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高壓水槍洗去汙名 《與無家者同行》促社會共融
生活
第1819期
高壓水槍洗去汙名 《與無家者同行》促社會共融
2025-11-21
【記者丘羨陶台北報導】人來人往的城市裡,無家者往往被貼上負面標籤。然而,從流浪到重返社會,有一部分的無家者,正嘗試透過清潔街道重建自我價值,力求擺脫曾在街頭生活所面臨的困境。《與無家者同行:高壓水槍社區清潔行動》由台北市大仁扶青社與友洗社創公司合作,15日舉辦於台北市電影主題公園,邀請民眾與無家者合力清潔公園,並從中了解他們的人生際遇,也在合作中實現社會共融。 友洗社創是由無家者組成的清潔公司,透過提供穩定的就業與居住支持,陪伴街友改善生活環境,逐步重拾自信與社會連結。本次活動盼透過讓無家者與民眾共同清潔公園,創造交流管道,讓參與者得以看見街友背後的生命經歷。「年輕人平常可能沒有機會直接跟無家者對話,所以希望大家在活動後可以帶著不一樣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就讀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的大仁扶青社長謝佩玲說。友洗社創的創辦人林立青則說明道:「我希望大家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專業,而我們的團隊可以用這項技術去養活自己,有貢獻也有價值。」並翻轉外界對無家者的負面印象,為他們洗刷社會汙名。 活動中,參與者在友洗團隊的指導下初次嘗試使用高壓水槍。街友們先初步沖洗公園的桌椅作為示範,再讓參與者試著清潔難度較低的地面。林同學表示,控制清潔器材比他預想中的困難很多,「實際體驗之後才發現,原來水槍滿重的,而且後座力也很強。」他說道。由於大多民眾從未接觸過高壓水槍,僅數小時的活動時間不足以完成電影主題公園的清潔,因此團隊會在事後仔細檢查和收尾,確保公園的每個角落都煥然一新。雖然透過舉辦活動的形式,所花費的時間與心力會比一般清潔任務多,林立青仍說道:「前期成本是高的,但可以讓無家者説自己的話,會更有自信心,然後會跟大家產生連結。」 友洗社創的工作人員胖胖(化名)曾因家庭暴力而離家,在街頭流浪八年。期間,他因為無固定住址而找不到穩定的工作,只能做日領薪水的粗工維生。後來他通過其他非營利組織的介紹來到友洗社創,此後三年半間除了以清潔街道謀生,也在林立青的鼓勵下考取機車駕照,一步步融入社會。在活動中,胖胖除了介紹高壓水槍的操作方式,指導參與者如何判斷地面的清潔程度以外,也向他們分享自己的經歷。他說:「其實你有時候看到街上躺著休息的不一定沒工作,不能看到一個負面例子就打翻所有真正努力的人。」他希望讓參與的年輕人看到街友也有在積極生活。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的陳怡璇則認為活動讓他了解到社會參與的重要性,也呼籲更多青年嘗試理解無家者等弱勢群體的立場。 「如果可以給他們多一點機會,少一點刻板印象,也許他們也能夠透過自身的努力脫離困境。」林同學説道。謝佩玲則期盼年輕人未來可以用不一樣的心態去看待無家者,並嘗試聆聽他們的需求與困境。
