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校園
第1623期
政大傳統領域工作坊 原民盼「土海法」速通過
焦點
2016-04-28
傳統領域調查工作坊的參與盛況。 圖/蘇韋宣攝【記者蘇韋宣台北報導】政治大學民族系副教授官大偉(Daya Dakasi)23日,於政大舉辦傳統領域調查工作坊,他說:「希望透過工作坊讓更多力量在部落裡醞釀起來、串聯彼此,達到互相培力的效果。」現場討論依現今法規無法規範出傳統領域,且原民土地權新法之草案受阻於政府部門,原民盼此法盡速通過以落實權益。當日匯集學者、部落青年、社區發展推動者及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成員。現場言論指出,目前因原住民傳統領域的變動性,無法明確劃設出固定範圍,故需經由通過「原住民族土地及海域法」草案來保障原住民權益。政府要求先劃設出傳統領域界線後,才能確定原住民的權利行使範圍,但對原住民來說並不適用。布農族青年、東華大學多元教育所許凱文(Aziman Takidahuan)表示,部落的生活範圍會變動,不知道該在歷史上什麼時間點去界定一個地方是哪一族的領域,例如台東延平鄉內本鹿現在是布農族的生活範圍,但是以前卻是魯凱族的。他說:「連老人家都不敢說那個地是誰的,我們年輕人怎麼敢說。」官大偉提出,領域的變化性與法律並非絕對衝突,他認為政府應要制定程序性的規範,「不是要去確定哪一條線,而是有一個程序讓原住民去確定,而且可以不斷地重新確定。」他舉出《都市計畫法》也屬於程序法的一種,證明浮動的領域也可以由政府制定劃設的程序法,來確認傳統領域範圍。 官大偉專注聆聽部落的經驗分享。 圖/蘇韋宣攝根據《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1條授權所另訂的「原住民族土地及海域法」草案,將規範原住民族如何取得及恢復土地,此法至今尚未通過,導致部落無法進一步在土地上行使更多文化權。官大偉指出,原民會早已提出草案,但近十年來草案卻在送達立法院後,遭農務委員會、營建署幾經刪改又退回原民會。對此,排灣族青年、政大法律科技整合所曾巧忻('Eleng Ubalat)認為,並非所有事情都要等到有法律規定之後才可以進行,「權利要靠行動實踐得來。」她舉例新竹泰雅族司馬庫斯部落的「倒櫸木事件」,即是部落與國家法律對話成功的案例,當時法院便參考部落會議的集體決議後,宣判部落居民撿拾倒櫸木無罪。 排灣族青年曾巧忻分享傳統領域的調查經驗。 圖/蘇韋宣攝阿美族青年、世新大學Falu Eling表示,漢人的土地所有權概念與原住民土地共享或領域重疊的觀念不同,「漢人觀點的法律架構,不能套用在原住民身上」,她認為,這倚賴原住民與漢人之間的對話與妥協。會議中也談到,國家與原住民之間的關係應有所改變,官大偉說:「難道國家的主權不能在國家內部分享嗎?」他表示應拋開過去國家對主權至高無上、不可分割的想像,國家與原住民之間可以透過劃設傳統領域、共同分享土地主權,來落實原住民權益。原住民傳統領域調查至今14年,部落青年也紛紛自主投入調查工作。布農族青年、政大民族所邱夢蘋(Langus Lavalian)說:「我們沒有想說把地圖做出來就可以要回我們的傳統領域,只是覺得那個東西應該是要被紀錄下來的。」她回到部落,跟著爸爸一起上山、聽故事,才知道以前部落的遷移過程。她認為這些歷史現在都還追溯得到,就應該要記錄,「如果我現在不知道,以後我的孩子就更不會知道。」製作部落地圖的過程中,讓部落年輕人與老人對話後,能夠建立年輕人對傳統領域的知識和認同。布農族青年許凱文說:「以前只是跟著部落獵人去打獵,但不知道走這個路線的意義。」後來才明白以前的獵人選擇路線時,可能與該地曾經是哪個家族的生活範圍有關,他也才知道自己的老家在哪裡,在山上曾經走過的地方有什麼故事。 布農族青年邱夢蘋(左)與許凱文(右)分享部落製圖經驗,並回答現場提問。 圖/蘇韋宣攝
