標。 除了唱戲的基本練習外,傳統歌仔戲也很重視戲服與妝容的完整性,編排上以保存現有曲目為主。不過,宜蘭縣吳沙國中創意戲曲社(以下簡稱吳沙戲曲社)這次就跳脫框架,以穿越劇的形式探討隔代教養議題,讓孩子用創意呈現傳統戲曲的新風貌。吳沙戲曲社長張宇辰說:「我這個角色其實跟我阿嬤的個性很像,所以我也比較能融入這個角色。」對於創意演出與傳統歌仔戲的差異,吳沙戲曲社指導老師簡育琳說道:「相對於傳統歌仔戲的水袖、花槍,這種現代創意就會比較偏重於舞台劇的表演,但主要是讓孩童知道說歌仔戲可以很多元。」他希望未來吳沙戲曲社創作結合AI或科技的劇作,學習如何融入現代元素,讓歌仔戲跟上時代的腳步。 此外,活動設置戲服體驗,提供千金、將軍等不同角色的裝扮讓民眾試穿,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現場不僅有聽覺與視覺饗宴,民眾劉慈美也說道:「整個服裝設計,還有一些體驗,都可以讓現在的小孩感受歌仔戲文化。」而工藝彩繪和手作區,藉由製作如意扇、手指花等傳統戲曲道具,拉近少年與歌仔戲的距離。 面對歌仔戲逐漸式微的困境,《少年ㄟ歌仔夢》以多樣的活動呈現歌仔戲文化,也讓年輕世代透過對戲曲演出的熱情,展現傳統與創新的共榮。期望社會能持續給予關注和支持,讓每位孩童都能從掌聲中獲得練習的動力,為本土戲曲注入全新能量。
書香市集首創音樂會 詩樂交織打破傳統想像
生活
第1804期
書香市集首創音樂會 詩樂交織打破傳統想像
焦點
2024-12-20
【記者李宸緯台北報導】第24屆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14日於台北市牯嶺街盛大登場,匯聚超過50個書攤、眾多青年團體與社會組織一同共襄盛舉。市集包含舊書攤、不同國家文學作品與各式二手書,讓參與民眾沉浸於書海之中。 本屆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首創南海路臨時音樂會(以下簡稱音樂會)活動,有別於以往單純的音樂表演,以詩人分享文學詩集及創作理念作為開場,再由獨立音樂人進行音樂演出,並搭配錄像游擊隊的八組藝術影像投影,為市集帶來全新的藝術體驗與氛圍。表演者之一的錄像游擊隊由八位來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碩士生所組成,透過在戶外放映自創的藝術影像,與觀眾分享創作理念,希望可以更貼近民眾,被不同領域看見。「過去我們創作作品的觀眾主要是藝術界的群體,這次參與市集讓我們能接觸到更廣泛的對象。」錄像游擊隊成員,就讀於北藝大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的楊子逸說道。 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主辦人黃姓志工(化名)分享籌組過程,他說:「今年新增的晚會促成了多組書店、創作者與藝術家之間的合作,是過去因經費等限制無法實現的。」音樂會融入詩、音樂與影像,展現創意的藝術視野與豐富的文化色彩。談到市集的創新亮點,黃姓志工說道:「與往年有所不同,今年更強調跨領域的交流,匯集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們。」他認為這種交流氛圍能突破傳統界限,帶來多樣化的對話與碰撞。如錄像游擊隊與師大白鹿洞書店合作,共同於市集擺攤並在書店中放映錄像,使到此閱讀的民眾同時能接觸到影像美學作品。藝術團體與書店的結合不僅吸引了新群眾,也讓文藝愛好者更深入了解租書文化。 除了書攤外,書香創意市集也邀請青年團體前來擺攤。臺大意識報展出學生田野調查撰寫的歷年刊物,聚焦各類社會議題。臺大意識報社長,就讀於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的許采蘋分享道:「今年是意識報復刊的第一年,我們擺攤是希望舊有讀者能繼續關注刊物與社會。」除了發行紙本刊物,未來預計會加入互動性內容,並嘗試線上發行,提供更多元的閱讀管道。「還是植想考進你」由臺大人類學系學生所組成,攤位透過互動遊戲,讓民眾了解鄰近牯嶺街的台北植物園是史前時代十三行文化與圓山文化的遺址,對台北市區的歷史有更深的認識。