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文大視天氣調整候車點 學生盼公告更及時
2024-11-15
校園
服務中心搬遷惹議 中興住宿生控權益受損
2024-11-15
國際
美大學校園推投票政策 盼提升青年政治參與度
焦點
2024-11-15
校園
【大學事】強颱災損致通勤困難 師生盼大學視災情自主停課
2024-11-15
國際
馬大服儀指南多次惹議 學生呼籲校方修改多次穿依規定
2024-11-15
國際
伊朗女大生脫衣抗議 頭巾令再引衝突
2024-11-15
校園
中教大成立邵族知識研究中心 推全民理解原民文化
焦點
2024-11-15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校園
第1735期
【社論】為何台灣民眾愛拿客家人開玩笑?
2020-11-05
近幾年在社群媒體上,拿客家族群開玩笑的梗圖、笑話與脫口秀橋段不勝枚舉,亦常見網友拿客家人作為回覆笑點,諷刺客家人過度勤儉、待人小氣彷彿蔚為一種風潮。觀此現象不禁令人疑惑:為何相對於其他少數族群,網路鄉民、乃至於台灣民眾較不避諱拿客家族群開玩笑?有別於原住民或新住民,可能因加分制度標籤、語言文化隔閡等因素,在大眾印象中為較需幫助的弱勢群體。客家族群約佔台灣總人口16.2%,乃第二大族群,雖然客語傳承面臨嚴重危機,但其社經地位並未表現弱勢。因此鄉民在嘲諷客家人時,較不易觸發「歧視弱勢」的敏感神經,玩笑尺度拿捏也容易變寬。而一些國外脫口秀表演者會拿自身種族開玩笑,人們普遍認為只有本人,才有立場說出針對某族群的嘲弄。然在台灣,客家族群逐漸從客庄向外遷徙,年輕世代有相當高比例是父母為客家人與其他族群通婚。意即廣義客家人口逐年增加,許多年輕人擁有多重血統,各族群身份界定趨於模糊,可以開客家玩笑的人增多,相對會感到冒犯的人也減少。其實,「勤儉」本就是客家族群強調的傳統美德,網友傾向認為玩笑出自既有事實,而非歧視。過去客家人務農者多,生活清貧,而使得許多老一輩客家人,始終抱持著能省則省的原則過生活。如今,勤儉已非世俗所推崇的價值,在物質不虞匱乏的時空背景,節省變成是不懂享受、吝嗇小氣。的確,農業時代的惜物習慣在消費社會裡或許不是「美德」,卻可能是面對全球氣候急遽變遷、天災導致糧食生產不穩定的解方。 早期客家人務農者多,生活較清貧,因此發展出勤儉的文化特色。圖為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內的銅像「農夫」。 圖/何昀儒攝許多迷因亦反映出大眾普遍對客家文化的認識過於單一。比如近期「為何客家人都看起來很陽光? 因為『暗自Sad』(註1)」的梗圖。實際上,台灣各地客家族群約可分為五種腔調(註2),而各腔調用語有所不同,「恁仔細」僅適用於桃園、苗栗一帶說北四縣腔的客家人。去年,知名脫口秀節目「博恩夜夜秀」祭出「誒!苗栗國」影片,大酸苗栗政府與民意代表,引發熱議。當時,一些民眾會直接把客家人與「藍營支持者」劃上等號,殊不知各地客家人政治傾向迥異,有「北、東偏藍;南偏綠」的現象。註1:「暗自Sad」為四縣腔客語「恁仔細」的諧音,意為謝謝。註2:台灣的客語依據分佈地區的不同,大約可分為四縣腔、海陸腔、大埔腔、饒平腔和詔安腔五種腔調。 網路迷因可透過社群傳播造成影響力,「暗自Sad」梗圖出自一百五粉專,截至發稿,此篇貼文已吸引1740次分享。 圖/一百五粉專提供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並非不能開玩笑,而是需要思考笑話所塑造的族群意象與刻板印象,容易影響年輕人的文化認同。台灣的客語人口流失嚴重,大環境使年輕人學習客語的動力越趨薄弱,若社會氛圍又不斷貼上負面標籤,更加不利客語的推廣與傳承。並且,消費主義發展至今日,鑑於全球暖化與環境反撲,不少人也開始對物欲生活提出反思,若能除去對傳統文化的成見,或許在未來,客家節儉與惜物的精神,反而能為現代人提出一套回歸少量物資的環保生活美學。參考資料: 客家委員會:105年度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調查研究報告,頁6-11。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劃結案報告:外團體的族群刻板印象對客家人的影響,民國102年,頁30-32。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臺灣客家族群史系列叢書:臺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民國106年,頁16-19。 林賢奇,從2008、2012年政黨投票看客家族群政黨傾向─以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國102年,頁149-152。
藝文
第1686期
《番肉考》重現食番肉歷史 揭清代原客衝突
