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3D列印結合傳統金工 《雲端上的信仰》探討網路世代
藝文
第1773期
3D列印結合傳統金工 《雲端上的信仰》探討網路世代
2022-12-01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系研究生蕭劭渝舉辦個人展覽《雲端上的信仰》,意圖呈現新世代年輕人與雲端網路世界之間複雜的關係。 圖/林玟君攝【記者林玟君台南報導】「過去的雲端遙不可及,但現在這個時代,雲端是數據組出來的,我們很相信這些,而他也是一種信仰。」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研究生蕭劭渝,於11月19日到12月5日在國立臺南藝術大學201展間展出《雲端上的信仰》,展覽結合傳統金工與3D列印技術,打造立體的金屬工藝作品,試圖呈現網路世代年輕人的文化生態與內心世界。蕭劭渝認為,過去「雲端」一詞象徵天上神祇存在的神聖空間,宗教氣息濃厚,而本展中他將「雲端」比喻為新世代的信仰,描述年輕人對於雲端網路的依賴。他也指出,正因為現代網路資源豐富,「把事情做對」常被大眾認為理所當然,所以當年輕人在實踐自我時,便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存在。他以自身為例進一步補充,「像我們年輕藝術家要被看見, 面對這些無時無刻推陳出新的創意,就會有一種『做什麼都有人做』、『想過的都有人想』的挫折感 。」「面對現實中的無奈有一種不得不屈服、不得不謙卑,或者是一種倒下或軟爛的狀態。」蕭劭渝說。展覽展出主題名為《僧》的系列作品,他將傳統金工鍛敲工藝輔佐3D列印技術(註一),使作品能夠展現一般金屬鍛敲工藝(註二)達不到的彎曲度,顯現年輕世代在無形壓力中的壓抑姿態。觀眾謝毅弘也說:「在那些扭曲的瓶子裡面,我也看到年輕人的那種不屈服,雖然他頭已經彎下去了,但他還是試著要仰頭。」註一:3D列印技術是先藉由電腦軟體繪製「虛擬藍圖」,再交由3D印表機依據指令,在支架或平台上,以層層堆疊或燒熔的方式,將液態、粉末或薄層的材料,製造成立體物品。他最突出的優點是無需機械加工或任何模具,就能直接從電腦設計出任何形狀的數位模型。註二:金屬鍛敲工藝,為金屬工藝領域的一項專業技術,簡單來說便是將金屬透過鐵鎚敲擊,配合鉆具的使用,將其打成立體物件。 《僧》系列作品,挪用亞洲文人對花器借物寄情之文化,敲製出許多看似不實用或是根本不能用的擬人瓶器投射出自我面對未來的心境與態度。  圖/林玟君攝 〈僧-面面相覷〉藉由瓶身影子長短、方向的不同,呈現出年輕世代的人們在網路世代之中複雜的心境。  圖/林玟君攝「我想呈現雲端世代怎麼去計算神性,就像現代社會中會把人的價值量化。」在另一系列作品《新時代信仰》中,蕭劭渝將從網路上下載的神像當成素材,再透過3D列印技術輸出,製造出變形的神像模型。他也透過堆疊、拼貼的手法顯現網路世代中年輕人複製、貼上資料的習性,反映當代的速食文化。現場工作人員許天韻分享,「在一個個複製品當中,好像可以看見我們在現實與虛擬之中的那種拉扯。」 〈複製,貼上,新時代信仰〉取雲端時代與當代複製技術的特質,表現這個新時代裡「扁平」、「去脈絡」、「斷裂」的存在狀態。  圖/許天韻提供 〈航向意嚮的彼端-精神勝利-中指人〉將巨大花瓶放置在人微小的身軀之上,呈現人的身軀近乎凹折的狀態,表現出內心的無奈與壓力。  圖/林玟君攝《雲端上的信仰》呈現年輕人對網路的依賴就像宗教一般存在於社會。同時,蕭劭渝在展覽中呈現年輕人在網路世代中的心境與態度,試圖建立作品與新世代的連結,讓觀眾產生共鳴。他也說:「我想透過藝術的方式傳遞出陪伴,告訴跟我處在相同世代的年輕人,你並不孤單。」
