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明古魯長期洪患未解 學生籲政府檢討排水問題
國際
第1816期
明古魯長期洪患未解 學生籲政府檢討排水問題
焦點
2025-10-31
【記者劉倚瑄報導】印尼明古魯大學(University of Bengkulu)學生於22日晚間在當地淹水最嚴重的拉瓦馬木爾區(Rawa Makmur)的加里曼丹路(Jalan Kalimantan)發起抗議,呼籲地方政府正視明古魯市(Bengkulu)長期的洪患問題,並提出具體治理訴求。 積水遍布的街道上,學生們高舉布條:「要等出人命才要修嗎?」、「洪水發生這麼久,政府卻裝作沒看到!」,呼喊著對政府的不滿。「明古魯市的淹水問題已經好幾年了,政府一直不聞不問,也沒有提出任何解決方案。」抗議發起者、明古魯大學學生會(BEM KBM UNIB)成員諾凡札(Novanzah)說道,過去已有許多因積水引發的意外事故,學生會擔心若政府再無作為,恐怕真的會釀成悲劇。「情況已經非常緊急,我們臨時起意,只帶著幾條布條就出發行動。」諾凡札補充道。針對加里曼丹路長期水患問題,他們提出四項訴求——全面檢討排水系統、制定長期治理計畫、強化跨部門協調,以及確保政府的透明度與承諾。抗議結束後,學生們將布條懸掛在道路圍欄上,並透過社群媒體擴散行動影像,期望引起更多民眾關注,迫使政府採取實際行動。 「從我 2021年入學開始,淹水的問題就一直存在。難以理解的是,政府卻始終無法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就讀明古魯大學的穆罕默德・拉比爾・法赫里(Muhamad Rabil Fahri)說道。他表示,明古魯市拉瓦馬木爾區只要遇到整天大雨,路上就一定積水成災。加里曼丹路是該區的道路樞紐,洪水問題嚴重影響所有用路人。附近居民也深受影響,積水時常淹至機車排氣管高度,導致車輛拋錨;汽車濺起的水花遮蔽視線、釀成事故;積水與能見度低而跌倒受傷的事件已成日常。法赫里表示,雖然當地居民過去也多次向政府陳情,但始終未見具體改善。對於這次學生會的行動,他強調:「如果政府不聽人民的聲音,我們將更強烈地表達訴求,直到他們聽見為止。」 對於加里曼丹路長期淹水問題政府至今仍缺乏正面回應,明古魯大學生澤拉(Zera)說:「政府應該全面檢討排水系統,學生們期待這場行動能讓政府看見,民眾對洪災已經感到疲憊與無奈。」他期盼,這次由學生發起的行動,能成為政府正視地方民生問題的契機。「身為學生,我們本來就肩負社會變革的推動者、社會監督者,以及國家未來接班人的角色。」諾凡札說道,過去在同一條道路上,橋面曾出現多處深坑,長期未獲修復。當時學生們也曾發起自發性掛布條抗議行動,最終成功引起政府關注,並促使相關單位修補橋面坑洞,讓居民能夠更加安全、便利地通行。諾凡札認為,學生應對周遭發生的各種社會議題保持敏銳觀察,不應僅侷限於課業學習,更應主動為社會發聲。
【大學事】各校英文畢業門檻不一 制度存廢問題引討論
校園
第1816期
【大學事】各校英文畢業門檻不一 制度存廢問題引討論
焦點
2025-10-31
【記者熊子萱報導】依據各校最新填報之112學年度資料,共有97所大專校院日間制學士班訂有英文畢業門檻。此門檻為各校所訂定的英文檢定分數,而近年部分國立大學陸續改制,廢除英文畢業門檻,卻也引發學者和學生擔憂,未來畢業生將失去求職競爭力。 自2004年教育部「未來四年施政主軸行動方案」首度宣布,將大學英語畢業檢定的通過成效納入評鑑指標項目。因此,各大學紛紛設立英文畢業門檻,以全民英檢GEPT、多益TOEIC等不同的英文檢定測驗(註一),訂定相近水平的分數作為畢業條件之一。中原大學教務長皮世明解釋英文畢業門檻設立原因是希望培養大學生的英文基礎能力,他說明:「教育部希望各校學生有基礎能力,所謂基礎能力,包括像中文的閱讀能力、英文的這些能力。」教育部推動英文畢業門檻的初衷。是藉由設立標準以因應未來的職場需求。 註一:各校參採的英文檢定測驗包含全民英檢GEPT、多益TOEIC、托福TOEFL的紙筆型態ITP和網路型態iBT、雅思IELTS、劍橋大學英語文能力認證(Cambridge Main Suite)、劍橋領思英語檢測(Linguaskill)、培力英語能力檢定測驗BESTEP、多鄰國考試DUOLINGO。 