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賞鳥博覽會在台首辦 展現台灣多元生態
影音
第1813期
賞鳥博覽會在台首辦 展現台灣多元生態
2025-09-26
【記者鄭丞傑、黃暐喬台中採訪報導】小舞者們揮動著金色翅膀,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就像在天空飛翔的鳥群。 第一屆世界賞鳥博覽會,以生態保育及永續旅遊作為主題。多元的地理環境和生態,讓台灣成為首屆博覽會的舉辦地點。社團法人台灣野鳥協會理事長林炯男指出台灣具有獨特的地理條件,「從濱海區域到達3000公尺的高山,只要兩個多小時就可以到達。」他進一步說明,台灣紀錄中共有691種鳥類,其中更有32種台灣特有種。 來自30個國家、超過120個攤位,博覽會集結了國內外生態組織與學者。除了專業的論壇演講,還有各種豐富的體驗活動。現場就有手作課程,讓小朋友用黏土模擬如何築巢,理解燕子生存的不容易。「燕子媽媽在築巢的過程,牠是1顆泥球、1顆泥球,這樣子慢慢的把它築上去的。」台灣生態旅行促進會理事江斐瑜說起手作課程的意義,希望可以培養孩子們的耐性,並且關心我們周遭的環境。家長李志輝也分享希望孩子們能從中學習,「有一些是寓教於樂,動手的樂趣。有一些繪圖,可以去了解這個鳥的姿態是什麼,顏色是什麼。」 在琳琅滿目的攤位中,也能看到大學生投入的身影。從手繪特有鳥類的明信片,到親自穿上玩偶和大家擊掌互動,青年們將興趣化為行動,一同投入生態保育的推廣之中。國立中興大學自然生態保育社長洪蜀雲談到社團的創立,「成立的初衷其實很簡單,就是熱愛自然。」他希望透過現場的文創商品以及與民眾的互動,能夠讓民眾更了解台灣的生態以及保育知識。 除了學生的參與,現場也有農業相關攤位向民眾宣導,人與鳥類在土地上共存所面臨的挑戰。國立中興大學自然保育社植物組長蕭立宏說明,鳥隻與農民間的關係,「鳥會去吃農作,農民可能就會用一些鳥網,或者是用一些毒餌,去進行防治。」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主任李文珍分享,他們會鼓勵農民用有機的方法種植菱角,「水雉牠可以繁殖下來,生態可以完整,人又可以吃到健康又安全的食物。」 博覽會透過多元的體驗活動,帶領民眾關心鳥類面臨的生存挑戰,期許能將生態保育及永續發展的理念融入生活,實現人與自然和平共生的未來。
台灣首出土海龜化石 古生物研究補演化空白
新知
第1813期
台灣首出土海龜化石 古生物研究補演化空白
2025-09-26
【記者林家慶報導】台灣一直是多種海龜的棲息地,卻始終未有海龜化石的紀錄。近日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蔡政修、台大生科系博士候選人廖翊如與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生莊智凱,合作研究台南曾文溪畔採集到的化石,證實其為台灣首個海龜化石——一隻生活在更新世的赤蠵龜,並於7月30日在《瑞士古生物學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該發現不僅提供海龜演化的證據,也有助於學界了解台灣古海洋環境。 目前全球更新世赤蠵龜化石僅有4個,因此需依靠相當的經驗和訓練,才能辨識出化石的生物種類,「我們找到化石的時候通常不是完整的個體。」