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命名甄選日程延誤 南大更動流程引質疑
校園
第1800期
命名甄選日程延誤 南大更動流程引質疑
2024-11-22
【記者范瑞勻報導】國立臺南大學學生會10月29日舉辦「靜敬齋&懷遠齋戶外廣場」命名甄選活動,原定10月25日開始投票,並於11月11日公布得獎名單,卻因行政流程延誤而更動投票時間,也未準時公告結果。此舉造成多數投稿學生不滿,質疑學務處與學生會不重視學生權益。 校方為增加師生參與度舉行命名徵選活動,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學生投票,第二階段則交由評審評選,然而,投票及公布得獎名單時間卻未如期進行。參與投票與投稿的南大應用數學系學生張冠智認為,學生會作為承辦單位,未能積極與校方溝通,也無事先通知,「他們完全是在時間線以後,對我們來講已經遲交了,就是沒有做到很負責任的態度。」南大學生議長林彥良則表示,校方跳票與學生會消極回應嚴重影響學權,且校方並未公布兩階段票數,造成積極拉票的學生質疑黑箱。 談及舉辦此活動的理念,南大秘書室主任秘書李郁緻說明,校方希望能讓學生參與校園空間規劃,學生也能藉此展現創意與表達想法。對於延遲發布甄選結果,李郁緻解釋,校方第一次舉辦公開命名活動徵選,因此很重視活動公平性和品質,但因簽辦流程橫跨週末,導致公佈結果延遲一日,「其實不是遭遇什麼困難,主要就是因為整個校內公文的會辦,中間又剛好是週末的關係。」針對學生不滿情緒,李郁緻提到,對於無法如願通過而感到氣餒的學生,校方會持續加強溝通。 提及如何重拾學生信心,南大教育學系學生鄭皓中認為校方應遵守原定時程,若有變故也須事先說明,他建議校方公布各階段的得票數,減緩學生不滿。張冠智則指出,未來校方及學生會面對突發事件,需及時處理與宣傳,「例如火災了,要提醒學生不要接近場所,或是逃生避難等,就是學生會和校方要積極一點面對學生的相關事務。」林彥良則表示,校方若聽見學生聲音,應公告票數說服存疑的學生。對此,李郁緻回應,經過校方評估後,將於學校官網公布票數,未來舉辦相關活動時,也會即時更新進度,加強師生互動。
學生鑽漏洞未戴安全帽 中正嚴格取締成效有限
校園
第1800期
學生鑽漏洞未戴安全帽 中正嚴格取締成效有限
2024-11-22
【記者張恩爾報導】國立中正大學今年三月針對電動車設置新規範,規定學生於校內騎乘電動車須配戴安全帽,並於本學期起嚴格執行,引發學生抱怨。然而,學生們也有許多「鑽漏洞」的方法,例如到達警衛視線死角,或在警衛休息時不戴安全帽等,造成校方困擾,也出現行車安全疑慮。 中正開放學生駕駛電動車的主要原因是校地廣大,中正車輛管理中心行政辦事員許心渝表示,校地廣闊外也有許多上下坡,在無法開放機車進入校園的情況下,騎乘電動車是最方便的選擇。中正生物醫學科學系學生陳豊鈞則指出,由於夏天天氣悶熱,宿舍到教學區的距離長,且大部分是上坡路段,徒步大約需要20分鐘,「我覺得如果要在中正有效率和舒適地移動,就必須騎乘電動車。」 至於本學期開始嚴格取締的原因,許心渝說明,除了許多路段有坡度外,下雨時也會導致路面溼滑,「如果學生在騎乘時打滑發生意外,而且沒有配戴安全帽,若撞到頭部將會造成嚴重的傷勢。」許心渝希望透過此項規定保護學生的行車安全,降低意外發生率。 對於須配戴安全帽的規定,學生的配合度普遍不高。陳豊鈞表示,警衛只有在學生通過正門時,才會取締未戴安全帽的學生,不過除了正門口,校園內其他地點還沒有取締違規的情形,因此很多學生進入校門後就會脫下安全帽。中正地球與環境科學系學生H(化名)則指出,警衛室後的寧靜橋是警衛的視線死角,「我就會在過橋後把安全帽脫掉,在校內也都不會戴安全帽。」談到不想戴安全帽的原因,H說:「除了背包和電腦外,還要另外提一頂安全帽,真的不太方便。」