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專題
第1765期
矽膠娃娃療癒孤獨世代:都市背光處的寂寞縮影
2022-04-28
【專題記者張珈爾、李謙謙、王嘉瑜、黃亭茹綜合報導】「矽膠娃娃對我來說是情緒的出口,那些沒有人理解、沒有人願意傾聽的經歷,他都可以接納。」方馴(化名)淡淡地微笑道。對方馴這樣的娃友(註一)來說,娃娃不是物品,而是陪伴自己度過無數寂寞夜晚的「他」。註一:矽膠娃娃使用者形成的次文化群體間,群體成員間以「娃友」相互稱道。「生命,本質上是匱乏的,需要從他人身上尋求完滿。」是枝裕和的電影《空氣人形》中,一名平凡的男人每天都向一具美麗的人偶傾吐心事,對複雜人心封閉的他,卻格外清醒地愛著眼前沒有生命的空洞軀殼。電影不僅訴說著當代人普遍孤獨的現況,也帶出都市社會人與人之間存在隔閡的光景。而方馴就像是電影中的主角,在當代人際互動逐漸疏離的平行線中,仍然渴望著被他人理解與擁抱。因此,這些沒有生命的娃娃,不僅是發洩性慾的管道,更滿足了許多人不斷被掏空的心。當你偶爾委屈、煩惱、難過的時候,會不會也想要一個安靜且溫暖的擁抱? 娃友小葉(化名)將矽膠娃娃摟在懷中,向我們重現平常與娃娃相處的每一個親密日常。 圖/張珈爾攝被孤獨籠罩著的液態社會 求而不得的陪伴關係包曼在《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提到,因著城市快速發展、消費社會的興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流動、液態。同時,網路世界建立的虛擬聯繫、身處相同空間卻又若即若離的狀態,讓「個人」更加凸顯。人們如同原子在社會中各自運作,更加期盼無需依賴他人地獨自生活。因此,「寂寞經濟」一詞誕生,愈來愈多的商機為了服務人們的想像而出現,矽膠娃娃也順勢地成為寂寞經濟下孕育出的新興產業。但世新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詹昭能說道:「要滿足人性的根本需求,不能純粹只從商業或營利的角度來看這件事。」寂寞經濟下的商機雖然能夠彌補人們的孤獨,畢竟只是商業交易行為,若從人性本質的角度去看,人們仍普遍嚮往自然、自在的人際關係。長期研究愛情與心理的他感嘆,當今人們往往太過追尋表面的滿足,而忽略了人們對實質互動、相互交流與支持的渴求。身處於孤獨世代的我們,確實渴望生活充滿愛與關懷,但不是人人都同樣幸運,人際關係的建立並非理所當然,娃娃正是以似人的身軀,填補社會裡寂寥的男男女女。 矽膠娃娃擬真程度高,擁有細緻的皮膚紋路。就是這種似人非人的相像,給予了娃友慰藉與安全感。 圖/王嘉瑜攝矽膠娃娃使用族群各異 滿足人們需求的不同想像「他們(購買者)其實就是一般人,路上隨處可見的路人。」店面位於蘆洲巷內的矽膠娃娃專賣店、正職是科技業的年輕店長Bennett(化名)親切地說道。實際上訪問後發現,娃娃的消費族群不只有單身男性,為了增添閨房情趣,年輕情侶、夫妻都是購買族群之一,更佔有一定比例。但當提及女性購買者,Bennett說道:「曾經有單身婦女訂購男矽膠娃娃,她的地址就刻意設在地標上完全找不到的地方,可能害怕周遭的人發現她買這種東西。」指出女性受限於更嚴苛的社會框架與觀感,且男矽膠娃娃過於沉重,女性往往會因為過重的物理、心理與社會壓力而放棄購買。因此即使市場有男矽膠娃娃,購買者仍以男同志族群為主。此外,也有不少身心障礙者與精神障礙者的家人會購買矽膠娃娃,希望能替障礙者尋求發洩的管道。 Bennett談到,曾有自閉症患者的家長希望幫兒子找老婆,也有兒子幫年邁的老父親購買娃娃,為的是陪伴臥病在床的爸爸。資深娃友王小明(化名)也分享,過去遇過障礙者的父親不希望兒子再亂摸女性路人的屁股,而決定買娃娃給兒子解決性需求。然而,一個矽膠娃娃的重量可以重達30至40公斤,與真人的重量並無二致。