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20年拼不齊的公衛體系 公衛師缺證照盼立法
專題
第1720期
20年拼不齊的公衛體系 公衛師缺證照盼立法
2020-03-19
【專題記者呂心喻、李芸、黃雪瀅、朱姰霖綜合報導】 近期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肆虐,台灣更自19日開始限制所有外籍人士入境。在衛生福利部每日的防疫說明記者會中,皆有醫療、公共衛生專家共同坐鎮,由此可見這兩個角色的重要性。其實,公衛常被認為是醫療的一角,但相較於醫護人員治療病患,公衛人員則是預防疾病,兩者專業截然不同。然而,目前公衛師在台灣並無專業執照認證,統稱為「公共衛生人員」,專業未獲認證與關注。公衛師職責何在? 公衛師即為「公共衛生師」,負責處理國民健康相關的大小事,例如協助衛生保健、預防疾病,並制定防疫對策。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博士候選人張耀聰說:「『避免人民生病』的相關工作,就是公衛師工作範疇。」台灣公共衛生學會秘書長林先和以近期機場的防疫狀況為例,公衛人員除了執行量體溫、記錄旅客資料等工作,還能藉由對疾病的瞭解,整合國際疫情發展情勢。他們再依相關國情判斷旅客出入境及移動資訊,快速將入境旅客進行風險分流。另外分析數據資料、觀察疾病特性、計算感染率,都是公衛人員的專業。不只是對抗疾病,公衛師關注的範圍更包含飲食、環境等,注重「群體」的健康發展。然而具有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JHU)公衛博士學位的中華民國副總統陳建仁表示,民眾常視健康為理所當然,以致大眾不太關注這些致力促進大眾健康的人員,「到生病的時候,吃了醫生的藥反而覺得好神。」因為健保,民眾治療疾病非常方便,醫生似乎就是萬靈丹。但比起「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防範勝於治療」才是公衛領域著重的項目。林先和舉例,假設民眾因攝取過多糖分導致慢性疾病,公衛師可以為個案制定斷糖、飲食計畫,也可嘗試推動政府課徵「糖稅」,從政策出發影響民眾飲食習慣;而提高菸品稅捐以降低吸菸率,也是類似作法。 民眾常認為生病即需尋求醫療管道醫治,但日常的衛生教育、環境衛生卻最容易影響民眾對於公衛的觀念。 圖/呂心喻攝至於醫療與公衛領域的差異,林先和以足球賽作為比喻:醫療人員是「守門員」,而公衛師則是擔任場上避免疾病逼近球門的防守球員。「醫療體系不可能關心到這些亞健康(註)的人。」林先和踏入公衛圈之前曾是醫師,他坦言,醫療人員確實無法解決某些社會健康議題,「只有公衛人員可以做到。」註:指人處於健康和患病之間的狀態 醫院在公衛人員的院內控管下,加強門禁管制等措施,在大門進行旅遊史或接觸史檢查以及體溫檢測。 圖/朱姰霖攝<b>社區缺專業防疫人員 里長配合政府防疫仍擔憂 公衛師更扮演政府和民眾間的橋樑,傳遞正確衛生資訊、改善社區衛生。例如此次疫情管制,各里辦公室除了要頻繁追蹤居民隔離情形,更要回答許多疫情問題。此時若有公衛師,便能更專業地引導社區防疫。台北市政大里幹事吳世寧說明,里辦公室只是執行上級交付的任務,但不見得了解公衛概念,「自我保護的部分我們還是很怕,戴口罩是不是足夠我們不知道。」吳世寧舉例,有企業贈送「次氯酸水」,聲稱消毒效果好且使用無風險,引發社區民眾關注。但次氯酸水未經政府官方認證其安全性,因此里辦公室不敢隨意分送里民。若有專業人士在社區負責衛生工作,便能協助判斷資訊,且依社區狀況擬定防疫計畫,「不然每次(政府)不曉得要指派誰執行的時候,都是叫里辦公室去做。」 對疾病不了解之下,民眾只能透過瘋搶口罩盡可能保護自己。若有專家進駐社區則能即時說明資訊,安撫民眾恐慌。 圖/呂心喻攝<b>公衛專業無執照認定 政府難以徵求防疫人員前行政院衛生署署長楊志良回憶,過去政府沒有疫情經驗,平時無編列預防預算,「當疫情一爆發,才有花不完的預算。」