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研究員張鈞翔說,並表示辨識困難是海龜化石缺乏的主因。2018年,化石收藏家王良傑在曾文溪畔的玉井頁岩層採集化石,並在許多碎塊中成功拼接出海龜腹甲。2022年初,王良傑將這塊化石贈予研究團隊,並展開長達三年的研究。 研究主要分為定年分析與物種鑑定。過程中,團隊走訪原出土地採集超微化石(註一),並發現海龜化石圍岩中,具有數種具定年指標性(註二)的超微化石(鈣板藻),莊智凱說:「他們(鈣板藻)死掉後,周圍10幾個鈣板就會分散掉入海底,主要就是看這些鈣板的型態來去做年代的辨認。」 註一:超微化石是指小於30微米的生物殼體化石,通常為鈣板藻,需要用1000倍以上的偏光顯微鏡辨認 註二:指標性化石通常具備演化快速、生存期限短、分布廣泛、特徵明顯且個體數量多的特點,因此能用來代表特定地質年代。 而為了鑑定物種,對照現生各種海龜骨骼是最直接的證據,「但是我們國內幾乎沒有海龜骨骼標本。」廖翊如說,並回憶起某次大半夜緊急開車到宜蘭,忍著腐臭搬運海龜屍體的經歷。廖翊如也說明,從腹甲邊緣長而寬的弧形和凹刻等特徵,可以確認其屬於一隻距今157萬年至128萬年前的「老亞成體」(註三)赤蠵龜。 註三:學者根據海龜不同年齡大小對應不同食性做出的分類,幼龜、青少龜多在遠洋覓食,亞成龜、成龜會在近海覓食。 廖翊如表示,更新世赤蠵龜的發現為海龜的演化史提供關鍵證據,如現生赤蠵龜的下腹甲厚度可達1公分,而化石保存的下腹甲薄約0.6公分,顯示其可能與現今赤蠵龜食性不同,甚至是不同物種。而研究將赤蠵龜化石成功定年於更新世,也則填補了演化年代上的空白,「像是我們可以看到這邊有很多海膽、螃蟹、扇貝(化石),所以可以知道這個地方對赤蠵龜來說,是一個覓食的天堂。」莊智凱說,並認為未來在台灣西南部海相地層可能可尋找到其他海龜化石。 雖然台灣古生物學發展的歷史不到百年,卻蘊含豐富的化石素材,張鈞翔說道:「我們還有很多的材料值得研究。」莊智凱則表示,研究傳統微體古生物領域的人有世代斷層的狀況,傳統微體古生物研究主要用顯微鏡進行研究,速度較為緩慢,因此較少年輕人願意投入。儘管如此,但張鈞翔對台灣古生物研究前景抱樂觀態度,「我想這就是台灣的特色,用我們自己的材料訴說世界的故事。」張鈞翔說,希望能引發學子興趣,探索台灣豐富的古生物資源。
凝視死亡的痕跡ㅤ《台灣微急》聚焦動物路殺
藝文
第1813期
凝視死亡的痕跡ㅤ《台灣微急》聚焦動物路殺
焦點
2025-09-26
【記者王翊丞台北報導】「我們總以為,牠們能自己閃避車輪。但每一條路,其實都是我們畫下的刀痕。」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研究所碩士班畢業生黃沛森,13日於1839當代藝廊舉辦個展《台灣微急》。他翻轉以人為主的觀點,讓動物成為主角,將目光聚焦在路殺動物的無助。 黃沛森在作品〈亞洲輝椋鳥亞成鳥〉中,以成鳥遭遇路殺意外的道路為背景,並用微觀角度拍攝成鳥和爬上屍體的螞蟻,對比渺小的人物模型,營造強烈視覺反差。這種對路殺現象的敏銳觀察,來自黃沛森七年的外送資歷,他說:「跑外送時看見的不只是風景,還有動物的屍體。其實它(路殺)不是偶發事件,而是日常發生的現象。」黃沛森記錄下外送途中與路殺動物的巧遇,透過畫面的放大,讓觀眾直觀注視到平常被忽視的微小物種。 黃沛森以模型融入攝影的多媒材搭配,是受到日本微型藝術家田中達也以迷你模型為拍攝主題的啟發。黃沛森透過《台灣微急》出現的人物與汽車模型,象徵他與觀眾一同發揮博愛之心,嘗試為路殺動物盡一份心力。