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社論】該引進印度移工嗎?借鏡過去談多元文化學習
校園
第1790期
【社論】該引進印度移工嗎?借鏡過去談多元文化學習
2024-03-13
台灣計劃與印度簽署勞務合作備忘錄(MOU),勞動部長許銘春也於11月13日核實,消息一出即在國內引起爭論,更有「反對增加新移工國」團體於凱達格蘭大道發起遊行。處於大缺工時代的台灣,真的非得透過引進印度移工才能解決此問題嗎?倘若未來印度移工真的來台,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強調多元的台灣社會,能否藉此近一步實踐多元文化教育的內涵?3日「反對增加新移工國」團體於遊行提出四項訴求:一、暫緩新增移工來源國;二、增設人民發聲平台;三、增訂移工管理辦法,解決失聯移工問題;四、改善台灣勞動環境,根本解決缺工問題。他們雖再三聲明活動絕無帶有種族歧視,僅盼政府重視此議題,且從四項訴求觀之也的確偏向中性。但實際從現場民眾的論述,仍可看到不少對印度移工乃至不分國籍移工的偏見。例如,在第三點訴求中,遊行群眾即指出若解決失聯移工問題,回流到勞動市場的移工可補足部分勞動缺口,仔細觀察,現場民眾的用詞卻有「失聯」與「逃逸」移工之分。所以,究竟是失聯移工還是逃逸移工?儘管遊行主辦方多以失聯移工稱之,但在不少新聞片段中仍可聽到民眾以「逃逸」一詞說明移工的失聯情況。事實上,過去移民署就曾公開呼籲,移工失聯的原因百百種,有時也並非勞方個人因素而「逃逸」,可能是在勞資不平等下,因資方的不合理對待而採取的最後手段。 「反對增加新移工國」團體12月3日於凱達格蘭大道遊行,抗議引進印度移工來台一事。 圖/胡王子行攝此外,針對遊行團體提到,解決失聯移工即可解決一部分缺工需求也可能並非絕對。誠如上述所言,在台移工與資方關係常處不對等。移工儘管失聯,但大多留在台灣形成地下勞動市場。許多雇主也會聘用這些俗稱的「黑工」,這是屢見不鮮的現象。根據移民署統計,截至今年10月失聯移工人數已超過8萬5000人,約佔在台移工人數11%。因此,失聯移工雖未算入勞動力,但實際上仍補足不少台灣的缺工問題。現實來看,政府的確需解決失聯移工問題,但解決失聯移工後,回流的勞動力能否抵銷對印度移工的需求,此因果關係有待更精準地計算才能得知。回歸問題本身,我們真的需要印度移工嗎?根據勞動部今年公布的第四次人力需求調查,比較民國113年1月底與112年10月底人力需求增減,其中製造業與營建工程業的人力需求最大。而這正好也是外籍移工來台,排名第二與第三的職業類別。此外,移工來台從事最多的職業為家事移工(看護工),然對比外籍看護工與本國看護工,後者受《勞基法》保障,雇主的聘用成本落差可想而知。因此,從台灣的缺工需求與來台移工的職業推論,我們對移工的需求應該是存在的。然而,印度文化與我們同樣大不同,印度人多信仰印度教,再來則是伊斯蘭教。前者視牛為聖獸而不吃牛,後者視豬為污穢的牲畜而不能吃。兩項肉類在台灣家戶或日常餐廳都是常見的肉類之一,未來若印度家事移工進入家中,雇主對移工的文化敏感度顯得更重要。但進一步了解目前勞動部施行的「雇主聘前講習」,僅透過網路觀看影片即可完成。但文化的了解是需日積月累學習的,一小時的講習顯得非常流於形式。倘若真如政府所規劃引進印度移工,那我們又該注意什麼?也許可以試著回溯印尼移工來台的經驗。民國78年台灣開放印尼移工來台,由於宗教信仰的不同,兩國間有很大的文化差異。但我們可以看到,從過去人們覺得穆斯林開齋節「佔據」台北車站,到現今台鐵會為開齋節慶典事先預備,以利活動與乘客雙方的順利進行,可見移工帶來的文化,能讓整體社會形成一個大型教室,同在其中的台灣民眾皆有機會一同在此實踐多元文化教育。因此,在真有引進印度移工需求的前提下,不妨將印度移工的引進視為我們學習多元文化的機會。