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一座遠方》揉合多元技法 再現火山脈動樣貌
藝文
第1800期
《一座遠方》揉合多元技法 再現火山脈動樣貌
2024-11-22
【記者林偌甯台北報導】漂流在海面上的火山碎屑,以藝術形式再現地球的脈動。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的沈庭華舉辦個展《一座遠方》,自16日起在台北市一嶼ISland展出。他以日本海底火山福德岡之場爆發事件為創作靈感,結合製陶、玻璃吹製與錄像等手法,將浮石作為重現與探索自然事件的媒介。 在作品〈新島再製〉中,沈庭華原想用衛星地圖觀看因火山觸發而生的新島面貌,但因為衛星雲圖中沒有新島誕生、移動的記錄,故他以在北海岸撿拾的浮石嘗試做出他對島嶼誕生過程的想像。此外,沈庭華發現火山岩的成份近似製陶常用的釉藥,因此他便將撿來的浮石磨製成大小不一的顆粒,堆疊在磁磚上後進行燒製,呈現他對海浪搖擺方向的想像。同時沈庭華將磁磚排列成類似衛星雲圖座標的網格,呈現火山熔岩冷卻後的樣貌。「想像它可能在這個構成上是一個自然擺動的狀態,每一片燒的時候我都會想像也許浪是這樣拍打。」他補充道。 由於浮石含有大量組成玻璃的二氧化矽成分,因此藝術家與沖繩工藝家合力製作浮石球,透過加入助熔劑使其沸點變低,再比照玻璃吹製的方式,燒製成透著淡淡灰色、表面布滿孔洞的透明玻璃球,並將其放在張裂的浮石磚上,象徵大量浮石在海上漂移的樣態。單頻道錄像作品〈海平面上的虛線〉,藝術家運用毛線串聯浮球置於海面,象徵大量浮石隨處漂流的過程。為了模擬衛星影像的呈現角度,沈庭華更以俯視視角拍攝,並以圓形遮罩限縮視野,盼觀者能體會浮石筏的動態感,「有種被吸進去或是很迷幻的那種,像從望遠鏡看出去。」他補充道。 沈庭華在駐村時前往義大利西西里島的埃特納火山蒐集影像素材。回到台灣進行相關研究時,沈庭華偶然發現火山恰好為《地心歷險記》中穿越地心的出口,因此重整當時拍攝的素材後製成作品〈另一座口〉。為了使觀者身歷其境坐在火山口旁,藝術家搭建傾斜的木座平台,並放置一對音響,平台下設置重低音喇叭,民眾能以坐、臥、躺的姿態感受火山共振。觀展民眾黃姍祈分享感受過程:「一開始原本是坐著,因為這種體驗太特別,所以我們都躺下來,用全身去沉浸式的在展場裡體驗火山。」 布展過程中,藝術家發覺作品〈海平面上的虛線〉、〈另一座口〉之間有一面圓形玻璃,因此他調整投影的影像高度,將兩部影像作品在玻璃上重合,仿若小說《地心歷險記》中兩座火山作為穿越地心的出入口,呼應觀者在兩部作品中穿梭的行為。觀眾陳冠豪表示〈海平面上的虛線〉引發他對自然經驗的危險意識,「海是不穩定的狀態,比較危險,但影像又呈現得很平穩。」觀眾黃姍祈則認為此個展交織文學與藝術家實際經歷,建構他對遠方的想像,或許會是他前往火山壯遊的起始點。
中教大成立邵族知識研究中心 推全民理解原民文化
校園
第1799期
中教大成立邵族知識研究中心 推全民理解原民文化
焦點
2024-11-15
【記者吳妤潔報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於10月23日成立邵族知識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中教大原住民族教育及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陳盛賢表示,校方在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教育法》第五條(註一),以及政府推廣「全民原教」的背景下成立該中心,期望建立完整「邵族學」。 註一:為發展及厚植原住民族知識體系,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應會商教育、科技、文化等主管機關,建構原住民族知識體系中長程計畫,並積極獎勵原住民族學術及各原住民族知識研究。 陳盛賢說明,中心主要以推展原民文化與建構原民意識為宗旨,服務對象擴及全國,「原民教育就是全民對原住民族有所了解,全民對於原民文化能尊重、欣賞跟接納。」除了透過田野調查建構原住民族知識系統外,亦會辦理學術研討會發表研究。