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2040迎運具全電化 電機車市占現僅一成
影音
第1817期
2040迎運具全電化 電機車市占現僅一成
2025-11-07
【記者江虹、方凱琪、陳筱雯採訪報導】為了改善空汙問題,全球吹起電動車風潮,台灣也訂下2040年機車全面電動化的目標。不過,根據交通部公路局的統計,電動機車的買氣其實逐年走下坡,以新掛牌數量來看,從2019年超過15萬輛的高峰,連年下滑,2024年已經跌破八萬輛,只佔整體市場的百分之十。嘉能事業有限公司銷售顧問高嘉隆說:「現在台灣整個目前的電動車一年可能是六、七萬台,那一百個客人裡面大概是五個、六個買電車。」 而民眾在考慮油車和電車時,兩大關鍵考量,仍是「車價」與「政府補助」。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日前發布的民調就顯示,在具體政策上,超過八成的民眾,希望環境部能恢復新購補助。此外,也有七成民眾支持,將購車支出列入個人綜合所得稅的特別扣除額。同時,高達八成的民眾贊成應該規範車廠提高電動機車的銷售比例。騎電動機車的民眾周鉦元表示,補助就是最直接的方式,價格變低及電費補助都是不錯的方法。 除了補助之外,相關單位在源頭管理上,也有法源依據可以制定規範。根據《氣候變遷因應法》,主管機關可以針對車廠銷售的車輛訂定「效能標準」,藉此強制業者加速發展電動運具。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說明,「效能標準就是車輛行駛一公里,它的排放量不能夠超過多少。」但是,氣候法實施兩年半以來,交通部始終沒有提出任何可行且有效的規定,他也指出,交通部作為一個運具電動化重要的主管機關,並沒有在機車這個議題上做一些更積極的政策討論。 運具電動化已經是國際趨勢,在推廣電動機車上,除了實質補助,也有立委建議從教育面著手,舉辦宣導體驗活動吸引民眾。此外,面對終極的減碳目標,妥善進行大眾運輸的規劃,多項並行才是最有效的轉型路徑。立法委員陳培瑜則表示,六都積極的在鋪設捷運和增加友善的公車、人行道路,都是希望透過改善用路的環境或交通運輸工具的方便性,達到減碳的目的。 運具電動化作爲2050淨零排放的關鍵一環,面對電動機車市場買氣趨緩的挑戰,政府如何推出有效對策,讓減碳不淪為口號,將是主管機關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
大眾運輸成隱喻 白書豪繪出都市疏離感受
藝文
第1801期
大眾運輸成隱喻 白書豪繪出都市疏離感受
2024-11-29
【記者姚孟汝台北報導】「現代人處在一個過曝的時代,似乎早已失去自己的私領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生白書豪舉辦個展《身無歸處》,透過油畫及裝置作品表達在現今擁擠的都市生活,人們逐漸失去隱私的現象。即日起於臺師大德群藝廊C廳展出。 談及創作理念,白書豪以大眾運輸內的空間隱喻現代人處境。他認為,在公車或捷運上,人們時常會有被他人視線觀察的感受,如同網路中被陌生他者瀏覽自己主頁的狀態。而白書豪從鄉村遷至都市的求學經歷也讓他產生「為何在擁擠的城市裡,人們卻更加疏離。」的疑惑。為此,他在作品〈有一種孤獨無法到站〉藉由空曠的車廂窗面卻反射出擁擠人群的視覺悖論,試圖創造儘管車廂內人滿為患,人們內心卻依舊孤獨的情境。 白書豪選擇運用大量的線條表達他所觀察到的社會現象,他認為線條的封閉性能表現身體被限制在秩序與他人眼光下的處境,然而若將人體的線條突破於身體輪廓,延展至車椅、扶把上,則能表達同乘一車的乘客們彼此短暫的共同搭車體驗。因此在創作手法上,白書豪利用油彩緩乾的特性,在顏料未乾之際縫補上其他顏色,讓線條不再只是封閉的輪廓。參展觀眾黃品潔認為,陌生人們共享相似的筆觸線條,並融合於一個移動空間,「既日常卻也有種失去個體感的意味。」 「當色彩過於豐富時,每個顏色都像在說話,反而削弱了整體的情緒張力。」白書豪說。他簡化作品〈下車前的狂歡〉中客運內部的色彩,以相近色鋪展整體氛圍,並透過對比色突顯畫面重點。畫面描繪深紫色的下車人群、紅藍交錯的座椅,呈現出乘客到站下車時聚集於車前,後方座位卻空無一人的矛盾與躁動感。白書豪特意去除畫面中的光線明暗,僅單純透過線條的疏密打造深度空間的效果。 位於現場的三個裝置藝術展品,以物質、再現、象徵為主旨,於展場內成三角分布,表達白書豪對藝術的看法,他說:「作品若偏重於任一面向,便可能削弱其藝術張力,甚至喪失與觀眾的連結。」首件作品〈純粹物質的繪畫〉表達創作不應只著重於媒材與技術的運用,而失去與社會的連結。第二件展品〈純粹再現的繪畫〉則透過讓觀眾拍攝展覽照片,循環播放至投螢幕上,表達創作不應只是單純的場景再現。最後白書豪則在作品〈純粹象徵的繪畫〉將多張海報拼貼成一幅巨大傳單,希望透過傳單僅著重於推廣產品的特性而失去讓觀看者解讀的空間,表達繪畫不能全然以一種方向定義,「作品若只能有單一種解釋,便會死去。」他補充道。 白書豪以線條筆觸的疏密變化,呈現人們從資訊爆炸的網際時代,乃至各式交通工具,彼此疏離卻不得不於狹窄空間共存的情境。黃品潔說:「白光的展覽空間讓人彷彿去到平時通勤路上的日常體驗,筆觸奔放,色彩富有活力的同時也讓人體會到規訓呆坐而五感交雜的通勤人們。」觀眾翁培芝表示展覽帶給他憂鬱的感受,「我認為畫家似乎想把冰冷的情境試圖用溫暖的手法畫出來。」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