闔家蓆地共賞皮影 大馬文化日成臺馬橋梁
生活
第1819期
闔家蓆地共賞皮影 大馬文化日成臺馬橋梁
焦點
2025-11-21
【記者顏貝恩台北報導】由馬來西亞商業及工業協會主辦、馬來西亞旅台同學會協辦「2025年第四屆馬來西亞文化日」,以《一起走進文化日萬花筒》為主題,於15至16日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文化館登場。活動首度以「蓆地文化」與馬來傳統皮影戲(Wayang Kulit)為亮點,結合在地美食和藝術,展現大馬的多元樣貌。 在馬來社群中,蓆地文化常見於婚禮、節慶或家庭聚會的場合。早期,馬來人因家庭成員眾多、家具有限,蓆地而坐成為大家聚在一起的生活方式,隨後演變成獨有的文化。而皮影戲作為馬來半島代表性的傳統表演,透過簽桿操控人物剪影演出時,師傅(Tok Dalang)同樣是蓆地而坐,讓表演更貼近觀眾,彷彿由熟悉的朋友在眼前講述故事般親切。「我們把兩者放在同一個活動裡,就是想讓大家同時看到大馬文化的兩種樣貌:一種是大家平常就會接觸到的生活風景,另一種則是我們引以為傲的傳統文化。」國立清華大學生暨文化日總召曾芷昕說道。 草皮廣場上,民眾三五成群蓆地而坐,從結伴而來的朋友,到攜家帶眷的家庭與長者皆有,在輕鬆的氛圍中交流著彼此的感受與見聞。民眾Michael Chen(化名)說道:「我認為蓆地文化對小朋友來說還滿友好的,因為他們比較習慣就這樣坐在地上。」民眾Matthew(化名)則認為,不論是歌舞表演或是享用餐點,蓆地而坐的文化讓整體環境顯得更加自在、有親切感,且更容易投入表演之中。「我覺得在這種忙碌的生活中,有機會可以參加一個類似野餐的活動很新奇,而且這個場地不是公園,旁邊都是建築物,真的很有趣。」來自香港的民眾Nathaniel(化名)分享道。 隨著夜色漸深,皮影戲在晚間時段上演。馬來西亞Fusion皮影戲團創辦人卓元炳表示,藉由光影與馬來文演繹的皮影戲,雖作為大馬重要的傳統技藝,卻隨著科技發展,逐漸失去社會關注。因此,團隊將皮影戲的手工影偶與光影設計融入《星際大戰》的角色設計,讓故事從民間題材走向科幻風格,也使觀眾在熟悉與新奇之間找到別具特色的觀賞體驗。觀眾Isa(化名)分享道:「雖然在語言上沒辦法完全理解,但主辦方有準備中英文字幕,其實滿貼心的。不過對小朋友來說,可能還是需要再多一些解說。」他指出,儘管存在語言隔閡,孩子在觀賞過程中仍被師傅的演出深深吸引,全程投入其中,也期待未來有更多機會欣賞皮影戲表演。觀眾孫先生(化名)認為,看完演出後他會更想理解皮影戲人偶的製作方式和相關的歷史背景。 「未來,活動可能會考慮加入介紹馬來西亞語言與台灣語言的差異作為對比,引起大眾共鳴。」曾芷昕說道。他期盼,每一年的文化日皆能讓臺灣民眾更理解馬來西亞的生活。協辦單位雲澗山創意有限公司創辦人陳映霖補充,團隊明年將思考融入不同族群的元素,呈現馬來西亞多元共存的樣貌,讓文化日持續成為連結台灣與馬來西亞的橋樑。
【社論】美國H-1B新政下 臺灣學子該如何規劃留學與職涯?
國際
第1818期
【社論】美國H-1B新政下 臺灣學子該如何規劃留學與職涯?
