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730期
社區共創地景藝術 「圈」起在地文化
2020-09-30
【記者蕭淳云桃園報導】大大小小的圓環交織著五彩繽紛的編織線條,圈圈相連。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師生受到桃園市政府文化局邀請,與高雙社區居民,於9月26日起在桃園地景藝術節雙連坡展區協力展出公共藝術品〈漣圈〉。透過提供不同視角來欣賞在地人文風景,回頭審視生活周遭的自然地景與當地特色建築的連結。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助理教授黃琬雯在展覽現場微調作品,五顏六色的編織圓圈是歷時一個月與居民共創的成果。 圖/蕭淳云攝有「千塘之鄉」美名的桃園,是先民為農作灌溉發展的地景特色,隨著灌溉技術發展與水圳建設,在地陂塘逐漸荒廢,淪為魚塭使用。指導老師黃琬雯表示,為讓更多人關注曾經興盛的陂塘文化,團隊將作品設立於石門大圳過嶺步道旁,透過將五彩繽紛的〈漣圈〉作為屏障,觀看桃園特色地貌時,將為錯落於田間的陂塘與客家三合院增添色彩。〈漣圈〉由100個編織圓圈組成,是民眾在社區中心歷經一個月的創作成果。為了融入居民的創意,團隊成員許瑾賢延續畢業製作的編織手法,號召居民蒐集當地紡織廠的剩布及衣褲,教導他們蜘蛛網、捕夢網、同心圓發散等基本編織。黃琬雯提到,有些奶奶曾經在當地紡織廠工作,經驗豐富的他們很快地便能應用多種編織手法創作。另外,也有爺爺突發奇想,把孫子的熊貓玩偶放在圈子上,並在背後編織綠色與黑色線條,營造出竹林的意象。 團隊成員許瑾賢對編織頗有研究,耳朵上也戴著自己編織的飾品,在展場一邊維護作品,一邊詳細地向民眾介紹創作。 圖/蕭淳云攝因作品的地理位置依傍著陂塘與三合院,居民經過時都會駐足研究,若發現線頭脫落,便會熱心修補。觀展民眾、國立中央大學經濟系學生張妤菡認為,公共藝術品如果無法融入當地環境,很容易產生突兀感,但是〈漣圈〉結合在地的人事物,讓他能感受到學生、土地與居民之間的情感連結,他說:「是所有作品中最耀眼的。」 高雙社區居民小心翼翼地將作品固定於戶外展示空間,微調細節讓編織品更完美地呈現。 圖/黃琬雯提供黃琬雯表示,元智藝設系從十年前開始希望打破藝術和日常生活的距離感,以居民共創的形式,引領學生進行創作。主要負責〈漣圈〉外框的團隊成員程家倩認為,藝術品是連結土地與居民的媒介,比起作品本身,他更在意與居民的連結。來自香港的他提到,香港因居住環境很難推動社區共創,而台灣卻有很多地方提供機會與居民創作,他說:「我認為這是很難得的,重點是這裡的居民很熱情,是很好的經驗。」
藝文
影音
第1660期
公館不夜城 白晝之夜打造公共藝術空間
2017-10-12
【記者徐湘芸、羅文妤台北採訪報導】五彩絢爛的光雕秀如萬花筒般,映射在圖書館外牆,現場民眾紛紛舉起手機拍攝。2017台北白晝之夜,7日晚間盛大開幕。白晝之夜源自巴黎,台灣去年受邀成為亞洲第二座舉辦的國家,主張以藝文活動照亮城市的夜晚,邀請民眾一起「不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的黃揚傑表示,白天大家都是醒著去看世界,但是在夜晚的時候也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令他覺得十分新奇戴上虛擬實境眼鏡,民眾拿著感應槍,射擊眼前的黃色小馬。這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學生創作的互動VR(Virtual Reality )裝置,讓大朋友小朋友都玩得好開心。北藝大的蔡岱臻表示,虛擬實境是從螢幕或軟體進入到另一個虛擬的世界裡面,像VR本身的媒材設計也是進入到另外一層的真實今年的另一個亮點,是首度邀請大學參與籌備。由國立台灣大學學生會策劃「禁錮的自由」,作品主體以「拒馬」呈現,於陳文成紀念廣場展出,與地點的文化背景相互呼應,促使民眾反思,讓白晝之夜不只有娛樂功能。台大學生會活動部長何智凡解釋,「禁錮的自由」是一個冷酷、恐懼型的展品,透過這樣的展品,希望能喚醒民眾對於四六事件或陳文成事件的反思,並期望可以達成白晝之夜活動的在地性。今年主辦單位擴大活動規模,希望能吸引更多民眾參與,不過規劃的參觀動線,卻引來不少民眾抱怨。觀展民眾劉季華指出,各個展品的距離太遠、參觀動向不佳,會減少觀展興致。白晝之夜順利落幕,卻引發後續的廣大討論。有些人認為城南的在地文化和議題並沒有被彰顯,如何讓白晝之夜更加在地化,引起民眾共鳴,是未來主辦方必須克服的問題。https://youtu.be/_pbeY23ojBM
藝文
影音
第1604期
公車變身裝置藝術 台北地景駛向市民
焦點
2015-10-15
【記者張方慈、鄭晏欣台北報導】台北市文化局主辦的「2015台北市地景公共藝術節」7日在華山大草原盛大開幕。而藝術節的重頭戲「藝術總站嘉年華」則選在10日國慶連假登場。今年的藝術節以「公車」為主角,希望藉由改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大眾交通工具,讓民眾更能了解台北市的特色地景和公共藝術。策展人劉真蓉說:「為什麼跟公車結合?是因為台北市的公車系統非常發達,所以我們希望公車可以跟這樣的理念做結合。」原木吧台上,放著精緻碗盤,水槽旁也種植著可食用的天然食材。這是用廢棄公車改造的公共廚房「城市田園號」。除了將農園帶進都市,公車上的裝飾大多也都是利用回收物製作。創作者希望藉由這個作品向大眾傳達「自己的廚房自己造」的設計理念。現場更邀請廚師在公車上直接燉煮蔬菜湯,與民眾一同分享。城市田園號創作者任芯瑩表示,公車外面種植的植栽和材料都是可食用的。除了有以廚房為主題的藝術公車,現場還有一件令人驚艷的藝術作品。其結合塗鴉和嘻哈音樂,將公車改造成手提音響的外型。民眾可以借位拍照,把裝置藝術融入生活中。民眾Tomo Tsou說:「整個活動除了藝術以外還搭配了音樂和其他特殊藝術方面的作品,我覺得很棒!」車掌小姐在行駛的公車上演唱,還有人穿上日本的傳統和服。今年主辦單位特別和綠光表演學堂合作,將行動劇場搬上公車,共提供三條路線讓民眾選擇。綠光表演學堂成員郭政賢說:「經過每一個地景,我們會找當地的故事。用這些故事來進行創作,讓大家可以更容易透過戲劇了解他們所居住的地方。」希望藉由戲劇搭配歷史故事演出,讓民眾體驗不一樣的台北。藝術節系列活動為期兩個月,主辦單位表示,未來將會和235路線公車合作,把平凡的大眾運輸工具裝飾成藝術公車供民眾搭乘。車上也會掛上吊牌,宣傳台北近期的公共藝術活動,要讓藝術走進市民的生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iGO3E0Ai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