在〈溝鼠〉中,溝鼠的屍體被三角錐環繞,警察與醫護人員正嘗試釐清現場情況,期望能為死亡的溝鼠做最後搶救。「當下看到這些路殺動物的時候,心中第一個念頭就是想要幫他們做急救,但是我又做不到,因為事情已經發生了。」他以人物模型搶救路殺動物的象徵意涵,反映出目睹路殺事故當下的無力感與失落感。 另一個作品〈非洲大蝸牛〉是延續黃沛森過往不忍蝸牛被壓扁的心境,「我看到太多牠(蝸牛)的同伴被壓扁,所以騎車碰到的時候,我會先停車,把蝸牛搬到路邊,協助牠安全過馬路。」藉著展覽進一步表達路殺不僅是意外,更是人為活動破壞了與自然間的共處。除了情感的投射,黃沛森也以攝影當作動物與人類溝通的橋樑,試圖替動物發聲並喚起人們心中深刻的反思。因此在作品〈野鴿〉中,他特別拍攝野鴿的面部神情,刻意呈現眼睛周圍的血痕與傷口細節,「牠好像在流血淚,好像在對人類路殺的行為做一個無言的控訴。」 「這些老鼠、蟲,甚至是蛇的路殺狀況,應該跟貓狗是一樣頻繁。可是我們只看得到貓狗,很少關注到其他動物。」觀眾Aurora(化名)認為,作品引導觀眾以一個新奇且趣味的觀點關注路殺生命。黃沛森經由鏡頭下的動物視角,提出對路殺的疑問,期盼觀眾能重新意識路殺議題、思考該如何行動。觀眾馬立群說:「黃沛森透過影像提醒我們,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犧牲,映照出人類行為對自然的影響,而這正是值得我們認真面對的課題。」
WDSF睽違五年重返台灣 謝汶芯林立師生共舞奪冠
體育
第1813期
WDSF睽違五年重返台灣 謝汶芯林立師生共舞奪冠
焦點
2025-09-26
【記者呂詠倢花蓮報導】步履震踏,形影婀娜,兩人身姿相對,隨音樂流瀉翩然起舞。2025年WDSF(註一)花蓮太平洋盃運動舞蹈國際公開賽20日在花蓮縣立體育館登場,該賽事睽違五年再度回到台灣舉辦,賽程分為上午國內賽及下午國際賽,均可累積排名積分,吸引國內外好手踴躍參與。國內賽成人標準舞冠軍為林立、謝汶芯,亞軍為藍郁翔、劉靜,季軍則為陳秉辰、蒲思羽。 註一:世界運動舞蹈總會(World DanceSport Federation, WDSF)每年在全球舉辦多場國際公開賽,任何符合WDSF會員國規範的選手都可報名參加,無需國家代表資格。 運動舞蹈主要分為國際標準舞與拉丁舞兩大類,每種類別各包含五項舞蹈。其中,成人標準舞需由男女選手共舞,舞步包括華爾滋、探戈、維也納華爾滋、狐步和快四步,評分標準含技巧素質、音樂動感、合作技巧與編舞演繹等,選手需各項精通才有機會獲得高分。 來自國立體育大學的師生組合謝汶芯與林立,近年來稱霸國內積分賽事,本次國內賽再度奪金。談及賽場表現,謝汶芯認為對他而言,快四步較有挑戰性,「快四步已經是最後一首(舞),舞步要求最快速,再加上男女體力本就不同,有時我要跟上他(林立)會比較難。」但也因為這份覺察,兩人近期都特別加強了體力訓練,林立認為這讓彼此握抱的力量張弛有度。此外林立則補充說明,「要改善的是跟觀眾的表情互動,還有我們也要更享受在舞池上隨著音樂舞動的氛圍。」未來他們將努力奪得國內積分賽大滿貫後,前往國外進修,備戰國際大賽。 另對同樣來自國體並獲得了國內成人標準舞賽事第三名的選手陳秉辰與蒲思羽,則分享彼此在賽場上的分工狀況。蒲思羽說明,賽場空間有限,卻有五、六組選手同場競技,「他(陳秉辰)後退的時候會看不到人,所以我要提醒他,或是趕快帶動方向的轉換,避免發生碰撞。」兩人希望在未來賽事中,把教室裡的完美表現同步展現到賽場上,也期待能逐步挑戰更高層次的舞蹈舞台。 但是運動舞蹈要進入奧運殿堂仍有許多窒礙待跨越。