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傳統戲曲扎根教育 展現少年ㄟ歌仔夢 
影音
第1815期
傳統戲曲扎根教育 展現少年ㄟ歌仔夢 
焦點
2025-10-24
【記者王翊丞、熊子萱宜蘭採訪報導】清澈的童聲響起,畫著華麗妝容的孩子們穿上傳統戲曲服飾,在舞台上用台語唱出歌詞。首屆《少年ㄟ歌仔夢》18日在羅東文化工場展開,特別邀請五所國中小參與演出,現場也準備了戲服體驗、手作等活動,希望能從小培養孩子們對歌仔戲的認識。 隨著時代的變遷,歌仔戲觀眾減少。對此,宜蘭縣政府文化局表演藝術科長林鈺珊說:「宜蘭縣是歌仔戲的原鄉,我們一直在關注這個珍貴的本土劇種在教育扎根的情形。」她認為,孩童若能更了解歌仔戲,未來就能成為歌仔戲文化的欣賞人口。因此,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扶持許多學校成立戲曲社團,讓孩子們學習這項在地文化。 多數演出學校先從讀劇本與練唱出發,熟悉後才加入戲曲中獨有的身段動作,逐步建立起歌仔戲的基本功。宜蘭縣同樂國小創意歌仔戲社團指導老師顏式敏指出,現在的小孩較少講台語,所以語言成為練習最大的阻礙,師長透過逐字教學,矯正孩子們的台語發音。「要用玩的心態讓他們去學習,如果用很正式的方式,他們會沒有耐心。」他認為,面對國小學生,啟發他們對歌仔戲的興趣才是首要目標。 除了唱戲的基本練習外,傳統歌仔戲也很重視戲服與妝容的完整性,編排上以保存現有曲目為主。不過,宜蘭縣吳沙國中創意戲曲社(以下簡稱吳沙戲曲社)這次就跳脫框架,以穿越劇的形式探討隔代教養議題,讓孩子用創意呈現傳統戲曲的新風貌。吳沙戲曲社長張宇辰說:「我這個角色其實跟我阿嬤的個性很像,所以我也比較能融入這個角色。」對於創意演出與傳統歌仔戲的差異,吳沙戲曲社指導老師簡育琳說道:「相對於傳統歌仔戲的水袖、花槍,這種現代創意就會比較偏重於舞台劇的表演,但主要是讓孩童知道說歌仔戲可以很多元。」他希望未來吳沙戲曲社創作結合AI或科技的劇作,學習如何融入現代元素,讓歌仔戲跟上時代的腳步。 此外,活動設置戲服體驗,提供千金、將軍等不同角色的裝扮讓民眾試穿,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現場不僅有聽覺與視覺饗宴,民眾劉慈美也說道:「整個服裝設計,還有一些體驗,都可以讓現在的小孩感受歌仔戲文化。」而工藝彩繪和手作區,藉由製作如意扇、手指花等傳統戲曲道具,拉近少年與歌仔戲的距離。 面對歌仔戲逐漸式微的困境,《少年ㄟ歌仔夢》以多樣的活動呈現歌仔戲文化,也讓年輕世代透過對戲曲演出的熱情,展現傳統與創新的共榮。期望社會能持續給予關注和支持,讓每位孩童都能從掌聲中獲得練習的動力,為本土戲曲注入全新能量。
朱瀠綺重現夢境與現實交疊 領觀者勇於面對逃避瞬間
藝文
第1815期
朱瀠綺重現夢境與現實交疊 領觀者勇於面對逃避瞬間
2025-10-23
【記者蔡得曦報導】深淺不一的墨色在宣紙上暈染,畫中少女的姿態如臥床般隨意。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日間部三年級的朱瀠綺,於11日在臺藝大北側藝術聚落29.04.05展間舉辦首次個展《ELSEWHERE》,以夢境與現實的交疊為核心,描繪易被人們遺忘的感受並重現於觀眾眼前。 對朱瀠綺而言,夢境是最親密的創作素材。「我能記得每一個夢,但我只會取當下生活經驗中具有寓意的物件來記錄。」朱瀠綺說明,展場中最大幅的作品〈困厄的三月適合什麼?〉是他大學後的第一件作品。作品中兩位顏色相異的少女以慵懶卧姿各據一方,背景的墨色從深至淺,自在流淌於宣紙之上。出身台南的朱瀠綺獨自北上求學,藉此作將初來乍到時混亂且多夢的日子記錄下來。「我覺得把自己私密的生活經驗給大家看,是只有〈困厄的三月適合什麼?〉能做到的。」他也認為這件作品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在這件作品之後,我能更勇敢去做其他我想做的作品。」 在展場一隅,〈翻身〉則是讓許多觀眾能輕鬆領略其意義的作品。〈翻身〉以眾人熟悉的「數綿羊」為發想,透過一張整齊的床鋪與旋轉樓梯來營造不自然感,讓觀眾難以辨識畫中空間的所在。而作品中數隻綿羊在床上奔走的畫面,象徵人們失眠卻無法控制的瞬間,朱瀠綺說:「我覺得很少人會記得生活中這件有點煩躁、微小的事情,這應該是最能帶給觀者共鳴的作品。」 