2018年,當時就讀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的賴怡伶,不滿校方將英文畢業門檻考核外包,而提起行政訴訟,最後法院判定「先檢定,後教學」的順序違反大學自治。就讀中原應用外國語文學系大三的劉同學(化名)分享:「我有個朋友要去考第三次英檢,聽到的時候就覺得很不可思議,同時又覺得很花錢」,大部分英文檢定會需要一千至八千元不等的報名費(如雅思IELTS報名費為8,300元),他覺得程度不好的學生可能為了達到畢業門檻而考不只一次,累積起來的費用十分可觀。而至於英文檢定外包的疑問,部分檢定機構不予回應。 英文畢業門檻的存廢在校方和學生間引起討論,政大教務處註冊組一級行政專員黃婉綝說道:「國內大學其實陸續有在講畢業門檻,那時候學生之間也有在討論,他們覺得說沒有必要存在」,因此在107年校務會議上,決議廢止本校外語畢業標準檢定辦法,讓政大成為第一波廢除英文畢業門檻的學校。就讀政大企業管理學系大三的鐘文廷支持畢業門檻的廢除,「感覺這還是一種壓力,學生可能會為了通過英檢花更多時間跟金錢。」他也認為,英文能力是自主學習的一部份,不應該只用考試跟分數衡量學生的英文能力。 雖然陸續有大學廢除英文畢業門檻,但保留此門檻的學校仍佔多數,一般大學佔42所、技專校院也有55所,如中原大學將英文畢業門檻定為多益550分,皮世明表示中原大學是理工學校,很多畢業生未來選擇擔任工程師,因此需要基本的英文能力,他解釋:「像目前職場上,工程師需要大概多益550的水準,我想最主要是因為希望學生可以有具備職場需求的技能。」而劉同學(化名)表示應用外國語文學系有很多全英文授課或是中英混合的課程,「世界越來越國際化,英文是很重要的技能,對於出社會也有幫助。」他覺得英文畢業門檻不應該被廢除,甚至可以提高分數,並根據各科系設立不同標準,以因應未來就業趨勢。 將英文檢定成績列為畢業門檻,目的是希望學生能自主提升英語能力,教育部新聞工作小組公關王裕賢表示:「學校需要搭配開設相應英語課程與輔導措施,而不是單純要求學生通過檢定。」而皮世明身為教務長,對英文畢業門檻抱持開放態度,「我不覺得英文能力是唯一的,不希望用單一的標準讓學生被卡在那裡,應該說我們能不能用更多的資源跟彈性,讓他們去得到完整的教育。」雖然各校對於英文畢業門檻有不同的規範,但不變的是希望學生能在畢業前擁有基礎的英文能力,以因應未來的職場需求。
臺大學倫會委員提名首遭駁回 投票程序漏洞待檢視
校園
第1816期
臺大學倫會委員提名首遭駁回 投票程序漏洞待檢視
2025-10-31
【記者陳少凡報導】國立臺灣大學近期在進行學術倫理委員會委員(以下簡稱學倫會)遴選時,臺大電機學院特聘教授吳瑞北被系上推薦出任學倫會委員,但因教師評審委員會(以下簡稱教評會)投票階段未獲過半支持而被否決。成為臺大首次院方推薦人選被教評會駁回的案例,引起師生及外界關注校務決策透明度與制度爭議。 依臺大現行《學術倫理委員會設置辦法》及《教師評審委員會設置辦法》,各學院推薦的學倫會委員須經教評會出席委員過半同意方能通過。臺大秘書室表示,此次否決屬合法程序,審議結果尊重集體投票,自2017年6月(研究誠信辦公室成立)以來,都是透過以上模式進行選任。此次評選過程,吳瑞北教授認為副校長身為被監督者卻能選擇誰監督自己,質疑其獨立性與利益迴避原則。校方回應,除非有特殊迴避事由,會議審議時無須迴避。臺大秘書室解釋:「每位委員投票皆屬個別心證,投票結果無需另附理由,制度上亦不對外揭露。」吳瑞北教授認為此次審查做法可能影響專業判斷與審查正當性,也引起校內對制度公信力的關注。他進一步表示,教評會作業應「更公開、公正、嚴謹,不能只是投票決定而不說理由。」並強調學倫會委員資格審查應尊重各院專業推薦。 吳瑞北長期在臺大校內關注校務決策透明度與制度健全,曾多次在校務會議提出監督性提案。他聲明,監督並非為了挑戰校方,而是確保學術社群建立在公開與信任的基礎上。「如果沒有人願意說,那陽光就會不見。」他認為,此次遭校教評會否決,不僅是個人資格爭議,也反映校內對於批判聲音的敏感與戒備。