在教育文化方面,則以伊達邵國小為實驗標的,藉由故事文本、測驗和課程讓學生了解邵族的價值觀,也會讓學生在部落過年時錄下活動影片,進一步進行文化分析。 對於大專校院成立原住民族知識研究中心,新竹縣桃山民族實驗小學校長蘇美娟給予肯定,「大學來做這樣的事情,譬如說重新爬梳文獻跟分類資料,讓我們至少有一個儲存的空間。」但部落耆老們漸漸消逝,他認為校方應加快田野調查的速度,並公開調查資料,也建議透過辦理工作坊或教案的方式,讓知識得以傳承。中教大體育學系學生楊璐珈則表示,校方成立中心對保留原住民族文化有一定重要性,能讓有興趣的人透過此管道了解、認識原住民族文化。 台灣繼續前進原住民教育文化產業協會執行長Valis ismahasan指出,早期原住民族缺乏文字紀錄,多數學者會利用語言學或符號學理論,試圖定義原住民的文化發展,也可能因詮釋不同產生衝突。他建議中心在傳遞原住民族知識時,須注意師資人才的平衡,「有時候太偏學術界的話,會失去部落那種教育建構的生活溫度。」若廣邀真實生活在部落的人參與課程設計,能讓知識體系的建立更加客觀與宏觀。 為培育原民師資,學生除了能透過多元文化教育課程了解原鄉教育現況外,陳盛賢也進一步說明,原民師資培育分為在學、在職和知識研究中心三階段進行。首先大學端會設立原住民族之民族教育次專長課程,正式老師則會持續進修和研習,最後則依靠知識研究中心建立完整知識體系,挖掘原民的知識和價值。然而,教育部近年雖積極推動全民原教,但原住民族文化師資仍略顯不足。蘇美娟指出,現階段多是校內現職老師推廣原民文化,但在各校的占比近乎於零,且目前國內並未針對原民文化老師制定相關法規,授課老師的鐘點費不固定,造成較少學生願意投入教職,「將來有沒有可能有所謂的文化老師,像族語老師一樣專職化?」蘇美娟建議可以透過在各大學開設學分課程,讓學生通過後能獲得證照到學校任教。
在台僑生傳遞家鄉特色 文化日展大馬多元樣貌
生活
第1799期
在台僑生傳遞家鄉特色 文化日展大馬多元樣貌
2024-11-15
【記者張博媛台北報導】2024第三屆馬來西亞文化日Hari Budaya Malaysia於9日至10日在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以「Jom Berkebaya一起來秀可峇雅」為主題,藉美食市集、舞團與僑生表演,展示馬來西亞的美食及服飾等文化遺產,讓留學生能一解鄉愁,同時也讓台灣民眾深入了解馬來西亞的多元文化特色。 大馬市集人潮絡繹不絕,民眾人手一份馬來西亞特色美食,如叉燒酥、斑斕糕等,不到中午許多美食便已售罄。就讀國立政治大學的馬來西亞文化日總召謝芊怡熱情地介紹各個攤販,他說:「這裡有馬來西亞美食、特產、食材攤販,也有僑生定居台灣後開的餐廳『池先生』進駐。」他也提到,今年除了延長活動天數,更邀請多個國家的外交官員一同慶祝,邀請大家一同品嚐馬來西亞美食。 除了市集外,馬來西亞文化日在10日舉辦「在台僑生跨國串聯」,邀請三組在台馬來西亞僑生演唱多首馬來西亞流行歌曲,以及融合家鄉特色的自創曲,不僅唱出對故鄉的思念,同時也給予在台僑生鼓勵,「希望你們知道你們不是孤單的!」來自僑生團體「聯合世代」的學生黃靖傑向觀眾喊話道。 今年馬來西亞文化日以傳統服飾可峇雅(kebaya)(註一)為主題,謝芊怡和許多攤販皆穿上可峇雅,其他馬來西亞文化日團隊成員也披上蠟染(batik)(註二)服飾,共同慶祝文化日,展現多元文化的核心價值。謝芊怡說明,期待透過活動讓台灣人感受馬來西亞的人情味,「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機會能讓大家接觸道地的馬來西亞美食和文化。」他補充道,也希望藉馬來西亞文化日激起國人的團結與愛國之心。 註一:可峇雅(kebaya)是來自麻六甲、檳城的娘惹文化中的傳統服飾,馬來人與華人後裔即稱為娘惹。 註二:蠟染(batik)是一種古老的傳統工藝,盛行於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 除了作為活動主辦方,也有許多僑生以表演者和觀眾身份參與了馬來西亞文化日。「在台僑生跨國串聯」的表演者,臺北城市科技大學流行音樂事業系學生陳彥勛表示,很少有馬來西亞人會特別來台學音樂,「所以我希望透過音樂傳遞家鄉文化,甚至獨有的口音特色。」他說。來自國立臺灣大學的觀眾曹弘恩是今年初才來台的僑生,他說道:「吃到這裡的食物真的有回到家鄉的感覺,像是椰漿飯很還原!」