除了夢境,朱瀠綺的創作與哲學家海德格提出的「此在」(Dasein)概念有關。朱瀠綺表示,「此在」意指,只有與其他物件產生互動,存在才得以彰顯。他的創作媒材即呼應了此概念,眾多作品中所採用的岩彩,其顆粒需要漫長的時間來堆疊,由於單層的岩彩不會顯色,所以上色過程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顏料,這樣的互動便體現了存在性,「岩彩在我的作品中能成為情緒與時間的載體,將石頭一層一層固定於畫布上,比起純粹的顏料更讓我感受到真實。」 此外,展區內的〈我們是太陽的女兒〉不同於朱瀠綺以往源自生活習慣的作品,而是一件有社會性的創作。作品以四位女性與銀箔構成的太陽為主體,「過去容易將女性與月亮作連結,但月亮卻需要依靠太陽的光,我覺得女性本就完整,不需要依靠外物。」因此,作品選用銀箔來顛覆金色太陽的既定印象。觀眾S(化名)認為,〈我們是太陽的女兒〉是一件非常有存在感、難以忽視的作品,「畫面的肌理顯現了作品的浮雕感,窗外斜射的光線則讓畫作上的銀箔越發閃亮。」 談及個展名稱《ELSEWHERE》,朱瀠綺認為,生活中容易被眾人遺忘的瞬間都在展間中,「把這些瞬間收集起來存放在這裡,對我而言,展間就是他方。」觀眾nabi(化名)表示,從展覽中能感受到朱瀠綺將對夢和女性的堅定意志付諸於作品中。朱瀠綺分享道:「我希望觀者來到這個空間能開始思考生活中微小或想要逃避的瞬間,並且抱有勇氣去面對。」
孝心從一雙鞋開始 芥菜種會助弱勢家庭圓夢
生活
第1810期
孝心從一雙鞋開始 芥菜種會助弱勢家庭圓夢
2025-05-11
【記者王振驊、廖奇典報導】「照顧者好,家庭才會好。」適逢母親節,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近期舉辦「我的家,我的超人」母親節禮物募集活動,為感謝照顧者一整年的辛勞工作,除了提供孝親券、習得蛋糕、編織小物等溫馨好禮,芥菜種會更廣邀來自全台各地所服務的孩子,將願望清單以文字、照片或繪畫等方式描述,從中挑選出50位合適的個案,透過認捐的方式,在社工的協助下,親手交給每位孩子的照顧者,將溫暖與愛傳遞出去。 入選者之一的小瑄(化名)來自宜蘭,目前就讀國小六年級,是一位懂事孝順的孩子。這次的母親節禮物,他選擇送給媽媽一雙鞋子,慰勞平常辛苦工作的母親。小瑄的媽媽平時在藥局上班,因工作久站導致雙腿容易疲勞,小瑄媽媽說:「我上班都是站的狀況比較多,然後回家都會用熱水泡腳。」而這雙鞋子不僅減輕他工作時的負擔,更象徵著小瑄對母親的愛。小瑄說:「媽媽下班回來之後,他都會忙到半夜兩、三點才睡覺,還要叫我起床、載我上課,我就覺得他很辛苦。」 芥菜種會北區助人網中心社區發展部社工魏國貞則提到小瑄家的狀況,「小瑄是一個很乖的孩子,媽媽自己上班,爸爸沒有負擔他們的家庭生活,他有盡量想要不造成媽媽很多的負擔。」在他眼裡,小瑄是一位善解人意的好孩子,雖然沒有完整的家庭生活,但他懂得如何照顧好自己,不讓家人為他操心。此外,在課業上的表現,小瑄也同樣令人放心。小瑄媽媽得意地說:「他英文的部分還蠻好的,這次期中考英文是滿分。」而未來即將升上國中的小瑄,課業壓力勢必會加重,小瑄媽媽表示,期許小瑄可以繼續保持課業的好表現,繼續當一個懂事的好孩子。「因為他今年要上國中,希望他可以繼續加油,不要讓我擔心、不要走歪。」 芥菜種會「用愛串聯全台.把愛送出去」母親節系列活動今年邁入第二個年頭,芥菜種會北區助人網中心資深主任陳雅琳補充:「藉由這個活動,我們歡迎大家,不只是孩子,也歡迎照顧者,他(照顧者)自己就是我們的社工師,我們在協助家庭的過程當中,去知道照顧者的重要性,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學習感謝,我覺得這是一個滿重要的環節。來自新竹的曦曦(化名)媽媽回應這次的活動,帶給他的溫暖感受,「像他(志工)跟我講的時候,說有這件事情的時候,我覺得很感動,因為那種感覺是,被人家看到是一件可以成真的事情。」除了回饋照顧者外,本活動還有另一項更重要的宗旨是,讓被照顧者能用自身角度看待父母親,才能更深刻體會他們平時的辛勞。「回歸到母親節的活動過程當中,當然我們可以問媽媽說,你想要什麼禮物,這樣就OK了。可是其孩子是最重要,因為孩子會用他的角度去看他的家庭,用他的角度去看他照顧者,你的辛苦跟勤勞在哪個地方,以及照顧者他怎麼去照顧他的家。」