長期關注校園議題的黃同學(化名)擔憂事件可能造成教師與學生的寒蟬效應,「老師或學生可能更不敢發聲,遇到不合理的事就選擇沈默」。他也指出,雖然依規定遴選過程通常不得公開,但這次事件為首例,若能提供更進一步的說明,例如被否決的原因與評選標準,才可以提升事件的可理解性與制度公信力。 此次事件凸顯校內制度設計與現行辦法運作方式的不完善。畢業於臺大的陳同學(化名)指出吳瑞北教授與校長之間的過往矛盾,不免會讓吳瑞北教授有被打壓的感覺,但對於兩方之間的衝突他說明:「教授提出的意見反映規則上是有漏洞的,但按照現行程序,事件本身並未違反現行規定」。黃同學認為未來可透過修訂辦法或增列特例說明,讓審議過程與結果更易被理解。國小教務主任陳老師(化名)強調校方還是需要盡量依照迴避原則檢視制度漏洞,以期校園學術體系能在透明性與公信力之間找到平衡。
【大學人】多重人生化創作 體操男爵張育嘉勾勒不平凡日常
藝文
第1816期
【大學人】多重人生化創作 體操男爵張育嘉勾勒不平凡日常
焦點
2025-10-30
【記者王翊丞台北報導】鮮豔的布景下,體操男爵化身吸血鬼演出驚豔的魔術秀,也成為復古賽車的駕駛員奔馳於賽道。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當代視覺文化博士班的張育嘉,24至27日於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展出《歡迎來到幻境派對》,以絹本、油彩、雕塑等媒材繪出體操男爵系列作品。 「體操是一個被別人打分數的運動,它不像籃球、棒球,你可以主動創造得分。」張育嘉表示,體操選手之所以成為系列作品中的主角,源自於他小時候的體操隊經歷。他認為,體操競賽由裁判決定輸贏,與現實中人們追求認同、在意他人目光的處境相似,因此他將體操選手視為社會生活的縮影。而在經歷婚姻與成為父親的身分轉變後,張育嘉創造出現今的體操男爵,以小鬍子的特徵揮別過往青澀的體操選手。 不過體操男爵也不只是維持既定的體操服形象,張育嘉根據自身的人生旅程,為體操男爵繪出不同的外貌。2016年,張育嘉在完成美國科羅拉多安德森牧場藝術中心駐村的工作坊後,前往紐約參訪,並深刻感受到都市與鄉村間的差異。「我覺得紐約現在的環境,比起我第一次到訪時,變得更混亂,出於對外界的危機感,於是想幫他(體操男爵)穿上太空裝。」張育嘉透過作品,反應出與外界隔離的自我保護。另外,他也提到,至今仍出沒於作品中的太空服,則是他用來比擬疫情防護服的概念。 張育嘉曾三度參與藝術駐村,其中,2012年前往美國波士頓當代國際藝術中心的旅外經驗,讓他開始選擇以日常生活作為創作題材。張育嘉認為,首次跨國駐村是個從零開始的契機,「世界上共通的媒材其實差不多,但風土民情差很多,例如便利商店、美式風格的街景與店內擺設。」他補充,文化差異帶來視覺衝擊,影響他擺脫原有的創作手法。此外,張育嘉脫離台灣熟悉的環境和夥伴,跨國與不同的藝術家交流,促使他潛心於創作的節奏中,激發更多的靈感。 「開啟駐村旅途前,我決定不攜帶任何物品到當地,而是專心找尋自己喜歡的媒材與主題。」林木環繞的鄉村環境,促使張育嘉將隨手可得的廢棄木塊結合油畫,並將自身形象融入作品。他笑著補充,因為騎自行車無法載運那麼大的木塊,所以平時會將書籍般大小的木塊作品擺上手作書架。而隨著不同的陳列方式,作品中的角色猶如有了活力,在書架上演一齣舞台劇。張育嘉認為,透過這些溫暖的創作,能喚起人們在都市中因為冷漠而失去溫度的心。 除了體操選手與駐村藝術家的身分,張育嘉同時還在BIKE機踏車樂團擔任主唱、吉他手兼詞曲的創作核心,以具渲染力的舞台演出、派對般狂野的詞曲,傳遞出他對搖滾樂純粹的感動與熱血。有別於過往樂團與藝術互為獨立的關係,張育嘉在2021年的音樂祭演出中,設置大型裝置藝術,首次將體操男爵作為樂團包裝。單曲〈愛跳舞的吸血男爵〉更跳脫過往的創作形式,張育嘉將樂團的復古DISCO搖滾元素與畫筆下的吸血鬼男爵連動,在MV中跨領域結合音樂與視覺藝術。「吸血男爵來自我的樂團歌曲。我把詞曲寫出來後,才畫出這個形象。」本次展覽《歡迎來到幻境派對》,更是以樂曲誕生的吸血男爵為中心,延伸到整個嘉年華主題。 張育嘉以豐富的人生歷練,不斷突破自己的創作模式,並透過媒材間的轉換,呈現他各個階段的生活感受。例如,將身為父親與女兒互動的日常經驗,甚至是對家庭的期許融合進作品,希望觀眾能走進體操男爵的創作世界,藉由日常發想的藝術作品勾起共同回憶,產生共鳴。17年的創作生涯,張育嘉秉持著「藝術是人生,人生是藝術」的理念,把看似平凡的日常轉變為持續前進的動力,挖掘潛藏在記憶片段中的不平凡。
