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影音
第1804期
在地居民齊發聲 遊行掃街反芳苑火葬場
2024-12-19
【記者廖奇典、姚孟汝彰化採訪報導】抗議群眾堅定喊出口號捍衛家鄉環境,反對火葬場興建。彰化縣二林鎮、芳苑鄉居民自發成立自救會,14日上午於二林舉辦反火葬場團結大遊行。透過機車掃街遊行,反對縣政府於不適當的位置設置火葬場,影響居民健康與農牧業經濟,要求政府撤銷本次建設計畫。二林芳苑反火葬場自救會副會長林麗美說:「彰化縣政府依然沒有找到說要怎麼跟我們溝通,如果他再繼續強行闖關,我們會發動到內政部去抗爭。」 彰化縣是全台唯一沒有火葬場的縣市,過去縣民治喪需至台中、南投、雲林等地進行火化作業。為提升縣民治喪便利性,縣政府於10月宣布,將於芳苑與二林交界處設置火葬場。由於選址地點周圍一公里內多有農田、養殖場和住宅,因而引起當地居民強烈反對,民眾擔心火葬場會讓空污問題加劇,更有損當地辛苦建立的農產品形象。芳苑鄉居民張淑玲說道:「火葬場如果蓋下去之後,我們這些農作物、農田、養雞、養豬養牛的該怎麼辦?他們這一輩子的心血都付出在這裡。」 根據環境部監測資料,二林的空氣品質較彰化其他城市更差,PM2.5濃度更經常處於紅色警戒狀態。由於二林地區周邊存在多處空氣污染源,在冬季東北季風影響下,污染物積聚情況更為嚴重,民眾擔憂若火葬場建成,排放的廢氣將加劇當地空氣污染,危害下一代健康。二林芳苑反火葬場自救會長陳光輝說:「二林這個地方,北有台中火力發電廠、南有台塑,一年差不多有50天,是全國空氣最壞的地方,如果這個地方又建火葬場,你叫我們何去何從?」 此外,因火葬場選址地點緊鄰農地,火化遺體產生的戴奧辛若不慎洩漏,將可能影響周遭農作物的出產及銷售,且二林鎮為全台重要的雞蛋與牧草生產地,全台平均每三顆雞蛋,就有一顆產自二林,若檢驗出戴奧辛污染,不僅會對生態造成破壞,更可能重創當地農業經濟。火葬場附近的農田地主洪誌謙說道:「火葬場興建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生計,因為選址在我的田地旁邊差不多700公尺,我希望不要有空氣污染、戴奧辛的污染跟水的污染。而且,如果有人要買我的東西,但我的田地就在火葬場旁邊,誰敢買?」 二林鎮世代從事農業與畜牧業,興建火葬場可能帶來的健康問題與經濟損失,是當地居民的首要擔憂。透過反火葬場團結大遊行,自救會盼政府重新考量選址地點,共同協商出更具平衡性的解決方案。
生活
第1760期
「打開新竹」攜民眾走入舊城區 盼增進新舊區域對話
2021-12-15
【記者黃弈軒新竹報導】「搜尋!新竹,原來新竹是這樣!」「打開新竹」團隊於11日至12日限時打開新竹多處私藏空間,並於12日上午舉辦《順著新竹的路,走》導覽,帶領大眾深入走訪以城隍廟為中心的舊城區,沿路參觀「打開新竹」活動開放建築空間,翻開新竹舊城的歷史記憶。「打開新竹」活動限定48小時,免費開放67個官方公共建築及私人空間,以建築作為媒介,提供在地居民與建築主理人面對面互動的機會。「打開新竹」共同創辦人之一、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許倍銜認為,新竹過去多被人們稱為「文化沙漠」,故希望藉由活動,讓在地居民發掘這座城市的多樣面貌。他進一步指出,新竹科技城與舊城區兩邊界限明顯,透過此活動試圖激盪兩邊族群交流,「大家平常沒有動力跨出自己的生活圈,因此希望『打開新竹』可以讓大眾去跨過那個邊界,推動這座城市居民的網絡關係。」 Open House活動源於1992年的倫敦,以建築作為媒介,限時打開城市平常不開放的私人或官方公共建築,強化地方文化性,並促進不同族群間的對話交流。 