賽事主辦方陳柏任便以自身選手經驗指出,運動舞蹈分為許多流派,教學方法、細節設計與美學觀念各有差異,以致裁判的評分標準容易流於主觀界定,「比如有的老師只會講你的手要擺正,但其實這個手還可以再做伸展,這樣每個人跳出來的不一樣,裁判打分也就不同。」他認為,雖大部分舞步的基本架構有技術書可供參照,不過仍需建立統一教學系統來規範藝術性細節,進而推展具體評分依據,才能有更充足的專業性和公信力前進奧運舞台。 對此,同時身為賽事裁判且為陳秉臣與蒲思羽的指導教練尤月華則說:「相較以前是練得開心,現在除了開心也強調還是要盡力一些。」並指出,自己近年來便改以系統性教學來規劃課程,在基礎熱身後會針對專項動作進行分解與重複練習,從姿態、步伐到肢體延伸逐一修正,再整合成完整舞碼。
台灣首用玻璃結合琺瑯技法 王瑜循花追溯童年記憶
藝文
第1804期
台灣首用玻璃結合琺瑯技法 王瑜循花追溯童年記憶
2024-12-20
【記者黃詠欣台北報導】「作品呈現出晶瑩剔透的美,彷彿凝結自然光影與記憶片段。」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生王瑜,自學「玻璃胎掐絲琺瑯」技法,成為在台灣首位使用玻璃結合琺瑯的創作者。他以過去阿公家的花園為創作靈感,於14日起在霧空間舉辦個展《溯往》。 王瑜在大學期間鑽研金屬工藝,當時研究媒材時,無意間查到提及玻璃胎掐絲琺瑯技法的書籍《ガラス胎七宝》,他說:「玻璃的透光性,是使我想接觸玻璃這項媒材的主因。」為此他向玻璃專家蕭銘芚求授相關知識,而後自學技法的製作流程。創作過程中,王瑜在玻璃黏上以鑷子掐出圖案的銀絲,接著用筆刷填入不同色彩的琺瑯粉,最後入窯燒製成作品。 對王瑜來說,「溯往」有追本溯源的含義。在他國小時,便時常與阿公一起澆灌屋內的蘭花。高中北上讀書後,王瑜某次回家發現小蘭花園已消失,僅剩三到五株蘭花陪襯在家中樹旁,他說:「蘭花雖然還在,但沒有從前的光景。」王瑜將這份情感注入作品〈蘭花大皿–漸層〉中,他將蘭花分成黑、透明色兩半,黑色部分代表現在,另一半則代表過去,並讓其花紋漸層相連,象徵今昔的記憶融合,盼使觀者由任意方向解讀記憶變化,「你會發現過去的記憶愈來愈朦朧、模糊,有虛有實。」他補充道。 兒時經常在菜園裡抓蝴蝶和玩花瓣的王瑜,回憶起在阿公家菜園中挺立的茶花,他說:「雖然茶花身邊的景色都變了,但它依舊在那生長。」對王瑜而言,茶花象徵時間的流動,他認為人們試圖在腦海拼湊過去零碎的記憶片段,仿若〈茶花標本〉中玻璃或花朵的分層結構,觀者能從不同面向欣賞它。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系黃同學(化名)表示玻璃愈內層花瓣愈多,觀看時有時間慢慢往前推演的感覺。對於作品的視覺模糊感,王瑜則補充:「在回想記憶時一定會有斷層感,因此才特別營造朦朧效果。」 王瑜少時經常在室內看著窗外的景色,因此他以家中窗花上的海棠花為靈感,創作《窗的季》,運用不同顏色的海棠花與四種花造型的外框,呈現四季更替的變化。而框邊皆有半透明花朵的設計,是王瑜藉這些線條勾畫出下一季的影子,暗示季節是無縫交替且無限循環,「每一個季節都為下一個季節鋪陳,既是結束,又是開始。」他補充道。 觀眾劉昕宜表示《溯往》作品做工精細,帶給他純淨、氣質的感覺,同時也展現出台灣的在地文化,感受到藝術家從老家或日常生活汲取經驗的創作思路。王瑜也表示未來也許會將創作媒材轉換為不透明的玻璃,繼續突破大家對物品或藝術的既有印象。
【社論】難以破解的搶票難題:台灣該如何阻絕黃牛?
