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留學生居留門檻提高惹議 美國大學憂國際生減潮 
國際
第1818期
留學生居留門檻提高惹議 美國大學憂國際生減潮 
2025-11-14
【記者顏貝恩報導】據《州際線》(Stateline)報導,美國公立大學於5日表示,校園依靠國際學生繳納全額學費,是學校的重要收入來源。當國際生人數減少,將直接影響校園中的財務結構,也進一步改變國際學生在勞動市場的發展機會。 國際學生只需持有F簽證(身份有效期間)(duration of status),便能長期甚至無限期居留。川普( Donald Trump)政府認為,部分學生濫用這項寬鬆措施,成為所謂的「永久學生」。於是,在8月27日宣佈新規定,限制國際學生與交換訪客的簽證效期,將以學生就讀課程為限,最長不得超過四年。「政策的出發點,或許是優先保障我們本國學生的就業機會,但它卻忽視了國際學生在美國教育、研究及經濟發展中所帶來的貢獻。」就讀於美國喬治亞洲立大學(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GSU)(以下簡稱喬大)酒店管理學系學生黃敏儀說道。他認為,提高國際學生簽證門檻,並不能解決失業問題的根本原因,反而只會削弱跨國職場的多樣性與創新能力。「現任政府的『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政策下,美國更加專注於本國人民的利益,對國際事務的重視也逐漸減少。」國立政治大學美籍留學生小李(化名)補充道。 現任職於美國擔保貸款憑證(Collateralized Loan Obligations, CLO)領域的鄧琬儀則觀察到,許多留學生期盼能在美國發展專業,因此往往比本地生投入更多努力,現在卻遭簽證制度限制,而無法獲得同等的就業機會,令人惋惜。「我目前看到一些持有J簽證(註)的印度學生,因害怕暑假回家過後無法重新入境,而取消機票,選擇留在美國度過暑假。」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頓分校(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IUB)學生何沛宸分享道。就讀於斯蒂爾健康科學大學生(A.T.Still University, ATSU)張宜婷說:「政策的不確定性,容易使國際學生感到孤立或缺乏安全感。」國際學生的去留,往往取決於留學國家的簽證與工作規定。喬大公共衛生學系的日本留學生小竹(化名)表示,他得知美國簽證對國際學生帶來的種種限制後,也開始重新思考未來的規劃方向。 註:J簽證是美國給參加教育、文化或學術交流活動的人員使用的簽證,像是交換學生或訪問學者。 「現任政治領導者提供的政策方向,簽證變動或許只是暫時的,我相信隨著時間推移會有更多進步、開放的政策出現。」在台美籍辯論老師穆克吉(Rishi Mukherjee)說道。針對未來全球化教育與跨文化交流的發展,小李說:「希望在未來的社會裡,大家不分你我的出身背景,擁有平等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見書店攜大學生致敬臺灣文學 辦市集傳實體書魅力
生活
第1818期
見書店攜大學生致敬臺灣文學 辦市集傳實體書魅力
2025-11-14
