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體育
競技體操錦標賽台東登場 眾人積極應戰國際賽事
2024-10-25
生活
【社論】言論自由還是仇恨溫床?Threads如何影響社會對話
2024-10-25
校園
東大學生會長彈劾程序存疑 教授籲主動公開資訊
2024-10-25
校園
清大宿舍分棟惹議 學生憂影響書院營運
2024-10-25
校園
臺師大重訓室人力不足 縮減開放時間引學生不滿
2024-10-25
國際
密州政府推經濟政策 欲留大學人才逆轉貧窮困境
2024-10-25
國際
曼大領頭成立人文學聯盟 盼跨界解決全球議題
2024-10-25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校園
專題
第1674期
迷惘的十五歲:十二年國教時代 偏鄉升學路漫漫
2018-04-11
【專題記者劉蘭辰、薛惟中、謝宜臻、阮怡婷綜合報導】今年2月大學學科測驗成績出爐,高雄市六龜高中全校無人超過40級分,引起社會熱議。面對社會質疑學生的聲浪,六龜高中校長盧正川表示:「不是每個孩子都是讀書的料。」卻反而招來「為何學生不走技職」的質疑。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自2014年實施至今,其政策理念提到「應均衡城鄉資源、使學生了解自身興趣,找到適合的路」,但距離六龜區最近的公立高職為35公里外的旗山農工,明顯與上述理念相左。本專題將以與六龜東西相接的茂林和甲仙區為例,探討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情形下,國中畢業生如何面臨升學的抉擇呢? (「共同就學區」詳細內容請參照教育部網站)<b>求學路迢迢 就近入學成口號?高雄市立甲仙國中(後文簡稱甲中)與高雄市立茂林國中(後文簡稱茂中)皆為教育部所認定的特偏地區學校,十二年國教雖提出「就近入學」的社區高中職概念,然而甲仙及茂林兩區距離高雄市內最近的公立高職卻有20公里之遙,且沒有校車接送。在交通成本的考量下,多數學生轉而選擇距離更遠,但有校車接送的私立高英工商、私立中山工商,兩校距甲仙、茂林兩區有50公里以上的距離。「我們學生大部分還是選私立的大型技職學校。」茂中校長王耀英分析,私立高職雖然遙遠,但辦學績效高、設有宿舍及校車、職業類群多,對學生十分有吸引力。他舉距離最近的國立旗山農工為例,該校科系大多為農工類科,對志在護理、美容美髮的學生就沒有太大的吸引力。十二年國教盼透過「免試入學」並結合社區高中職達到真正的就近入學,然而學區劃分卻為茂林學生帶來困擾。茂中畢業生,現就讀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大一的勒格阿格藹.瑪尼蓋(Legeageai Manigai)表示,茂林離屏東縣較高雄市區近,但他在免試入學階段時卻僅能選填高雄市區的學校,因此他只能轉而選擇透過獨招(註1),進入屏東的屏北高中就讀。對想要就讀高中的茂林學生而言,雖然茂中離六龜高中較近,但茂中輔導主任曾家暉說:「六龜高中不會是我們學生的選擇。」他指出,六龜高中受限於教師編制,因此僅設立社會組而沒有自然組,學生可選擇的領域就變相受限。為了擁有更多選擇空間,學生大多捨近求遠,轉而就讀國立旗美高中或國立屏北高中。(註1:獨招,即「單獨招生」,指高中職各校在免試入學以外可另獨立訂定入學標準招生。) 茂中校長王耀英受訪當天,正好是茂中隔壁小學的運動會,頭上直接戴著典禮花圈受訪。 圖/阮怡婷攝<b>首屆12年國教學子 茂林原民生的職涯挑戰十二年國教雖提倡就近入學觀念,並設置共同就學區方便縣市交界處學生能進入最近的學校,但位於高屏縣界的茂林區卻未在規劃內,導致勒格阿格藹.瑪尼蓋與娥冷.戴拉灣(Elenge Dalavang)只好選擇運用其他方法跨區升學。勒格阿格藹.瑪尼蓋回想從茂中畢業時,恰巧遇上十二年國教全面實施的第一年,「我們真的都是白老鼠!」他指出,家長對制度反彈很大,因為茂林其實離屏東較近,但因為十二年國教的關係讓他們必須填高雄市境內學校,又無法事先遷移戶口至屏東,導致通勤時間和經費都成為負擔。和他同年從茂中畢業的堂姐娥冷.戴拉灣則表示,自己高一就讀高雄市立海青工商體育班,但因交通和住宿費開銷太大,所以高二轉到屏東國立內埔農工,「內埔離家裡比較近,姑姑當時就可以自己開車去接姊姊上下學。」勒格阿格藹.瑪尼蓋在旁補充道。雖然遠赴幾十公里以外求學,「但多數同學都很嚮往向外地探索。」