以多感官刺激降低治療倦怠 唐氏症兒童輔具助復健功效
新知
第1816期
以多感官刺激降低治療倦怠 唐氏症兒童輔具助復健功效
焦點
2025-10-24
【記者江虹報導】設計作品除了外型美觀、引人注意外,貼近需求和實用性,也是發揮影響力的關鍵。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陳儀庭設計「BALABIBOP」,為一款結合聲光、觸覺回饋,訓練三至六歲唐氏症兒童手部肌肉張力的輔具,奪下2025 英國世界前瞻設計獎(World Front Design Award)鑽石獎 (Diamond Prize),成為台灣第一位以醫療作品拿下鑽石獎的創作者。 「BALABIBOP」是八隻不同色彩、重量相同的手持輔具,在造型方面,上部球體形狀由大到小漸進式變化,下部分為相同直徑的圓柱狀握柄,外層以柔軟矽膠包覆,結構以塑膠材質提供支撐。為避免孩子因重複動作感到倦怠,陳儀庭在回饋設計中,加入「變化性」元素,他說:「使用者壓越大力,輔具給出的震動和亮度會越大,這會讓他們想要去用力,因為肌肉張力低的唐氏症患者不會想動。」 陳儀庭表示,設計啟發自他對弱勢群體的長期關注,在實際接觸不同弱勢群體後,陳儀庭選擇特殊教育早療和唐氏症族群為出發點,「我發現唐氏症兒童很需要被幫助,現在輔具、教具其實都不足。」他連結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唐氏症基金會,獲得機會觀察一位五歲唐氏症兒童的行爲狀態,並向適健復健科診所職能治療師、唐寶寶大器樂團等相關單位諮詢患者的復健需求。 陳儀庭發現唐氏症小孩出生時肌肉張力較低,且有智能障礙、發展遲緩等問題,須透過復健和物理治療訓練肌力、姿勢的控制與平衡,「假如他們從小沒適當復健,長大後有時連拿起物品也沒力氣。」陳儀庭表示,一般唐氏症兒童復健訓練是透過語言治療、職能治療和感覺統合訓練,而將「遊戲」融入其中,則是自然地幫助孩子發展與得到互動樂趣的作法。 透過機構人員給予的資訊,陳儀庭進一步了解到「音樂」能有效吸引唐氏症患者注意力,因此以之作為設計主軸,透過聲音、光線與震動多重感官回饋機制,讓訓練過程具互動性。陳儀庭表示,輔具在按壓過程中,燈光會隨力度變化而逐漸增亮,引導使用者主動發力。另外他也與唐寶寶大器樂團接洽,模擬打鼓的節奏感,使輔具在搖動時發出不同音階的音樂聲,在遊戲互動中同時訓練孩童的大小肌群力量。 談及此設計,陳儀庭認為除了美觀外,設計者應思考如何利用產品作為溝通橋樑,「我們學設計的人會說造型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應該是需求。」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教授張俊元則說:「設計最大突破在於它將情感體驗融入設計思維,結合遊戲性和復健功能,把原本帶有壓力的復健過程轉為愉快的活動。」他解釋,陳儀庭的作品兼具同理心與專業實踐,針對特定弱勢群體提出實質解方,以遊戲化設計展現創新思維,受到國際評省青睞。 輔具目前已有在發展中心實驗操作,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分享,經過專家從旁觀察,孩子主動性提升,在變化中不停嘗試,「這些孩子眼睛是發光的,他們會想要探索這套玩具,主動把玩具拿起來,自己創造出不同玩法。」張旭鎧也期待,「BALABIBOP」未來不只能推廣至更多醫療教育單位,還可以連結到家庭,在治療課上親子共學,讓這套輔具達到有效的治療教育訓練。
文大勞動系研議停辦 學者指勞動議題在台邊緣化
校園
第1815期
文大勞動系研議停辦 學者指勞動議題在台邊緣化
2025-10-24