【記者黃暐喬基隆報導】2025書洞市集無名祭,由獨立書局「見書店」至9日在基隆信二防空洞至主普壇廣場盛大展開,盼透過市集、講座、工作坊與藝文表演,領民眾感受實體書的魅力,並推廣基隆成為全民閱讀的城市。 「實體書店存在的意義不僅是販售與展示書籍。」見書店長楊雅萍說道。他希望能透過本次市集,讓停滯於實體書店的書能流動至開放場域,吸引原本不是讀者的人駐足停留。市集選在能同時看見山與海、充滿歷史記憶的信二防空洞舉行,「我們想結合基隆多元的城市面貌,打造屬於城市的閱讀氛圍。」楊雅萍補充道,並顛覆民眾對獨立書店只有文史哲書籍的印象,藉此激起人們對閱讀的興趣。現場共設有60個攤位,邀請獨立書店、出版社、文創品牌與NGO共同參與,更舉辦十餘場作者分享和藝文講座。 無名祭的「無名」取自《道德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象徵對天地自然的敬意,更致敬基隆的山海和人們生存的大地。楊雅萍表示,自己最想致敬的是投入多年心力創作長篇小說的台灣作家們,感謝他們以長時間的耕耘讓文學持續被看見。見書店也邀請藝術家林繼勝,以速寫記錄基隆的城市風貌,並將作品展出於防空洞展區。「大家對防空洞的印象多半是黑暗陰冷的,但放入基隆的街景與畫作後,空間多了一份藝術的溫度,也注入了柔和的力量。」藝術家林繼勝說道。透過書店、藝術家與創作者的共同參與,閱讀與藝術在城市中自然交會,讓書洞市集成為連結在地文化與生活風景的一部分。 此外,見書店更與明志科技大學數位行銷設計學系合作,透過產學計畫推廣品牌,協助學生進行品牌行銷與實務規劃。明志科大數位行銷設計學系學生志工鄭登獻表示,參與這次書洞市集,除了能熟悉品牌的運作和掌握其核心需求外,也能更加瞭解業界活動規模的繁複,「看到這次活動的流程表時非常驚訝,因為首次進入業界觀摩,實際接觸後才發現細節繁多。」鄭登獻補充道。對他而言,參加這些藝文活動、講座,也讓他對不同領域的知識儲備量有所提升。 「我們希望來書洞市集的人,都能帶走一本書。」楊雅萍說。他表示,隨著網路書店價格低廉、實體書銷量下滑,能親眼看到讀者對商家挑選或出版的書產生興趣,是件極其重要的事,他也盼透過此市集,讓閱讀的魅力被更多人看見。活動吸引許多民眾駐足,也成為支持獨立書店的力量。民眾曾力文說道:「這次市集能看到很多不同的創作者,讓我認識了更多自己喜歡的書和作者。」
假文憑衝擊高教形象 新加坡名校誠信面挑戰 
國際
第1818期
假文憑衝擊高教形象 新加坡名校誠信面挑戰 
2025-11-14
【記者顏貝恩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以下簡稱國大)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以下簡稱南大)於3日通報,有中國不法分子在社交媒體平台小紅書上,冒用兩校名義與標誌,聲稱可協助錄取,提供「快速申請通道」或「保證直錄研究所課程」,並向申請者收取高額費用,引發社會關注。 國大與南大常年在國際高等教育領域享有盛譽,吸引大批海外學生申請,但也因競爭激烈與留學市場龐大,成為中介詐騙鎖定的對象。新加坡管理學院(Singapor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SIM)(以下簡稱新管院)企業管理系學生馨(化名)表示:「過去比較容易發生這樣的事情,因為當時網際網路尚未普及,許多資料難以查證或對比。」如今,學生多依賴網路與中介管道蒐集資訊,雖然取得方式更為便捷,卻也提高不實訊息誤導的風險。新管院會計與金融理學士中國留學生漂漂(化名)指出:「國際學生相對容易成為中介的目標,因為申請流程、語言及文件準備相當複雜,他們利用學生對流程不熟悉的情況,以『提供協助』作為切入點,甚至藉此騙取學生錢財。」