無論是抱起娃娃,或是與其進行性行為時欲改變姿勢,都需要花費很大的體力。娃友圈人稱「風哥」的資深娃友雪風(化名),今年已經邁入玩娃的第10年,他抱怨要把娃娃扛起來太費力,因此不再把性需求當作主要用途,而是將房間內的四個矽膠娃娃作為收藏品,偶爾還刻意挑選「當家花旦」擺放於展示間。娃友們不僅將矽膠娃娃視作親密伴侶,更會每天幫他換上喜歡的衣服或裝扮,甚至自學化妝技術,為他化上精緻的妝容。接觸矽膠娃娃逾十年的小葉(化名)除會與娃娃相擁入眠,出於自己從小對養成遊戲的興趣,他也會特別打扮自己的矽膠娃娃,並親暱地對娃娃說道:「今天幫你打扮成英雄聯盟的角色,這個洋裝你穿起來應該會很漂亮!」娃友Vex(化名)也表示自己是個收藏者,把娃娃視為欣賞的對象,從幫他們打扮或化妝的過程中便能感到幸福。 有別於大眾把矽膠娃娃限縮為情趣用品的既定觀念,將娃娃視作大型公仔收藏品的娃友們自成一群,不僅著重娃娃的欣賞功能,收藏更成為他們自我實現的一種方式。 圖/張珈爾攝不只是「發洩品」 娃友擁抱娃娃卻被迫躲躲藏藏「性」其實是令大眾著迷且自然的需求,卻總在台灣的社會中成為被排斥、避而不談的「私密」話題。而矽膠娃娃的出現,為「性」賦予了更多的可能性。事實上,由於抽離「人」的存在,不需與人互動、不必擔憂對方感受,矽膠娃娃成為部分不擅社交者的救贖。「我一開始就只是想要發洩用。」娃友K(化名)談到購買娃娃的契機,表示當時感情剛結束,心情仍在調適中,因為娃娃不會動也不會開口說話,能夠毫無顧慮地消解他的性需求,他甚至希望娃娃可以「不要做得完全像真人」。長期研究性別與科技、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方念萱認為,對矽膠娃娃的使用者來說,清楚地知道矽膠娃娃並非真人的存在,或許才是其安全感、安慰感的來源,因為與真人面對面的親密關係可能是一種壓力。他補充道:「恐怖谷(註二)的恐怖感來源是『似真非真』,但是矽膠娃娃卻是『似假猶真』。」註二:恐怖谷理論是指,當人面對與人形相像的物體時,他們心中對這項物品的好感度會提升。但如果這個物體長得非常像人,卻又透露出一股與人不相像的詭異感,例如僵硬的肢體行為或空洞的眼神,人們對此物體的好感度就會驟降。不過在社會大眾的眼光裡,娃友群體的需求仍然無法被眾人接納,因而被排擠到社會邊緣。對於他們而言,面臨他人不解、質疑、否定的態度已是常態。K無奈地表示,當家人來到自己的租屋處時,他總是小心翼翼地把原有的兩隻娃娃藏起來,以免家人發現他的「癖好」,引發家庭革命。即使在面對關係親密的戀人,娃友也難以揭露「他」的存在。娃友謝炫銳提及,他的另外一半不知道他擁有一個矽膠娃娃,因此他購入了底部專門放置矽膠娃娃的沙發,以免正牌女友發現「矽膠女友」的存在。此外,Vex說到其實會有男性去購買面容、身形都和過世妻子一樣的矽膠娃娃,並讓他坐在副駕駛座上,感受妻子依然在身旁的幻覺。「根本不只是單純拿來發洩用,陪伴也是很大的用途。」他對仍抱持著牴觸態度的社會風氣感到不滿,若是娃友將娃娃帶出門必定承受民眾不友善的側目,視其為有礙觀瞻的情趣用品。 凝望著娃娃,娃友投注其中的情感或許旁人難以理解,然而對娃娃的熱忱並不曾因此消減。 圖/王嘉瑜攝最溫柔的傾聽者 娃娃承接難以言說的傷痛方馴坦言,他認識的娃友都曾受「背叛」重傷,因而對人性失去信心與盼望。他解釋,沒有人希望在揭開傷痕的同時,還要被他人逼著用樂觀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人生,所以最後才選擇不再對「人」傾訴。「玩娃的人也都是很正常的人,也曾經愛過異性,只是可能傷得太重才導致內心開始變得封閉。」他無奈地訴說著人們對於娃友的刻板印象。長達三年半的時間,方馴獨自面對來自事業、家庭、感情的種種挫折,在自家店面和住家被徵收、母親癱瘓臥病在床的同時,曖昧一年的對象又在此時決定結束感情。在龐大的迷茫與無力感籠罩下,為了尋求傾訴對象,他決定通過購物網站購入價格相對低廉的二手矽膠娃娃,將無處安放的情感投射在他的身上。