不過他也補充,如果未來能有機會參與文化日的籌備,希望可以融入更多馬來西亞文化特色,像是馬來播棋(congkak)(註三),給台灣民眾不一樣的文化體驗。 註三:馬來播棋(congkak)是以彈珠進行的兩人對弈遊戲。 活動志工長,國立清華大學學生張居易表示,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如果台灣展現的是民主自由,那馬來西亞展現的就是多元與包容。」他說道。馬來西亞是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歡迎不同種族的人民交流,活動希望也把這樣的環境帶到馬來西亞文化日,讓僑生、台灣人在這裡形成新的群體並互相扶持,在台灣這片土地持續形塑多元文化環境。
紐大學生要求擴大反歧視法 推動多元族群自主權
國際
第1798期
紐大學生要求擴大反歧視法 推動多元族群自主權
2024-11-08
【記者李宸緯報導】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以下簡稱紐大)學生於10月20日聚在曼哈頓德莫天父廣場(Father Demo Square)要求擴大反歧視法(註1)的保護範圍,他們舉著「投票贊成第 1 號提案(Proposition 1)」的布條,呼籲透過公民投票支持這項提案,以保障跨性別族群與女性的自主權。 註1:反歧視法是一種概念,其宗旨在於透過立法禁止歧視特定的族群,也是世界各國近年來保障人權的方式之一。 本次遊行是由紐約大學民主黨、女權主義協會與民間女權團體共同策畫,目的是支持第1號提案。目前紐約州憲法僅禁止「種族、膚色、信仰和宗教」的歧視,新的修正案提議擴大保障範圍,加入年齡、族裔和性取向等項目。其中墮胎合法化是這次提案的焦點之一,而提案內容中的「懷孕、生殖保健和自主權」便是墮胎合法化的重要基礎。「我相信身體自主權應該由自己決定,因此我支持將墮胎權納入州憲法。」在紐約就讀大學的Ava(化名)表示。他進一步補充,藉由相關法律的保障,可以讓多數人獲得所需的支持與照顧。 本次提案的另一個焦點是女性自主權,女性應受到法律的平等保護,免受性別歧視、性騷擾和其他暴力行為。Ava分享,儘管現代社會看似進步,但無論從法律層面還是生活實際情況來看,美國仍存在著剝奪女性的身體權利的現象。另一位在紐約讀大學的Angel(化名)說:「校園裡還是有許多性騷擾案在發生,即使再舉報後學校也選擇忽視。」他表示學校應加強反性騷擾政策,或是增加性別平權的教育資源。 探究女性自主權的觀念進入大學校園,就讀於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的伊森・克里斯(Ethan Criss)認為學校應重視此次大學團體的訴求,並積極考慮將女性自主權等利益納入校園政策中。Ava舉例:「大學可以開設性別研究課程,以選修和計入學分的方式鼓勵學生學習性別相關的知識。」在紐約就讀大學的Andrew也針對課程的內容提出看法,他認為性別教育課程有助於突破傳統父權制度的枷鎖,在校園中實踐性別平等,有效保障跨性別族群與女性的權益。
舞台劇傳達營養知識 舞樂交織呈現多元文化
生活
第1798期
舞台劇傳達營養知識 舞樂交織呈現多元文化
焦點
2024-11-08
【記者吳恒儀花蓮報導】「一天鹽巴六平匙!」站在集會所的屋簷下,演員們身著原民服裝,向部落長者們宣導飲食觀念。花蓮縣社區營養推廣中心攜手光復鄉冉而山劇場推出「2024營養花吃UP!」行動舞台劇巡迴列車,10月5日起從花蓮吉安好客藝術村出發,每週六陸續於光復、豐濱、瑞穗、富里、秀林及花蓮市演出,在10月26日來到巡迴最後一日。 行動列車停靠在各部落的集會所,能夠遮風避雨的室外半露天空間瞬間成為地方劇場,將演員與觀眾們凝聚起來。花蓮族群多元,劇本曲目因地制宜,準備了阿美、閩南、客家、布農等不同族群的歌謠,載歌載舞間穿插營養知識科普,並以「mipaliw」(註)阿美族部落勞動換工的互助精神融入生活情節,藉由劇中konayat賣膏藥的故事,喚起長者們的回憶。 註:阿美族語,「互助換工」之意。(資料來源:mipaliw共創都蘭計畫 ) 參與舞台劇演出的冉而山劇團成員,Karding和Sera皆來自阿美族,目前分別就讀於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和社會工作學系。