2025-11-14
「美國努力創造了美國希望之夢,但今日美國夢已成了神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在《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專欄中說道。 根據我國教育部統計,美國長期以來一直是臺灣學生留學人數最多的國家。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簽署一項行政命令,該命令自今年9月起實施,美國雇主若聘用以H-1B(Temporary Worker in Specialty Occupation)工作簽證申請赴美的境外專業人員,需繳納10萬美元(約新台幣310萬元)的一次性費用。這等於為想在美工作的外籍人士資格與申請條件設下更高門檻。而此舉也恐為許多懷抱「美國夢」的臺灣學生面臨更高的就業門檻與風險。 許多渴望留美工作的臺灣留學生常透過畢業後實習(OPT, 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延長在美居留,藉此累積工作經驗,同時尋找願意提供工作機會的企業。若雇主願意為外籍人士提出H-1B簽證申請,申請文件將先經抽籤決定是否獲得名額,若抽中並通過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United States 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Services, USCIS)審核,申請人將可取得H-1B身分,並在美國合法工作。新的H-1B費用規定可能使雇主聘用外籍專業人士的意願下降,進而減少國際學生的就業機會。即便擁有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學位者也不例外。對於未來計畫留美的學生而言,可能導致實習與就業機會減少,進一步增加留學投資回報的不確定性。面對美國H-1B新規定帶來的挑戰,若臺灣學生計畫赴美國留學並尋找工作機會,應評估自身專業在美國的就業可行性與風險。 各國不同的簽證制度正改變國際人才的流動。舉例來說,英國於今年5月開啟「高潛力個人」(high potential individual)的簽證途徑,提供過去5年畢業於英國以外的全球前50所頂尖大學人才的就業簽證。其中擁有學士或碩士學位者可獲得2年,擁有博士學位者可獲3年的工作簽證。澳洲則於去年推出PHEW(Post-Higher Education Work stream)工作簽證,提供為期2至5年的工作簽證給在澳洲當地完成學士以上學位的國際學生。這些簽證制度也促使台灣學生重新思考留學的目的地與留在當地就業的可能性與策略。對於仍在考慮留學地點的學生而言,英國的「高潛力個人」簽證與澳洲的PHEW工作簽證,提供明確的在地工作期限與申請條件,將成為可行的選項。
複合媒材勾起甜味想像 鍾濬丞回溯橋頭糖業歷史
藝文
第1818期
複合媒材勾起甜味想像 鍾濬丞回溯橋頭糖業歷史
焦點
2025-11-14
【記者蔡得曦台北報導】踏入展間,一絲清爽甘甜的香味充斥鼻腔,夾雜著溫暖、甜蜜的兒時記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生鍾濬丞,1日起於東方廣告藝文空間舉辦個展《糖分攝取》,融合家鄉記憶與糖業歷史,透過複合媒材勾起觀眾對糖的想像。 鍾濬丞表示,《糖分攝取》中的糖分代表他對故鄉橋頭糖廠的記憶,而攝取則雙關英文的「搜尋」(Search),除了表示觀眾在展場內下意識尋找糖分來源的舉動,也象徵他以創作搜尋過往記憶與故事。鍾濬丞說:「雖然我在創作,但其實我是在回溯搜尋糖廠跟我的關聯。」展場內的同名作品〈糖分攝取〉,由懸掛於展場上方、內部噴有甜味香水的糖袋構成。其中,朝下的糖袋口不僅具有「糖撒出」的意象,還便於觀眾將頭伸入袋內感受糖味。