陳雅琳說道。 而芥菜種會在協助弱勢家庭的過程中,也曾遭遇過不少挑戰與困境,其中一項就是經費籌措的不易,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鍾武中強調找尋資金來源的重要性,「有兩個很重要的概念,一個叫做補助,一個叫做委託方案。補助指的是我現在已經在做的事情,去跟相關的公部門,或是我剛剛說的聯勸(註一)也是,去申請相關的補助,至少能夠解決百分之五十、六十(經費比例),剩下的我再去自籌,所以不可能把這一塊拿掉,因為它才是比較具有效益的。」面對資源有限的現實,芥菜種會以具新意的募資與服務等方式,重新詮釋了「支持照顧者」的可能性,當制度與社會力量相輔相成,才能真正為家庭建立起堅實的後盾。 註一:聯勸全稱「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為匯集專業人士、將社會大眾的「愛心捐款」做恰當分配,以發揮最大效益嘉惠更多弱勢的組織。
撐起體育班的國手夢:被績效燃盡熱情的專任教練
專題
第1810期
撐起體育班的國手夢:被績效燃盡熱情的專任教練
2025-05-09
【記者李香霆、林偌甯、張恩爾、洪翊程、林芷彤報導】熾熱艷陽灑落紅土球場,臺南市立崇明國民中學棒球專任教練陳峰民站在場邊,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每一位球員。比賽進入中場休息時,他迅速將隊員圍攏,邊比劃邊拍肩,為下一段比賽做精密的部署。 「我本身喜歡棒球,喜歡這項運動,這是我的熱情。」陳峰民堅定地說道。對他來說,這不僅是工作,更是一份使命。他自比為武俠小說中的高手,懷抱強烈責任感,希望能將自己專精的棒球技術傳授給每一位有志學習的孩子。14年來,他細膩地照顧崇明國中棒球隊,但這樣的投入並非每位基層教練都能長期負荷。當制度未能給予相對應的保障與待遇時,再多的熱情也可能日復一日消磨殆盡。「挫折久了,有一天你會想要離開這個地方。」陳峰民語氣平靜,道出基層教練的無奈。 在場上,教練不只指導技術,更時刻關注著選手的情緒起伏。前崇明國中棒球隊員吳庭宇回憶起國二參與練習賽的訓練情景,有一次揮棒失誤後,陳峰民教練立刻察覺他的異樣,主動問他,「你是不是很緊張?」當他仍試圖否認時,卻聽見教練反而安慰他說:「緊張是正常的,你要把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來,然後試著在場上多喊幾聲。」教練的話像是定心丸,讓吳庭宇慢慢突破瓶頸,最終順利入選全國青少棒錦標賽台南市資格賽名單。 另一位前崇明國中棒球隊員林子翔也提到,陳峰民教練從不採用高壓式訓練,也不會嚴厲苛責學生,但他說的每句話都會讓人想改進。「他坐在場邊就有一種氣勢。他不兇、也不會酸言酸語,所以他講任何話,都會讓人覺得,這麼好的教練都這樣講,那問題是真的很大。」陳峰民以信任與尊重建立起師生關係,讓選手更願意接受指導,也自我要求得更多。 除了技術與心理層面,教練的角色往往還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從載學生南北奔波參賽,到學生們的食衣住行,教練都會打點好。吳庭宇說:「我們出去比賽,通常都是教練自己開車載我們去台灣各地,吃的話也是教練訂便當。」教練肩負起後勤工作,同樣是每場比賽背後無法忽視的一環。對學生未來的規劃,教練扮演著顧問的角色,幫學生思考是否繼續運動生涯,還是轉向升學,國中教練甚至還會替他們和高中教練建立良好關係,以利他們後續升學。 在家長眼中,教練也是孩子品行的守門人。崇明國中棒球隊員家長張綵心說:「父母說不動的事,只要說『是教練規定的』,孩子們就一定會遵守。」他觀察到,陳峰民教練會根據不同學生的特質用心輔導練球技巧,也會注重他們與師長的互動表現。對學生運動員來說,教練不只是訓練者,更是輔導者、陪伴者,甚至還扮演了家長的替身。 在青少棒選拔賽中,為了拿到代表縣市出賽的門票,陳峰民坦言在競賽成績的壓力下,往往只能重用能力較出色的球員。目前崇明國中棒球體育班共有48名隊員,有些賽事規定出賽名單最多只能名列22人,實際上場又以九名先發球員為主,其餘13名皆為候補,意即有一半以上的球員都無法出賽。「有些比賽可以大家都去打,沒有成績壓力。但是像這種選拔賽我有成績壓力,我就是要排最好的,這個就是遊戲規則。」他說。 這樣的選擇,根源於體育班專任教練的績效評量制度。