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各方神偶齊聚士林 創新呈現陣頭之美
生活
影音
第1785期
各方神偶齊聚士林 創新呈現陣頭之美
2023-11-15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葉蓁芸、張愷文台北採訪報導】三太子踩著靈活的步伐,配合節奏強烈的電音舞曲,在舞台上熱情搖擺、展現活力。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於11號舉辦2023鬥陣趣神童派對,活動以兔年為主題,邀請來自台灣各地的團隊帶來多元的陣頭表演。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陳悅宜表示:「今年以兔年的『動如脫兔』來策展出神童派對,今天在踩街的時候我感觸特別深,真的是動如脫兔,我們的神童們活潑得不得了,而且很有精神,象徵我們台灣有充沛的能量。」陣頭是民間祭祀、喜慶時,為了感謝神明保祐而發展出的傳統技藝。今年鬥陣趣最大的亮點是將陣頭、神偶文化帶上街頭,表演團體身穿神偶裝,在路途中展演並進行請神儀式,提供民眾近距離接觸陣頭文化的機會,也吸引許多民眾前來觀看。除了能在戶外展演近距離觀賞千里眼、順風耳、彌勒佛等神偶,還可以參加鬥陣市集,看見許多廟宇和神明相關的文創商品,也可以體驗捏麵人、絹印等傳統文化DIY手作。民眾鄭澶湲說:「大家也一直都在進步跟改變,可以讓無論是大朋友或小朋友用不一樣的方式去接觸,去打破那些刻板印象是很不錯的。」陣頭在宮廟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但隨著時代改變表演者也在傳統刻板印象下面臨許多挑戰。表演者王瀚暐分享:「早期會有既定印象,認為進廟宇的孩子是不乖的,現在可能執掌者也已經年邁了,年輕人也不太想進入到廟裡,這件事情會越來越流失掉。」因此,傳藝中心今年嘗試結合流行的嘻哈音樂、電音等現代元素,為陣頭注入新生命。陳悅宜說:「我們要改變人們對陣頭的想法,過去太多負面了,這個部分要改變想法我們必須從故事說起,讓大家知道陣頭背後的故事是感人的、是動人的。」目前,陣頭活動已不僅侷限於宮廟或職業團體中,更走入國中、小甚至幼稚園,將技藝傳承到年輕一代,主辦方透過創新的方式拉近與民眾的距離,未來也期望能與國際交流,到世界各地展現台灣獨有的陣頭文化。 
北藝生泉州話演出 傳唱南管戲曲
藝文
第1684期
北藝生泉州話演出 傳唱南管戲曲
2018-10-17
【記者謝承學台北報導】咚咚的南鼓聲以快慢交錯的節奏帶領著南管樂器,劇中的歷史人物展開步伐,以泉州話唱出他們的故事。傳統藝術南管戲曲保存者吳素霞帶領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的同學,於12日在北藝大音樂廳,演出南管戲《朱弁》中的〈裁衣〉與〈公主別〉(註)。 在〈公主別〉中,公主不因朱弁拒婚而發怒,反而欣賞他的忠貞義節,在朱弁獲釋前給予幫助。 圖/鄭湘蓁提供南管戲的特色是泉州口音的唱腔,和被稱為「身段」的動作、手勢。演出主角朱弁的何宜蓁說:「以前沒演過戲,所以身段的部分練習很久,手勢、腳步等一舉一動都要到位,才能確實展現出角色的風範。」南管戲分成七子戲和九甲戲,本次演出為七子戲,為閩南語系中最古老的劇種。南管戲主要由後場的南管樂器,加上前台的演員所組成,其中南鼓掌握全場的節奏,甚至可以表現出當下戲中的氣氛。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傳統藝術逐漸式微,南管戲面臨失傳危機,吳素霞說:「南管戲幾乎沒有職業戲班,教學也大都是口傳心授的方式。」她自西元2000年起擔任文化部指定藝師,希望能讓更多人學習或接觸到傳統藝術,更為了彌補口傳心授的缺點,自己發明一套系統式的教學方法,以求將南管戲正確地傳承下去。「要是沒有觀眾,學生學得再好也沒用。」吳素霞解釋,特別在北藝大學生主辦的關渡藝術節演出南管戲,為的就是讓年輕族群認識甚至喜歡南管戲。就讀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的觀眾翁于喬說:「本身是學西樂的,以前不會特別來看傳統戲曲,但看完今天的表演後,發現其中有很多特別的部分值得欣賞。」 演出結束後,吳素霞老師與〈裁衣〉與〈公主別〉中的所有演員合照。  圖/謝承學攝(註:本次演出的〈裁衣〉與〈公主別〉,敘述身為南宋大使的朱弁,去金國探望被俘虜的徽、欽二帝,卻被金國拘留。〈裁衣〉講述朱弁的妻子在丈夫不在家時,悉心照顧婆婆的感人故事;〈公主別〉則是描述朱弁獲釋時,與照顧自己多年的金國公主道別的橋段。)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