Karding表示,自己從小便跟著劇場感受行為藝術,對藝術行政也頗有興趣,此次演出負責接洽社區營養推廣中心。而Sera則提到,不同於以往行為藝術展演,「營養花吃UP!」是劇場初次嘗試穿插健康教育的純戲劇表演形式。「konayat在劇中作為串聯起故事的主軸,更用以達成衛教目的。」Karding說道。劇中靈魂人物konayat,在1950至1960年代穿梭在醫療匱乏的花東各部落送藥品,是長輩熟悉的歷史人物。 冉而山劇場作為「貧窮劇場」(註)並非代表貧困,而是希望在有限資源內激發更多可能性。團長 Adaw Palaf Langasan表示:「這裡是提供對行為藝術、戲劇等場域有嚮往的部落族人學習的團隊。」學生青年在行為藝術與戲劇表演中摸索內心,是更認識自己的過程。Sera來自花蓮的港口部落,他認為學生不僅為劇場帶來新的活力跟想像,也負擔藝術行政的重要角色。 註:與聲光華麗的「富有劇場」相反,強調演員的自我探索與顯現,剝去「外在人格面具」,以自己本貌面對觀眾。(資料來源:北藝大博班實驗室) 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營養師李昀婷,同時也是行動舞台劇計畫的主要創作者,他表示營養師很常在據點裡給部落長者上課,呼籲日常多食用在地藜麥、糙米等,促進新陳代謝。他說道:「希望用蔥、薑、蒜和馬告、刺蔥等原住民香料,減少鹽巴的攝取,可以刺激嗅覺和味覺。」他也提到,因為上課效益有限,才發想出以較動態活潑的舞台劇形式,較能被長輩所接受。「以長輩們的思想、原有的文化與生活習慣切入,更能傳達我們的資訊。」李昀婷補充道。標語「少鹽少糖多全穀」貫穿全劇,現場觀眾兼社區志工的郭美玲認同表示,在據點工作時也能應用標語準備餐食、提醒長輩。 花蓮縣衛生局健康促進科長詹瑞慧認為,通過此次合作看到更多青年參與地方議題的可能,「是否可能與花蓮的慈濟大學、國立東華大學合作,我們都保持開放的心態。」他說道。Sera也表示:「學生可以思考、建立與自己所處土地的連結。」只有意識到自身與土地的聯繫後,產生的行動才是真實、自信的。
歷史結合藝術 淡水嘉年華再現滬尾之役
影音
第1797期
歷史結合藝術 淡水嘉年華再現滬尾之役
2024-10-25
【記者張恩爾、李昱靜、范瑞勻新北採訪報導】精心裝扮,在遊行隊伍中手舞足蹈,透過身上的服飾、道具,展現淡水歷史風情。2024新北市淡水藝術嘉年華以「時光嘉年華:重返滬尾西仔反」為主題,將清法戰爭中的滬尾之役轉化為一場充滿活力與創意的藝術盛宴,吸引民眾共襄盛舉。普普樂藝術執行長連珮如表示:「清法戰爭代表淡水這個地區的光輝的時代,我們如何用藝術去轉換,變成一個嘉年華的概念讓大家參與。」   滬尾之役是清法戰爭中的重要戰役,本次活動的表演團隊緊扣這一歷史主題,透過藝術形式生動呈現,將打鬥動作與舞蹈結合,以及設計多款以戰車為主題的花車,重現當年的戰爭氛圍,讓觀眾彷彿置身歷史現場。連珮如表示,每次提到清法戰爭的這個議題的時候,希望可以不只是歌頌戰爭,而是和平團結的概念,讓它轉換成藝術的形式,讓大家感受到藝術的氛圍、快樂的氛圍。   踩街遊行不僅將歷史與藝術結合,更融入年輕人喜愛的現代元素,以街舞揮灑熱血活力。專業馬戲團現場吹氣球引得大人小孩紛紛伸手索取,為淡水老街營造出充滿歡笑與熱鬧的氛圍。真理大學觀光事業管理學系學生陳柏熏認為,參加這種藝術的活動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身為在地大學的學生可以參與這些在地的活動,對我們來說,收穫是值得的。民眾王秀中說到:「(活動)可以讓淡水的居民活絡起來,藉這個機會能夠看到淡水的文化,比較不會單純是來這邊逛街、吃東西。」此次活動不僅結合淡水在地歷史,還邀請紳士協會及女力團體參與,透過生活化的藝術展現,讓多元群體在嘉年華中發聲。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演藝時尚事業管理系助理教授邱筱婷說明:「今年的主題是節能減碳愛地球,以舊衣改造,呼籲大家節能減碳,作為我們發表走秀的主題。」   藉由表演藝術呈現淡水在清法戰爭的過往,讓民眾以活潑的方式感受濃厚的歷史風情。淡水藝術嘉年華透過生動的演出傳承在地文化,期望以藝術交流讓淡水走向國際。
美國種族入學政策恐違憲 公平與多元如何兼顧?