2018-11-01
【記者范莛威桃園報導】影片以茂綠的叢林作為開場,畫面卻僅有孤零零的一只人頭骨,旁白用客語口述清朝時期客家人食番肉的情況,背景則以生肉塊與骨頭代表食人肉的意象。為還原過去原客衝突的歷史背景,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梁廷毓舉辦《番肉考》個展,以考究客家人食番肉為主題,自10月27日起在桃園市众藝術展出。 〈番肉考〉影片中開場的一幕,藉由在叢林中擺放一顆人頭骨,象徵被吃掉的原住民。 圖/范莛威攝梁廷毓說:「客家人對於死無全屍一事非常的痛恨,因此他們很難理解原住民出草獵人頭的行為。」他表示兩個族群之間的價值觀完全不同,因此經常在各地出現衝突。梁廷毓也提到,曾在新竹的部落聽原住民耆老講述,原住民被客家人殺頭生吃的事件,耆老推測是原住民出草過了頭,而被祖靈懲罰。〈番肉考〉以長達近30分鐘的影片,講解客家人抓到一位「生番」後,如何從頭到腳將人生吞活剝,梁廷毓解釋,他鉅細靡遺地描寫怎麼料理「番人」的情節只是虛構,「客家人吃人不只是為了吃,而是有報復的含義在。」一個個厚厚的黑色文件夾擺在牆上,裡頭卻只有零星幾張紙,〈食人文件〉藉由整理客家人的口述歷史文件和訪問音檔,描述橫山、石門等地區所發生客家人食番肉的事件。梁廷毓說:「我想藉由文件夾的厚度,和裡面薄薄的文件做對比,表達這些歷史的文件記錄已經少之又少,只能透過口述所傳達。」 數多個黑色的文件夾,裡頭的紙數卻不成比例,藝術家藉此暗示著可考究文獻的稀少。 圖/范莛威攝觀展民眾陳秀鳳說:「在展覽中看到客家人吃人肉,好像是一件不太正常的事情。」梁廷毓解釋,客家人的部落中有個迷信,相信吃了原住民的肉後,就不會被原住民出草。梁廷毓補充:「其實除了迷信、報仇,還有另一個少見的觀點是,那個年代沒什麼東西可以吃,有人肉的話就要吃啊。」曾擔任原住民委員會講師、本身為泰雅族的劉芝芳解釋,原住民出草獵人頭,不單只是為了報復,背後還有很多原因。「除了復仇,我們泰雅族也常常為了祈求豐收、成年儀式等行為組團出草。」「食番肉已經是我阿太(曾祖父)的阿公那一輩的故事,有這麼多輩的間隔,我覺得彼此對於仇恨其實不會那麼在意了。」梁廷毓表示,透過文件、影片和口述歷史,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原客衝突背後的意義,未來也將蒐集原住民的資料,以另一個角度觀看這段歷史。 藝術家梁廷毓於現場翻閱著自己的作品,身為客家人的他,希望更多人重視這議題。 圖/范莛威攝
藝文
影音
第1606期
街頭變身客家庄 嘉年華重現義民精神
焦點
2015-10-29
【記者趙安平、蘇奕菲台北報導】由客家事務委員會舉辦的「客家義民嘉年華」24日熱鬧登場,嘉年華重頭戲「挑擔踩街」,有上千民眾及客家文藝團體上街遊行,從國父紀念館步行六公里至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民眾穿上傳統客家服飾,挑著重擔、一路又唱又跳,台北市長柯文哲也到場。嘉年華活動持續三天,26日圓滿落幕。客家文化公園中搭建起戲台,台下坐著滿滿觀眾,演員身穿華麗傳統戲服、高唱客語台詞,這是文和傳奇戲劇團的24日演出的客家大戲《忠肝義膽楊家將》。劇團以年輕演員為主,演員劉富丞說:「我們文和傳奇跟一般客家戲團比較不一樣的是,我們是以年輕以及武戲著稱,因為大部分的客家戲是屬於老一輩的藝人,他們是中間有斷層、有流失,所以客家戲現在新生代的一輩,被比較少的劇團所擁有。」除了客家大戲外,當天也有客家「惜物美學」市集、傳統客家美食攤位和移動小劇場等精彩活動,客家文化公園社區大學的攝影課程學生也來外拍,捕捉客家文化之美。25日挑擔踩街活動有「油桐花舞蹈團」、「試院客家歌謠班」、「實踐國中客家民俗擂鼓陣」等許多團體參與,也有原住民團體穿著傳統部落服飾、唱著原住民歌曲,團長錢江麗珠表示客家和原住民都是台灣多元文化的象徵,應好好保存。南庄翔飛獅鼓陣的小鼓手也在遊行中大顯身手,敲著比自己還大的鼓,吸引眾人目光,團長劉乾鑑說:「我的經營是希望孩子們能用快樂的方式來玩,慢慢培養出孩子對打鼓的興趣。」表演團體「身聲演繹社」以廢棄物為樂器,誇張的表情和動作炒熱現場氣氛。外國學生也綁上頭巾、揹上擔子、參與遊行,來自比利時的卡蜜兒‧潔頌(Camille Jeurissen)說:「我覺得很活潑、色彩繽紛,對我來說是經典的中國文化,像是舞龍,我非常喜歡。」客家文化公園中搭起大型義民廟,舉辦主祭大典,柯文哲擔任正獻官,帶領民眾祭拜義民爺,場面壯觀,副總統吳敦義、「世界客屬總會」榮譽總會長吳伯雄等人也到場。客委會副主委鍾萬梅表示客委會近期重視年輕人參與,舉辦許多專屬年輕人的客家庄參訪活動,期望以傳統和現代方式宣揚客家文化、傳承客家義民精神。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jIahrtpYXc&app=desk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