勒格阿格藹.瑪尼蓋的臉上重現起當時迫不及待的神情,也坦言透過十二年國教制度下的免試入學,讓他們更容易進入市區高中職就讀。然而,學生常迫於經濟壓力、文化適應不良,或學業落差而轉學或休學打工。「其實會對部落有依賴感,在外地一週就想回家。」娥冷.戴拉灣在旁模仿起打電話給家人的情狀,說明龐大的交通費等經濟負擔,使15、6歲的孩子有家難歸。 茂林國中位在茂林國家風景區內,此座「得勒日嘎大橋」是茂中唯一的對外聯絡道路。 圖/薛惟中攝茂中學生多為原住民,校舍與鄰近的茂林部落、萬山部落、多納部落皆位於茂林國家風景區中,不過高資本的觀光業也多為外地人所經營,因此風景區的成立並沒有為當地人增加工作機會;在農業方面,由於附近土壤不夠肥沃,不利農耕,因此務農人口不多。王耀英解釋,附近居民多藉由外出打零工維生,所以收入不穩定、外出工作等原因導致隔代教養的情形也不在少數;如此的經濟環境使得課餘時間打工,成為了部落孩子從小便習以為常的生活。「在外地讀書時常會擔心,到底家裡能不能繼續讓我讀下去。」身為家中長姊的娥冷.戴拉灣說,五個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弟弟才國小三年級,家庭經濟壓力讓他決定去年暫停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的學業,全心回到部落工作。談及未來,就像許多茂林區學生中學畢業後的選擇,娥冷.戴拉灣考慮爭取志願役,不僅收入穩定更提供食宿,「還可以一邊當兵一邊進修,希望能進修運動休閒領域的課程」。 校長王耀英指著身後的教學大樓,說明這幾乎就是茂中全部的校舍建築。 圖/薛惟中攝<b>芋城學生的難題 不山不市人口外流多六龜的另一側為甲仙區,從高雄市區搭客運要蜿蜒兩小時山路才能抵達。家住甲仙的翁靖雅前年離開家鄉,進入市區的國立鳳山高中,目前就讀高二。他表示國中時便很確定要繼續唸高中,而且計畫未來回鄉成為小學老師,希望能夠改善甲仙的教育環境。回想起國中升高中的歷程,翁靖雅坦言雖然透過十二年國教,順利進入高中,但那段從甲仙到市區唸書的日子還是充滿挫折。他表示,一開始因為不適應市區生活與學校課業經常哭泣,非常想轉學回家鄉,「但後來我媽一直叫我堅持,也就留下來了。」他因此更珍惜學習的機會,上課從不打瞌睡。 隨著十二年國教實施,甲仙國中105學年度已有五成以上學生選擇進入公立高中職繼續升學或進修。 圖/薛惟中攝甲仙國中三年級國文科科任老師詹為權表示,國中小多由老師主導教學內容,但高中要開始學會選擇自己有興趣的東西,所以他通常鼓勵學生們繼續至高中職就學。甲中在校慶時舉辦高職博覽會,提供家政、餐飲、機械等學群的職涯探索。學生進入高職後,則有建教合作半工半讀的制度,不僅能增加實務經驗,還能補貼生活費,所以學生就算無法進入公立學校,仍有經濟支持完成學業。但詹為權也補充,甲仙環境刺激較少,因此學生對未來的想像依然很模糊,翁靖雅也提到:「國中升高中階段大家對自己的未來仍然很迷惘,不清楚自己真心喜歡的領域是什麼。」他指出,大部分國中同學畢業後都就讀旗美高中和旗山農工,也有少數人中途休學工作。 <br /> 除了芋頭和竹筍,甲仙也產熱帶水果如香蕉,楊盛恩表示盛產時可能一斤兩塊錢而已,連自己的工錢都不夠。 圖/劉蘭辰攝甲仙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楊盛恩在當地生活五十年有餘,他點出甲仙約有三分之二的人口以務農維生,多產芋頭和竹筍。但是這項看天吃飯的工作,常因產量與銷售金額而影響收入,即使遇上盛產期,產量多也可能使作物的單位重量價格下跌,「盛產時可能一斤兩塊錢而已,連自己的工錢都不夠。」對甲仙區家長而言,在鄉務農十分辛苦,加上觀光產業發展有限,繁榮地區僅限於與甲仙大橋接壤的幹道。在工作機會少以及發展空間較小的情況下,家長多期許孩子升學念書,出去找個穩定的工作。 在地服務五十年有餘的楊盛恩擔任甲仙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說明近年除人口外流,當地人口高齡化明顯,所以須經常辦理區內的長者團體活動。 圖/薛惟中攝<b>教育資源有限 廣設學校行不行面對偏鄉中高等教育的缺乏,廣設國高中職就能解決問題嗎?王耀英指出,廣設公立學校不僅不能為偏鄉教育解渴,更會因此分散資源與資金。他認為,若廣設高中職,一來學校分配到的學生數減少,學生失去與同儕互動的機會;二來單就人力資源而言,學生數少就會影響教師員額分配。