國際
第1795期
美國種族入學政策恐違憲 公平與多元如何兼顧?
2024-10-04
【記者花苡軒報導】美國學生公平錄取組織(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以下簡稱SFFA)起訴美國海軍學院(United States Naval Academy, USNA)的種族入學政策違反憲法,於9月26日上午在法庭展開辯論,庭審預計持續7週左右。美國海軍學院招生辦事處回應,在庭審結束前將不予回覆任何立場。 美國平權行動(affirmative action)主要目的是保障社會上的弱勢族群如亞裔、非裔等在就業、入學能受到公平對待,允許大學在錄取學生時給予弱勢族裔特殊名額、評分優待等。SFFA於2014年提出,部分美國大學招生使用種族入學政策是不公平且違憲的,後續進行對大學的訴訟。2023年,SFFA起訴了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等美國名校的入學招生政策違憲,成功讓學校廢除種族招生政策。 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平權行動聯盟(Affirmative Action Coalition at UNC-CHAPEL HILL)主席克里斯蒂娜・黃(Christina Huang)表示,許多學校擔心遭受訴訟,因此取消了更多對特定族群的優待措施,如停止給予非裔學生獎學金及有色種族學生入學資源等等。「在我看來,取消種族入學政策的一年後,我們學校的非裔、美洲印地安族群學生比例下降許多。」他補充道。 就讀政治及社會系的亞裔美籍學生陳敬謙認為,平權行動對於美國的少數族裔入學是有益的。「我認為社經地位以及美國社會結構性的種族主義降低了在社會上普遍弱勢的亞裔及黑人學生的大學入學率。」他解釋,在美國歷史上,通常只有富有的白人能夠進入大學,因此平權行動多少改變了這樣的局面。陳敬謙補充,同樣被認定是弱勢族群,成長於加州矽谷,生活水平相對高的亞裔學生都有經濟能力接受高等教育,但當他到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時,觀察到黑人學生在總學生數中佔比較小。 預計前往美國留學,目前就讀會計系的黃同學(化名)表示,亞裔學生想進入美國大學就讀,入學條件已相較白人族群嚴苛。若是各大學取消種族入學政策,只會讓亞裔學生更難錄取美國大學。他期許未來美國大學能提出其他針對弱勢種族的多元入學審核措施,在追求種族平等之餘,也能顧及少數族群的權益。
高師大首起申請案例 促校方研擬性別友善宿舍辦法
校園
第1795期
高師大首起申請案例 促校方研擬性別友善宿舍辦法
焦點
2024-10-04
【記者范瑞勻報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性別者橘貓(化名)自大二開始服用賀爾蒙藥物,女性特徵逐漸顯現後,與男性室友共處變得尷尬,尤其在浴室等公共空間,會因洗貼身衣物被投以異樣眼光,甚至遭受同學言語騷擾,因此向校方尋求協助,幾經波折後成功申請性別友善宿舍。高師大也因燕巢校區與和平校區皆有同學申請,現正研擬性別友善宿舍設置辦法。 雖有《性別平等教育法》第12條、14條第2項(註)作為申請性別友善宿舍之依據,卻因《性別平等教育法》規定無強制力,且宿舍房型限制,橘貓的住宿需求起初未被滿足,後來透過跨性別者社群得知高師大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以下簡稱性平會)專員可以提供協助,因此申請成功。