社會福利學系學生C小姐(化名)也補充,早上去上課時戴安全帽容易破壞髮型,因此降低配戴的意願。 針對校園內的道路規範,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教授陳勁甫說明,校園內的道路不屬於公共道路,基本上不適用《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內「騎乘微型電動二輪車必須配戴安全帽」的規定,因此校內駕駛需根據各校校規,中正學生於校內騎乘電動車時,仍須配合校方規定,配戴安全帽。 至於如何有效降低學生違規的狀況,陳勁甫坦言難度較高,需要透過交通安全宣導,讓學生了解安全帽的重要性,校方也必須新增相關罰則,防止類似情況再度發生。許心渝則表示,目前中正還是會以勸導為主,也將於學校官網公告詳細規定,「我們會舉辦更多的交通安全講座,希望透過講座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安全帽的必要性,保障校內用路人的安全。」
同德女大生反對男女合校 學生抗議行動不斷升溫
國際
第1800期
同德女大生反對男女合校 學生抗議行動不斷升溫
焦點
2024-11-22
【記者周元曦報導】8日,位於韓國的同德女子大學(동덕여자대학교)(以下簡稱同德女大)學生會在Instagram上發布一則聲明,要求校方儘速撤回「男女共學轉換計畫」,即將原本的女子大學改為男女合校。11日開始,約有千名來自同德女大的學生發起一連串激烈的全校性抗爭,譴責校方男女合校的提議。大規模抗議甚至引起了已畢業校友的關注,更有其他韓國女子大學的學生加入抗爭。 女學生們擺放系服、佔領教學大樓、放置哀悼花圈,以及全體罷課等形式向校方表達不滿,校內張貼著「民主同德已死」、「女人好欺負嗎」等標語,訴說著學生的憤怒。「同德女子大學是為了女性權益而創建的學校,我認為沒有將其轉為男女共學的必要性。」同德女大學生會長楊書亭(양서정)表示。創建於1950年的同德女大為韓國最早的女子學校之一,旨在透過女性教育實現國家振興,因此該校女學生認為學校若決定改制為男女合校,將背離同德女大的創校初衷。同時學生會認為在經歷如Telegram的深偽技術(Deepfake)性剝削影片事件後,女性安全議題充斥著韓國社會,因此也譴責校方將校內所有女性置於危險之中。「在韓國,當校園內發生性侵或非法偷拍時,通常校方會直接壓下事件。」未來想要考取女子大學的高中生海敏(해민)(化名)在受訪時表示。他解釋學校不處理或是掩蓋女性受害者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我不希望在大學四年裡,穿裙子要擔心被偷拍,上廁所還害怕隱藏攝影機。」海敏難過地說道。此外學校在未告知學生的情況下,進行改制等相關事項的討論,也讓該校學生感到不滿。據《朝鮮日報》(조선일보)報導,同德女大上月底在召開總部級會議時,部分校內委員為解決未來少子化與招生困難問題,就已經提出了男女合校的觀點。「學校若要進行改制,應該要聽取全校學生的意見,而不是私下行動。」同時就讀同德女大與白石大學(백석대학교)的學生水獺(수달)(化名)說道。他認為學校這種程序不正義的行為不該出現於民主國家之中,首先提議應該由學校先提出,不是等學生自行發現;其次,就算是提議,也應該讓學生知曉,畢竟男女合校事關全校學生;第三,當提議流程本身就缺乏透明度時,不免另人擔心決策流程是否也同樣不公開。那麼等到事情已成定局,學生根本也沒有挽回的餘地。 針對校內學生的大規模抗議,校方先於12日發表公開聲明,強調男女共學只是「一個提議」。該校企劃處長裴敬宰(배경재)在接受韓媒採訪時直言,學生根本不願意展開討論。然而,學生會會長楊書亭表示,校方與學生會原本約定進行面談,但校方未按時出席,導致會談延遲。他與其他學生會成員認為,學校根本缺乏與學生溝通的誠意。15日,校方再次指出抗議活動已導致公物損失高達54億韓元,並呼籲學生停止抗議行為。而學生會則發表聲明,批評校方未解決根本問題就恐嚇學生,態度令人失望。 目前韓國有七間女子大學,其中德城女子大學與淑明女子大學在2015年都曾嘗試推動男女合校,最後皆以失敗告終。而誠信女子大學則在近期傳出學校在招收男學生的流言,以致部分該校學生也加入了這場抗爭。「我們的訴求就是校方收回男女共學計畫。」楊書亭表示,同時他提及,同德女大的抗爭算是阻止男女共學的首例,對其他女子大學將有深遠的影響。