在網路普及的時代,科技成為一把雙刃劍,馨補充:「透過官方網站查證確實能幫助我們辨別真偽,但也難免有有心人士利用網路製造假網站或假資料。」 隨著偽造學歷事件持續引發討論,學生對校方制度與入學流程的信任也受到考驗。國大中文系學生潘達(化名)說:「這起事件讓我開始懷疑入學制度是否出現疏漏,影響學校名譽,甚至波及在校生形象。」若學歷偽造問題持續發生,不僅會削弱外界對學校的信任,也可能讓學生在申請或交流時面臨更多質疑。馨進一步說明:「民眾需要了解造假文憑的後果與嚴重性,不能讓有心人有機可乘。」 面對事件引發的信任危機,學生們普遍期盼校方能重建教育公信力,漂漂說:「若校方能提供多語言版本的入學指南,協助各國學生掌握正確資訊,將有助降低誤信中介的風險。」就讀國大數據科學與分析的留學生鍾佳成說:「持續檢視文件審查流程,完善基礎審核工作,能有效降低誤用或造假的可能。」國大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系新加坡學生小虎(化名)補充,校方在錄取階段需與各地學校及政府單位保持密切合作,以確保學歷與成績真實無誤,杜絕造假事件再度發生。
新北街頭凝永續精神 青年以創意推在地文化
生活
第1817期
新北街頭凝永續精神 青年以創意推在地文化
2025-11-07
【記者劉倚瑄報導】由新北市青年文化大使與新北市政府攜手策畫的「Young Young都來街頭玩」市集與踩街活動,以年輕世代創意為主軸,結合文化永續議題與世界生態日,1日於板橋府中後站廣場登場。 本次市集以文化推廣、國際交流與環境永續三大主題為主軸,並邀集由青年所組成的新北文化大使共同主辦策劃。自籌備初期,青年們便走訪新北各地的文化場館,深入了解地方特色與歷史脈絡,他們融合自身創意與博物館合作,設計互動性遊戲,從市集招商、踩街吉祥物製作、闖關活動設計到各地文化解說,皆由青年們共同合作完成。「我們希望大使們能對新北市文化產生興趣,經過培訓後,將在地文化介紹給更多民眾。」新北市文化局科長吳柏勳說道。 市集共規劃五大主題區,由文化大使與地方高職合作策劃。其中,「黃金山域」展區由新北市立瑞芳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設計,透過彈珠台遊戲帶領民眾認識九份、金瓜石的礦業歷史與礦工日常,並結合金工與木雕創作體驗,呈現瑞芳當地文化。以鶯歌陶瓷為題的「紅色陶寶」則展出由水庫淤泥創作的藝術作品。策展人兼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學生李佩珈說:「水庫淤泥是復育珊瑚的良好材料,我們將它製作成各式公仔,推廣鶯歌陶瓷技藝。」並盼望喚起民眾對生態保育的重視。「都會探索」展區則聚焦板橋在地文化,介紹林家花園的特色建築與生態。「我們將林家花園的漏窗設計成明信片,讓民眾可以在背面塗鴉,帶回具紀念意義的作品。」文化大使兼國立臺灣大學生沈宇論說道。 除地方展區,現場也設有世界生態永續與國際市集,邀請相關攤位進駐,展現異國風情與環保理念。來自菲律賓的新住民攤商蘇榮世說:「我認為最快了解一個國家的方式,就是從飲食與傳統服飾開始。」他希望藉由此市集,讓更多民眾認識菲律賓文化。此外,現場也設有荷蘭、西班牙、印尼以及越南的美食攤位,打造多國文化的交流環境。攤商「Lisa的水耕花園」則利用大樹落下的種子培育成可放置於桌上擺飾的水耕植物,象徵生態永續意涵。攤商Lisa(化名)說:「我們在水耕植物的容器設計上,選用回收的玻璃瓶與塑膠量杯,希望以實際行動落實環境永續,也讓消費者更關注環保的重要。」 活動的圓滿落幕,背後凝聚著青年們無數次的磨合與付出。「大使幾乎都是大學或高中的學生,我們努力在課業和籌備之間找到平衡,只希望能讓大家有全新的文化體驗。」銘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學生張瑞庭說道。吳柏勳則表示,此次市集能順利舉行,背後少不了文化大使的努力與投入,「希望他們能從這次的活動中學習策展,深化對地方文化的了解,並發揮創意與行動力,讓活動更具活力與多元性。」他說道。
