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洗衣盒內的冊子 《白蘭》回顧臺語電影興衰
藝文
第1736期
洗衣盒內的冊子 《白蘭》回顧臺語電影興衰
2020-11-18
【記者崔兆慧綜合報導】掌心大的洗衣粉盒子,裝載名為《白蘭》的小本子。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學生劉紀彤,創作〈白蘭 A woman called____〉參與「台北好日麗日麗」公共藝術計<b>畫,於6日起在「Sesa洗衣吧-新生好鄰居店」展出。透過印刷成冊的虛擬故事,連結過去國語政策下臺語電影沒落、文化更迭的過程。 創作者劉紀彤將對白蘭的想像寫成故事,印刷成小書後放入設計成像洗衣粉外裝的紙盒中。 圖/崔兆慧攝本子裝載一段故事被放置於洗衣店,民眾走入店內便會發現它。劉紀彤說明,一般到洗衣店需花費一段時間等候,他將作品放在等候桌上,試圖用文字陪伴客人。故事取材自1960年代當紅的臺語電影女星白蘭,並以那個年代作為故事背景,劉紀彤說:「故事是虛擬的,卻加入許多現實元素,試圖去還原出那個時代。」&nbsp;故事中的白蘭參演無數膾炙人口的臺語電影,當紅時期,甚至有公司以他為名建立洗衣粉牌子,邀請他代言。後來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實施國語政策,禁止臺語彩色電影,一直採用黑白底片拍攝的臺語電影,因市場於1968年停止進口黑白底片失去命脈。&nbsp;隨著國語電影成為主流,故事中的白蘭也順勢與臺語電影一同退場,轉而經營服飾店。但他的服飾店也因都市變遷,被新消費型態的自助洗衣店取代。最後,白蘭走入洗衣店,卻發現洗衣店內的洗衣精氣味比自己身上慣用的「白蘭」洗衣粉更為強烈。「如今白蘭身上的氣味究竟是他自己,還是白蘭洗衣粉的味道?」劉紀彤希望觀者能去想像「白蘭」,參展者詹亞軒則從文字中感受到白蘭的無奈和妥協。 在作品劇透會中,創作者劉紀彤邀請了母親小玲和座談會與談人劉星佑來和觀眾談作品,小玲說:「白蘭的酒窩真的好深好深!」表達出他對曾共處一室的大明星印象深刻。 圖/崔兆慧攝若將白蘭的角色從故事抽離,便會發現本子也正描繪臺語電影興衰的歷程,劉紀彤的母親小玲(化名),正好生於臺語電影蓬勃發展的年代,曾與當紅的白蘭有過一面之緣。小玲提到,小時候每個禮拜看的電影幾乎都有白蘭的蹤跡,高中後,在國語政策的影響下,主流市場被瓊瑤的國語電影取代,他不再從大螢幕看到白蘭。座談會與談人劉星佑說:「我們在書上讀到臺語電影的歷史和政府的語言壓迫,都不及你媽媽和你說『我以前講臺語會被罰錢。』」臺語電影因極少人保存,紀載也相當稀少,以至於現今人們幾乎接觸不到,造成臺語電影文化斷裂。 作品在「Sesa洗衣吧-新生好鄰居店」展出,創作者劉紀彤說明,希望能陪前來洗衣的民眾度過漫長的等待時間。 圖/崔兆慧攝劉紀彤補充,他嘗試透過此次創作呈現臺語電影興衰的年代,「我會很積極地想拼湊出生活現狀和過去間的空白。」他企圖以作品梳理在時間進程中,人們如今生活樣貌的脈絡。故事結尾,新店面的招牌正寫著「24小時自助Sesa店」,劉紀彤說:「在故事的尾端帶出展覽地點,試圖讓觀眾去想像,是否自己就身處故事發生的地點?白蘭真的來過嗎?」就如已消逝的臺語電影,似乎不曾存在於過去。
地面再現下水道空間 《沿河》連結人河關係
藝文
第1707期
地面再現下水道空間 《沿河》連結人河關係
2019-10-03
【記者黃雪瀅台南報導】走入展場是幽暗的隧道,再靠後的無明處則見錄像裝置及污水,更往內走,便置身水庫底部。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的劉紀彤,於台南市的「絕對空間 Absolute Space for the Arts」,舉辦《沿河》個展至6日,回顧自身與水相關的記憶,將空間化為下水道,探討河流循環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穿越幽深的隧道,播放受訪者親入下水道的錄像,地下擺放的黑水散發難聞的氣味。 圖/劉紀彤提供穿越展場內狹長的漆黑隧道,彷彿身處下水道,除了聽到微弱的流水聲,劉紀彤也將漢人文化的元素加入聲音裝置,如敲鑼打鼓、擲筊落地及主祀大禹的水仙宮附近市場的聲音。再靠後的空間,地板上流淌煙蒂、咖啡渣、枯葉和鞭炮屑等殘餘物的黑水,帶著刺鼻的臭味撲面而來。劉紀彤補充,黑水的材料皆取自生活,「原想要從下水道帶出污水,但這些東西本來就是從我們日常生活掉入河道的。」 創作者將展覽的結構以及聲音裝置暴露出來,並寫著「河有名字」,希望民眾看到結構外的展覽。 圖/劉紀彤提供即使河流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然而,劉紀彤指出,河流的源頭已無法在現代化的城市規劃中找到,河流連結排水管,也為了接民生用水被不斷擴建。他開始思考,河流究竟仍是河流,還是已被視為水溝去使用。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簡義明也說明,為了配合城市利用與聚落發展的進程,人類不再依河而居,而是直接將建築物覆蓋在河流上方。&nbsp;劉紀彤坦言,現代人離不開既定的生活模式,環境中所使用的水需要排開,污水也照樣發臭,「但有沒有可能身處於環境內,了解環境長什麼樣子」。而當他獲知地下水也是河流的一部分,便通過古地圖開始尋找河流。他發現,台灣的城市規劃將河流放入排水道的架構裡,已成為生活污水的排放處。他也說:「Google Map只會標出河流尾端的名字,但中間的部分僅取名為第幾號排水。」 走入水道,沈澱的殘餘物隨著走動而與水混濁起來,即使裝備完善,腳下依然很滑。 圖/黃雪瀅攝為了讓觀展者對下水道深入了解,劉紀彤舉辦兩場行走活動——「琥珀川在哪?」,帶領觀展者親自進入下水道體驗。「第一次進入下水道後,恐懼使空間感與時間感變得複雜。」劉紀彤回憶,在黑暗的空間,無法用身體去測量實際所處的位置。在陸地上僅需要15分鐘的路程,在下水道卻來回耗費兩小時。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的學生曾聖翔與勞泓理表示,進入下水道後,他們也看到散亂打結的電纜線、生鏽的鋼筋與脫落的水泥塊等展覽無法呈現的東西,讓他們警覺地面下難以看見,卻一直在逐漸崩壞的樣貌。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