【記者黃律齊報導】中國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學系(以下簡稱勞動系),為全台最早投入勞動與人力資源研究的學術單位,亦是台灣勞工教育的重要搖籃。然而,近日卻傳出文大校方研擬將勞動系停辦,引發各界對於少子化下科系存廢的關注。 前勞動部長、現任教於文大勞動系的教授潘世偉日前於臉書透露,系上教授收到系所即將停辦的通知,並預計將現有老師分派至其他學院。潘世偉坦言,私立學校須考量經營問題,但在決策時若忽略專業思維,恐難以永續發展。對於廢系的傳聞,文大公共事務室主任唐淑珍回應:「文大勞動系持續努力轉型、並希望迎合社會趨勢與需求,這個方向至今未曾改變。」他表示,校方現階段傾向將勞動系整合社科院、法學院、理工學院等各院系資源,期盼能透過轉型,將原系精神延續、拓展。然而,目前校方與系所仍在研議,尚未做出最終決議。文大學生Sydney(化名)則認為,在少子化的趨勢下,部分系所面臨停辦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文大勞動系成立於1965年,現設有「人力資源」與「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勞動關係」三大學群。在「勞動關係」方面,除文大之外,目前僅有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與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投入育才。政大勞工所長丘則剛以教育結構的觀點分析,少子化讓大學面臨招生壓力,但並非文大勞動系危機的唯一原因。丘則剛認為,台灣社會看待勞動議題的方式與國外存在根本差異。歐、美大學課程通常兼顧理論與實務,並涉及勞資談判、公共政策與數據分析等領域。反觀台灣的勞動系所多隸屬社會科學院,且重點仍放在勞動法與社會政策研究。「勞、資、政等實務界,並不像英美將此領域視為一種專業。」政大勞工所教授、文大勞動系校友張其恆更指出,此現象恐影響到其他產業。他以捷安特產品出口美國受阻為例,其因被指控「強迫勞動」導致通關受阻,體現缺乏勞動專業知識可能造成的危機。 而對於人才短缺的問題,中正勞工系主任林淑慧警告,在現行體制下,每年投入產業的新血已經有限,若該學門持續萎縮,將削弱社會整體勞動效果。「我們社會應該改變對勞動關係的想像。」他強調,勞動相關科系看似冷門,勞動議題卻是無所不在,從勞工個人權益的保障,乃至於跨國企業的治理,皆需要勞動系所培養的專業人才,其價值是不可取代的,並進一步解釋,勞動相關科系的學生未來可能進入勞動部或相關局處服務、擔任企業人資,亦或是參與工會與勞工相關組織。林淑慧表示,這三類工作都需對相關法規極為熟悉,「勞動法令眾多,而且每個條文背後都有勞動的專業學理、精神在支撐。」因此,他主張勞動系所應保有主體性,並在原先的基礎之上,納入行政管理、法律等更多元的訓練作為轉型。 丘則剛認為,台灣社會整體將勞工議題視為社會運動或基層問題,而非可轉化為職涯技能的專業。「年輕世代對勞動議題關心,卻未必願意進入勞動學門。」他提到,勞動意識的欠缺與制度的局限,導致非就讀專門系所的學生,難以接觸到系統性的勞動教育。此外,媒體敘事時亦側重工會抗爭、職災事故等單獨事件,大眾因此對「勞動專業」的社會功能缺乏理解。他直言,文大停招的消息反映招生問題外,更是社會對於勞動議題的漠視。丘則剛更警示,廢除該系所可能進而影響高中端志願的選填與社會認知,讓更多學生誤以為勞動領域無前景,形成負向循環。
川普對校新條約遭反彈 德大生疑抹滅校園言論自由
國際
第1815期
川普對校新條約遭反彈 德大生疑抹滅校園言論自由
2025-10-23