臺大人類學系學生蘇楚孅說:「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知識提醒我們與公眾建立連結的重要性。」他表示考古學常面臨公眾認知不足的問題,透過互動遊戲能使參與者認識到考古學的價值與工作內容。 「這是一個可以互相啟發的地方。」黃姓志工說道。市集藉由音樂、書籍與各式互動,串聯文化、知識與大眾,希望營造出具啟發性的交流空間。前來買書的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學生李晁維表示,過去很難有機會一次看到種類如此完整的書籍攤商,因此也借機入手好幾本不同面向的書籍。而對於書籍對自己的意義,他說道:「花幾個小時的時間可能是體會了一個人一輩子的思想核心價值,書籍使我與來自不同國家的作者一起遨遊他們的人生旅程。」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涉及多元領域的文學作品,成為了每個人探索自我、拓展視野的契機。書本與藝術的交織,令每位參與者都能在這片共鳴的空間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啟發與成長。
鏡頭凝聚部落《技・憶》 石文心記錄鄒族kuba修建歷程
藝文
第1803期
鏡頭凝聚部落《技・憶》 石文心記錄鄒族kuba修建歷程
焦點
2024-12-13
【記者楊凱傑嘉義報導】「我們的生活都離不開kuba。」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學生石文心以紀錄片《技・憶》榮獲第11屆MATA獎紀錄片類首獎。該片呈現鄒族達邦部落重建男子聚會所(kuba)的過程,導演石文心透過鏡頭深入探索鄒族文化的核心價值和精神。 石文心原先經工作推薦,協助達邦部落記錄kuba的修建過程,在拍攝過程中,他逐漸認識到達邦文化的獨特性,遂將零散的側錄片段重編成完整的紀錄片。石文心在片中帶領觀眾走進深山,見證族人如何依循傳統尋找合適建材。石文心補充,在鄒族的傳統習俗中,kuba主結構的樑柱須選用高大挺拔的樹木,象徵鄒族男子的堅毅和勇猛;覆蓋屋頂的毛草則必須選擇柔軟且富有韌性的種類,以此呈現鄒族婦女的溫柔與堅韌。石文心分享,近年因為環境開發,建材日漸稀缺,「土地被開發、森林大火、沒有人特別照顧這些植物,這些原因下材料越來越難找到。」 除了建造的紀錄,石文心透過訪談部落長老、參與修建的年輕人,呈現不同世代族人對文化傳承的情感,並帶出中、新生代的看法與價值觀。他也記錄了達邦部落女性在傳統習俗限制下參與修建kuba的過程。鄒族婦女Maya(化名)說道:「我們女性雖然不能直接參與kuba的建造,但我們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來支持和守護我們的文化。」部落婦女除了負責準備族人們在重建kuba期間的飲食,也會注意各種禁忌和儀式,如在鄒族傳統中,為了保護女性,他們不能參與或觸碰某些建材,避免接觸到不好的氣息。 作為女性導演,石文心不能參與部分儀式,需要他人協助才能完成紀錄片。由於非達邦部落成員,石文心起初難以融入部落生活,不過透過持續觀察、提問和與族人真誠交流,他逐漸和部落建立信任。「我的拍攝技術沒有很厲害,但很喜歡說故事,也很享受說故事的過程。」他表示,《技・憶》的創作初衷,是希望透過影像記錄分享鄒族文化,讓更多人了解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身為訪談者之一的吳伯文,是位北上求學的原住民,他說:「我今天為什麼想要學這些東西,真的只是我單純覺得我想要知道。」他認為,現代原住民青年因生活方式改變,只能從文化認同感出發,進一步了解原民文化,故如何以創新方式延續傳統文化,成為他思考的課題。MATA獎的評審亞威·諾給赫認為,石文心作品的配樂融合鄒族傳統和現代音樂元素,展現年輕一代的音樂才華與創意,正是其創新之處。
高科大首辦原民音樂會 樂舞展演凝聚文化認同
生活
第1803期
高科大首辦原民音樂會 樂舞展演凝聚文化認同