六校嘻研唱進萬華 學生台饒展創作生命力
生活
第1800期
六校嘻研唱進萬華 學生台饒展創作生命力
焦點
2024-11-22
【記者黃伊晨台北報導】台北市萬華區華西街的騎樓下,幾名大學生隨著音樂節拍饒唱著,訴說生活的各式煩惱和夥伴間的情誼,強烈的節奏感伴著學生此起彼落的喊聲,吸引路人駐足圍觀。2024萬華大鬧熱於16日在青山宮周邊街區熱鬧展開,主辦單位「中華文化總會」(以下簡稱文總)首次以「艋舺有嘻哈」為主題,將嘻哈元素帶進萬華巷弄,除了嘻哈藝人表演,更邀請六所大學的嘻研社演出,由桃園銘傳嘻研社、長庚嘻哈文化研究社、勤益科技大學嘻研社、中興大學嘻哈文化研究社、南臺科技大學嘻研社、崑山科技大學嘻研社輪番上陣,為華西街帶來別樣的文化風采。 文化總會副秘書長黃竫蕙說道:「嘻哈文化在學校的發展一直都很活躍,可以看到線上饒舌歌手很多都是從學校嘻研社出來的。」他也指出嘻哈音樂可以透過歌詞反映社會現況、自身想法或校園生活,是激發思考的一種方式。「文總一直都在努力為年輕人創造舞台。」黃竫蕙說道。今年特別設立給嘻研社專屬的展演舞台,希望能鼓勵並輔助大學嘻研社團發展。 大學嘻研社的演出場地華西舞台,位於華西街上一處閒置的騎樓,部分演出學生認為場地較小,使得演出受限、較難好好發揮。參與演出的長庚大學嘻哈文化研究社員陳昶至說道:「一開始覺得舞台有些不起眼,但上去演唱時讓人彷彿回到嘻哈還未流行時,在街頭表演的感受。氛圍與以往的表演經驗截然不同。」街頭邊的演出場地也讓表演者能直接與觀眾互動,也讓各社團的表演者間有更多交流機會。陳昶至表示,雖然長庚嘻研已邁入第十屆,但校內玩社團的風氣不盛,他說:「學期初加入的社員遇到創作瓶頸,學期中就都不來了。」是目前社團發展上遇到最大的挑戰。銘傳大學嘻研社員陳琦昇則認為,校內目前對嘻哈文化的接受度仍不高,學校裡玩社團的風氣也不興盛,導致社團經營困難。 面對校內社團發展的種種困境,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嘻研社長黃緯宸指出,「文總辦這個活動除了讓學校間有機會交流,也可以讓線上藝人看到學校社團目前的發展。」他說。他也希望社會能看到嘻哈音樂不同的樣貌,並從音樂作品中看見創作者的故事。本屆萬華大鬧熱藉由加入大學嘻哈社團表演的活動形式,讓大學社團得以與外校或藝人交流創作,希望學生作品得以走出校園,讓大眾看見大學嘻研社的創作生命力。
山東齊工大宿舍火災惹議 人臉辨識阻礙學生逃生
國際
第1800期
山東齊工大宿舍火災惹議 人臉辨識阻礙學生逃生
2024-11-22
【記者黃伊晨報導】10日,山東濟南齊魯工業大學長清校區15號女生宿舍發生火災,導致宿舍內部煙霧瀰漫,學生逃生困難。多數學生更受困於宿舍出入口的臉部身份辨識閘門,堵在閘門口嘗試「刷臉」逃生,直至消防隊進入宿舍救災,學校都沒有關閉閘門系統,也沒有校方人士提醒學生逃生。 根據宿舍內學生伊伊(化名)描述事發當下他走出宿舍房間時,安全出口的綠色標誌沒亮,現場也因為濃煙而一片漆黑,他只能緩慢下樓梯避免踩空,然而閘門處卻是關著的,伊伊因此被困在閘門後,摸黑找出閘門旁的工作人員通道才成功逃生。因此伊伊完全無法認同校方所回應的,保持刷臉系統開啟是為了管理大量學生。「我當時感到非常絕望,因為快要呼吸不過來了。」他說道。