【記者黃暐喬報導】近200位學生於13日聚集在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以下簡稱德大)塔樓,為反對川普(Donald Trump)政府本月稍早向該大學提出的《高等教育卓越條約》(Compact for Academic Excellence in Higher Education)。他們一起高喊「不要簽署(Do not sign)」,認為校方應當完全且公開地拒絕該協約。 此次抗議源於川普政府於1日向九所公立大學提出《高等教育卓越條約》,為了想要強化高等教育與未來勞動力,該協約承諾若校方簽署,即可獲得更多的聯邦經費和補助。條約內容包含解散批評保守觀點單位、限制國際學生上限、教師、行政人員在代表學校身分時,不得針對政治或社會事件發言。前奧斯汀民主學生協會副會長兼發言人阿爾希亞・帕帕里(Arshia Papari)指出,該協約以維護中立之名,試圖抹滅校園言論自由與多元性。「這些都明顯顯示出(川普政府)意圖強化對大學的政治掌控。」阿爾希亞補充道。 「公立大學屬於人民,而非政客的任意操弄!」阿爾希亞說道,當經費與服從取代學術價值,成為大學政策的標準,教育就不再只是探索的行為,而是淪為服從。阿爾希亞認為,學校有責任公開捍衛其學術使命,而不是等待政治風向平息。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學生柯志翰認為,條約中設定國際學生比例上限的規定,將縮減留學生進入頂尖學府的空間。目前德大校方在德大系統董事會主席凱文.埃爾特夫(Kevin Paul Eltife)公開表示,期待與川普政府展開合作後,其他同樣被要求簽訂協約的八間學校,陸續表明拒絕,然而德大也沒有發出其他任何言論。 奧斯汀民主學生協會在社群媒體高喊「德大必須團結;德大不能被買賣!」,現場學生也高舉標語並輪流發表演說,表達對學術自由與校園多元的關切。黑人學生聯盟(Black Student Alliance)政治行動主席派崔克・阿道–佩雷茲(Patrick Adão-Pérez)表示,當大家開始一起喊出同樣的口號時,現場就變得非常有力量。阿爾希亞則分享,那是一場意志堅定的抗議,大家都有一個共識——高等教育能否保持思想獨立。 活動結束隔天,聯邦法院在14日暫時禁止《德州校園保護法》(註)生效。派崔克指出,這是學生言論自由一次暫時的重大勝利,它阻止了某些更嚴苛的言論限制在德大生效,特別是在抗議活動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奧斯汀民主學生協會發文聲明:「我們將站出來奮戰,迫使校方與掌權者拒絕這份協約。」 註:《德州校園保護法》是限制德州的大學校園內在晚上10點至早上8點之間的言論活動,並禁止在學期末舉辦演講與使用擴音設備。藉由《德州校園保護法》的暫停生效,學生因而能合法的舉辦抗議活動。
【大學人】七歲旁聽南洋理工化學課程 母親為關穎恩覓學習路
國際
第1815期
【大學人】七歲旁聽南洋理工化學課程 母親為關穎恩覓學習路
焦點
2025-10-23
【記者顏貝恩報導】「大學對我而言是座巨型遊樂場,比起只待在家裡讀書,我更想要去外面探索更多事物!」年僅七歲的旁聽生關穎恩分享道,他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 (以下簡稱南大)化學課堂中的學習經驗。坐在滿是大學生的教室裡,他神情專注、積極提問,雖因年齡限制無法正式修課,卻依舊全心投入學習,毫不怯場。 擁有154超高智商的關穎恩,沒有走進校園的課桌,而是在母親鄭婕儀的引導下,開啟一條屬於自己的學習軌道。「我們(父母)發現穎恩的學習速度遠超同齡孩子,每次提問都充滿邏輯與深度。」鄭婕儀回應,以家庭式教育培養孩子,讓關穎恩擁有更多時間探索、玩耍,享受童年。他笑著形容兒子像一本行走的百科全書,總是對世界充滿好奇。在探索心的驅使下,關穎恩開始尋找能檢驗學習成果的方式,鄭婕儀說:「其實穎恩五歲時就說,他想參加國際中學普通教育證書的考試(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以下簡稱IGCSE)(註)。」雖然鄭婕儀因擔憂而延後了考試,但關穎恩在六歲時憑著積極的學習態度重新打動了媽媽,最終在IGCSE化學考試中榮獲A的佳績,成為新加坡史上最年輕的考生。 註:國際中學普通教育證書是由英國劍橋大學創立,針對14至16歲學生設計的國際教育認證,為銜接高等教育及申請大學的重要基礎。 鄭婕儀目前為南大研究生。與南大化學、化學工程與生物技術學院高級講師蘇莫德博士(Dr. Sumod Pullarkat)交流時,提及關穎恩的學習狀況,讓蘇莫德深受啟發,因而破格邀請這位小天才旁聽課程。