例如茂中僅有三班學生,僅能配置十位老師,但國中課綱共有17項科目,導致茂中每位老師就都得修習第二專長,才足以應付全校的教學需求,因此中學並非想設立就能實現。此外,六龜高中也同時面臨教師員額問題,學務主任湯敬翔表示,如果偏鄉高中有適性發展的教育環境,相信能吸引更多學子,但在該校教師人力吃緊的情形下,老師已經得要修習第二專長以支援基本學科,校方若再開設多元選修課程,教師不太可能有負責選修課程的餘力,「所以在課程多元性上,六龜高中肯定是落後區」。 茂中學生桌面堆滿教科書,而這僅是部分教材,實際上該校共有17項科目,對師生教學雙方都是一大挑戰。 圖/謝宜臻攝王耀英說:「資源無限的話,什麼問題都能解決。」無奈事實就是資源有限,政府不可能為偏遠地區的少數孩童設立多所國高中職。廣設學校不可行,他便希望政府能將教育資源挹注到特定幾所位於交通樞紐的學校,就算孩子無法就近入學,有足夠能力的學校也能為遠道而來的學生提供校車或宿舍,減輕其經濟生活與交通不便的負擔。另外,有足夠資源的技職學校也才能設立多元科別,提供學生更加完善的學習環境。除了集中資源挹注外,整合各校資源也是王耀英目前注重的辦學重點。目前茂中與鄰近行政區的三所國中,組成四校聯盟。四校聯盟不僅合作舉辦音樂會或運動會,也互相流通歷屆學校的教學成效與方法改革,學校間形成既合作又競爭的關係,王耀英表示,此法有助於他和教師團隊一再回頭檢視教學狀況,視情況調整教育方針。因應教育資源不均,將資源集中且更有效率地運用,正是王耀英提出的解方。<b>教師需久駐校 偏鄉教育方能客製化湯敬翔指出,要解決偏鄉教育的問題,需要學校、家庭、社區及文化面共同調整,才能真正達成目標,「如果沒有解決學校以外的問題,能否成功都很難說」。王耀英則強調,在孩子從15到18歲、學涯到職涯的這段期間內,老師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茂林地區多為單親或隔代教養家庭、家人無法成為孩子學習的助力,學校與教師便是學生能否升學進修的主要推手。他認為,教師團隊長期進駐,才得以觀察並理解當地社會文化與學生生活背景的全貌,再藉此發展出客製化與差異化的教育模式,「為孩子建立起適合他繼續學習的一條路」。相較於茂中教師五年以上,甚至十年的教學年資,甲中教師則約三年便會異動。「現在回去就只能找班導了,其他都不認識。」從甲中畢業兩年的翁靖雅說,這也導致部分學生畢業後與老師情誼多半不深。相反的,茂中在教師團隊長期耕耘之下,建立起深厚的師生連結,許多畢業生不論升學或就職後,都會回母校與老師聯繫。勒格阿格藹.瑪尼蓋在考上成大後,曾因都市與部落文化差異、經濟問題讓他萌生退意,「我覺得我在成大格格不入,真的有想過要退學。」因此他回校向輔導主任曾家暉傾訴,才成功度過情緒低谷。 甲仙國中畢業生翁靖雅認為,國中升高中階段大家對自己的未來仍然很迷惘,不清楚自己真心喜歡的領域是什麼。 圖/薛惟中攝 就讀成大護理系一年級的勒格阿格藹.瑪尼蓋是十二年國教的第一批畢業生,他希望未來能回家鄉茂林,改善醫療環境。 圖/薛惟中攝 娥冷.戴拉灣邊分享踏入職場後的近況,邊回憶著在茂中讀書的日子。 圖/阮怡婷攝要從九年義務教育到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王耀英強調,政府和國高中兩端的學校都需要注重如何銜接這段升學之路。去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在此專法通過前,教育部所謂的「偏遠地區學校」並沒有包含高中,一直侷限於國中、國小,直至這次才將高中納入。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立委柯志恩表示,如此一來,日後偏遠高中職便可享有更多福利,如補強學校教育、技能訓練所需之教學設備、教材及教具,以及協助學生解決就學及通學困難等等。.記者到訪當日是全國補班補課的禮拜六,也適逢全國魯凱族運動會在茂林國小舉辦,茂中國一國二生到場支援活動進行,國三學生則留在學校上課,準備迎戰五月的國中教育會考。隨著畢業季到來,又一批學生將首度踏上生涯抉擇的十字路口,這條路上若能整合偏鄉教育資源,集中區域核心以發揮最大效益,或許才能縮短城鄉落差,真正落實十二年國教的適性揚才理念,讓學生擇己所愛,愛己所擇。 全國魯凱族運動會現場,茂中國一國二生在場邊支援活動,國三學生則留在學校上課,準備迎戰五月的國中教育會考,邁入下一階段。 圖/劉蘭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