伊伊回憶當天的情況表示,大量學生堵在宿舍閘門口試圖「刷臉」,但閘門早已故障,且當下的煙霧狀況根本無法讓臉部辨識系統辨認出他們的臉,「『刷臉出門』已經變成了學校訓練我們的本能反應,即使在危急時刻也難以改變。」他指出。 山東濟南齊魯工業大學事後發布公告,指出火災是由學生的行動電源過熱,導致一旁床簾燃燒引起,並把問題歸咎在床簾和學生不當用電,除此之外並沒有其他回應。該校不具名受訪者表示,他不理解學校第一時間勒令拆除床簾的意義為何,宿舍中易燃物眾多,僅是拆除床簾並無實質效果。應該著眼於問題根源,全面更新老舊電路系統,並加強宿舍員工的緊急應變培訓,才符合學生對改善的期待。 該事件在社群媒體上引發關注,大量學生貼出逃生影片,描述火災當下的緊急狀況。然而,相關討論卻遭學校阻礙。另一名齊魯工業大學住宿生山茶(化名)表示學校目前未提出有效的改善方針,反而試圖在網路上強壓事件熱度,他認為,學校決策不會因社群媒體上的與論壓力而改變。伊伊提及,自己就在發出貼文後,接到學校的電話,強迫他刪文,他說:「學校肯定是關注了(學生的社群貼文),但學校關注並沒有用,我們需要的是更高層的關注。」他強調,持續堅持在網路上發聲,是為了引起上級教育機關的注意,進而督促學校採取改善措施,避免學生一直暴露在不安全的校園之中。
無故罷工重啟運作 莫大學生憂課程空轉
國際
第1800期
無故罷工重啟運作 莫大學生憂課程空轉
2024-11-22
【記者林以晴報導】莫伊大學(Moi University,以下簡稱莫大)、奈洛比大學 (University of Nairobi)等多所肯亞大學教職員,於9月開始罷工,要求更好的工作條件,並抗議薪水拖欠問題。莫大因教職員不足而無法進行課程,10月3日宣布關閉校園,停止一切教學活動,此舉引起學生不滿,認為校方擅自關閉校園影響到他們的受教權。為了盡快恢復學校運營,莫大於11日重啟教學事務,不過校方尚未與罷工的教職員取得共識,因此並沒有太多人返回工作崗位。 部分莫大學生支持教職員罷工行動。莫大學生埃馬努埃爾.阿特盧.奧蒙戈盧克(Emmanuel Atelu Omongoluk)認同教職員應爭取自己的權利,因為校方多次承諾會支付薪水,但卻欠款長達7年,「老師們也有孩子要養,需要學費和生活費。」他說道。 莫大關閉期間影響許多學生的學習安排,特別是一年級新生。一年級學生奧蒙戈盧克就表示,自入學以來,他還未上過任何課程。他難過地說:「我的父母也感到很沮喪,他們擔心我的未來和求職會受影響。」莫大學生M同學(化名)則因經濟問題而感到擔憂,他為了上學已支付學費、房租,每天也需要生活費,「學習完全沒有進展,這完全是在浪費我的資源。」他憤怒地表示。 11日莫大宣布重啟課程,但因教師仍在罷工,學生面臨沒有講師的窘境。奧蒙戈盧克表示,返校後情況並未改善,學生們到教室上課時才發現沒有講師。他提到,學校仍試圖推動課程進行,例如告知學生在網路建立群組,自行線上討論,並發送講義讓他們自主學習。與此同時,學校並沒有積極與教職員溝通,反而暫停他們的職務。據《非洲今日趨勢(Africa Trends Today)》報導,莫大已向主導罷工的大學學術人員工會(Universities Academic Staff Union)12位教職員發出停職信,並禁止他們進入校園。 莫大運作是否能重回正軌目前仍是未知數,罷工若持續會有更多學生受影響。莫大學生姆博托.哈里.伊凡(Mboto Harry Ivan)提到,雖然他認同教職員的聲音應該被傾聽,並獲得合理待遇,「但我也覺得這正在摧毀許多人的夢想,他們應該妥協並立即回到崗位。」目前莫大仍無法打破僵局,與罷工人員達成復工協議,伊凡建議,學校應尋求政府幫助,並更換管理階層。奧蒙戈盧克也認同學校需要改革,才能從根本解決長久以來的腐敗問題。
【大學事】民團再倡《大學法》修法 望提升學生自治權益
校園
第1800期
【大學事】民團再倡《大學法》修法 望提升學生自治權益
焦點
2024-11-21
