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北藝大跨域展演《222M》 演繹北捷工傷事件
藝文
第1796期
北藝大跨域展演《222M》 演繹北捷工傷事件
焦點
2024-10-18
【記者林沂葳台北報導】吶喊包裹在塑膠袋中,伴隨著捷運影像與聲音的閃現,震撼且壓抑的氛圍籠罩全場。今年關渡藝術節系列活動《222M》,11日至12日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廳演出,以「台北捷運潛水夫症」事件為主題,透過傳統音樂、舞蹈及文學的跨域合作,讓觀眾用藝術的方式感知事實。 1993年捷運台電大樓站到公館站一帶滲水,捷運承包商決定加入壓氣工法施工,卻因減壓不當,導致工人處在異常壓力下,陸續患上潛水夫症等併發症,終身無法根治。北藝大傳統音樂學系、舞蹈學系、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三系學生,以來自花蓮的工傷者為角色原型,於去年首次跨域展演《222M》。而今年團隊在實際走訪工人們的家鄉後,看見他們回歸樸實農村生活的模樣,特意加入「回歸」的元素,將原先較為尖銳、憤怒的版本,改以柔和溫馨的方式呈現。北藝大傳統音樂學系的林函昀說:「我覺得今年的演出就像一個句號,我們不用再去思考目的,而是以歷史的角度來看待。」 為將現實中工人們抗爭、回歸家園等狀態融合至舞蹈裡,演出過程中,舞者會隨著劇情走向而變換舞姿的力道,例如在展現工人們抗爭時,舞者們便以快速奔跑、跳躍的動作,彰顯其憤怒的樣貌 ; 而在後半段,演繹工傷者與家眷遇病痛也不離不棄的感情時,團隊便將舞步調整得較柔緩且輕盈,並以男女群舞及雙人舞呈現。就讀北藝大舞蹈系,也是主創團隊之一的蔡博鴻說:「雙人舞描述工人們回到農夫生活的狀態,最後男生們轉身站起來看向遠方,代表他們心裡仍有一份驕傲。」儘管具層次感的舞蹈張力,讓觀眾專注於表演帶來的氛圍,但為了避免強行輸出感受,北藝大傳音系教授蔡淩蕙補充:「我們不想規定觀眾怎麼想,所以在表演上有一點模糊性。」例如蜷曲的肢體可以定義成痛苦,也可以定義成掙扎。觀眾小香(化名)說:「用藝術的形式呈現,可以讓我們從別的觀點重新看待事件。」 演出當中,在三種藝術裡找到各自的價值和定位很重要。至於傳音系的作法是,用音樂傳達氛圍,例如傳音系使用的樂器,前期在舞者抗爭吶喊時搭配鑼鼓,使氣氛變得熱鬧沸騰;後期吹奏洞簫,空靈的音色呈現工人回歸自然生活的橋段。另外,由林函昀獨自彈奏的中東樂器烏德琴(Oud),有別於其他合奏帶來的豐富性,林函昀表示烏德琴不突出的音色,配上較為緩慢平靜的節奏,「就像一位說書人,不是故事的主角卻又在描述這件事情。」 「血是如何變慢的,這城市是如何變快的。」這是演出開頭不斷重複出現的一句詩詞。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的梁家恩,刻意減少晦澀字詞,以簡潔有力的字句表達,因為捷運的興建,城市交通逐漸發達,但工人卻患上了潛水夫症的諷刺。而談到詩詞的傳達方式,梁家恩說:「我不想用太直接的控訴,所以從物質進入,比如談病症(血)、大環境(城市)。」 演出的結尾,布幕投影工人與妻子牽手在金針花海中散步,廳內環繞水流聲及鳥鳴,訴說著工人們如今的生活。連續兩年參與製作的梁家恩希望透過《222M》可以撫慰工人的心,也藉此讓觀眾了解「台北捷運潛水夫症」事件,避免在追求工程效率時,忽略勞工權益問題。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