生活
第1804期
【社論】難以破解的搶票難題:台灣該如何阻絕黃牛?
2024-12-13
近日,周杰倫一連四天登上臺北大巨蛋開唱,他睽違七年再次舉行演唱會,一票難求,進而使長久以來的黃牛問題在此次更顯猖獗。據媒體報導,截至11月底,文化部檢舉黃牛專區收到逾3000件檢舉,台北市文化局則查獲逾百件黃牛票案。黃牛大肆搜刮票券,並協助代購或以高額轉賣,票價炒至上萬元,嚴重影響消費者權益。 文化部為遏止黃牛,於2023年6月修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以下簡稱《文創法》)。《文創法》第10-1條裁罰加價轉售者,以及以不正當方式取得票券者。此外,文化部於2023年8月頒布《文化部鼓勵流行音樂現場演出實施票券實名制補助作業要點》,補助實施實名制的主辦單位及售票平台,鼓勵業者實名制售票。實名制售票指的是購買者必須在購票時填寫姓名與身分證字號,入場時出示證件確認身分,核對後才可進場。同時,實名制也可限制購買張數,防止黃牛大量購票。 可惜的是,即使有文化部補助,但對業者來說,要在入場時嚴格執行實名制查驗流程,此舉將大幅增加人力及時間成本,降低業者執行實名制的意願。而且,網路平台上也不乏以「代搶協助」購票為名,向消費者收取高昂費用的黃牛,可見實名制未必能全面防堵黃牛,仍存在漏洞可鑽。 不過,台灣也在實名制之下,試圖增加其他措施以杜絕黃牛,如近期蘇打綠《二十年一刻》巡迴演唱會,消費者進入購票頁面之前,須先填答測驗題目。這些「考題」由蘇打綠親自出題,而且不與過往考題重複,若非樂迷實難在短時間內通過測驗。 此外,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韓國為防黃牛,採取「購票、取票、入場三階段實名制」。與台灣不同的是,韓國民眾須在演唱會現場出示購票頁面及身分證件,經核對後方能成功取得印有個人身分資料的票劵,以利之後入場查驗。日本則將實名制結合系統隨機抽選,即民眾實名登記後,唯有中選者獲得購票資格,但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付款。據媒體報導,日本天團YOASOBI之後的台北小巨蛋演唱會,也採行此種「實名抽選制」,維護購票公平性。 反觀台灣,現有《文創法》難以全面防止黃牛,而依靠民眾檢舉,恐怕是「船到江心補漏遲」,政府若想防範未然,應修法並建立嚴格的售票制度。針對黃牛買賣的行為,目前台灣以高額罰金與刑罰懲處賣票者,但僅「罰賣不罰買」,且法條中也未明確規範黃牛定義。因此,政府仍須完善法規,才能真正維護消費者權益及演唱會市場秩序。
【大學事】台灣首份塑膠原粒調查出爐 環團籲管控工業排放
新知
第1802期
【大學事】台灣首份塑膠原粒調查出爐 環團籲管控工業排放
焦點
2024-12-06
【記者林芷彤報導】《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第五輪談判會議1日於韓國釜山落幕,然而因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與產油國意見分歧,公約仍無法定案。此次會談也再度引發全球對塑膠污染的關注。Greenpeace綠色和平基金會、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副教授許瑞峯團隊,及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教授許弘莒團隊,日前共同執行「臺灣外海及沙灘塑膠原粒調查」研究案,並發布台灣首份系統性塑膠原粒調查報告,揭示林園產業工業園區周圍沙灘的污染現況。 「塑膠原粒是製造塑膠物品的原物料。」