觀眾徐嘉璟表示,觀眾可以在展場內自由探索,「每個參展人進來都能從糖廠的物件聯想到個人的記憶。」 而展覽中最先映入眼簾的作品〈校門〉,邀請觀眾正式進入由歷史與想像共築的「糖業世界」。「我喜歡找一些沒有被大家注意到的事,然後再拿來創作。」鍾濬丞表示,作品原型的國小舊校門位於邊陲地帶,長期被忽略,如今更因老舊失去功能性。他結合對故鄉國小的記憶與對邊陲事物的好奇,促成了這座新型態校門的誕生,觀眾Robert(化名)說:「整個場域中以校門為入口,作為記憶的起始點,我認為是相當巧妙的。」而細看〈校門〉的結構,可見本體由樹脂翻模的甘蔗製成,門上方則以甘蔗渣壓製的褐色花磚綴飾。鍾濬丞藉由甘蔗的形象,表現糖業繁榮的概念。 在鍾濬丞的故鄉橋頭,設有臺灣第一座現代化的製糖工廠。糖廠帶動經濟發展,也促成聚落興起,而歷史悠久的橋頭糖廠更被視為近代工業化的重要象徵。為呼應這段歷史,鍾濬丞在作品〈錄像#1〉中,將日治時期蔗農乘車進站的影片畫面與法國紀錄片《火車進拉西奧塔站》拼接,突顯現代化進程中曾發生的文化衝擊。鍾濬丞表示,火車對西方生活的衝擊,如同日本強勢改變了臺灣的糖業。「很難想像全世界這麼大,卻有如此類似的感受性。」他認為,儘管日本與法國引進現代化運具的目標不同,但當地人民皆感受到工業化帶來的震撼。 在爬梳橋頭歷史的過程中,鍾濬丞發現不同世代對橋頭的看法差異很大。例如年長一輩懷抱憧憬,而父輩則認為過去的橋頭處於被壓迫的狀態。但對鍾濬丞而言,故鄉橋頭一直保持著熟悉的模樣,「這些都是橋頭很特殊的故事,應該要將它保存下來。」他也指出,臺灣的糖與歐美繽紛多色的糖截然不同,「臺灣的糖有種純粹的味道,而這股純粹便是它最大的特點。」他期望觀眾能從糖的甜味回憶自己的過往,並在懷舊中感受臺灣歷史的痕跡。
五彩花紋布拼出家庭溫度 《兔子巷968號》展情感記憶
藝文
第1817期
五彩花紋布拼出家庭溫度 《兔子巷968號》展情感記憶
焦點
2025-11-07
【記者熊子萱台北報導】五彩斑斕的拼布,小兔子在動畫場景中跳躍。就讀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的吳家昕,獨力完成動畫片《兔子巷968號》,呈現他對於家庭的觀察與感受。作品於2日在2025金片子大賽入圍影展,及2025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新星影展進行首映。 《兔子巷968號》以家中最年幼的兔子為主角,以牠的視角觀看姊姊即將帶男朋友回家時,家人之間的慌亂反應。吳家昕表示,故事靈感來自他的自身經歷,「實際狀況其實比動畫還要誇張,當時大概有十幾個親戚在大門口看姊姊男朋友,他應該嚇得要死。」在《兔子巷968號》中,各個角色對應到吳家昕的家庭成員,「而我之所以選擇兔子作為角色形象,是因為寵物兔子是陪我成長的家人之一。」此外,他認為將角色動物化的方式,能讓觀眾更親近角色,他也能更坦率的畫出心中理想的角色動作和樣貌。 吳家昕在作品中使用大量的拼布,並以幾何形狀建構出平面與立體畫面。例如動畫一開始,背景的拼布是整齊的平面方格,「而另一種呈現形式,是兔子穿梭到廚房並爬到樓上窗戶的微透視。」吳家昕用近景大、遠景小的方式打造透視感,讓《兔子巷968號》躍然紙上。觀眾童先生(化名)認為:「用拼布編織的創作手法蠻特別的,非傳統的2D空間也呈現不同視角。」在主角一家知道男朋友要來時,所有的拼布漸漸傾斜歪曲,最後呈現破碎化,映照出角色從最初平靜轉變為慌亂的心境。 「我用手機拍下布料的花紋,再用電腦把它切成我要的形狀。」吳家昕用相片結合電腦繪圖,將拼布剪裁成角色的服裝、家中的電視和庭院晾著的衣服。此外,透過不同花紋的剪貼,使動畫播放出來會有如同光影、隨風飄動的畫面,增添立體感和動態感。觀眾卡比獸(化名)分享:「主角家中的電視用正方形的布做出外框,裡面則變換不同顏色或花紋的布料,看起來就像真的在播映一樣。」 而花紋拼布的發想,來自吳家昕對家庭的記憶,「我媽媽會做拼布被子給每一個小孩,因此,拼布給我帶來溫暖的家庭感受。」他認為,家人各自忙碌的狀態就像擁有不同花紋的布料,但需要時仍會彼此照應,如同被縫合成溫暖的拼布。「我覺得家人之間的聯繫,不是一天到晚常常見面,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連結跟關心。」吳家昕以拼布結合動畫,將對家庭的記憶與情感視覺化,呈現出家人之間如拼布般緊密、溫暖的故事。
