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微基因條碼 助魚種檢驗
新知
第1690期
微基因條碼 助魚種檢驗
2018-11-28
【記者邱于瑄台北報導】台灣海鮮食品魚種多標示不實,國立陽明大學食品安全及健康風險評估研究所研發「微基因條碼」技術,透過放大魚類DNA片段的方式,可一次檢驗多種魚種,更克服「基因條碼」無法檢驗過度加工海鮮製品的問題。陽明食安所也將與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合作,針對壽司餐廳與連鎖賣場的冷凍魚進行檢驗。 陽明食安所將與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合作,針對壽司餐廳與超市冷凍魚進行檢驗。 圖/邱于瑄攝台灣許多海鮮食品業者常以低價魚混充食材,賺取其中價差,如以石喬冒充土魠魚,或像是近日火鍋店「馬辣頂級麻辣鴛鴦火鍋」以巴沙魚替代國宴多利魚,兩者價差約四倍,此舉也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研發團隊、陽明食安所教授劉宗榮解釋,微基因條碼技術可抽取較短的DNA片段進行聚合酶鏈反應,放大DNA片段後,再透過基因定序與資料庫比對,可一次檢驗多種物種。舉例來說,若要檢驗魚種是否為國宴多利魚,過往的基因條碼技術僅能得出它是否為國宴多利魚,微基因條碼則能進一步檢驗出它百分之幾的機率是何種魚。自西元2016年,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開始使用基因條碼技術,然而此方式雖速度快,但一次只能檢驗一種魚種,成本也較高。劉宗榮表示,由於基因條碼技術抽取的DNA片段較長,若檢驗魚種經過加工或加熱,容易導致DNA斷裂,難以檢驗其物種。 陽明食安所針對海鮮製品,利用微基因條碼進行實驗,透過放大DNA片段,將基因定序,並與資料庫比對,來檢驗魚種。 圖/陳沛穎提供民眾、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學生張玟晴表示,對於基因條碼技術和微基因條碼技術能準確檢驗物種抱持肯定,但看見市售標示草莓「風味」牛奶和鱈魚「風味」丸,多半消費者都知道那並未使用真正的草莓、鱈魚原料,「不管政府開不開罰,消費者還是照買照喝。」研發團隊、陽明食安所學生陳沛穎補充,台灣自去年開始才針對鱈魚,規定業者必須標明通俗名稱或魚種名稱為「圓鱈」、「扁鱈」、「鱈魚」。圓鱈屬俗稱智利海鱸,扁鱈俗稱大比目魚,不同於真正「鱈形目」的鱈魚,因價格較低,所以常有業者將之混充成鱈魚,且由於鱈魚都是切片販賣,不易用肉眼分辨真偽。劉宗榮解釋,相較於美國,台灣的魚類目前沒有統一命名,所以導致海鮮食品標示不實的情況嚴重,團隊也以此為背景進行研究。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