2024-12-13
【記者周依恩高雄報導】嘹亮的吟唱聲穿透黑夜,伴隨著族人的歌聲與步伐,迴盪在每一位觀眾心中。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於6日舉辦「Mqwas唱出你的心——草地音樂會」,由高科大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以下稱原資中心)主辦,並由原住民傳承文化社(以下稱原傳社)廣邀南部地區大專院校原住民青年共襄盛舉。草地音樂會為原民月系列活動的壓軸,緊扣原民月「泰,想找回你的inlungan(註)」主題,希望透過樂舞文化交流,凝聚原住民青年的文化認同,也增進學生對族群文化的認識。 註:泰雅族語inlungan有「心」的意思,也可以代表一個人的個性特質、情緒、思維等心靈活動。 草地音樂會邀請南部各校原住民青年,一同穿上族服,輪流以舞蹈、古調吟唱、口簧琴、自創曲等不同形式,演繹泰雅族、卑南族等族群代代傳唱的部落歌謠,展現族群過去生活的歷史記憶。應邀參與並呈現卑南族傳統歌謠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SAPUY撒布依青年會長沙煥庭表示,傳統歌謠的展演不只是在舞台上,這些部落歌舞可能來自童謠,或出現在工作、聚會及婚禮等時刻,體現了部落生活樣貌,並把人帶進傳統生活之中。 原傳社在草地音樂會中帶來六首傳統歌謠演出,為此他們邀請傳源文化藝術團講師,指導泰雅族傳統樂舞的唱法與走位,藉由深入理解歌謠所傳達的文化意涵,舞出泰雅族部落長老會議、家庭婦女等生活意象。畢業於高科大會計資訊系,過去曾為原傳社幹部的黃家榮感動地分享,參與演出的團員中僅有兩位是泰雅族,多數人都是從頭學起。「文化的種子已經扎根在他們心中。」他說道。他認為,文化是一種知識,他樂見不同族群的學生突破身份限制、一同付出心力學習泰雅族傳統。原傳社公關游琇如回憶起學習歌謠的過程,他認為即使自己沒有原住民的身份背景,但大家齊聲開口合唱時,總會使他感到歸屬。「原住民的歌謠與舞蹈是很有感染力的。」他說道。身為漢族的他看見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因此樂於結交原住民族朋友並深入認識不同部落文化,「每一族的語言、服飾、傳統等,都是台灣重要本土文化,應該被保留下來。」他說道。 高科大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專任助理余柔昀解釋,inlungan有「心」的意思,而泰雅(atayal)具有「真正完整的人」之意。原民月推出系列課程活動,從建築工藝、紋面、飲食、文學等多樣的文化面向,希望建構學生的族群認同。「希望學生可以藉由做中學,慢慢找回原先破碎或需要被修補的心。」他說道。原傳社長Simoy Aniw感慨說道:「其實原住民中,有人不承認自己的血統,而有人想要找到自己的根,卻不知從何找起。」他指出,現在很多原住民並沒有在部落的生活經驗,因此對於自身的原住民身份感到迷茫。在都市長大的高科大文化創意產業系學生Ciwas Suyang認為,自己和部落長大的原民學生間總有些隔閡,「我不像他們,他們真的很『原』。」他說道。在原民月的課程中,他看見了原住民多元共融與正向的精神,激勵他踏上追尋自身文化根基的旅途。 除了幫助原住民學生追溯自身的傳統部落文化,原民月系列活動也希望促進非原住民對原住民族群的理解。Simoy Aniw指出,現今社會普遍還是存在許多對原住民的歧視及貶低,有時連原住民都會互相歧視。「不求大家馬上改變刻板印象,但求大家尊重我們。」他說道。游琇如也坦言,雖然政府有在推廣原住民傳統文化,真正投入並了解部落生活的非原住民仍不多。他期望未來每年都有公開舉辦的原住民樂舞展演,讓學生得以藉音樂與舞蹈交流,親身感受原住民文化的深刻精神,並理解儘管原住民是少數,卻真切地與大家共同在校園裡生活、交織出台灣豐富的文化內涵。
競技項目結合傳統文化 文山首屆原民運展部落精神
生活
第1799期
競技項目結合傳統文化 文山首屆原民運展部落精神
2024-11-15