現今台灣,不同族群間的互動愈趨和諧。以新住民為例,過去常稱他們為外籍新娘,如今以新住民稱之,除不以「外籍」稱之,更期待新住民的來到能將其母國特色注入台灣。儘管接觸多元文化的過程中難免有摩擦,或出現過於本位主義的評論,但若沒有人與人的交流、文化之間碰撞,是無法建立民眾的多元文化意識。且在文化教育學中,「體驗」(erleben)即一項很重要的概念,對於一個文化的學習,不能單靠書本了解,而需藉由實際接觸,才能達到下一個「了解」(verstehen)的層次。台灣是一個多元的社會,我們重視多數,但也要保護少數;我們維護自身文化,同時更要嘗試擁抱多元文化,方能有更寬闊的眼界領略世界。而在現今的缺工浪潮下,倘若印度移工真能為我們補足勞力缺口,同時也還有機會讓我們實踐多元文化教育的真諦,那引進印度移工一事似乎是可期待的。
印度移工擬來台 民團抗議倉促決策
校園
影音
第1788期
印度移工擬來台 民團抗議倉促決策
2023-12-06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林詩祐、胡王子行台北採訪報導】「我們不是種族歧視,我們只要政府做事。」身穿黑衣,手拿黑色抗議海報的民眾,喊出對於政府將引進新移工的不滿。「反對增加新移工國」團體3日在凱達格蘭大道發起遊行,抗議政府在規劃不周,且未與人民充分討論下,便臨時宣布將與印度簽署《移工合作協議MOU》。協議期望透過引進印度移工,解決目前台灣缺工問題。「我們其實一開始是沒有想要用遊行的方式,我們想要去透過公共政策網路平台,這個政府給人民的發聲平台去做提議附議功能。」反對增加新移工國總召Yuna表示,走上街頭遊行前,團體曾寫信給勞動部,也於勞動部臉書下留言,卻未得到政府積極回覆。隨後,「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又因大選而關閉,讓反對民眾無從發聲。因此,反對增加新移工國提出四大訴求,包含全面暫緩新移工來源國,並要求政府提供有效的人民發聲平台。同時增訂與移工相關的管理辦法,以及改善台灣勞動環境,從根本解決缺工問題。Yuna說明,「政府應該要先去做教導人民,或是給人民一些緩衝,去認識其他國家的時間,而不是冒然很倉促的引進,甚至大多數民眾都不知道。」除了移工與本土文化層面的差異外,移工失聯的問題也層出不窮。根據移民署統計,截至今年10月,台灣逃失聯工人數高達8.5萬人,平均100名移工就有11人失聯。參與遊行民眾Min(化名)談到,「現在政府沒有政策或者是一些法規能夠去處理這個失聯移工的問題。如果今天勞力的缺口,是可以由失聯的移工來補上的話,那今天還有需要去引進這些新的移工國嗎?」除了失聯移工的問題之外,不少民眾也擔心,印度移工在文化脈絡下的性別觀念,將造成台灣更多社會治安問題。「在於女性安全上,如果事情發生了再來講就有點太晚了,所以你不如最一開始就謹慎的處理這一塊。」參與遊行民眾Tommy(化名)表示。數十年前,台灣也以引進東南亞移工作為缺工的解方,當時同樣掀起民眾對於治安的疑慮。如今面對類似事件,政府已有國內的經驗參考,如何制訂相關配套措施,成為政策通過後,須優先考慮的議題。對此,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魏玫娟提出建議,「這種東西都是在他們進來之前,可能就要透過相關單位的一種教育跟訓練的一個課程,或者是已經確保可能要到臺灣來工作的印度的勞工朋友要有一定的了解。」移工議題不只關乎文化與安全問題,更影響國內勞動環境整體結構的轉變,也使本國勞工市場面臨更大的衝擊,政府未來制訂移工的政策與配套措施,仍須與勞雇雙方有更多的討論。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