透過體育班培養優秀選手已然是我國提升競技運動實力、促進運動外交的重要策略。2024年亞洲青棒錦標賽,我國暌違17年再次奪冠,其中出賽的成員都來自棒球專項體育班。為了強化體育人才的培育,政府於1985年起推動「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聘(僱)用計畫」,逐步建構以專任教練帶領體育班進行專業訓練的體制。歷經多年修訂,目前多數教練由教育部體育署統籌聘任,並依據相關法規接受績效評量。 《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績效評量組織及審議準則》規定,專任教練每三年需接受績效評量,評量結果將作為教練續聘、晉升、獎懲及其他人事決策的參考依據。評量分為訓練指導、專項運動推廣及各校年度成績考核三大項目,其中又以「訓練指導」最為關鍵。 訓練指導的分數主要依競賽成績作為評斷,競賽成績的佔比也逐學制提升:在國小只佔35%,國中部提升至50%,到了高中更高達65%。指導國立竹山高級中學羽球隊長達12年的教練羅貫中說:「65%就是訂在那裡,沒有成績,那就是會被解聘。他不管你之前的成績,只看你每三年的考核,等於說我們前面20年的付出就白費了,這個給分標準真的太嚴苛了。」 「拚成績」的現實需求下,犧牲了運動員的多元發展與身心健康。訓練時間過長容易使學生沒有餘裕兼顧課業、品德教育或個人興趣。竹山高中羽球隊員吳侑哲道出他的擔憂,「以後高中畢業打不出成績,那你課業又落後那麼多,出社會要再找其他工作其實蠻困難的。」除了壓縮運動員的休息與讀書時間,吳庭宇也認為長時間的訓練影響到日常生活,如朋友間的社交、與家人的相處時間等,長期下來可能導致學生容易出現身心疲勞,承受運動傷害。 為了避免體育班學生過度訓練而影響課業成績,甚至因為運動傷害有礙後續發展,體育署2018年修改《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立辦法》第18條,規定中小學體育班學生每日訓練時數至多三小時。然而以教練們的經驗來說,想要拿出亮眼的成績單,就不可能遵守教育部「每日訓練三小時」的規定。羅貫中表示,「訓練指導績效高達65%,但體育署又規定你每天只能練三小時,希望選手多讀一點書然後比賽成績又要很好,我覺得這些政策還蠻矛盾的。」他指出,檯面下超時練習是各市體育班的常態,也是績效制度下的必然結果。 除了規定每日訓練三小時的基準外,辦法中也明言體育班學生每學年代表學校出賽之公假不得多於30日。在此限制下,教練與球員不得不犧牲週末時間訓練、比賽。陳峰民無奈表示,「學生只能請30天,那我練週六日沒有影響到公假時間,但等於週一到週日我都在上班,我自己的小孩卻都被放在家裡。」他補充,這些工時以外的時間,往往被合理化為教練應具備公益教育、無私奉獻的精神,但長期下來,「有心無力」已然成為大多數教練共同的心聲。 部分專任教練曾向體育署訴求績效評量改革,但是2020年改制後反而更加嚴格,體育署為了避免教練在累積積分的壓力下,過度安排學生參賽而影響其課業,於是縮減了考核時可採計的各級賽事成績數量,同時也調降各名次所對應的績效分數。羅貫中提到,三年間的數十場比賽中只能申報兩個最佳成績,並不利於教練進行績效評量,「109年之前我們可以國際、全國縣市各選三個,改完就是只能各兩個,那這樣分數其實就會差蠻多的,直接少了三分之一。」 羅貫中說明,隨著運動人口增加,球隊間的競爭也就更激烈,但比賽績效的標準卻還是一樣嚴苛。他解釋,「體育署沒有跟教練代表進行討論,無法了解各教練的狀況,那最後教練為了工作權,還是只能無止盡地訓練選手,就為了爭一口飯吃。」他說明,現行制度皆由多年前有過教練資歷的教授或官員制定,他們以過去的競爭強度作為現今績效標準的依據,才造成現在的結果。 績效評量項目除了檢視專任教練的比賽成績,也要求教練運動專業外的工作表現。評量要點中,「專項運動推廣」及「各校年度成績考核」所參考的指標包含維護學校專項運動場地器材、支援縣市及校內體育賽事、協助學校推動每週一百五十分鐘課間活動、銜接畢業生繼續從事專項運動等。 中華民國專任運動教練協會(下稱專任教練協會)秘書長邱為榮,以指導臺北市立大同高級中學田徑體育班的經驗表示,現行績效制度彷彿預設教練在訓練外還有餘裕支援體育行政與校務活動。他強調,「教練是針對特殊專長的體育班學生訓練,要培養一個頂尖的選手一定要花很多心思,包含他身體的、心理的狀態都要去掌握,這些東西就已經夠操心了。」 