不過繼2003年SARS後,近年政府將更多心力放在充實公衛體系。由於已有經驗及防疫意識,此次才能快速應對疫情。如今台灣防疫前線人員竭力抑制病情,但新冠肺炎傳染率高達83%,每位確診患者的接觸史都涉及200至300人。林先和表示,因需大量追蹤患者,「他們已經快要負荷不了這樣的工作量。」由於沒有執照認證,政府難以設定條件徵求公衛人才減輕負擔,目前徵求的機場防疫人員以護理師優先,「但護理師的專業應該在照護患者。」林先和說。相較之下,美國則能以公衛執照為依據,在第一時間大量且準確地徵召符合防疫需求的人員加入。為了讓公衛專業能獲認證,公衛專家們自2000年以來努力推動《公共衛生師法》(以下簡稱《公衛師法》),但受立法程序、各界角力阻礙,法案延宕至今仍沒有結果,造成公衛體系發聲權及其社會影響薄弱。<b>公共衛生專業未獲肯定 公衛人員盼《公共衛生師法》速立法「專業事由專業師來做」便是公共衛生學會推動《公衛師法》立法的初衷。楊志良也認為,隨著公衛體系愈趨專精,公衛人員更應藉由制度「專業化」使其獨立於醫療體系。公衛人員透過取得執照,才能成為受保障的專業人員,進一步在台灣擁有自己的領域。根據《公衛師法》目前的草案內容,公衛師的應考資格為公衛相關研究所畢業並具實習證明者,而大學公衛系畢業生則必須要有三年工作經驗才能報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謝思民說:「就是用專業的公衛師執照,來證明相關的公衛知識。」他提到,往後有關公衛的公部門如衛生署等,在招聘行政人員時,都會添加「需具有公衛師執照」這個條件。積極推動立法的中國國民黨立法委員林奕華解釋,《公衛師法》之所以長時間未通過包含許多因素。例如公衛師立法可能會壓縮其他人員的工作機會,瓜分原本由醫療人員處理的工作,因此引起許多醫療人員不滿。楊志良則澄清,立法並不是要排除其他相關專業,他說:「立法後其他人(相關專業)還是可以做(公衛),但前提需要獲得資格。」具有公衛背景的張耀聰則反對立法。他認為,草案只是讓現有的公衛人員「多一張紙」。他說:「沒有認證,不代表公衛人員就不專業。」他也指出,公部門仍有無公衛背景的公務員,即使通過立法,政府該如何處置他們也是問題。他建議,與其設立籠統的證照制度,更應探討如何細分公衛工作內容,使每個項目更精簡,並給予特殊保障。如設立食安公衛師或流行病篩檢公衛師等,「真的不適合用一張叫做『公衛師』的證照涵蓋所有公衛專業。」對此陳建仁表示,若立法通過,公衛人員在取得執照後便可到民間團體(如食品檢驗公司)工作。陳建仁也建議屆時可開辦在職班,讓其他背景的人員也能考取公衛資格,使公衛領域更具多元性,並得到各界重視。他認為,由於現今政府業務繁多,若有政府授權的民間專業團體,政府便可以放心委託其代為執行。因此他支持立法。 中華民國副總統陳建仁對《公共衛生師法》抱支持態度,他希望通過民間與政府合作,強化公衛系統健康防護網。 劉錫明/提供<b>職涯前景迷霧重重 公衛系生盼從根本改善公衛處境因立法尚未通過,公衛專業仍然處於模糊的灰色地帶,公衛畢業生就業過程隨之缺乏競爭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學生林思妤表示,原先計劃畢業後另謀出路,考取衛教老師,「但若公衛師立法通過,我就可以多一個選擇。」公衛學生作為未來踏入該領域的第一批人才,藉由立法專業化提供其更多資源,也能讓學生對於未來發展方向更加明確。輔仁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學生潘霆肯定地說:「我們希望更強化台灣的公衛體系。」不過他坦承,即使支持者努力推動公衛專業認證,使民眾正視公衛困境,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公共衛生的認知基礎。如今疫情再次掀起公衛的討論,如何促進公衛教育,進而從體制根本改善公衛環境並喚起大眾的重視,即是政府必須正視的考驗。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