學費新政策掀示威潮 葡萄牙學生上街護受教權
國際
第1817期
學費新政策掀示威潮 葡萄牙學生上街護受教權
2025-11-07
【記者劉倚瑄報導】「學費要取消,不是增加!」、「獎學金要強化,學費要消除!」學生們高喊口號,表達對政策的不滿與訴求。於10月28日葡萄牙共和國議會對國家預算案最終表決當日,數百名大學生聚集在里斯本(Lisboa)羅西烏廣場(Rossio),抗議政府決定自2026年起將解除高等教育學費凍漲上限,並取消碩士學費天花板。 抗議由反學費運動組織「沒有人被落下」(Ninguém fica para trás)發起,並以全國各大專院校學生會號召學生參與。儘管當天下著大雨,學生仍冒雨前進,在里斯本街頭齊聲呼喊口號。「我們的核心訴求,除了廢除學費,更希望建立一個具尊嚴、民主且免費的高等教育制度,讓每個人都能在平等的環境中獲得受教的權利。」來自里斯本大學(Universidade de Lisboa)的抗議學生恩里克.勞倫索(Henrique Lourenço)說道,學生在住宿、交通及生活開銷上已承受龐大壓力,在未來還需要為公立教育支付更高額的費用,對經濟條件有限的學生而言極為不公平。「學生應該能平等追求學業與人生目標,不應被經濟或社會階級所限制。」他補充道。 葡萄牙政府於9月3日公布《2026年國家預算草案》,提出自2026年起將解除高等教育學費上限。該公告一出,引發學生群體強烈反彈。目前葡萄牙大學年度學費上限為697歐元(約新台幣2萬4775元),新預算案則將上限調漲至710歐元(約新台幣2萬5237元)。根據《葡萄牙憲法》第74條第3項第e款明定,國家應「逐步實現各教育階段的免費化」,學生團體因此批評政府背離原有承諾。「今年高等教育入學人數創新低,許多同學因無力負擔學費與生活費被迫放棄升學,此次調漲無疑是雪上加霜。」就讀波爾圖高等工程學院(Instituto Superior de Engenharia do Porto)的阿豐索.索薩(Afonso Sousa)說道。在學費調漲的同時,獎學金及補助也逐步減少。提供研究獎助的國家科學與技術基金會(FCT, Fundação para a Ciência e Tecnologia)更於7月遭政府裁撤。就讀阿爾梅達・賈雷特中學(Escola Secundária Almeida Garrett)的大衛(David)表示,他與身邊的同學都擔心未來獎學金制度將被削弱,其他研究相關計畫也恐怕會面臨資金不足的問題。「我對做研究充滿熱情,但很難想像在這樣的環境下繼續走這條路。」大衛說道。 「我認為高等教育正變得越來越菁英化。當入學的關鍵取決於金錢,而不是學生的能力與努力,那這就叫做菁英化。」索薩說道。對許多學生而言,這場抗議不僅是反對學費調漲,更是一場關於教育平等與社會階級的辯論。勞倫索認為,公民為了提升學歷、改善生活條件要付出如此巨額的金錢實在不公平。在里斯本大學攻讀碩士的安娜(Anna)說:「在學費調漲前,階級分化已經十分明顯,許多人之所以不上大學,單純因為經濟條件不允許,此政策只會讓分化更嚴重。」 儘管學生抗議聲浪不斷,葡萄牙共和國議會仍於同日通過《2026年國家預算案》。「我們會持續奮鬥,繼續舉行示威、集會,張貼海報與布條,直到政府正視學生的聲音。」勞倫索說道。索薩也表示,學生應團結起來,在面對不公政策時挺身而出,讓執政者真正以人民權利為核心治理國家。
