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文大視天氣調整候車點 學生盼公告更及時
2024-11-15
校園
服務中心搬遷惹議 中興住宿生控權益受損
2024-11-15
國際
美大學校園推投票政策 盼提升青年政治參與度
焦點
2024-11-15
國際
馬大服儀指南多次惹議 學生呼籲校方修改穿衣規定
2024-11-15
國際
伊朗女大生脫衣抗議 頭巾令再引衝突
2024-11-15
校園
中教大成立邵族知識研究中心 推全民理解原民文化
焦點
2024-11-15
影音
秋鬥遭警方舉牌警告 再掀《集遊法》爭議
2024-11-15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643期
剖悉童年創傷 《胎變》反思家庭價值
2016-12-29
【記者翁仟儒新竹報導】一團團變異腫瘤散佈在白色的牆面上,寫實擬真的外型乍看下就似子宮內血淋淋的胚胎。國立清華大學藝術教育與創作研究所學生鄭迺蓁,25日於「邸家Dejia」舉行《胎變》創作個展。藉由具受精缺陷的「葡萄胎」依附母體而生,至脫離陣痛的過程,隱喻鄭迺蓁從病態家庭關係中自我修復,並反思現代家庭的定義。 運用塑料製成子宮內的變異腫瘤「葡萄胎」,象徵病態家庭關係。圖/翁芊儒攝「腫瘤有一種病態的美。」鄭迺蓁表示,寫實呈現醜陋的癌細胞與腫瘤,像揭開她家庭中的衝突。她認為,自己與家人的互動建立在物質而非心靈,家裡的成員似活在自己小空間、缺乏交流。而母親典型傳統婦女的形象,一方面為她樹立不可動搖的舊時代價值觀,一方面卻又期待她擁有自己的人生,「我一直活在我媽的矛盾裡。」 展場作品大多以熱熔膠、保麗膠、樹酯與壓克力顏料製成。圖/翁芊儒攝《母親的眼》系列作品中,鄭迺蓁希望用母親的視角觀看自己的童年。她利用賽璐璐片輸出照片並鑲在腫瘤中,再用LED燈將此透明影像染色、呈現童年的回憶。《脫離陣痛》系列則由一群依附牆面的腫瘤構成,象徵依附母體孕育的生命。鄭迺蓁剖悉自己幼時缺乏母愛,並認知自己對親密關係的渴望。她表示,儘管脫離過程需要一段「陣痛期」,但仍期許自己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 鄭迺蓁利用賽璐璐片輸出照片並鑲在腫瘤中,再用led燈將此透明影像染色、呈現童年的回憶。圖/翁芊儒攝一張實體大紅桌與數張椅子形成辦桌場面。《圓系列—盤中飧》中呈現婚喪喜慶時,傳統家庭的團聚光景。桌面的碗中放置照片,則象徵短暫團聚時、親人一同咀嚼往日回憶。然而,疏離的親屬關係在片刻的相聚時光後,就如同吃完的辦桌,打包帶走。鄭迺蓁以此諷刺傳統家庭「團聚」徒留形式,且在以小家庭為主的現代更明顯。儘管作品充滿對傳統家庭概念的質疑,但鄭迺蓁提到,佈展過程中也有收穫,「圓桌是我媽媽幫我找來的。」籌備期間她也一邊修復自身的家庭關係。 一張實體大紅桌與數張椅子形成辦桌場面,象徵短暫團聚時、親人一同咀嚼往日回憶。圖/翁芊儒展場作品大多以熱熔膠、保麗膠、樹酯與壓克力顏料製成。「把以前使用熱熔膠的經驗重新結合創作。」民國八零年代許多工廠外移,鄭迺蓁的母親失業後從事家庭代工,國中時鄭迺蓁也常在旁協助。「當時對這個東西厭煩也恐懼。」鄭迺蓁坦言,當時覺得這是卑微的工作,深怕他人將自己定義為貧窮。經過多年後重新運用熱熔膠與塑料,心境已然成熟許多,「是那段經歷把我帶到這個地方。」 泛藍光的腫瘤中鑲嵌著家族大合照,象徵傳統觀念中的團圓。圖/翁芊儒攝 創作主題《胎變》源自於王文興的小說《家變》。鄭迺蓁藉小說欲打破當代人對傳統家庭的想像,隱喻原生家庭遵循上一代傳統價值,與新世代觀念間的衝突。「家庭的定義值得大家去思考。」傳統家庭的倫理價值隨著時代而改變,鄭迺蓁希望參展者思考自己與家人的互動關係,並重新定義家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