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大學事】台灣首份塑膠原粒調查出爐 環團籲管控工業排放
新知
第1802期
【大學事】台灣首份塑膠原粒調查出爐 環團籲管控工業排放
焦點
2024-12-06
【記者林芷彤報導】《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第五輪談判會議1日於韓國釜山落幕,然而因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與產油國意見分歧,公約仍無法定案。此次會談也再度引發全球對塑膠污染的關注。Greenpeace綠色和平基金會、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副教授許瑞峯團隊,及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教授許弘莒團隊,日前共同執行「臺灣外海及沙灘塑膠原粒調查」研究案,並發布台灣首份系統性塑膠原粒調查報告,揭示林園產業工業園區周圍沙灘的污染現況。 「塑膠原粒是製造塑膠物品的原物料。」參與此項研究、副教授許瑞峯團隊學生邱韋豪說道,這些初級原料尺寸介於1至5毫米之間,當顆粒經老化或風化等過程,可能分解成更小的微型或奈米級顆粒。他補充,因其容易吸附有機污染物或製造過程中添加的塑化劑,若海洋生物誤食可能影響其消化系統與生殖功能,並藉由食物鏈的形式影響生態系統。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莊筱庭表示,許多國際實例顯示,塑膠原粒的溢漏多源自工廠排水道,因此本次調查選定林園石化工業區附近海灘作為主要勘查地,涵蓋旗津沙灘、旗津貝殼館、旗津風車公園及林園中門沙灘,全長約2.2公里。參與此項研究、副教授許瑞峯團隊學生吳文淮說明,團隊使用木框架嵌入沙灘,過篩石塊與漂浮物,收集粒徑小於 5 毫米的沉積物,再冷藏運送到實驗室,由研究人員分析每單位重量沙土中原粒的濃度,共採樣兩次。 兩次採樣結果均顯示,四個檢測地皆有塑膠原粒的蹤跡,分佈濃度最高的地區為林園中門沙灘。莊筱庭解釋,該地因與林園工業區距離最近,根據海流模型推斷,原粒可能從高屏溪口排放至此,不過目前尚無直接證據顯示其來源與工業區排放有關。綠色和平媒體與推廣主任賴映秀表示,未來將更深入研究此地的塑膠原粒來源與擴散方向。 此次發現的原粒材質主要包括聚乙烯(PE)、聚丙烯(PP)及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因密度低,較容易在水面上漂浮並隨海流擴散,常被製成塑膠袋、食品包裝及保鮮膜等日常用品。國立政治大學Green24永續社長李采萱觀察,大學生多以外食為主,此種生活習慣製造許多塑膠垃圾。對此,莊筱庭也建議消費者應逐步淘汰一次性塑膠製品,將重複使用的觀念融入生活,如自備購物袋、環保杯或餐盒。 面對塑膠原粒帶來的環境危機,莊筱庭呼籲政府應對其逸散風險進行更全面的評估,並制定具體改善計劃。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海洋環境工程系助理教授黃紀惟則建議道:「目前工業污染管控並未實施微塑膠監測,考量它可能經由廢水或廢氣進入環境,針對相關排放口的監測與納管應該比照其他污染物。」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