【記者陳樂怡台北報導】「矮殺~出力!」一群在文山區求學的原住民大學生,奮力的為體育場上的夥伴加油打氣。「矮殺~出力!」首屆文山區跨校聯合運動會在9日開幕,由東南科技大學與世新大學攜手八所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舉辦,邀請原住民大學生參與,期許能加深原民生之間的情誼,並體驗彼此的原住民族文化。 不同於一般競技運動會,「矮殺~出力!」的競賽項目皆與原住民生活息息相關,如「撒網捕魚」、「負重接力」、「拔河比賽」、「頂上功夫」、「鋸木」等,結合部落中捕魚、搬運糧食與鋸木取火等活動,傳達部落傳統生活的獨特風格與技能,同時也運用原住民常見主食——地瓜作為主要競賽用具。「頂上功夫」接力賽中,原民生需將地瓜頂在頭上奔跑接力,與團隊完成接力賽;而在「撒網捕魚」比賽,融合了沿海部落捕魚撒網的文化特色,讓參賽者利用重力將魚網撒向地瓜,再小心收網進行捕撈。來自布農族的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學生林成浩分享首次撒網的體驗,「我們部落都是上山打獵,沒有捕魚,我覺得撒網很新鮮!」他說道。阿美族的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學生賴李仕翔也表示「撒網捕魚」遊戲讓他倍感親切,讓他回想到小時候家人在海上捕魚的情景。 場邊歡呼聲此起彼落,同學們一同為隊員打氣,展現出原住民的團隊精神,而這也是主辦方籌辦運動會的初衷與期許。「他們來北部念書,身旁的同學不一定是族人,希望這個活動可以讓他們不要那麼孤單。」世新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行政助理賴濰心說道。他也提及,往年文山區的原資中心都以老師交流為主,鮮少會有專為學生舉辦的聯誼性活動,希望藉由運動會的舉辦,讓原民生加深自我認同感,並鼓勵他們能認識其他族群的文化,「知道說我是原住民,不用在台北隱藏自己。」他說。 來自泰雅族的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學生林希宥坦言,長期訓練的警專生活較為封閉,透過參與運動會認識許多新朋友,能接觸不一樣的族群文化也讓他驚喜不已。比賽過程讓他回想起部落團結一致的精神,特別是在拔河比賽中,彼此不分敵我、互相吶喊打氣。而賴李仕翔也形容道:「 一摸到繩子,就感覺我們是一個團隊,有團結的感覺 。」 對於文山區原資中心的未來規劃,賴濰心表示,現階段主要專注於讓原民生建立自我認同感,並讓他們有更多和原住民同儕交流的機會。他也希望未來能讓更多學校參與聯誼性活動,如歌舞比賽、運動會等,把原民生聚集一起,建立他們的歸屬感。 賴李仕翔也期待未來能參加更多原資中心舉辦的聯誼活動,他說道:「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能讓各校同學認識彼此,也想再去認識其他族群的文化。」他期盼透過這些活動的舉辦,保留與發揚原住民文化,讓更多原民生能夠傳承並提升自我認同感。
菁英盃匯集國術、太極 選手再現傳統運動風采
體育
第1799期
菁英盃匯集國術、太極 選手再現傳統運動風采
焦點
2024-11-15
【記者范瑞勻台北報導】113年全國菁英盃國武術錦標賽於11月10日在臺北體育館舉行,比賽項目包含國術和太極,以性別、年齡(註一)作為分組依據,並採用「五角裁判制」的評分方式,由五位裁判給出分數,去除最高分和最低分後,取三個分數的平均值作為選手的應得分,滿分為10分。 註一:國武術比賽以年齡作為分組,國術比賽分組A1:7-8歲,B1:19-25歲,C1:51-55歲,太極比賽分組為社會組19-60歲之社會人士。 國術比賽項目共有十項(註二),中國文化大學體育學系學生王建樺在短兵器B1組以8.77分拿下第三名,對於比賽的表現,他認為自己還有進步空間,「因為過程中我的刀台掉了,覺得有點小可惜。」同樣來自文化大學,目前就讀體育運動健康學院不分系學士班(以下簡稱健合系)的蕭登躍獲得南拳第二名,他說:「蠻滿意今天的動作,但就是有點緊張。」 註二:國術比賽包含南拳、北拳、內家拳、長兵、短兵、雜兵(含雙器械)、拳術對練、兵器對練、拳術團練、兵器團練。 