翻轉物件叛逆創作 石孟鑫挑戰商業藝術體制
藝文
第1740期
翻轉物件叛逆創作 石孟鑫挑戰商業藝術體制
2020-12-16
【記者石學儒綜合報導】冷氣運轉的轟鳴聲此起彼落,被風啟動的燈管正旋轉地釋放光芒,彷彿讓人陷入虛幻的漩渦中。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學生石孟鑫利用生活中常被忽略的邊陲物件創作,自12日起於畫廊「谷公館」舉辦首次個展「19:00」,試圖翻轉這些物品的用途與其既定出現的場域。 溫暖的黃光照亮空間入口,與黃色燈泡相連的柱體正「彎腰」,作品〈()〉讓步入展間的人彷彿被「請離」到室外。石孟鑫闡述,在此次創作中,他希望藉由擺設室外現成物品,將如同白盒子的空間塑造成室外的場域,「邊陲物件有一種力量,你可能遠遠地看過,但在畫廊裡就會有認知上的落差。」在石孟鑫的印象裡,〈()〉原是常出現在鄉下獨棟建築門口的門燈,他說:「他們對我來說像是保鑣,看守著那個邊界。」當觀展民眾經過門燈,就好像走到室外。 「門燈」有象徵離開的意涵,但並非是離開該展覽空間,而是有走出戶外的概念。 圖/石孟鑫提供裝置作品之一〈轉轉〉,包含美髮店的旋轉燈與冷氣室外機,是生活中常見卻又容易忽略的物件。他藉由冷氣外機吹出的風,讓裝有通風球的旋轉燈運轉。他表示,旋轉燈容易讓人發呆,而冷氣運轉的轟隆聲卻迫人分神。觀展民眾江蕎勤說:「透過變形和出風的方向,讓觀眾可以反思這些物件在訴說的故事。」此外,各色溫的光在牆上漸層呈現,燈光的不穩定性也成為「室外」意象之一。 運轉中的冷氣外機吹出強風,使旋轉燈能夠轉動,透過物件的擺設,營造此空間非室內的感覺。 圖/石孟鑫提供 旋轉燈除了是獨立的展品,也是與整個空間相容的作品,透過燈光的漸層,營造出不穩定的「室外」氛圍。 圖/石孟鑫提供在另一漆黑的獨立空間,倚靠電腦螢幕反射的光渲染角落,作品〈火〉來自石孟鑫與朋友烤火的經驗。從火堆取暖,目光注視不斷變化的火堆,也讓石孟鑫獲得平靜感受。石孟鑫反轉螢幕讓其面對牆面,火的影像投射在牆上,他也在牆上用畫筆畫上漸層的白色,製造火光暈染的效果。這件作品除營造室外的氛圍外,他也透過螢幕冰冷的色調,反思現代科技下,人在睡前不斷滑手機的焦慮感。 閃爍的火光照亮一隅,石孟鑫在這次個展中使用作品的光源照亮展出空間,而非使用空間原有的燈光。 圖/石孟鑫提供此次唯一的雕塑作品〈尿尿小童〉源自比利時的經典雕像,原型以英雄式姿態在台柱上面對眾人。而石孟鑫仿造原型,並將該作品反向擺放,背對觀者,並將它設於角落,以此呈現尿尿小童。「谷公館」負責人谷浩宇說:「尿尿小童像是隱身在都市叢林的一個縮影,他是有情緒的,在他的背影有很多情緒。」 「尿尿小童」原型是比利時的知名雕塑作品,石孟鑫透過將其背對於觀眾,將他原本英雄人物的形象反轉日常生活中會看見的頑皮孩童。 圖/石孟鑫提供石孟鑫過去專精於雕塑領域,擅長以「一件作品」創作,然踏入研究所後透過觀察空間,創作與空間呼應的系列作品,尚處於學生階段的他,期待能挑戰現有的體制,而非先走入商業化的藝術,他說:「既定的美術空間都是在畫廊裡呈現一個作品的狀態,但我想去挑戰這個狀態。」谷浩宇勉勵石孟鑫,期盼他有面對商業化的能力,讓反叛可以做得更到位。