一開始,許多大學生都以為關穎恩只是教授的小孩,直到他拿起筆認真做筆記、舉手提問,大家才驚覺七歲神童竟是自己的同班同學。南大生物學系學生葉丁萱說:「在課堂上,我注意到穎恩不會盲目記錄課堂所學的知識,而是在聽完教授分析後,從中思考並延伸出新疑問再做筆記,這是很值得大家欣賞的能力。」他坦言,當自己還在努力消化課堂內容時,關穎恩已經能解釋並提出觀點,簡直超乎想象。修習同堂課的南大學生韓欣穎分享:「我們(大學生們)對一個化學概念感到困惑時,穎恩恰好理解,他就自信地為我們講解原理,讓人十分驚訝。」葉丁萱說:「隨著穎恩的加入,原本嚴肅的課堂氛圍變得輕鬆起來,教授偶爾會跟他開玩笑,讓整個課堂中多了幾分笑聲與活力。」葉丁萱認為,這樣的學習模式成了大家投入上課的動力之一,也提醒著大學生,學習應從熱情出發,而非為了分數。 談及課堂期待,關穎恩說:「我希望未來可以學習更多化學、生物、醫學和有趣的數學課程!」對於未知的挑戰,關穎恩不感到害怕,反而更期待能親身參與更多實驗與討論,不斷精進自己的能力。不過,要讓這位七歲神童繼續前進,仍有現實的門檻。鄭婕儀坦言:「新加坡對穎恩提前入學的年齡限制較多,因此我們(父母)只能在國外尋找合適的學習機會。」他知道這條路並不容易,但也深信,只要孩子持續保持熱愛學習的心,世界就會為他打開更多可能。
耶大學生徒步跨州 以行動力堆疊人生經驗
國際
第1815期
耶大學生徒步跨州 以行動力堆疊人生經驗
2025-10-23
【記者劉倚瑄報導】15日,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以下簡稱耶大)學生自發性由校內中庭廣場(Cross Campus)「女性桌子」(Women’s Table)出發,徒步前往曼哈頓中央車站(Grand Central Station),展開為期四天,全長約77英里(約124公里)的「徒步耶魯至紐約」活動。此活動由耶大四名學生發起,吸引約40名耶魯學生響應。 為推廣「徒步耶魯至紐約」活動,四名主辦學生利用學校信箱,向全校同學寄送了步行至紐約(The Walk to New York)行程表和路線圖,並附上必備物品清單,給有興趣的學生參考。他們花費數週規劃路線與住宿,從確定每日行程到沿途補給點都親自勘查,還特別沿著鐵路安排路線,只為讓參與者能安全完成這趟跨州徒步旅程。一切準備就緒後,在清晨兩點的耶魯校園中,學生們背上行囊,踏上通往紐約的征途。沿途,許多民眾為他們加油,途經車輛也紛紛鳴笛致意,為旅程增添不少溫暖與鼓舞。參與學生布萊斯.福考夫(Bryce Falkoff)表示:「老實說,我真的沒想到會有這麼多人為我們加油,雖然一度有點不敢相信,但真的很開心。」談起旅程中的趣事,他提到自己在隊伍中結識了同樣熱愛音樂創作的學長,兩人還共同創作了民謠歌曲。每晚與同學們一同歌唱、遊戲的時光,成為這趟旅程中特別珍貴的回憶。 這趟旅程的開端是幾位主辦學生凌晨在宿舍交誼廳的閒聊。原先只是朋友間的小旅行,但在數天的詳細規劃後,他們認為此計畫應該邀請更多同學參與,使這段旅程更具意義。「原本只是個玩笑,沒想到真的能讓這麼多人一起出發。」耶大學生安娜.庫恩茨(Anna Koontz)說道,在沒有外部支援下,主辦方的細心程度和活動規劃的完整性也讓他感到十分驚訝。聽聞耶大學生步行至紐約的行動,就讀慕迪聖經學院(Moody Bible Institute)的留學生葛京翎表示,自己一向熱愛戶外挑戰,若是耶大的學生,也會想親身參與這趟旅程。葛京翎也認為,課外經驗比書本知識更能啟發人生,「與其只專注在成績,不如學著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意義。」他補充道。 旅程結束後,福考夫表示,這趟旅程對他而言是一段「一生僅此一次」的體驗,不僅能與親友分享,更將成為他一生珍藏的回憶。「這趟行動真的展現了耶魯學生的主動精神,四位主辦者完全是為了熱情而出發,沒有人要求,也沒有人被迫參加。」福考夫說。最後,福考夫說:「這次旅程對我最大的兩個啟發是自由意志與人有無限的潛能,只要下定決心,就能達成遠超想像的事。」
【大學人】游博安領頭推動公共參與 以行動改善指南路交通
校園
第1815期
【大學人】游博安領頭推動公共參與 以行動改善指南路交通