【記者張傳儀報導】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13日舉行「大學亂象、產學合作與高教治理總檢討」公聽會,針對大學校務會議參與代表比例及高教環境進行討論。在會前,立委范雲、沈伯洋及臺灣學生聯合會(以下簡稱臺學聯)等民團組織在場外召開記者會,呼籲教育部盡快提出《大學法》修正草案。 臺學聯理事長蔡璟鴻表示,《大學法》是國內高等教育的重要依據,但距上次大量修正已過20年,法令明顯不合時宜。他指出,現行《大學法》僅以少數條文保障學生自治,因法規中「大學應輔導學生自治組織」的框架,造成學生會的主體性越發薄弱,同時限縮學生權益。再者,他認為校內會議學生代表的保障席次不足,造成學生對議案無實質影響力,難以撼動校方與教師代表的絕對多數。此外,大學校長遴選與學生權益密不可分,目前制度是藉由遴選委員決定校長人選,缺乏學生意見。 對於《大學法》修正方向,臺學聯提出要求改善學生權利、終結專權以及提倡高教改革的三大訴求。針對學生權益及自治方面,蔡璟鴻認為必須確立學生會的地位,明訂學生會權利與義務,保障學生自治權。「因為現在是規定要有(學生會),可是沒有說要到什麼地步、要有多完善,那學生會的必要性跟權利很有可能被學校限縮。」國立政治大學學生議長張庭瑜說道。他指出,目前對於自治組織的扶植取決於校方決策,影響學生會的自主性。他也建議在法規中設計更完善的制度,確保學生自治組織的經費來源和法理依據。 此外,根據《大學法》第十五條對於校務會議中學生代表名額的規定,經選舉出的學生代表不得少於會議人數的1/10,數量不足以對學校決策產生影響,因此希望修法將比例提升至1/3,或將行政主管改為列席,確保學生影響力。國立臺北大學學生自治會總會長陳庭楚表示,他曾在會議中因與校方想法不一致而被禁止發言,「我們就只有一個人在(會議)裡面孤軍奮戰而已,很難說你跟校方有不同意見的時候,你要去打過這個提案。 」目前的《大學法》無法實際讓學生意見受到重視。 對於校長遴選制度,臺學聯主張學生應參與校長遴選,目前制度缺乏學生意見,蔡璟鴻說:「學生才是學校的主體,那我們應該如何讓最高治理者來參考學生的意見?就是在校長遴選當中,如果可以讓學生代表身份被保障,那其實是非常好的。」東吳大學學生議長康平皓則說明,《大學法》中私立大學的校長任期及續聘規則由校方規範,校長遴選的權力大部分由董事會掌握,學生意見無法被納入考量。 談及《大學法》的修法爭議,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劉嘉薇表示,雖然學校以平等關係的自治性組織看待學生會,但他也說明:「因為在實際執行上學生會並沒有太多的資源,當然還是會造成所謂的,跟校方之間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他認為學生是學校的主體,學生代表在校務會議中比例應該要逐步提升。他也建議《大學法》應增加校長治校滿意度,及行政單位服務品質的調查,除了可以增加學生傳遞自身意見的管道,對於校方治校來說,也將造成一定壓力,促進校方提升行政效率。 《大學法》修法議題延續許久,過去曾經進入一讀程序,但在進入立法院二讀時,因教育部無法統合學生及校長團體等各方意見,所以造成流會。蔡璟鴻說明臺學聯希望與校長團體喊話溝通,取得《大學法》修法的共識,並推動修法程序,讓學生權益更進步。
文大視天氣調整候車點 學生盼公告更及時
校園
第1799期
文大視天氣調整候車點 學生盼公告更及時
2024-11-15