跨國音樂交流 南藝大翻新古典樂
藝文
第1712期
跨國音樂交流 南藝大翻新古典樂
2019-11-06
【記者賴辰瑀台南報導】色彩斑斕的演出服裝,以及詼諧的樂曲編排,將舞台渲染上歡騰的氛圍,顛覆大眾對古典樂的想像。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樂系管弦樂團2日在台南文化中心,與音樂家「古典駭客二人組(Igudesman &Joo)」一同帶來全新的演出《狂歡之城:開心樂園 THE HAPPY CONCERT》。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樂系管弦樂團與古典駭客二人組(Igudesman &Joo)共同演出,全場歡聲連連。 圖/台南藝術節提供古典駭客二人組包含小提琴家伊古德斯曼(Aleksey Igudesman)及鋼琴家朱鉉基,他們結合古典樂、喜劇及流行音樂,以幽默的表演風格聞名。而此次在台南藝術節音樂總監沈妤霖的邀請下,古典駭客二人組與南藝大管弦樂團共同演出,沈妤霖說:「希望學生看見自己內心的變化。」 古典駭客二人組(Igudesman &Joo)以歡樂表演特色著稱,左至右為鋼琴家朱鉉基及小提琴家伊古德斯曼(Aleksey Igudesman)。 圖/台南藝術節提供此次演出中,古典駭客二人組利用誇張的肢體語言與學生互動,顛覆以往管弦樂團由指揮控制樂曲進行的模式,對於南藝大管弦樂團的學生而言,這樣的編排是很大的挑戰。例如演出結合劇目《遙控器咧?》,朱鉉基似電視轉台般,快速切換遙控器按鈕,學生即跟著轉換演奏曲目。另外,古典駭客二人組也安排學生離開座位,到舞台前邊演奏邊跳踢踏舞,同時邀請民眾一齊上台同樂。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樂系管弦樂團小提琴首席陳正曜。 圖/賴辰瑀攝「藝術家非常即興、有靈感,學生要放開表演。」南藝大管弦樂團指揮范楷西說。南藝大管弦樂團法國號首席朱玲瑱、音樂系系學會會長賴品云及小提琴首席陳正曜也共同表示,以往演出皆照原版曲目詮釋,此次演出除了要用心感受音樂、快速適應曲子之外,同時也要不受音樂侷限、活潑地放開肢體表演。 小提琴家伊古德斯曼(Aleksey Igudesman)擁有豐厚的藝術涵養及高超的彈奏技巧,彩排時也沈浸在音樂氛圍中。 圖/賴辰瑀攝整場演出節奏連貫,古典駭客二人組以深厚的音樂涵養和純熟的演奏技巧,帶領學生自信劃一地演奏曲子,並結合音樂擺動身體。演出中,古典駭客二人組也安排學生坐在觀眾席,在他們的指示下,學生上台跟著鋼琴的旋律清唱,展現古典駭客二人組與學生共同演出時緊密的默契。觀眾張美芝表示,此種演出方式活潑且有趣,不會讓人感到沉悶,連小孩都笑得特別開心。 結合劇目《遙控器咧?》,鋼琴家朱鉉基以幽默的神情切換遙控器按鈕,樂手即轉換演奏曲目。 圖/賴辰瑀攝「藝術是很重要的資產。」致力於推廣音樂教育的沈妤霖說。他強調,音樂的價值在演出後應該被留下,因此,他希望透過邀請著名的音樂家近距離指導學生,讓學生也能親身感受到音樂家練習過程中的態度、享受舞台的方法和面對觀眾的技巧,讓音樂的價值得以流傳下來。 彩排過程中,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樂系管弦樂團學生專注拉奏低音大提琴。 圖/賴辰瑀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