臺大修獎懲辦法 學生自主權看法兩極
校園
第1817期
臺大修獎懲辦法 學生自主權看法兩極
2025-11-06
【記者陳雙報導】國立臺灣大學於10月18日,在校務會議上通過《國立臺灣大學學生個人獎懲辦法》修正案。考量大學生幾乎都已成年,校方在第十六條之第一項中新增條件,若學生遭記大過或以上的處分,並向臺大學生獎懲委員會(以下簡稱獎懲會)表明正當理由,獎懲會得決議同意不通知家長或監護人。 臺大於校務會議中,將原第十六條之第一項中的「小過」修改為「大過」,並新增內容「如經學生表明正當理由,學生獎懲委員會得以附帶決議方式同意不予通知家長或監護人。」臺大學生事務長朱士維表示,此次條文的修訂主要配合民法成年年齡下修至18歲,而多數學生已具備成年身份。因此,若學生能說明正當理由,將交由獎懲會判斷是否通知家長。針對大學生「剛踏入成年期」這一身分轉變的觀點,學生家長陳三野(化名)說:「大學生成年後,並非代表有絕對自主權,不能以『後果自負』或『隱私』等說詞規避父母。」學生家長小芳(化名)則表示,大學生在學業與生涯規劃上應擁有自主權,而家長更是支持者,需給予尊重與建議。然而,臺大政治學系學生鵜鶘(化名)認為,既然大學生在法律上已被視為成年人,就有權利決定自行處理自身相關事務,以保障學生的自主權。 過去學生被記過均需通報家長,但學生可能因家庭狀況等理由,不希望父母被告知。因此,朱士維表示,學校不會預設立場,將交由獎懲會評估學生給予的理由是否合理。陳三野認為,學生在校所受的任何裁罰,都有通知家長的必要性,「經校方決議判定的罰則,就無『正當理由』的存在。」他補充道。小芳則認為,學校應將違規事件區分為「可彈性處理」與「必須通知」兩類,他說:「畢竟有些狀況確實需要家庭協助」。臺大政治學系黃同學(化名)表示,學生有權決定是否告知家長,不應由校方直接通知家長。 陳三野建議,學校應建立家長查詢學生在校獎懲或相關資訊的管道。小芳進一步說明:「但若涉及校園暴力、性平等重大事件,仍應強制通知家長。」他建議,大學生若涉及違法事件,學校應依照相關規定建立通報機制,並基於專業倫理,對學生進行後續輔導。臺大政治學系學生香堤(化名)建議,校方可透過審議式民主的方式,召集學生與校方人員進行討論,並界定「正當理由」的邊界。 國立政治大學學生事務長蔡炎龍說明,政大會依據身心健康中心諮商師的判斷,若學生的狀況需要家長的協助,還是會通知家長。而中原大學教務長皮世明說道:「臺大此次的條文修正是積極且務實的調整。」他認為,這樣的調整回應了大學生對隱私權的訴求,即承認成年學生有權決定個人懲戒資訊的分享。此外,他建議校方建構一個「分層漸進式」的通報與輔導機制,強調預防、介入與追踪。與此同時,他還建議校方推動對家長的教育與溝通,讓家長理解學生自主權的重要性與限度。皮世明表示,「這樣的機制能讓學生保有自主權,也能讓家長擁有適度知情權,同時還能避免學生的問題惡化。」
廚藝創新料理比賽首開伙 在地食材入菜展家鄉味
生活
第1816期
廚藝創新料理比賽首開伙 在地食材入菜展家鄉味
2025-10-31