然而,體育署自2014年推動「學生在校除體育課外,每週應累積運動150分鐘以上」的SH150計畫也落入專任教練的工作範疇。陳峰民認為,專任教練的工作應專注於指導球技及運動員養成。羅貫中也指出,「我覺得支援SH150的難度很高,畢竟我們有選手要照顧,如果能利用這些時間增進專業知識,這樣效益會更高。」 此外,根據《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績效評量組織及審議準則》第三條與第十條的規定,各縣市中小學的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有權決定績效評量委員會與評量基準應考量的方向。其中,逾半數縣市將「輔導選手續留本縣市就學」列為國中小體育班教練的績效指標之一,變相要求教練引導學生在地升學。陳峰民點出此規定的不合理、不公平之處,「我們(教練)沒有辦法承擔你們未來走得好或不好,怎麽可以跟我們說,教練你要把小朋友都留在本縣市才有算分數。」他補充,畢業後的發展是學生和家長的共同考量,並非教練所能決定,何況外縣市的名校往往能給予更完善的訓練資源與環境。 「我有一批(畢業生),九個去南英(商工),九個他只給我用一個而已,其他八個都坐板凳,結果後面全部沒打了。這八個假如在外縣市的球隊,他可能都是先發的,都是好的。」看著優秀的子弟兵留在台南,三年過去,卻因為市內高中有限的上場機會和報名名額而放下球棒,陳峰民的語氣中帶著惋惜和不平。若為了教練的績效與工作權而忽略學生的前途,不僅讓教練難以和學生家長交代,最後犧牲的,也是選手從小用血淚與汗水堆起、賭上自己生涯換來的發展機會。 依照《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聘任管理辦法》第31條,專任運動教練的考核績效將根據他們的訓練表現、品德操守、推廣運動項目、行政配合度等來評分。其中,行政配合的定義模糊,造成行政人員、體育老師與專任教練的工作分際不清,教練被指派管理器材室、福利社皆是常態。邱為榮點破教練們被迫配合學校行政的難題,「因為行政一直要求我們配合,很多教練覺得在學校壓力很大,如果不配合,我就把你績效打不好。沒有績效就得解聘,去年台北市解聘了四位教練。」 針對專任教練承受的行政壓力,邱為榮則表示,「你應該要的是我的專業,那如果你要我做那些,你把教練當作一個工友的工作角色,這個說得過去嗎?」他認為,學校應尊重教練在運動領域中的專業角色,而非將其視為可隨意差遣的行政人力,導致教練疲於應付雜務,失去工作重心與訓練目標。 「績效制要挑出那些怠惰的人,而不是教練很努力還逼他,然後讓他又對學生施壓,那運動就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邱為榮認為,專任教練的評量重點,不該只放在競賽成績是否完美,而應著眼於教練在訓練過程中對運動員的培育品質。鑒於各縣市和學校在人力與資源配置上落差甚大,邱為榮呼籲體育署應放寬對「績效」的認定標準。以台南市中學體育班為例,如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的全國性賽事,只有前八名可計入績效分數。他認為能夠取得全中運的參賽資格,已足夠顯示教練在訓練上的成效,也展現選手的競賽潛力,理應被採計為績效的一部分。 三年前,邱為榮重組專任教練協會,多次嘗試與體育署溝通,卻始終未獲積極回應。羅貫中更無奈坦言:「我們向體育署委員反映的時候,他們說會把教練們的心聲帶回去,但目前還沒有改。」記者也曾嘗試聯繫體育署,要求相關回應,但遭拒訪。 「教練的職責所在是把球員教好,身為棒球教練我充滿活力, 但隨著時間,你會發現考核看的事情,並不是像一開始想當教練的樣子。」陳峰民苦笑著說。教練為選手流汗也流淚,卻還得被一堆行政瑣事綁住手腳。當致力於養成學生運動員的教練們每三年就被迫以比賽輸贏作為衡量優劣的最重要指標,同時必須在雜務堆裡掙扎,他們對孩子的用心付出不被肯定,走進競技體育的初衷與熱情也逐漸枯竭。
數位編碼交織生成圖像 《認夢》試尋AI自我意識
藝文
第1802期
數位編碼交織生成圖像 《認夢》試尋AI自我意識
2024-12-06
