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文大視天氣調整候車點 學生盼公告更及時
2024-11-14
影音
秋鬥遭警方舉牌警告 再掀《集遊法》爭議
2024-11-14
影音
科學融入藝術創作 《跳浪》癒地震創傷
2024-11-14
影音
遊蕩犬貓衝擊生態 千人發聲促政府行動
2024-11-14
校園
【社論】重理輕文是趨勢還是歧視? 「文組無用論」成適性發展阻礙
2024-11-14
新知
北科大創新運動藍牙耳機 即時監控生理數據
2024-11-14
新知
AR眼鏡結合演算法 降低眼震檢測成本
焦點
2024-11-14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638期
《溫叨》連結青銀 盼藝術在地生根
焦點
2016-11-24
【記者翁芊儒嘉義報導】「看嘸舞蹈劇場」19日在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荷花池畔搭建出一個「家」,演出現代舞《溫叨》,並邀請民眾、老人欣賞,盼藝術走入人群、體現庶民文化。一人坐在另一人的肩上,輕盈的在樹與樹間牽起繩索,將衣服一件一件晾起;草地上幾塊榻榻米和紅色塑膠椅,就地建構出三合院的意象。觀眾是客,「入厝」之後,舞者「奉茶」,隨著第一支迎賓舞開始,觀眾成為《溫叨》客人,表演者融入大自然,以肢體語言訴說家的故事。 天色漸晚,演員在戶外搭建的曬衣架旁替換衣物,象徵農人辛勤勞動後,回家換下髒衣的情景。圖/翁芊儒攝儘管觀眾以年輕人居多,但現場仍來了近20位老人。與家人一同前來的阿嬤陳嘉惠非常讚賞這次的演出,她表示儘管看不太懂表演內容,但很喜歡舞者演唱兒歌《家》的感覺。另一位專程來看孫子表演的阿嬤黃玉婷,則認為演出全程用台語說話很親切。 演員舉起手、擺動身軀,試圖用肢體語言表現兒歌《家》的畫面、將觀眾帶入情境。圖/翁芊儒攝要讓習慣看歌仔戲的老人家在短時間內接受現代舞蹈並非易事,看嘸舞蹈劇場獨立藝術家蘇品文提到,只有青年與長輩產生連結,共同參與活動,才能讓藝術在地生根。除了將庶民文化融入表演,劇組成員也實地走入民雄早市、大林菜市場,邀請居民觀賞演出。劇場製作人、中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余祐瑋表示,老人家沒有使用科技產品的習慣,唯有近距離的寒暄,才有助資訊交流。儘管在拜訪過程中,許多老人家都給予正向的回饋,但劇場排練助理、中正外文系學生高尚勤表示,有些老年人不太樂意交談,更有些居民會直接說:「我不識字。」、「沒有人可以帶我去。」這些反應讓他反思,表演者本身要移動、貼近人群,才能讓藝術走進在地生活。嘉義面臨人口老化,大學生畢業就離開,無法與地方發展人文連結。蘇品文希望學生能對土地產生認同,把嘉義當作第二個家,《溫叨》也秉持相同精神,希望觀眾思考家的意義與價值。 爺爺奶奶喝著剛拿到的熱茶。劇組以奉茶的方式提供觀眾茶水,表現從前的農村生活情景。圖/翁芊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