【記者鄭丞傑新北報導】鏗鏘作響,白煙不時從鍋中竄起,空氣中交織著菜餚香與緊張的氣息。第一屆《美食創意家鄉菜.青春廚神》高中暨大專院校廚藝創新料理比賽25日在醒吾科技大學舉辦,以創意家鄉料理為主題,考驗青年廚師們如何在傳承與創新中發揮實力。 「美食是落實在基礎教育的。」台灣國際美食創新交流協會總會長何淑子說道。他表示,本次競賽從公益角度出發,希望提供台灣餐飲科系的學生一個更多元的舞台,並透過交流切磋提升實作經驗。比賽以「老菜新生」為核心,盼參賽者透過創意與想像力,重新詮釋家鄉菜、為料理注入新的生命。評審溫國智也鼓勵選手在刀工、擺盤或烹調技法上進行突破,「例如魚可以做成魚捲形狀,也可以切成有厚度的下去乾煎。」他說道。 賽制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需製作出書審階段設計的菜單,而為了呈現地方特色,選手需選用產自當地的食材。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參賽者李孟哲與劉懷文,將布袋雞內原有的八寶如干貝、鮑魚等高級食材,替換成台南官田的菱角、南投埔里的香菇等台灣在地的農產品,並把地瓜雕刻成元寶形狀,放入布袋雞內,象徵中華文化中招財進寶的意涵。他們也以不同思路重新定義台灣名聞國際的臭豆腐,不再採用傳統的滷水發酵,而是加入起司並淋上魚露,創造出獨特的風味,期待能成為外國人嘗試台灣菜的入門磚。 比賽下半場則要求參賽者在時間限制內,使用指定的食材與調味料製出菜餚。「這樣大家都是在公平的起跑點,因為不知道給你的是什麼食材。」溫國智說明道。國立興大附農的選手巫怡蓁與江佳恩決定將有故鄉回憶的地瓜飯作為主食,並把豬、雞、魚等指定食材切成塊狀與彩椒進行燴炒後,撒在米飯周圍增添繽紛色彩,取名為〈太陽的日落與浪漫〉。宏國德霖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學生張昱鴻則融合台式蔥爆豬肉與西式蔬菜雞肉燉飯,並用南瓜絲增添口感,再加上九層塔點綴,創造出新風味。 談及比賽壓力,張昱鴻說:「挑戰是受限太多,食材與調味料的限制容易使味道變得單一。」且對他而言,如何在瞬間想出家鄉味與創新的組合,仍是需要克服的難關。除此之外,時間壓力也使部分參賽者倉促不安,有三位同學因此不慎切到手指。溫國智則勉勵同學從基本功開始,把一道菜做好,在面對挑戰的過程中便不會手忙腳亂。劉懷文則說:「這次的比賽讓我對家鄉食材有更深刻的了解,也體會到傳承的重要性。」
【大學人】多重人生化創作 體操男爵張育嘉勾勒不平凡日常
藝文
第1816期
【大學人】多重人生化創作 體操男爵張育嘉勾勒不平凡日常
焦點
2025-10-30
【記者王翊丞台北報導】鮮豔的布景下,體操男爵化身吸血鬼演出驚豔的魔術秀,也成為復古賽車的駕駛員奔馳於賽道。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當代視覺文化博士班的張育嘉,24至27日於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展出《歡迎來到幻境派對》,以絹本、油彩、雕塑等媒材繪出體操男爵系列作品。 「體操是一個被別人打分數的運動,它不像籃球、棒球,你可以主動創造得分。」張育嘉表示,體操選手之所以成為系列作品中的主角,源自於他小時候的體操隊經歷。他認為,體操競賽由裁判決定輸贏,與現實中人們追求認同、在意他人目光的處境相似,因此他將體操選手視為社會生活的縮影。而在經歷婚姻與成為父親的身分轉變後,張育嘉創造出現今的體操男爵,以小鬍子的特徵揮別過往青澀的體操選手。 不過體操男爵也不只是維持既定的體操服形象,張育嘉根據自身的人生旅程,為體操男爵繪出不同的外貌。2016年,張育嘉在完成美國科羅拉多安德森牧場藝術中心駐村的工作坊後,前往紐約參訪,並深刻感受到都市與鄉村間的差異。「我覺得紐約現在的環境,比起我第一次到訪時,變得更混亂,出於對外界的危機感,於是想幫他(體操男爵)穿上太空裝。」張育嘉透過作品,反應出與外界隔離的自我保護。另外,他也提到,至今仍出沒於作品中的太空服,則是他用來比擬疫情防護服的概念。 張育嘉曾三度參與藝術駐村,其中,2012年前往美國波士頓當代國際藝術中心的旅外經驗,讓他開始選擇以日常生活作為創作題材。