政大創國首辦萬聖節派對 實境遊戲促跨國學生交流
生活
第1817期
政大創國首辦萬聖節派對 實境遊戲促跨國學生交流
2025-11-07
【記者李若水台北報導】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Innovation,以下簡稱ICI)House團隊與ICI辦公室於10月31日首度聯合舉辦「ICI萬聖節派對2025」,以恐怖推理實境遊戲「A Taste of Home」為主軸,結合萬聖節變裝、零食派對與分隊競賽等遊戲,期盼拉近本國與外籍生間的距離。 為改善各國學生間交流不足的問題,創新國際學院(以下簡稱創國)學生林沛宇於今年創立ICI House團隊,希望藉此凝聚院內的向心力。「以往創國本籍生和外籍生隔閡非常嚴重,所以今年我們開始實驗House(家族/分院)制度。」林沛宇說道,靈感源自於《哈利波特》的分院概念,將同系學生分為不同家族互相競爭。創國院秘書古芳盈則補充說明,House不是硬性規定的制度,團隊希望以較輕鬆的方式,如每週舉辦麻將、PS4遊戲等活動,讓學生能夠找到彼此間的共鳴。 實境推理遊戲「A Taste of Home」由林沛宇與組員們共同設計劇情架構,玩家們化身主角Atsu,因多年前的一場車禍昏迷失憶,在甦醒後重返童年居住的大樓,調查昔日好友Aki一家離奇遇害的事件。隨著遊戲推進,玩家們將逐步揭露故事真相,理解主角對家庭的渴望與角色之間錯綜複雜的情感糾葛。最終玩家將驚覺自己所扮演的Atsu,正是這起悲劇的兇手,為了與Aki母女共同組成「理想家庭」,先後親手殺害Aki一家。而Atsu的父親因無法接受現實,選擇和女兒一同自盡,呼應開場的車禍與失憶設定,帶來意想不到的震撼結局。 為營造身臨其境的推理體驗,House團隊將國際大樓教室改造成案發現場,以報紙、錄影帶與驗屍報告營造逼真氛圍,團隊成員則化身為NPC,引導玩家進入劇情。為解開遊戲謎團,各家族需進入案件現場,推理情境式故事,從樓層線索、人物互動到錯亂記憶中拼湊出完整真相。談及擔任NPC的感受,創國學生Haru(化名)說:「那一刻我幾乎以為自己真的變成了受害者Aki,用尖叫嚇到玩家時,還能觀察不同家族的反應與合作模式,過程很有趣。」創國學生陳致宇則分享遊戲過程中,組員們在白板上畫出故事人物關係與推理線索,不同國家的學生以英文交流,專注投入於推理討論。 「我們的目標不是讓大家都成為好朋友,而是希望每位學生都能順利交流,不再覺得與人互動是麻煩的事。」林沛宇說道。除了推理解謎,團隊也特別設計「Just Dance」及比手畫腳等遊戲。學生們依照指令,做出螢幕上的舞蹈動作,現場歡聲笑語連連。來自印尼的創國學生學生MJ(化名)說:「我最享受Just Dance和比手畫腳遊戲,大家都很有競爭力,也讓我認識了一些其他國家的新朋友。」創國國際學生Olivia則說:「House制度讓各國學生更容易互動,不會只和自己熟悉的朋友待在一起。」
旁遮普學生捍衛憲法權利 校方同意撤反抗議宣誓書
國際
第1817期
旁遮普學生捍衛憲法權利 校方同意撤反抗議宣誓書
2025-11-07