校園
第1602期
華光舊址上演「妨害不公務」 挺昔日聲援學生
焦點
2015-10-02
聲援華光的學生們,將五名學生被起訴的過程製作成紀錄片「妨害不公務」,近百位民眾參與。 圖/張方慈攝【記者張方慈綜合報導】4月,「華光擋拆案」一審宣判,五名被告學生被以「妨礙公務罪」判處拘役50天。聲援華光社區的學生們組成「攝會主意影像工作室」,將五名學生被起訴的過程製作成紀錄片「妨害不公務」,9月24日晚間到華光社區舊址播放。放映會有近百位民眾參與,包括原本華光社區的住戶。參與製片的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研究學生汪彥成表示,影片命名為「妨礙不公務」,正是對「警察依法執行公務」提出質疑。汪彥成認為,警察當時執行的「公務」,既不是合法公務,又是不公之務。義務辯護律師高涌誠則表示,檢察官在依照「妨礙公務罪」起訴人民之前,應該先確保行政單位「依法行政」的過程沒有任何瑕疵;而法官在審理案件時,應該衡量,人民的行為是否造成公共危險而達到「妨礙公務」,否則法官應保障人民的言論表達自由。華光社區的居民主要為隨國民政府遷台的軍眷,有些住戶居住的是過去法務部配給的宿舍,但因公務調職而失去眷戶資格;有些則在長官默許下自行建屋。民國95年,行政院提出「金磚計劃」,先後將華光社區規劃為「台北華爾街」、「台北六本木」。法務部函請高等法院檢察署成立「華光社區清理計畫執行專案小組」,以佔有國有土地對當地居民提起民事訴訟,法院在法務部未提出安置措施的情況下,判決居民拆屋還地。民國102年4月23日,華光社區第四波拆遷前的惜別音樂晚會中,警方無預警封街阻擋民眾返家,過程發生推擠,15位聲援者被函送,其中台灣大學社會系學生林靖豪、政治大學民族系學生古振、郭冠均、潘承佑、張志綸等五人被依妨礙公務罪起訴。紀錄片主角、被起訴的四位聲援者在放映結束後發表感言。林靖豪表示,他之所以選擇上訴,是要對抗國家為執行公務而使用暴力手段,只為將一切妨礙公務的「東西」排除。「在我們依法行政的架構下,是沒有『人』的。」他認為國家在拆遷華光社區前,應考量華光過去歷史脈絡,並負起歷史責任。古振輝表示,他很感謝製片的聲援學生以及參與放映會的民眾,讓他感覺到不是自己一個人面對國家司法體系。他表示,過去警方以《集會遊行法》壓制抗爭者,現在則用「妨礙公務罪」將抗爭行為個人化。當抗爭者獨自面對國家壓迫時,很容易被瓦解。他認為,做社會運動需要夥伴及組織,才能面對僵固的國家體系,因此他希望參與社運的人都能注意「不要讓自己變成一個人,也不要讓別人變成一個人。」 紀錄片主角的四位被告林靖豪、古振輝、郭冠均、張志綸在放映結束後分享參與抗爭的想法。 圖/張方慈攝除了五位學生,綠黨成員王鐘銘也因參與華光社區在行政院前的抗爭,被以同樣罪名起訴,並於10月24日二審定讞,判處三個月有期徒刑。事實上,王鐘銘因「江翠護樹案」被判妨礙公務,剛於今年4月服刑結束。王鐘銘在晚會中表示,他決定再次入獄,以行動表達抗議,「這是我最後一次能用我的身體做控訴的機會。」王鐘銘表示,兩次案件審理期間,檢察官皆會詢問他,為何不採取更為合法的手段表達抗議?他認為檢察官的提問顯示出執政者對人民處境的無知。「哪一個抗爭,不是想方設法,把想得到的路徑用到極致?結果就是房子會被拆,你最後只能用你的身體,做最後一次控訴。」王鐘銘說,他在聲援華光社區過程中,已經與居民嘗試過所有合法途徑,華光社區仍被迫拆遷。 王鐘銘在晚會中表示,他決定入獄服刑,以行動表達抗議,「這是我最後一次能用我的身體做控訴的機會。」 圖/張方慈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