協助橘貓申請性別友善宿舍的高師大性平會專員莊蕙綺表示:「其實也很感謝橘貓,讓高師大能提供性別多元的同學更自在的居住環境。」而高師大為了保障多元性別傾向學生的住宿權,自八月中旬研擬性別友善宿舍,現已有三名學生申請通過,在標準流程擬定前,將透過校內的性平會窗口進行申請。提及對性別友善宿舍的期望,橘貓表示先求有再求好,盼校方能盡快規劃明確的申請流程,「以現況來說,先有性別友善宿舍的標準流程,可能才有辦法思考如何在宿舍空間上保障跨性別學生的權益。」 註:性別平等教育法第12條,學校應提供性別平等之學習環境,尊重及考量學生與教職員工之不同性別、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或性傾向,並建立安全之校園空間。14條第2項,學校應對因性別、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或性傾向而處於不利處境之學生積極提供協助,以改善其處境。 性別友善宿舍立意良善,但同學們對於多元性別同學的需求理解程度不一。高師大數學所學生饒育丞表示,有聽過性別友善宿舍,但不太了解。談及是否支持,他表示是很好的政策,可以推進校園內性別友善,自己也無其它顧慮。高師大電機工程學系學生郭恩佑也表示支持,認爲學校在促進多元性別權益上有許多進步的空間,對於尊重個體差異是一個好的開端。而校方如何促進學生對多元性別者的理解,莊蕙綺說:「高師大一直以來都有許多相關課程與系列講座,希望透過教育宣導增進同學的理解。」 高師大學務長杜明德表示,希望於本學期末完成性別友善宿舍申請辦法與流程,對於申請跨生理性別宿舍的同學,也須訂定處理原則和辦法,預計於期末學務會議和宿舍管理委員會共同討論擬定,交由校長簽章完成。高師大現已規劃和平校區及燕巢校區,每棟男、女宿舍各預留兩間作為性別友善宿舍,並期望未來可以改建成套房,保障多元性別者的隱私。多元性別者的權益仍有進步空間,橘貓喊話相同境遇者:「當你感覺被歧視,當你感覺權益受損,那就站起來運用所有的資源,去把那些擋在路上的障礙清除掉,我們一起加油吧!」
《琉光》以多元技法結合水墨 永「琉」生命璀璨瞬間
藝文
第1795期
《琉光》以多元技法結合水墨 永「琉」生命璀璨瞬間
焦點
2024-10-04
【記者蔣若暄台北報導】純白的畫廊中,繪畫在燈光下閃耀著光輝,娓娓道來記憶的燦爛與美好。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水墨組的黃薰瑩,即日起於臺師大德群畫廊D廳舉辦個展《琉光》,以拓印、滴流等技法結合水墨,繪出生活中稍縱即逝的璀璨瞬間,以讓美好記憶永留於心。 談及個展理念,黃薰瑩表示取材自李白作品《古風》,詩人藉詩句「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傳達出歲月流逝飛快的涵義。黃薰瑩認為雖然無法讓時間停留在當下,卻能以畫作捕捉生命中的重要瞬間。展名《琉光》發想自琉璃珠,將流光一詞中的「流」改成「琉」,以藍綠色系作為畫作基調,琉璃珠閃耀的光澤也象徵記憶燦爛的瞬間。 在蕾絲系列作品中,黃薰瑩以蕾絲紋路拓印出花的樣態,表達儘管記憶會因時間流逝而變,但生命中美好瞬間卻彷如不會腐朽的蕾絲花,永遠不會變質。黃薰瑩表示自己喜歡攝影,「但攝影只能紀錄當下,我希望我的作品可以展現過去、現在和未來等不同狀態。」因此他在作品中加入攝影元素,試圖呈現不同時空的情況。以作品〈蝶光輕舞〉為例,黃薰瑩將顏料噴灑在模板上製造出圓形斑點,模擬相片中光斑的效果。而作品〈繡球〉則使用淺景深構圖讓繡球花更為突出,藉由背景中模糊的枝葉,傳達記憶在人們腦海中朦朧的意境。 在滴流系列作品中,黃薰瑩融合廣告顏料與墨汁,運用滴流技巧創造出時間的流動感。