【記者李若水報導】印度旁遮普大學(Panjab University, Chandigarh)多位學生領袖與團體於10月30日起在校長室前發起靜坐抗議與無限期罷課,反對校方於6月推出的「反抗議宣誓書(Anti-Protest Affidavit)」,嚴格規範學生抗議形式。學生代表要求學校撤銷該宣誓書政策,並透過社群媒體召集學生抗議,向旁遮普與哈里亞納邦高等法院(Punjab and Haryana High Court)提起訴願,要求重新審核宣誓書的內容。 抗議期間,學生們在校長室外絕食靜坐,並在噴水池旁懸掛布條與標語,訴求撤回宣誓書、捍衛言論與集會自由。旁遮普大學學生安莫爾.帕塔普.辛格(Anmol Partap Singh)說:「反抗議宣誓書將摧毀學生運動與行動主義,抗議的主要訴求是完全撤回這份宣誓書,不接受任何妥協。」旁遮普大學生哈爾西姆蘭普里特.辛格.巴德沙(Harsimranpreet Singh Badesha)表示,學生們感受到被迫簽署的壓力,因為一旦校內出現任何不公或不當行為,他們將無法透過抗議表達訴求。印度媒體《昌迪加爾之聲》(The Chandigarh Voice)指出,校方的政策嚴重限制了學生運動,將導致學生未來無法自由發聲。 反抗議宣誓書為旁遮普大學新生入學時必須簽署的文件,規定任何抗議活動均需事先獲得校方批准,並嚴格限制形式、音量與地點;違者恐被取消入學、禁止入校或喪失參選權。巴德沙表示,宣誓書剝奪了學生的憲法權利,包括第19條保障的言論自由與集會自由,以及第21條保障的抗議權。「許多新入學的學生被迫簽署這份文件,一旦校內發生不公或錯誤的事情,他們將無法表達異議或抗議。」巴德沙補充道。旁遮普大學提交給高等法院的答辯狀則說明,此宣誓書為保護校園免受騷亂而採取的合法預防措施,並稱學生之訴願「完全是誤解和無理取鬧」,要求法院駁回。 歷經六天的連續抗議後,抗議學生於11月4日封鎖行政大樓,校方與學生最終達成共識,同意撤回「反抗議宣誓書」政策。抗議行動代表之一的旁遮普大學學生會副主席阿奇特・加格(Archit Garg)表示,抗議其實是一種表達的方式,也是捍衛權利的手段。「這次行動改變了許多人的想法,讓大家明白,我們可以用和平的方式讓聲音被聽見。」加格說道。
輔大校園偷拍待根治 學生會喊話校方正視隱私漏洞
校園
第1817期
輔大校園偷拍待根治 學生會喊話校方正視隱私漏洞
焦點
2025-11-07
【記者陳少凡報導】輔仁大學於10月23日傳出校內女廁偷拍,受害女學生事後將經過匿名貼上網路,引發校內外熱烈討論與關注。近年輔大屢傳校園隱私遭侵犯的案件,也讓此事件成為導火線,重新關注校園安全漏洞與隱私保障議題,也引發對性別教育與制度落實的討論。 10月25日,輔大學生會發表聲明,嚴厲譴責偷拍行為,並呼籲校方檢討校園安全防護機制,希望藉此契機重新正視長期存在的偷拍與隱私問題。聲明指出,事件不僅嚴重侵犯個人隱私,也凸顯校園防護系統與通報流程的不足。學生會針對公共空間安全提出具體訴求,強調全面檢視校內廁所安全措施與監視系統的迫切性。他們計畫盤點現有監視器的覆蓋範圍、鏡頭角度、影像清晰度及錄影功能,並針對死角或老舊設備提出增設或更新建議。同時,學生會將與校方討論廁所出入口及周邊走廊的照明,並改善緊急求助設施配置以及設立夜間安全地圖,確保學生在任何時段都能快速獲得協助與安全的保障。學生會長黃祥瑋說:「我們相信這樣的行動能提升校園安全,也希望讓學生感受到實際的改變,而非僅止於形式上的回應。」 除了強化硬體安全,性平制度也需改進。學生會希望性平事件資料透明化,在兼顧個人隱私的前提下,讓校方定期公布統計概況與改善措施,使全體師生清楚了解校園現況。此外,學生會認為增加安全意識宣導與教育活動,才能幫助師生掌握應對緊急情況的方法。黃祥瑋表示:「透過硬體改善與制度建立雙軌並進的方式,希望能讓安全不只是臨時的應對,而能成為校園文化中持續被維護與重視的核心價值。」 事實上,這已非輔大首次傳出偷拍與校園安全爭議。近年來,校內外多起偷拍、尾隨與搭訕事件頻繁發生。前年九月,據《三立新聞網》報導〈PUA男「偷拍輔大女」傳LINE群炫耀〉,群內成員疑似以偷拍與炫耀搭訕為樂,引發輿論譁然。此外,校內亦傳出廁所偷拍與陌生男子尾隨事件,雖校方加裝監視器與強化巡邏,仍未完全消除學生的不安。