文大技擊運動暨國術學系學生王俊凱以9分拿下南拳B1組第一,並以8.83分拿下短兵器B1組第二名。他認為在節奏方面掌握得不錯,但在步伐上會有點站不穩,在短兵器比賽中,手腕也因甩兵器時扭到,雖不影響比賽表現,但仍有改善空間。他表示比賽成功的秘訣是要維持體格與克服緊張感,再加上在平時訓練出的自信,各方面缺一不可。 而台北市國術會表示現今因為學習太極拳之選手較多,因此獨立開設一場太極場地。台北市軒德太極武藝發展協會(以下簡稱太極會)會員鄭維智在兩個項目中取得第一名,提到學習太極拳的精髓,他說:「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打太極拳時要節節貫穿。」太極會會員魯君禮則表示一定要透過練習,才能把拳打好。鄭維智則鼓勵年輕人來學習太極拳,因為太極拳是不分年齡的。 來自文大健合系的學生李羿呈在對練項目拿下冠軍,而他剛在中華民國113年全民運動會中取得季軍,除成就感外也取得獎金,讓他可以投注更多資源在訓練上。談及未來發展,來自文大技擊運動暨國術學系的學生陳宜君說:「希望未來能當教練,可以帶自己的學生。」而對於團隊的發展,他則表示接下來的大專盃,希望系上能更重視文化國術隊,並給予更多資源。談及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時,王建樺說:「每一步都是困難的,但是堅持才是最困難的。」他希望未來有機會進軍國手。
徐暄涵跳脫傳統水墨框架 負面情緒成電繪創作養分
藝文
第1798期
徐暄涵跳脫傳統水墨框架 負面情緒成電繪創作養分
2024-11-08
【記者姚孟汝台北報導】負面情緒不全然是壞的,而是種必然的自我探索,促使人們思考和質疑既有框架。就讀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的徐暄涵,舉辦個展《自由 出走》,以電繪手法呈現她的負面情緒及追求自由的想法。至10月31日前在北市大藝術館第一展示中心B廳展出。 談及創作理念,徐暄涵透過動物角色將成長過程經歷的自我對話、內心矛盾具象化,「我覺得兔子有點類似我自己外表看起來無害、溫順的樣貌,小怪獸則是我內心反抗或叛逆的一面。」他補充道。徐暄涵認為人生有時難以依照自己真實的意願做出選擇,而是在社會期待的壓力下,由家人、長輩操控著自己的意志,為此,他在部分畫作的兔子頭部穿出向外伸展的雙手,表達難以遵從自身意識的無力感。 徐暄涵選擇以電繪創作的原因,最初是因為居住空間狹小,難以容納美術器材,因此以器具較簡便的電繪,結合自身喜愛的水墨畫風格。本展首幅完成的作品〈孤島〉,描繪小怪獸與兔子共處一座孤島,代表徐暄涵學習沈澱、發現自我,並接納孤獨的感受。徐暄涵以水墨的線條呈現山石、樹木等自然景觀,跳脫傳統的黑白色彩,重新以橘、綠、紫等多種顏色詮釋。 作品〈在真空狀態中哀悼的情緒〉背景採用漸變的深紫色,中央則過渡至淺紫色,營造出聚焦於主角小怪獸的視線錯覺。徐暄涵更以細膩、深淺交錯的筆觸繪製其身體,生動地呈現絨毛感。作品描繪小怪獸以悲傷的表情仔細端詳手中枯萎的花朵,象徵直面窒息與孤獨等負面情緒的平靜。這幅作品也是徐暄涵印象最深刻的創作,因為它能時刻提醒自己去接納不同的情緒。 〈我只能自己去探險〉採用較為明亮的橘、藍、紫和綠詮釋周圍自然景物,創造豐富的視覺效果,並仔細描繪雲朵和山脈的紋理。內容描繪小怪獸獨自一人站在群山環繞的道路上,比喻在未知的世界中,唯有依賴自身力量才能探索真正的內心。徐暄涵認為,在面對人生的十字路口時,縱使身旁的人會給予不同意見,最終仍必須由個人做出選擇,完成人生的冒險。「每個人要實際走過或者經歷過才能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徐暄涵補充道。 參展觀眾黃俊燁說:「作品讓我感受到孤獨的同時,又有某種歸屬感,像是找到一個可以容納自己的空間。」徐暄涵希望透過作品呈現內心的矛盾與衝突,引導觀者思考自己的「怪獸」,並重新審視、從不同的角度去接納這些情緒。觀眾林珮頤則認為,這場展覽呈現人們對自由的掙扎,雖然嚮往充滿未知的出走,但也可能因現實而受到限制。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