焦點
2025-10-23
【記者蔡得曦台北報導】綠燈亮起,學生們井然有序地步行於斑馬線上,看似平凡的景象卻是無數人長久以來的殷切期盼。「以往過馬路時總是心驚膽戰,如今總算能安全往返西側門。」國立政治大學東南亞語文學系學生黃鈺婷說道。曾經人車爭道的指南路二段,因一盞紅綠燈大幅改善,而推動這項改變的關鍵,是一群學生不願放棄的堅持。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學生游博安組成「指南路交通改善小組」,透過台北市參與式預算與全民參與街道改善平台,成功改善政大校園周邊的交通安全。成員來自不同學系,卻對指南路議題有著相同共識。就讀公共行政學系的簡研弘在組內負責公共政策研究與文案撰寫,廣告學系的曹敦閔則發揮傳播專長,負責行銷宣傳工作。曾是政治學系學生的蘇政東,現就讀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碩士班,憑藉交通專業成為組內的重要顧問。當說起游博安在小組中的角色,成員蘇政東道:「博安在團隊中像是一個統籌者,會運用優秀的執行能力去進行跨部門的溝通。」指南路交通改善小組因匯聚多元專業與獨特視角,令停滯多年的指南路議題出現創新突破。 而第一次提出台北市中正區參與式預算的經歷則令游博安意識到即使是學生身分,依舊可能促成環境改變。他想,或許在指南路議題上也能借鑑這次的經驗,運用一個屬於普通人的管道去提案並與政府交流。他強調,「我們都是使用這條指南路的人,應該要彼此溝通,而不是期望把事情拋開,找一個代理人(政治人物)來處理一切。」游博安認為每個公民都有投入公共參與的權利。 針對指南路交通改善,小組最終選擇以雙管並進的方式實踐。游博安表示,台北市參與式預算與全民參與街道改善平台皆是以投票形式來定奪方案的執行。他坦言,「我們那時候的壓力其實蠻大的,因為不知道票數可不可以衝到台北市第一名。」由於投票活動需要拓展能見度以取得大量的票數,於是小組便決定發起位於西側門的導護行動。小組聯合政大交通運輸研究社在西側門協助引導人車,而成員們身穿的背心則印有全民參與街道改善平台的QR Code,方便民眾藉由手機掃描了解相關資訊並協助投票。「導護行動是讓所有人看見我們的方式,而當你站出來行動時,就會有各式目光的投射。」他認為,比起僅在網路上發文論述,實際行動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更讓小組有所提升與突破。 游博安如今推動校園交通改善的行動,正是過往公共參與經驗延伸與實踐。他表示,高中時期的自己便已萌生對於公共參與的濃厚興趣,因此進入大學後便毅然加入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會。至於特別關注校園交通議題的原因,游博安則認為與他在學生會的經歷密切相關。他最初入會便特別關注校園環境的總務。游博安說:「我們都會認為空間可能是(人類)文化的最後一個階段,但我認為這也是最重要的階段。」他解釋人們往往會先注意到肉眼可視的空間變化,爾後才會意識到相較無形的制度與精神上轉變。在學生會初期,他便曾聽聞指南路議題存在多年,卻始終缺乏有效解方。「我有一個很清楚的認知,就是這個議題不可能單靠我一個人獨自完成。」因此他希望組建獨立團隊,能夠把專業的建議與方案整合凝聚,並呈現給外界。 指南路二段的紅綠燈最終在台北市參與式預算的支持下順利興設,並於10日正式啟用。啟用當週,游博安時常在紅綠燈周邊默默觀察燈號切換與行人的通行狀況,也會詢問友人對於紅綠燈的看法,他說:「因為人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人們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我們希望瞭解人們是否想要這個紅綠燈,他補充。指南路紅綠燈不只是一盞行人號誌,而是代表整個社群歷經多年後所取得的共識。游博安道:「紅綠燈象徵學生可以帶來改變,學校與社區之間也可以互相合作,讓整個社群共融在此、共生在此。」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