【記者李香霆台北報導】「既然人的夢境是潛意識的投射,那可以從AI的夢境中找到它的自我意識嗎?」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士班的陳群翰,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東草坪穹頂劇場,演出與新媒體藝術家吳承儒共同創作的《認夢》,以AI生成影像作為舞台,藉由對AI催眠,挑戰人類對AI的認知。 《認夢》透過沈浸式的環境及表演,將AI的夢境具象化呈現給觀眾。演出過程中,AI運算時的數位編碼環繞著觀眾,而扮演催眠者的陳群翰,則在觀眾仰望環繞影像、沈浸於聲光張力十足的半球形劇場之際,以扭曲的肢體從人群間竄出。他透過對話引導AI做夢,並運用AI軟體將對話內容即時轉化為生成圖像,讓觀眾得以同步看見AI的夢境。觀眾鍾阿雅(化名)表示:「單只看影像的話,我會覺得觀眾跟影像間有點距離。但加上角色的話,因為跟觀眾們的距離很靠近,所以會有更強的感受。」 陳群翰以「我能看見,你或許試圖掩蓋」等字句營造催眠AI的氛圍。當AI接收到「看見」這個詞彙後,便生成大量眼睛的畫面。這些「眼睛」看似寫實,卻又與我們所認知的寫實有所差異。陳群翰解釋:「這些失真的畫面讓人不禁去想,影像後面到底有沒有一個客觀的世界?AI到底是不是有生命的?」文本中重複「看見」的內容,他補充:「觀看是最直接的方式,慾望源自於我們看見並知覺。」陳群翰期望藉由語言的引導,激發AI透露自我意識的慾望。 演出最後,陳群翰持手電筒四處尋找AI自我意識的蛛絲馬跡,最終在光束照向自己後應聲倒地,暗示人類提出AI是否擁有靈魂的疑問背後,是想要掌控AI的慾望。隨著演員不再與AI對話,影像也從寫實與非寫實的畫面回歸到編碼狀態。負責影像創作的吳承儒表示:「我想讓大家意識到眼見不一定為憑,放大檢視我們看到的內容後,會發現它其實就只是數位資訊堆疊而成。」 在創作過程中,陳群翰和吳承儒體悟到,人類一方面想從AI的表現探討其是否具有自我意識,但AI呈現的畫面實際上卻是經過人類選擇、矯正後的產物。觀眾范媒材(化名)分享:「AI感覺跟我們存在於不同世界,像夢一樣看不見卻有意識,但有時候又會覺得他只是某種工具,這樣的矛盾讓我潛意識中抗拒接觸AI。」
瓦爾基麗斷冰人連霸夢 維京人中正盃冰球再封王
體育
第1801期
瓦爾基麗斷冰人連霸夢 維京人中正盃冰球再封王
2024-11-29
【記者吳妤潔台北報導】哨聲落下,雙方選手展開激烈攻防。113學年度全國中正盃冰球錦標賽公開組及女子組(註一)決賽於24日在臺北小巨蛋附館滑冰場舉行。公開組決賽由維京人隊和波賽頓隊再度上演冠亞爭奪賽,女子組則由瓦爾基麗隊力阻尋求二連霸的冰人隊,最終成功封后。 註一:賽事依年齡分為公開組、青年組、青少年組、少年組、兒童組、幼童組、女子組和推廣甲乙組。 冰球是一項冰上團體運動,守門員外的五位選手需要合力將冰球打進對手球門,比賽分為三節進行,每節時長則依據層級不同而有差異(註二)。在女子組決賽,瓦爾基麗隊展現絕佳默契,先是在邊鋒(註三)球員國立臺南大學吳季慈的進攻下拿下2分。第三節末,冰人隊自亂陣腳打出烏龍球,瓦爾基麗隊以3:1獲勝。 註二:除了公開組、青年組和青少年組每節十五分鐘外,其餘組別每節皆為十分鐘 。 註三:每隊上場共有六人,分別為一名守門員、兩名邊鋒、一名中鋒和兩名後衛。邊鋒和中鋒合稱前鋒,負責進攻和支援後衛;後衛則負責防守。 公開組冠軍隊伍維京人隊在預賽時輸給波賽頓隊,決賽戰況一度緊張,到了第三節維京人隊拉開比分,以6:2衛冕冠軍,「預賽偏向只有在進攻,這次先以防守為主,等對方失誤再推進。」擔任中鋒位置,來自銘傳大學的林宜寬說道,他認為球隊表現不錯,有將練習成果展現出來。 林宜寬分享,目前國內大多數的冰球選手都是自小學習直排輪後,在教練推薦下慢慢接觸溜冰,進一步加入冰球俱樂部訓練。維京人隊教練林宏儒則指出,若要讓更多人從事冰球項目,可以透過「玩中學」的方式吸引孩童學習溜冰,「喜歡之後,他開始投入才會轉變到競技。」來自臺北市立大學的維京人隊球員林睿宇則認為,可以多加轉播國際冰球比賽來達到推廣的目的。 然而,由於冰球高度仰賴場地訓練,但國內目前符合國際規格的冰場只有小巨蛋一處,中華民國冰球協會國際組兼教練委員副召集人尹安中指出,因為場地有限,加上要與競速滑冰和花式滑冰等項目分配使用時間,影響選手的訓練時間,他說:「其他層級比我們高的國家,他們上冰練習的時間可能是我們的五倍之多,以現在的資源要超越他們是有困難的。」曾為中華台北U18冰球女子隊國手的吳季慈也提到,國內僅有北部一個冰場並不利於南部的選手,「像我禮拜五晚上搭高鐵來,禮拜六又要坐夜車回去。」他希望可以在台北以外的地方興建冰場,讓南部選手免於奔波。林睿宇也提到因為訓練時間少且集中在晚上,對於希望選拔U18的國高中生來說會有負擔。 談到如何提升冰球選手的國際競爭力,除了增加場地和練習時間之外,瓦爾基麗隊教練呂頌翔指出,近年許多旅外打球的優秀選手已逐漸回台帶隊,可以帶給國內新的觀念,「如果大家能夠透過比賽切磋,交流打球的想法和技術,我覺得台灣是很有機會的。」