【記者王立昊報導】中國文化大學總務處5日公告,未來將考慮天氣狀況,將共乘計程車候車地點由停車場邊的空地移至大典館內,避免候車的教職員在風雨中等待。對此,部分學生贊同此政策,卻也擔心校方的臨時公告不夠明確,導致學生未能即時接收訊息。 文大目前調整候車地點的通知分別公布在總務處與Dcard,文大法律學系學生王若瑀表示,自己平時不會特地關注這些網站,因此不易接收訊息,且臨時調整造成的資訊落差可能導致學生在錯誤地點候車。文大心理輔導學系學生官柏佑則建議校方,以傳送全校郵件、在現場立告示牌等方式直接通知,比起目前作法更加明確。此外,他認為天氣好壞的判斷標準不易拿捏,「畢竟陽明山天氣常常很糟,不確定差到什麼程度才會改地點,大家可能要再花一段時間適應。」同時也擔心放學期間大量的等車人潮,可能導致大典館內學生進出不便。 針對臨時公告造成資訊難以接收的擔憂,文大總務處事務組長林磊鑫說:「會以大氣系提供的氣象站資訊提早做出判斷,儘量在放學前公告,避免太臨時的改動影響學生。」並表示學校會積極與計程車隊聯繫,透過車隊人員協助引導現場排隊人流。談到大典館進出不便的情形,林磊鑫則指出,校方討論後認為影響不大,「通過那個出口的學生通常是為了搭共乘計程車,與學生安全的權衡下,安全還是第一優先。」校方目前正在衡量於冬季期間將候車地點皆移至大典館,一次性讓多數學生了解政策,藉此降低過渡期的適應不良。 對於天氣判斷標準,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林博雄說明:「如今氣象預測的誤差與儀器準確度無關,主要來自觀測地點和搭車地點的差異性。」考量到文大有氣象站,他認為不會有太大的誤判,但目前天氣與人體舒適度之間的研究非常罕見,學界也沒有一致的認定,仍需由校方與學生溝通,達成共識。臺大大氣科學系教授游政谷則肯定文大為學生著想,同時也提出疑慮,「文大位於山區,風雨變化大,預報的不確定性也會比較大。」若每天都必須做出決策,容易對行政單位造成長期壓力,他建議將候車地點統一移至室內,減輕行政單位誤判及決策的壓力。
馬大服儀指南多次惹議 學生呼籲校方修改穿衣規定
國際
第1799期
馬大服儀指南多次惹議 學生呼籲校方修改穿衣規定
2024-11-15
【記者王保伶報導】馬來亞大學(Universiti Malaya, UM, 以下簡稱馬大)一名中國籍留學生因穿短褲進入圖書館,在他出館時被保安以違反服裝規定為由訓斥、錄影,並威脅將事件上報院系,恐使其面臨被開除學籍的風險。據新加坡數位媒體公司Mothership報導,馬大學生自治組織馬大新青年(University of Malaya Association of New Youth, 以下簡稱UMANY)於4日在Instagram發文回應此事,批評保安行為不當,質疑服裝規定賦予保安與教職員過多權力,違反校園的開放精神,呼籲廢除著裝規定。UMANY更在聲明中補充,這並不是繼校方公布《馬大學生服裝與儀容指南》(以下簡稱服儀指南)以來首次引發爭議。 馬大於今年四月公布服儀指南,其中規定學生在出席官方活動時應穿著西裝或馬來套裝、上課、考試、去圖書館時須穿長褲與有領上衣,運動時則是穿體育服、運動長褲、球鞋。就讀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的馬來西亞籍學生小恩(化名)解釋,政府名下的公立大學管理層大多為馬來人,「因為我們是伊斯蘭教國家,且馬大是政府名下的公立大學,因此對服裝的規定比較嚴格。」他補充道。然而,馬來西亞族群多元,雖然信仰伊斯蘭教的馬來人佔大宗,華人與印度人也分別為第二與第三大族群,服儀指南對於校內非穆斯林學生並不合理。來自斯威本理工大學(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馬來西亞籍學生陳某(化名)表示,每個人都有穿衣自由,穿短褲並不違法亂紀,「伊斯蘭教徒需遵守服裝規定,但不該強迫非穆斯林學生遵守。」他說道。 服儀指南中明確規定,教職員與保全人員看到未遵守規定的學生,可以口頭及書面譴責。然而他們卻藉此濫用職權。馬大城市與地區規劃系學生木華(化名)指出,由於教職員有權力定義學生的服裝是否符合規定,之前發生過學生穿著符合規定,卻被職員判定為不合格的案例。