他讓顏料順著紙張自然流動,不刻意晃動畫板控制流向,再照著滴流後的顏料分佈進行構圖。「這就跟人生有時會有些沒辦法控制的事一樣。」他補充道。在〈曇花〉和〈暗香〉中,黃薰瑩刻意在繪製時避開滴流的線條,因此視覺上花朵像是隱藏在線條後面。這樣若隱若現的意象,再次呼應他對記憶的看法,「它可能藏在你內心某個深處,有時候浮現出來,有時卻可能會忘記。」他也使用珠光水彩顏料,讓畫作在燈光的照射下呈現閃爍的效果,藉此表達記憶模糊、朦朧卻依舊閃亮的概念。 同樣就讀臺師大美術系的觀眾黃俊榕則表示,作品中模糊的表現手法使他聯想到登山時看到的霧,認為畫中的意境是在歌頌自然的美好。他也分析〈曇花〉和〈暗香〉中兩種不同花朵所欲傳遞的含義,「曇花是歌頌短暫美好的植物,梅花則是不畏艱難。」,感受作品對時間消逝的詮釋。觀眾Lee(化名)則表示對滴流系列作品中豐富的層次感到驚訝,「滴流是很粗獷的,但裡面卻是很精細的東西。」
台大學生社團聯發「發言守則」 籲共創多元友善抗爭現場
校園
第1793期
台大學生社團聯發「發言守則」 籲共創多元友善抗爭現場
2024-05-31
【記者何予台北報導】立法院「國會改革法案」攻防戰,在5月17日、21日、24日和28日四次審議,引發上萬民眾集結立院外抗議。除了青島東路主舞台外,在路邊野台和學生戰車上,多位學生和民眾輪番發表短講。24日,台大學生聯合組織發起「學生之聲發言守則」,要求共創更友善的抗爭現場。 由台大濁水溪社等16個組織發起的「學生之聲發言守則」,除了在網路上以圖卡傳播之外,也張貼在短講野台旁。 圖/何予攝台大濁水溪社、台大女性主義研究社(以下簡稱台大女研)等16個台大學生聯合組織,發起「學生之聲發言守則」。台大女研幹部吳佩珍表示,21日當天,聽到很多以性羞辱方式來表達憤怒,他說:「其實在現場感受到氛圍,覺得非常不友善。」台大濁水溪社成員林亮儒表示,在情緒高漲的抗爭現場,難免出現羞辱性言詞,「不希望像過去運動那樣,用情緒性字眼造成部分群體受傷害。」因此,林亮儒邀請台大校內關心不同社會議題的組織,共同編輯「學生之聲發言守則」。內容包含:「反對以性別、族群或身心條件等表達憤怒、不要以死咒罵他人、不要鼓吹群眾衝場、反對過度同質化並羞辱特定人群、不要指責未到場的人、不要再消費香港。」林亮儒說明,因為不想要再塑造對立的社會運動氛圍,除了以身作則,也會要求上台發表的民眾遵守規定。 除了以呼喊口號加入抗爭行動,現場也有民眾透過摺紙教學,讓大人小孩皆能參與其中。 圖/何予攝此外,台大女研於24日在「學生之聲」戰車上發言,提倡更加多元、包容的社運環境。同一時間,台大女研也於粉絲專頁發佈《撐起友善運動現場,重視多元異質聲音》發言稿。「我們發現身邊有一些人,是被這個運動場域排除的。」吳佩珍表示,不只是性別上的不友善,社會運動現場的悶熱、吶喊,也可能讓不同身心條件的人難以參與。比如對於不習慣大聲講話的人來說,在現場就可能感到格格不入,每一個人參與抗爭都會面臨不同的困境。「這一份聲明稿不用特别扯着嗓子念,但是會有民眾叫我大聲一點。」吳佩珍說明,雖然台大女研的聲明稿內容,跟運動現場的氛圍非常不一樣,但是民眾普遍都能理解和接受。台大女研社長賴玟臻也坦言,這份聲明稿中想傳達的精神或内容可能較難傳播到同溫層外,得仰賴我們回到日常,長期持續溝通,才能推行理念。 在立法院外,民眾用白色布條寫下訴求,綁在欄杆上,以和平、非暴力的方式表達意見。 圖/何予攝在街頭抗爭之際,發言者為了號召群眾情緒或表達自己的訴求,可能無意間使用侮辱性的情緒字眼,傷害其他社會成員。學生團體的共同聲明,提醒民眾共同維護更友善的社會運動氛圍。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