參與此項研究、副教授許瑞峯團隊學生邱韋豪說道,這些初級原料尺寸介於1至5毫米之間,當顆粒經老化或風化等過程,可能分解成更小的微型或奈米級顆粒。他補充,因其容易吸附有機污染物或製造過程中添加的塑化劑,若海洋生物誤食可能影響其消化系統與生殖功能,並藉由食物鏈的形式影響生態系統。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莊筱庭表示,許多國際實例顯示,塑膠原粒的溢漏多源自工廠排水道,因此本次調查選定林園石化工業區附近海灘作為主要勘查地,涵蓋旗津沙灘、旗津貝殼館、旗津風車公園及林園中門沙灘,全長約2.2公里。參與此項研究、副教授許瑞峯團隊學生吳文淮說明,團隊使用木框架嵌入沙灘,過篩石塊與漂浮物,收集粒徑小於 5 毫米的沉積物,再冷藏運送到實驗室,由研究人員分析每單位重量沙土中原粒的濃度,共採樣兩次。 兩次採樣結果均顯示,四個檢測地皆有塑膠原粒的蹤跡,分佈濃度最高的地區為林園中門沙灘。莊筱庭解釋,該地因與林園工業區距離最近,根據海流模型推斷,原粒可能從高屏溪口排放至此,不過目前尚無直接證據顯示其來源與工業區排放有關。綠色和平媒體與推廣主任賴映秀表示,未來將更深入研究此地的塑膠原粒來源與擴散方向。 此次發現的原粒材質主要包括聚乙烯(PE)、聚丙烯(PP)及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因密度低,較容易在水面上漂浮並隨海流擴散,常被製成塑膠袋、食品包裝及保鮮膜等日常用品。國立政治大學Green24永續社長李采萱觀察,大學生多以外食為主,此種生活習慣製造許多塑膠垃圾。對此,莊筱庭也建議消費者應逐步淘汰一次性塑膠製品,將重複使用的觀念融入生活,如自備購物袋、環保杯或餐盒。 面對塑膠原粒帶來的環境危機,莊筱庭呼籲政府應對其逸散風險進行更全面的評估,並制定具體改善計劃。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海洋環境工程系助理教授黃紀惟則建議道:「目前工業污染管控並未實施微塑膠監測,考量它可能經由廢水或廢氣進入環境,針對相關排放口的監測與納管應該比照其他污染物。」
選手出戰地板滾球賽事 多樣輔具突破身體限制
體育
第1798期
選手出戰地板滾球賽事 多樣輔具突破身體限制
2024-11-08
【記者潘慧芳台中報導】2024台灣地板滾球運動邀請賽於10月26至27日在台中北區國民運動中心舉辦,邀請台灣各地的滾球運動員一同參與,參賽者分別來自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及輔仁大學,而大專生皆參加「聯誼賽」項目。 地板滾球運動員在國際正式賽事中以重度肢體障礙者為主要的參賽者,由體位分級師根據運動員的功能分為四個級別:BC1、BC2、BC3與BC4(註一)。本次比賽分為競技個人組(BC1、BC2、BC3與BC4男女子組)與本屆大專生所參與的聯誼賽(輪椅組個人賽、團體賽與軌道個人組)。軌道個人組需要與軌道助理員合作,球員需要指揮助理員行動,透過表達與默契讓球滾到相應的位置。 註一:BC1選手無法推動輪椅、無法自行改變坐姿、手部很難做動作;BC2選手,可用手或腳推動輪椅,可控制手或手指;BC3選手依賴輪椅,投擲需使用軌道及頭杖、嘴杖或手杖等輔具協助;BC4選手,非腦性麻痺或者腦傷。 雲科大選手陳姿攸患有腦性麻痺,原為競技個人組,但因為自身力量不足,在今年轉到軌道個人組。陳姿攸談到軌道組的難處是需要知道球的數據,球的軟硬度、高度都會影響球最後的落點。此外,陳姿攸所使用的輔具(註二)也是與眾不同,她使用「抓耙子」當作輔具,並表示原本老師建議他拿自拍棒,但因自拍棒太重了,所以想到抓耙子,因為平常也會拿抓耙子來撿地上東西。 註二:選手輔具為用來釋放球時使用,無長度、材質等限制。 