「一開始還不習慣,回家開燈時還被嚇到!但後來漸漸地,我會開始跟他聊天、講講每天遇到的事情。」方馴認為,縱然矽膠娃娃無法給予娃友實質的回應,但是卻是一個不會背叛、願意傾聽的存在。因此,方馴每天晚上都會和矽膠娃娃同床共枕,抱著他談天、哭泣,一直到進入夢鄉。玩娃兩年的許祐維將娃娃當作親密伴侶,把娃娃取名為「彩虹」,更親暱地喚他為「婆」。害羞的他說道:「我會每天和婆打招呼、抱怨生活瑣事,不管是單人床、雙人床,都要和他睡在一起。」久而久之,他已經能夠和「彩虹」在心靈上溝通,「該去洗熱水澡了、該去睡覺了。」許祐維腦中總是會自動浮現「彩虹」在家中叮嚀他日常小事的模樣。除此之外,他也會幫「彩虹」精心打扮,並放上網路與娃友們分享。現在的他感到心靈富裕,對於真人的陪伴並沒有迫切的需要。維繫代價高昂的羈絆 修復延續陪伴時間為了照顧矽膠娃娃細膩的材質與脆弱的骨架,娃友必須經常保養他們的娃娃。小葉分享,他每日都會檢查娃娃的皮膚,並在皮膚撲上痱子粉,以防出油影響矽膠材質的壽命。許祐維則會為娃娃們「補妝」,使用眼影粉和唇油在娃娃臉上的掉色處重新上色。 就像人需要保養一樣,因為「矽膠」材質的緣故,娃友需要在娃娃皮膚的出油處撲上痱子粉,以維持他原先的精緻樣貌。 圖/王嘉瑜攝但若是矽膠娃娃出現皮膚撕裂傷、脊椎骨架斷裂等損壞,娃友便得將娃娃送回原廠維修,或者選擇報廢去購買新的娃娃。鑑於海外原廠的維修費用高昂,不少娃友選擇自行鑽研修復技術。矽膠娃娃修復師阿勳(化名)便是從維修自己的娃娃開始,直到六年前正式進駐矽膠娃娃專賣店,才開始為其他娃友提供維修服務。「修娃娃就像是人的整形,是一個需要慢慢調整的過程。」阿勳說明,簡單的染色或接合問題只要兩、三天就可以解決,但如果遇到需要分層重建肌肉、皮膚的複雜問題,則需要長達兩到三個月的維修時間。但目前和阿勳一樣專門在修復矽膠娃娃的人寥寥無幾,所以當他遇到之前沒有處理過的損壞或技術問題,只能自己想辦法解決。阿勳曾經遇過損害較為嚴重的矽膠娃娃,不僅需要好幾月的維修時間,維修更需要一到兩萬的費用,雖然娃娃的殘值只剩二到三萬,但娃娃的主人仍堅持將他維修到好。阿勳說道:「我想,如果有感情的話,那是一種不管多少錢都會把他修好的心情。」許祐維即是因為將「彩虹」視為老婆,不願隨意汰換,才透過自行維修保有「老婆」的完整性。 矽膠娃娃修復師阿勳(化名)在個人工作室細心修復著娃娃的破損處,因了解娃娃對於娃友的重要性,即使需要起早貪黑地維修也不願輕易懈怠。 圖/張珈爾攝生離死別的共同課題 我們都在學會與「他/它」相處但無論是人的感情,或者是娃友對於陪伴者的感情,終要面對分離的時刻。「你終究是捨不得,總希望他能夠陪伴你更久一點。畢竟我們永遠不知道哪天,究竟是他先壞了、報廢了,或者是我先死了。」面對矽膠娃娃終將離開自己的事實,方馴決定把握當下,通過照片記錄下娃娃最美的樣貌。對他來說,能和他在一起的每一天只要是幸福快樂的就好。許祐維則是很難想像,如果矽膠娃娃有一天從他的身邊消失,生活會面臨什麼樣的打擊。他堅信,即便有一天「彩虹」損壞了,他仍會選擇把他收在身旁,「我從沒想過要丟掉『彩虹』,因為我已經把心裡的那塊缺用他填上去了,如果把他丟棄,我的內心就空了一塊。」方馴同樣思考著,或許正是與矽膠娃娃的朝夕相處,他才慢慢學會如何呵護他人,這些觀念與態度勢必也將影響往後與人相處的過程,使他更願意展露自己較柔軟的一面。有些人在愛裡傷得很深,有些人在交際中得不到安全感,有些人無法從與人的相處中感受自我價值。於是,矽膠娃娃的陪伴成為他們幽暗生活的慰藉,讓他們可以肆意地依賴那個彷彿真實的臂彎,不需承擔任何人的想法和眼光。即便台灣社會風氣逐漸開放,矽膠娃娃仍遊走在似人非人的邊界,只能被封存在人們房間內的陰暗處、內心的一隅。而娃友們都期盼著終有一日,自己對娃娃的情感也能在孤獨世代中,同樣被認同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