張育嘉認為,首次跨國駐村是個從零開始的契機,「世界上共通的媒材其實差不多,但風土民情差很多,例如便利商店、美式風格的街景與店內擺設。」他補充,文化差異帶來視覺衝擊,影響他擺脫原有的創作手法。此外,張育嘉脫離台灣熟悉的環境和夥伴,跨國與不同的藝術家交流,促使他潛心於創作的節奏中,激發更多的靈感。 「開啟駐村旅途前,我決定不攜帶任何物品到當地,而是專心找尋自己喜歡的媒材與主題。」林木環繞的鄉村環境,促使張育嘉將隨手可得的廢棄木塊結合油畫,並將自身形象融入作品。他笑著補充,因為騎自行車無法載運那麼大的木塊,所以平時會將書籍般大小的木塊作品擺上手作書架。而隨著不同的陳列方式,作品中的角色猶如有了活力,在書架上演一齣舞台劇。張育嘉認為,透過這些溫暖的創作,能喚起人們在都市中因為冷漠而失去溫度的心。 除了體操選手與駐村藝術家的身分,張育嘉同時還在BIKE機踏車樂團擔任主唱、吉他手兼詞曲的創作核心,以具渲染力的舞台演出、派對般狂野的詞曲,傳遞出他對搖滾樂純粹的感動與熱血。有別於過往樂團與藝術互為獨立的關係,張育嘉在2021年的音樂祭演出中,設置大型裝置藝術,首次將體操男爵作為樂團包裝。單曲〈愛跳舞的吸血男爵〉更跳脫過往的創作形式,張育嘉將樂團的復古DISCO搖滾元素與畫筆下的吸血鬼男爵連動,在MV中跨領域結合音樂與視覺藝術。「吸血男爵來自我的樂團歌曲。我把詞曲寫出來後,才畫出這個形象。」本次展覽《歡迎來到幻境派對》,更是以樂曲誕生的吸血男爵為中心,延伸到整個嘉年華主題。 張育嘉以豐富的人生歷練,不斷突破自己的創作模式,並透過媒材間的轉換,呈現他各個階段的生活感受。例如,將身為父親與女兒互動的日常經驗,甚至是對家庭的期許融合進作品,希望觀眾能走進體操男爵的創作世界,藉由日常發想的藝術作品勾起共同回憶,產生共鳴。17年的創作生涯,張育嘉秉持著「藝術是人生,人生是藝術」的理念,把看似平凡的日常轉變為持續前進的動力,挖掘潛藏在記憶片段中的不平凡。
疊影底片影像憶親情 陳祖逵《良夜之歌》引共鳴
藝文
第1815期
疊影底片影像憶親情 陳祖逵《良夜之歌》引共鳴
2025-10-23
【記者蔡得曦報導】「他死後化成黑月,再次回到夢的所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陳祖逵創作實驗片《良夜之歌》,入選第十七屆關渡電影節學生單元D拾光意象,12日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文生態館首映。影片以鬼魂為核心意象,結合家庭影像傳遞出陳祖逵對親情的懷念,更呈現他對往昔時光的追憶。 《良夜之歌》紀錄了陳祖逵父親在祖母過世後的生活。片中使用的八釐米底片,是陳祖逵的叔公多年前所拍攝,主要紀錄當時家族成員的生活樣態。「這段影片代表我們家族中一種記憶的傳承。」陳祖逵表示,在祖母過世三年後,他希望透過自己擅長的影像拍攝,傳達對親人的思念,同時記錄這段時間與父親的相處狀態。作品運用實驗片常見的疊影手法處理底片影像,讓影片中的父親看似在海邊漫步,實則在心中不停懷念與祖母的舊日回憶。陳祖逵說:「我經常與父親一起在家附近的海邊散步,他總在散步後對我說很想念祖母。」 陳祖逵在《良夜之歌》中對聲音呈現也下足功夫,「人在悲傷的過程中,對於周遭環境的感知會改變,世界會突然安靜下來。」陳祖逵希望運用靠近聲源的收音,模擬悲傷時聽覺放大的聲音經驗。除了自然的環境音,在父親漫步於沙灘的場景中,他選擇加入孩子的嬉笑聲與海水拍擊沙灘的浪花聲。他說明,這些聲音的設計都是為了表達人處於極端情緒時更為敏銳的感官體驗。 《良夜之歌》定調為實驗片,陳祖逵認為,實驗片多著重於觀者與創作者之間的再創造,意即觀者在看到影片時會出現自己的想法與相關經驗的投射,同時代表創作者藉由影片帶給觀者一種想像空間。他說:「透過我的拍攝手法,能夠喚起觀者對於家人、死者和遺憾的記憶,這些都能帶來一定程度的共鳴。」觀眾陳羿廷說:「《良夜之歌》的處理方式會讓我聯想到,導演在作品裡想呈現的記憶和對亡者的思念。」 陳祖逵坦言,家庭一直是他的創作主軸,「我的創作總是在處理與家人,甚至是與生死的關係。」而他在大二時拍攝的作品《鳴》,也同樣以家庭經驗作為拍攝主題。觀眾宇(化名)說:「家族中晚輩去挖掘長輩曾生產的影像,並藉此與過去自己沒經歷過的時代產生聯繫,是一個很值得推廣的創作方式。」陳祖逵以家庭影像融合自然環境,傳達對家人的深刻思念。他說:「《良夜之歌》如同一首歌的旋律,旋律一直輪迴不斷,就像記憶也不斷延續。」