輔仁大學選手董芷妤也是位腦性麻痺患者,接觸地板滾球五年,於今年七月轉軌道組,「主要是因為我沒辦法放手,無法流暢的將球丟出去,所以轉成軌道組。」而董芷妤也樂觀地說:「我覺得輸贏在現階段來說,不是那麼重要,可能比上一場比賽更好就可以了!」另外,因疾病影響無法在腦中建構出立體感,「我看到的都是一個點,沒辦法看到一個面」,這使他在場上沒辦法瞄準,讓球滾到最正確的位置。 台灣地板滾球運動聯盟台中猛虎隊教練蔡安侖在談到選手們的訓練時說:「學員與一般人一樣,有課表、教練和治療師一起協助他們。」此外,因應每位球員不同的狀況與障礙程度,也是執教的困難之一。台灣地板滾球運動聯盟總教練劉祥龍也提及在訓練球員的過程中,會循序漸進的指導,「用軌道時,眼睛要如何瞄準,如何與助理員溝通。」另外,劉祥龍也提到球員需要紀錄數據,因軌道固定,所以當球放在不同高度時,滾到球場上的遠近也是不一樣的,球員必須量化自己的數據表。 台灣地板滾球運動聯盟秘書長林恬表示,目前聯盟正推動「地板滾球區域訓練推廣計畫」,因身障者出門運動可能會遇到許多阻礙,在運動時也需要人協助,而此計畫只要身障者願意出門參與運動,聯盟將提供所有幫助 ,並由專業教練團隊規劃個別化訓練計畫。
【社論】只靠奪牌就夠嗎? 如何增強台灣的運動文化與產業
校園
第1795期
【社論】只靠奪牌就夠嗎? 如何增強台灣的運動文化與產業
2024-10-04
近日中華職棒球星周思齊在台北大巨蛋舉辦引退賽。根據中信兄弟球團,兩日賽事皆湧入4萬名球迷進場,創下台灣棒球比賽單場最多觀眾紀錄。挺過多次假球風波,中華職棒儼然是台灣最具規模、最成熟的職業運動賽事,加上近年國際賽、大巨蛋啟用、第六隊、啦啦隊等諸多亮點,中華職棒熱度再攀巔峰。可惜的是,台灣整體運動文化仍需提升。 我國拳擊好手林郁婷和羽球好手李洋在2024巴黎奧運勇奪金牌,卻因代言麻將手遊掀起爭論。有人認為此舉恐不利運動選手的正面形象,但也有其他奧運選手指出,奪牌選手因為國爭光,吸引廠商注意,才獲得代言機會。這多少反映了台灣社會對運動的關注並不持久,可能僅四年一次,體育尚未融入一般民眾生活的現況。 為了拿到更多獎牌,政府的補助預算大多投入亞、奧運的運動項目。教育部體育署自2018年啟動「黃金計畫」,以賽事成績將運動員分級,依照級數分配經費。最頂尖、有望奪牌的第一級選手可獲得1500萬的補助,並享有最佳的訓練環境。政府的目光始終放在獎牌,這種看得見、摸得到的目標,無怪乎近年網路出現「台灣的國球是贏球」的說法,而過度著眼於運動賽事的輸贏,對提升台灣運動風氣未必有益。 政府投入體育發展的預算年年提高,今年更預吿成立體育暨運動發展部,每年將編列200億預算,欲打造屬於台灣的國際賽事。不過根據教育部體育署《台灣運動產業發展綱領》,我國規律運動人口僅33.6%,且運動相關產品與服務付費的觀念有待提升。然而「從上到下」的推行方式終究難顧及產業的所有方面,若想全面推動民眾參與運動,需要民間企業共同投入。近年愈來愈多企業冠名贊助路跑活動,以及富邦、中信、台新等大公司爭相競逐台灣職業籃球舞台,便能看出運動產業的發展潛力。 運動賽事能讓全台民眾團結一心,尤其每逢國際賽,我們為了台灣選手加油、吶喊,形成強大的凝聚力。但若想要台灣的運動風潮不只四年颳一次,政府可先從維護、升級社區和學校的運動場地做起,讓民眾能輕易地接觸運動。藉由增加規律運動人口,增加民眾在運動相關產業的消費意願,進而擴大產業規模。此外,政府也該正視亞、奧運以外的運動項目,投注更多資源。而民間企業除了找明星選手代言、拍廣告,也可試圖投資尚待開發的運動賽事與產業,甚至贊助資源較少的基層選手,既可節稅也能幫助台灣的體育環境。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以今年巴黎奧運為例,其首創「全民馬拉松」與「線上馬拉松」,合計共約8萬8000人參與。