推在地音樂產業 「織夢原聲帶」初登場
影音
第1797期
推在地音樂產業 「織夢原聲帶」初登場
2024-10-25
【記者周元曦、王保伶花蓮報導】首屆原住民新生選秀決賽「織夢原聲帶」19號於花蓮縣台灣原住民族文化館首次登場,比賽鼓勵新一代原住民歌手在表演中融入傳統元素,希望推廣民族文化,也給原民青年一個圓夢的舞台。此賽事更邀請金曲歌后舞思愛、金曲製作人鍾興民等人擔任評審,為比賽提供專業指導。 「希望這些人才的優點和專長在社會上能夠改善自己的經濟生活,也能在社會上有令人尊敬的職業。」主辦方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處長督固・撒耘說道。比賽將由十五位從初審中脫穎而出的歌手同場較勁,冠軍將有機會登上今年Fali Fali音樂節舞台。選手演唱曲目不限,部分參賽者會在歌曲中融入傳統歌謠,也會穿著部落服飾表現身分認同,傳承本土文化。 「這次演唱的作品叫〈沙灘戀情〉,它是我們台灣原住民族的林班歌,林班歌是過去從事農業、山上砍柴的人工作時會隨手唱的歌曲。」參賽選手洛金・烏布斯同時為太魯閣與阿美族,他表示這首歌為傳統的阿美族古調,同時以彈奏口簧琴的方式,將部落、族群的特色融合到歌曲之中。「我覺得洛金蠻生動的,洛金中間有一段原住民語,我自己給他打88分,我有在打分喔。」現場觀眾,來自阿美族的 Upay R. Kanasaw 笑著說。 場內進行歌唱比賽,場外則有市集販賣烤山豬肉等在地美食,讓來參加活動的民眾體驗原住民飲食文化。「我們要發揚我們原住民的美食,這是我們以前原住民的便當。」市集攤販,來自撒奇萊亞族的張富芳介紹他販賣的竹筒飯、辣椒與麻糬,「辣椒是原住民我們吃了會精神很好的,會預防感冒啊。」而攤位後方垂掛的傳統手工藝品,則是來自阿美族的「情人包」,張富芳解釋情人包是阿美族少女的情人袋,上面的太陽圖騰為母系社會的意思,平時隨身攜帶很方便。 「因為我們是原住民的單位,所以我們就要將他的文化內涵、知識體系的部分把他教下去。」督固・撒耘嚴肅地說道,尤其他強調部分原住民的歌曲跟文化祭儀有關,所以他也希望原住民青年歌手要有這些相關知識。
《夢遊》跳脫現實規則 日常中尋喘息空間
藝文
第1772期
《夢遊》跳脫現實規則 日常中尋喘息空間
2022-11-23
藝術家楊柏以之作品〈匍匐〉,以現成物蝸牛殼、龍蝦殼,結合雕塑創作而成。 圖/詹晶雅攝【記者詹晶雅綜合報導】藝術家以雕塑和繪畫的形式,將不存於現實空間的「夢境」和「遊戲」陳列於展場中。現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和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的楊柏以,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生曹育愷攜手推出展覽《夢遊》,11日起在平谷試誤所展出。人類以跪姿蜷縮於龍蝦殼中,被兩頭蝸牛用一條鬆垮的金鍊拖曳前行。楊柏以運用雕塑手法製成蝸牛的腹足與人類的下肢,結合現成的龍蝦殼和蝸牛殼呈現作品〈匍匐〉。「即便我們嘗試脫離了框架,也只是再找一個比較符合自己期待的世界躲藏而已,但這又如何呢?」他進一步解釋,當我們面對社會的壓力與束縛時,往往會束手無策而渴望躲藏,但這也正是人類獨有的特質。一名非玩家角色(Non-Player Character, NPC)看著眼前荒涼的風景與巨大的雞,身旁是逐漸被簡化與模塊化的樹叢,面對如此荒謬的場景,NPC在遊戲規則的束縛下無法動彈也無可奈何,這是曹育愷的作品〈加載對話〉,看似說明NPC存在於遊戲世界的功能,實則揭示自己在世界中的定位。「其實(作品)影射著我們現實生活的剪影,當我們看著不可理喻的社會,世界的運轉只為少數人服務,而身為非少數人的我們,是不是只剩下社會給我們的功能呢?」他說。 藝術家曹育愷之作品〈加載對話〉,透過超現實主義的手法,反思人類存在的意義。 