圖/黃弈軒攝《順著新竹的路,走》導覽活動從歷史視角切入,帶路人朱培綺與民眾穿梭於舊城區巷弄,一步步還原新竹舊城區的歷史光景。他指出新竹舊城區地理面積小,但為全台灣古蹟密度最高之城市,步行於此能見到日治時期遺留下的新竹州廳、新竹火車站及信用合作社等古蹟。「這裡好像有100種走法,我會故意去繞不同岔路再走回來,每次都會發現不同好玩的地方。」朱培綺沿著小巷,一邊指出舊建築特色、一邊說道。 新竹舊城區為全台古蹟密度最高的城市,日治政府留下許多現代官署建築,並持續運作中。 圖/黃弈軒攝「沒想到會忙到走不開,甚至還碰到從台北、台中來的遊客!」林嘉妮陶冶生活工作室位於具70多年歷史的新竹中央商場巷弄內,主理人林嘉妮笑說,過往不曾開放過工作室供大眾參觀,他對於首次開放即反應熱絡感到意外,參與民眾楊荃凱同樣表示驚艷,他敘述,平常雖會經過舊城區,卻沒有注意到附近的空間,「沒想到市場裡面還有這樣的地方,讓我蠻驚喜的。」 林嘉妮陶冶生活工作室位在中央商場,「打開新竹」活動讓林嘉妮首次開放個人工作室讓大眾參觀。 圖/黃弈軒攝許多民眾皆抱持著好奇心,藉此次導覽機會走訪新竹私藏空間,並直接與建築主理人開啟對話,分享不同產業內容,交流彼此生活經驗。「打開新竹」團隊企劃統籌陽交大建築研究所學生朱俐穎分享道:「打開新竹是為了連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產生力量讓新竹變的更好。」許倍銜談起團隊未來欣喜地表示,「兩天限時活動只是個開始,接下來預計以三年為期,繼續串連不同建築空間共同策展,並期望在最後一年組織公民論壇,啟發在地居民一同思考新竹的未來。「這些空間過去就已經存在,現在大家要一起把空間打開,讓在地居民共同拼湊成一個完整的拼圖。」他說道。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許倍銜指出,除了兩天限時活動外,他們也同時舉辦一系列導覽,以不同角度切入活動理念,邀請大眾更加認識新竹。 圖/黃弈軒攝
生活
影音
第1695期
大觀社區拆遷爭議不斷 居民抗爭中生活
2019-01-03
【記者李冠杰、黃郁期、洪靖淳新北採訪報導】2018年12月30日的晚上,戚奶奶參加了社區舉辦的尾牙。活動現場裡,居民帶來各自拿手好菜,並聚首回顧抗爭一年來的辛苦歷程。政府在1966年將大觀社區登記為國有地,但在這之前,居民早已在此居住,彼此間相安無事數十年。直到2008年,政府開始要求居民歸還土地,而為了捍衛家園,大觀居民組成自救會展開抗爭,向多個政府單位陳情,可惜政府態度始終強硬,讓戚奶奶和居民被迫接受家園可能消失的命運。「如果這邊要搬,我要去哪?」戚奶奶接著笑說:「我去住大路邊,後來想想不對,應該住公園,因為那邊有廁所有水。」他樂觀表示,只要自己能吃、能走,即是好事。2016年法院宣布強制拆除大觀社區,此舉受到居民的強烈反彈,由於多數居民普遍年事已高,因此搬家和重新找房都成為一大難題。除了健康因素,經濟壓力也是住戶考量的重點之一,居民董信雄感歎,「我真的沒辦法承擔買房費用,所以沒有能力搬家。」面對可能會消失的家園,不少有能力的居民早已遷離。今日社區內冷清的巷道,從前其實是熱鬧的菜市場。戚奶奶回憶起年輕時的故事,她說:「我三十幾歲的時候在買菜,那時候為了怕撞到一個人,所以不小心跌倒,晚上吃飽洗完澡睡覺後,隔天早上竟然爬不起來。」在大觀社區裡,有許多跟戚奶奶一樣擁有不少故事的居民在此成長、生活,即便困難重重,他們仍不願放棄一直以來的家。在年末尾牙中,居民透過歌聲抒發心中的焦慮,也慰勞彼此一年來的辛苦。然而,面對隨時可能被拆遷的家園,居民們沒有悲觀的本錢,戚奶奶的樂觀背後,其實也隱含許多現實考量下不得不的妥協。https://youtu.be/brY50Jjrd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