此種不限於運動選手,讓一般民眾也能實際參與體育活動的方式,充分體現主辦國對普及運動的意識。此外,巴黎政府也在本次奧運嘗試環保、降低碳排放的永續措施,像是盡量使用原有場館、提供低碳餐點,以及使用艾菲爾鐵塔翻修剩下的鐵片製作獎牌等。另外,巴黎政府也試圖延長奧運帶來的影響與效益,例如將奧運選手村轉變為當地的社會住宅。上述巴黎政府的種種做法,讓其他不同領域的價值觀透過運動賽事被實踐,並毫無保留地向世界展現在地文化,將影響力擴及至全球,足以顯現運動產業的潛力不僅限於運動本身,更能附載多元的價值,達到推廣本土文化的效果。 台灣要實現《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中「健康國民、卓越競技、活力臺灣」的願景,或許我們需要先跳脫奪牌迷思,藉由公私部門共同努力,厚實運動文化底蘊,讓運動成為民眾的日常,而不僅是轉瞬即逝的激情。
動社領百人上凱道 盼廢除格子籠飼養
生活
影音
第1788期
動社領百人上凱道 盼廢除格子籠飼養
2023-12-07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張愷文、葉蓁芸綜合採訪報導】「讓母雞自由!廢除格子籠!」民眾跟隨台上指揮,原地踏步,象徵走出蛋雞生存環境的A4紙張,呼籲廢除非友善飼養的格子籠。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12月2號發起「為母雞挺身而站」行動,民眾首次站上凱達格蘭大道,為改善蛋雞生存環境進行抗議。此次主辦方提出「即刻禁止新建格子籠蛋雞場」、「2030年完成蛋雞友善飼養轉型」以及「建議打造永續糧食系統」共三大訴求,期盼推動蛋雞產業轉型,提升動物福利。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表示:「我們希望效法所有已經轉型的國家,用法令先禁止新建格子籠,並運用10年的緩衝期或更短的時間逐步淘汰舊有格子籠。」現今台灣蛋雞分為籠飼、平飼與放牧三種飼養方式,根據農業部《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規定,一隻平飼蛋雞至少要有0.1平方公尺的土地,但格子籠底部面積約為一張A4紙張大小,且每個格子籠可豢養2到4隻蛋雞,換算下來,每隻雞平均僅有0.016至0.031平方公尺。經營放牧飼養的小雞咕咕牧場負責人張凱迪說明,「籠子的雞每天生活作息就是吃飼料、喝水、生蛋,但是在我們放牧的雞場,母雞可以隨時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些行為舉止是在籠飼沒有辦法看到的。」即便平飼與放牧相對籠飼友善,但全台仍有百分之八十的蛋雞為格子籠飼養。對蛋農而言,轉型過程面臨許多挑戰。成功轉型的全佑牧場負責人張建豐認為,「其實我覺得很大問題主要是傳產跟父母輩,願意接受新的知識的人有,可是很少,再來政府政策支不支持,我發現很多人想做,但他沒錢。」蛋農要全面轉型為友善飼養,政府儼然成為重要推手。對此,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建議,政府應設立規定,要求蛋農停止新建格子籠,並提出應對措施,「轉型可能要新的設備,政府應該提供貸款鼓勵蛋農,若蛋農需要新的知識,那政府也可以提供專業知識。」隨著國際動物福利趨勢,歐盟已於2012年宣布全面禁用格子籠,至今紐西蘭、加拿大、以色列等四十多個國家也跟進政策,台灣要如何跟上國際腳步?協助蛋農產業轉型,落實動物福利,是未來須共同努力的目標。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