根據UMANY的貼文,即使該中國籍學生在離開圖書館時用長袖遮蓋腿部,試圖彌補自己的錯誤,卻仍遭到保安不當對待。 木華表示,未遵守服裝規定並不會影響學生的學術表現,因此學校應該撤回服儀指南。他更強調,馬大作為馬來西亞第一政府大學,應與時俱進,創造開明、包容的學習環境。「我認同校園內應該有更多的穿衣自由,但自由還是要建立在不會讓別人(穆斯林信徒)感到困擾的情況下。」陽明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馬來西亞籍學生johor阿炳(化名)說道。他坦言,除非佔馬來西亞人口多數的穆斯林改變想法,否則服裝規定仍難以改變。即便如此,UMANY表示,他們將持續用各種手段抵抗服儀指南,守護馬大學生的自由與校園中的多元價值。
伊朗女大生脫衣抗議 頭巾令再引衝突
國際
第1799期
伊朗女大生脫衣抗議 頭巾令再引衝突
2024-11-15
【記者周元曦報導】一名就讀伊朗伊斯蘭自由大學(Islamic Azad University)(以下簡稱伊大)的女學生阿胡・達裡亞伊(Ahoo Daryaei)因不滿遭到校內巴斯杰(Basij)(註1)準軍事組織成員騷擾,2日穿著內衣在校園中行走。據《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的報導,伊大校方認為女學生患有精神疾病,伊朗政府則在5日回應,將盡力解決學生的個人問題,並會將這名女學生從警察局移到其他地方接受治療。 註1:巴斯杰(Basij)為伊朗內部協助軍隊和警察從事維護治安工作的民兵。 雖然伊朗政府表示將協助處理女學生的狀況,但女學生目前卻下落不明。海外伊朗女權者馬西・阿萊內賈德(Masih Alinejad)在X上發表文章,將伊朗政府的舉動視為又一次對女性的壓迫。國際特赦組織與社交媒體上的用戶認為這位女性意圖抗議伊朗嚴格的頭巾令與道德警察(註2)。伊朗當地《德黑蘭時報》(Tehran Times)則認為反伊朗政府團體在利用此事,把這位女性的行為當作反抗伊斯蘭的象徵,企圖擾亂伊朗內部政治。 註2:道德警察為伊朗執法部門於2005年設立。主要工作為逮捕違反伊斯蘭著裝規範的人,特別是未正確佩戴頭巾(hijab)的女性。 現於伊朗就讀大學的學生T(化名)提及,2日女大學生遭逮捕後,3日以及4日伊朗頻繁出現沒戴頭巾的女性走在街上,似乎是想為遭逮捕的女學生抗議。「這是很老套的手段,如果有人反抗政權,不戴頭巾,政府就會說那些人有心理疾病。」伊朗女性Maryam(化名)說道。Maryam在受訪時,嚴肅地表示,遭捕的女學生精神狀況十分正常。 現就讀國立台灣大學的波斯裔學生迦南・凱什瓦里(Kanan Keshvari)則表示自2022年的馬赫薩・阿米尼 (Mahsa Amini)事件後,伊朗就開始發生許多因為頭巾而引起的衝突。「但這是我看過最激進的一次。」凱什瓦里在看到網路上流傳這名女學生的照片時表示。1979年伊朗革命爆發,伊斯蘭政權改為政教合一。1983年,伊朗政府頒布法令,強制女性在公共場合配戴頭巾,警察嚴格取締。2022年一名伊朗女性馬薩・阿米尼(Mahsa Amini)因未正確配戴頭巾遭逮補,並在拘禁期間身亡,引發伊朗內部大規模抗爭。他解釋當時所有海外的伊朗人都將2022年的抗爭視為重建伊朗政府的希望。 「2022年的抗爭很成功,但不夠成功。」凱什瓦里難過地表示。他認為這次達裡亞伊事件也無法為伊朗社會帶來改變,因為伊朗政府非常成功且有效率的在肅清所有異議。但自2日開始,不斷有海外人士效法達裡亞伊的行為,包括6日兩名只穿著內衣的女性在法國舉牌抗議,8日一群婦女穿著《使女的故事》服裝在倫敦示威。「每個微小的抗爭對伊朗來說都非常重要。」Maryam說道,他強調女孩們的犧牲都將影響伊朗社會,並持續到伊朗人獲得自由為止。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