輔大陳同學(化名)表示,校園公共空間容易讓不該存在的人進入,無論是PUA事件或偷拍行為,都讓學生感到恐懼。他說:「這種事很難根治,但若校園風氣改善,事件就可能減少。」讓學生能夠理解尊重與界線的重要,願意挺身而出,不再對偷拍或騷擾視而不見,不只能減少悲劇,也能讓壞人避而遠之。然而,截至目前,輔大校方尚未針對此事件發表任何官方回應,學生會與學生們期望校方能有更具體的改善行動。 國立政治大學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魏玫娟建議,學生們應持續關注制度化防護與性別教育,他也坦言偷拍事件頻傳,反映的不只是制度漏洞,更是對「尊重他人」的忽視。「若真正理解尊重的重要性,即使有衝動,也會選擇克制。」她表示,學校性平工作過去多著重調查與懲處,但教育與宣導才是預防的根本。以政大為例,學生會近期在性平會提案張貼偷拍警示與應對處理標示,顯示學生與校方可透過合作推進防護行動。魏玫娟教授指出,性平教育與懲處應並行,既要讓學生懂得尊重,也要讓社會理解違法的代價。她表示,性平會與學生會間若能建立更密切的合作與溝通,將有助於制度落實與文化改變。她說:「想讓性別安全不只是防護措施,而真的變成校園文化,關鍵除了教育,還是教育。文化與意識的改變,始終是最不容易的事。」
科學理性下的人性掙扎 陳信安〈V945〉獲林榮三小品文獎
藝文
第1817期
科學理性下的人性掙扎 陳信安〈V945〉獲林榮三小品文獎
2025-11-07
【記者邱柏翔台中報導】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的陳信安,以作品〈V945〉榮獲第二十一屆林榮三文學獎.小品文獎。〈V945〉圍繞動物實驗中的生命倫理議題,並以實驗鼠無法掌控自身命運的處境,象徵人類在現實中面對無法改變困境時的無力感。 〈V945〉描述陳信安在中央研究院實習時參與的一項藥物實驗。實驗中,他負責解剖一隻名為V945的老鼠,從施打藥物、確認死亡後灌入福馬林(甲醛水溶液)固定屍體,到開膛分離出微小的神經節,再將V945切成薄片並染色,最後置於載玻片上,在顯微鏡下觀察與計數。陳信安說:「在人類的實驗裡,生命就只是一筆數據。」冰冷的實驗流程,讓他體悟到生命在人類實驗下的渺小,「其實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我們沒辦法改變的。就像文章中的老鼠,它到最後也什麼都沒辦法掌控。」陳信安補充,「V」代表有生命的(Vital)意思,而「945」則是「就是我」的諧音,這個名字既代表老鼠的生命,也代表著陳信安自己。 陳信安實習時參與的研究計畫依賴大量數據,因此他必須解剖多達三、四十隻老鼠,不僅過程繁瑣,後續處理也十分漫長。例如作品中描寫神經節被切成微米薄片後,還須經過長達十小時的染色儀式。陳信安表示,這種日復一日、單調重複的流程,如同每天被迫吃同樣的食物,久而久之,一想到要處理老鼠就覺得反感。他說:「這段經歷就像一個一直黏在牆角的污漬,看起來真的很礙眼。」因此,對陳信安而言,寫下〈V945〉是為了忠實記錄這段無法抹去的記憶,以及那份一直跟隨他的厭煩感受。 在〈V945〉中,陳信安會融入真實的日常事物,例如作品中用蔥抓餅袋裝載鼠屍的情節,便源於他實習時的真實經歷。他解釋,正是因為一個原本應該裝著食物的日常用品,卻被用來處理鼠屍,這種日常與死亡的衝突,讓他產生強烈的不適與反感。此外,作品中也描述在實驗結束後的慶功宴上,主角在一鍋烏骨雞湯中,看見了V945載浮載沉的幻象,接著眼睜睜看著牠被迅速夾起、放入口中。