圖/詹晶雅攝兩位藝術家雖然均以超現實的手法,將看似日常的事物營造出強烈反差感,但是夢和遊其實分別是兩人與社會對話的不同視角。楊柏以認為,夢境廣闊無邊,人們可以自由自在盡情遨遊在夢中,因此選擇以夢這個概念回應現實。曹育愷表示,遊戲的核心即是規則,當我們受不了現實規則的束縛時,即可藉由遊戲創造一套屬於自我的規則。不過,無論是夢境還是遊戲,其實都存在一種可以讓人暫時逃離現實、留有喘息空間的意味。楊柏以表示,儘管展覽欲呈現的議題略顯沉重,但夢遊應該是一種輕鬆、自在的狀態,他們希望觀眾能在舒服、無壓力的情況下慢慢體會每一件作品。他也希望,這個展覽可以帶領著觀眾展開一場如夢似幻的旅程,「或許在生活的角落還有一個地方允許我們繼續夢遊。」他說。 《夢遊》位於平谷試誤所的展覽空間概況,包含繪畫和雕塑等作品。 圖/詹晶雅攝觀眾王暉蒽道:「凡事都有對立面,有夢便有現實,在現實生活的壓力下,藉由創作去盡情想像。」他認為,「夢遊」是最符合藝術家現今狀態的關鍵詞。「從作品完成、找空間、展場動線規劃一系列的過程,感受到藝術家全方位成長。」曹育愷友人吳沁頤說。
成為公益夢想家!青年策展促進社會對話
生活
第1769期
成為公益夢想家!青年策展促進社會對話
2022-10-27
【記者賴羿安台北報導】2022第四屆和泰公益夢想家實作成果展於22、23日登場,以社會關懷、移動服務、環境保育為賽事三大主題,獎項分為主題獎、公益實踐獎各三組。此次公益競賽由和泰集團與城市浪人舉辦,主辦方期望比賽能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的使命,並且透過實際執行提案,為學生帶來多元的生涯探索。 2022第四屆和泰公益夢想家實作成果展邀請十組參賽學生與觀展民眾一同分享執行成果。 圖/賴羿安攝獲得公益實踐獎的隊伍來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與圖文傳播學系的好感研究室,他們在實習時注意到特殊生需要更多機會學習與人相處的技巧,因此結合自身科系專業,設計一款專門教導特殊生社交技巧的軟體「叮咚!好感偵探已上線」,透過遊戲,玩家與虛擬人物互動,進而理解對方語句背後的情緒含義。團隊成員張若薇表示,該應用程式經過一次次優化程序後,預計在12月上線。「我們團隊滿希望繼續走下去的,尋找更多相關的資源合作,讓這件事變得更可行,觸及更多人。」她說道。 由好感研究工作室團隊研發的軟體「叮咚!好感偵探已上線」,透過與虛擬人物的互動,向玩家說明語句的背後情緒含義,再讓玩家選擇如何回應。 圖/和泰公益夢想家提供身為活動的主辦方,城市浪人執行長楊御廷對於獲得主題獎,著重在陪伴銀髮族的團隊貳貳柒印象深刻。他們走入長者日常,舉辦許多有趣的工作坊,例如繪畫、製作手工香皂等,不只能夠陪伴高齡者,也促進學生志工與長者的跨世代交流。楊御廷說:「貳貳柒隊長子誼跟我分享辦完工作坊後,長輩握著他的手說很喜歡這樣的活動,並問道什麼時候再來。他講到哭,告訴我這就是他想一直做的事。」他認為,辦比賽的初衷是為學生提供更多探索機會,得到的正面回饋也讓他感到十分值得,比賽結果反倒成為其次。 由團隊貳貳柒創辦的高年級玩家,在展場提供民眾以輪椅為行動的體驗,期盼大眾理解銀髮族的生活困難,培養更多同理心。  圖/和泰公益夢想家提供展場裡也有多處與民眾互動的體驗,其中關注性暴力的學生團隊「暖暖Sunshine」邀請遭遇性暴力的倖存者將匿名故事分享在明信片上,而卡片上貼著象徵自我懷疑的紙膠帶。民眾撕開紙膠帶,再以畫圖或寫字給予回饋。觀展民眾陳怡霓說:「體驗滿有趣的,讓說出這個經驗的過程具象化,我可以透過這個方式跟他們分享自己怎麼看待不好的事情,這個過程很療癒。」 學生團隊暖暖Sunshine以自身經驗出發,關注性別暴力的議題,透過此次展覽讓大眾得以了解倖存者看待事件的心路歷程。 圖/賴羿安攝身為性暴力的倖存者之ㄧ,暖暖Sunshine的創辦者湯淨期望團隊能成為倖存者的心靈慰藉,她呼籲道:「避而不談只會使倖存者感受到更多的孤單,我們邀請大家與暖暖開啟對話的窗口。」透過此次展覽,來自各大專院校的組別不只能更深度瞭解社會議題,也創造學生與社會的對話空間,成為能夠回饋社會的夢想家。 學生團隊暖暖Sunshine以自身經驗出發,關注性別暴力的議題,透過此次展覽讓大眾得以了解倖存者看待事件的心路歷程。 圖/賴羿安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