政大教授疑生理假遭濫用 專家盼修正制度護學權
校園
第1814期
政大教授疑生理假遭濫用 專家盼修正制度護學權
2025-10-03
【記者王翊丞報導】國立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兼任教師9月25日於臉書發表對於生理期濫用的看法,貼文提及「用生理假來蒙混」的不適當用詞。並強調有女同學一學期請八次生理假質疑請假遭濫用,引起學生強烈反彈,也讓生理假制度問題引發討論。 為促進性別平等各校皆設有生理假的制度保障同學權益。國立政治大學秘書處主任秘書曾守正說明:「《國立政治大學學生請假規則》明確規範生理假是正式承認的假別。不需要附上醫療證明文件,每次以一日為限。」因為生理期的不適,難以用制式的文件證明。但僅限制天數的請假模式,有部分人士擔憂會遭濫用。在照顧學生身心靈需求的同時,請假是否受生理期影響卻難以制度化評斷。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學生Nicole(化名)表示:「生理假就跟心理假一樣,有需要他的人就一定會有濫用他的人,因為請這個假本身不需要有證明的門檻限制」。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學生小晴(化名)也認為,生理假制度的使用雖然是各憑人心,但仍要為那些需要的人而存在。 依照目前制度,生理假為教育部函釋(註一)規範各校,並未納入性別平等教育法中,儘管各大專院校皆設有生理假的假別,實務上存在落差。根據性別平等學生倡議連線指出有學生反映生理假會被視作病假,請假可能會被扣分或影響成績。針對是否需明訂每月能請多少次生理假。性別平等學生倡議連線成員邵思宇回應:「我覺得最主要的是他不會有統一的規範,而且一個月只能請一天這樣的情況會很難涵蓋到實際上符合生理期需求的時間,所以我們希望可以把它調整成時數。」以課堂節數的標準為主,每學期的總生理假時數也能設定一定上限,希望制度能考慮學生們的需求做彈性調整。 註一:為協助下級機關執行法律,用公函的方式提出處理事務的依據,本身並無絕對強制力。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社群倡議專案經理劉信秀認為,生理假與病假接納程度仍存在差異,他說「每個人月經經驗差異是非常多樣的,可是當我們對於月經的理解很少,就會有人從淺薄的既定印象出發,產生生理假是否有其必要的想法。」他補充人們若無法同理生理期的狀態,就容易出現生理假是走後門和鑽漏洞的想法。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教授黃韻如也認為,這樣的偏見存在許多人心中,只是沒有像該名教授一樣表達出來。劉信秀表示目前的社會環境還存有月經迷思,間接造成請生理假需要勇氣,甚至讓女生覺得身體狀況不被認可。 「很多人認為請了生理假之後,就可以不用上這堂課,可是實際上,當你因為生理不適而必須要請假的時候,其實也犧牲了自身的受教權。」邵思宇說明,期望能透過學習單與補課的措施去補足課堂內容,也要依照學科的性質來去調整。在不影響受教權益同時,也可以減少生理假是為了逃避上課、濫用的汙名。此外將生理假正式納入性別平等教育法中也是重要的一環。他認為立法以建立各校一致規範,避免學生在請生理假時得考量教授眼光、同儕看法。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