陳信安將湯中的烏骨雞與實驗室的黑鼠連結,他解釋:「這代表著人類是如此龐大,而像老鼠一般微小的生命瞬間就被吞噬了。」 〈V945〉展現科學理性背後潛藏的人性掙扎。而陳信安的跨域創作,也為文學帶來平時不易看見的獨特醫學視角。讀者吳紘宇表示:「陳信安兼具理性與感性,在批判動物實驗的同時,也不忘描寫出內心的掙扎與無奈。」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陳碩文指出,醫學生的背景正是這篇作品的獨特優勢。陳碩文說:「作品來自親身經驗的真實,讓〈V945〉的文字具感染力。」陳信安的筆觸銳利卻不失溫度,讓讀者在理性的科學下,瞥見人性的柔軟。
臺大修獎懲辦法 學生自主權看法兩極
校園
第1817期
臺大修獎懲辦法 學生自主權看法兩極
2025-11-06
【記者陳雙報導】國立臺灣大學於10月18日,在校務會議上通過《國立臺灣大學學生個人獎懲辦法》修正案。考量大學生幾乎都已成年,校方在第十六條之第一項中新增條件,若學生遭記大過或以上的處分,並向臺大學生獎懲委員會(以下簡稱獎懲會)表明正當理由,獎懲會得決議同意不通知家長或監護人。 臺大於校務會議中,將原第十六條之第一項中的「小過」修改為「大過」,並新增內容「如經學生表明正當理由,學生獎懲委員會得以附帶決議方式同意不予通知家長或監護人。」臺大學生事務長朱士維表示,此次條文的修訂主要配合民法成年年齡下修至18歲,而多數學生已具備成年身份。因此,若學生能說明正當理由,將交由獎懲會判斷是否通知家長。針對大學生「剛踏入成年期」這一身分轉變的觀點,學生家長陳三野(化名)說:「大學生成年後,並非代表有絕對自主權,不能以『後果自負』或『隱私』等說詞規避父母。」學生家長小芳(化名)則表示,大學生在學業與生涯規劃上應擁有自主權,而家長更是支持者,需給予尊重與建議。然而,臺大政治學系學生鵜鶘(化名)認為,既然大學生在法律上已被視為成年人,就有權利決定自行處理自身相關事務,以保障學生的自主權。 過去學生被記過均需通報家長,但學生可能因家庭狀況等理由,不希望父母被告知。因此,朱士維表示,學校不會預設立場,將交由獎懲會評估學生給予的理由是否合理。陳三野認為,學生在校所受的任何裁罰,都有通知家長的必要性,「經校方決議判定的罰則,就無『正當理由』的存在。」他補充道。小芳則認為,學校應將違規事件區分為「可彈性處理」與「必須通知」兩類,他說:「畢竟有些狀況確實需要家庭協助」。臺大政治學系黃同學(化名)表示,學生有權決定是否告知家長,不應由校方直接通知家長。 陳三野建議,學校應建立家長查詢學生在校獎懲或相關資訊的管道。小芳進一步說明:「但若涉及校園暴力、性平等重大事件,仍應強制通知家長。」他建議,大學生若涉及違法事件,學校應依照相關規定建立通報機制,並基於專業倫理,對學生進行後續輔導。臺大政治學系學生香堤(化名)建議,校方可透過審議式民主的方式,召集學生與校方人員進行討論,並界定「正當理由」的邊界。 國立政治大學學生事務長蔡炎龍說明,政大會依據身心健康中心諮商師的判斷,若學生的狀況需要家長的協助,還是會通知家長。而中原大學教務長皮世明說道:「臺大此次的條文修正是積極且務實的調整。」他認為,這樣的調整回應了大學生對隱私權的訴求,即承認成年學生有權決定個人懲戒資訊的分享。此外,他建議校方建構一個「分層漸進式」的通報與輔導機制,強調預防、介入與追踪。與此同時,他還建議校方推動對家長的教育與溝通,讓家長理解學生自主權的重要性與限度。皮世明表示,「這樣的機制能讓學生保有自主權,也能讓家長擁有適度知情權,同時還能避免學生的問題惡化。」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