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AI分析傷口恢復狀況 助患者居家照護
新知
第1781期
AI分析傷口恢復狀況 助患者居家照護
2023-09-28
【記者李雨羲綜合報導】在新冠疫情爆發所導致的居家隔離之下,人們在就醫上的困難提高,因此醫療體系便開始積極開發遠端醫療的可能性。亞東紀念醫院整型美容外科專任主治醫師張惇皓與元智大學資管系副教授詹前隆帶領的學生團隊,共同合作研發了一款人工智慧輔助遠距傷口照護平台,提供醫療遠端監測,改善居家照護的困境。 亞東醫院外科醫師張惇皓實際演示平台操作方法,展示如何以照護者指甲作為參照比例尺,拍攝傷處上傳雲端。 圖/元智大學提供台灣近年來高齡人口不斷攀升,因行動不便,而錯過黃金治療時機的慢性傷口病患逐年增加。為此,團隊開發的遠端照護平台透過拍攝傷處,讓AI分析復原及惡化的狀況,協助醫生與病患溝通、就診,提升護理療程的效率。團隊學生阮德慶說:「醫生可以透過專屬的病人資料庫,以訊息告知病患是否需要前往醫院回診。」此模式不僅減少了病患外出就診的麻煩,也替醫生省去了繁瑣的前置流程。 資料庫透過顏色區分患者狀況。紅色告知此病患上傳了新照片或訊息,藍色代表醫生已回覆,而綠色則是已痊癒。 圖/阮德慶提供「病患在拍照時必須以正面的角度拍攝,並且以照護者的指甲放置在傷口旁作為參考比例尺,系統會參考指甲片大小,自動換算傷口面積。」阮德慶表示,如果使用錢幣等其他參照物作為比例尺,物品表面的細菌可能會感染傷口。而照護者在協助患者處理傷口時,往往會更加注重手部清潔,因此最終才選擇了大小及衛生性最適中的照護者指甲。 AI透過分析傷口照片,自動換算惡化及復原部位佔據總面積的百分比,最終產出分析報告提供醫生檢閱。 圖/阮德慶提供亞東醫院外科醫師張惇皓表示,平台距離正式上線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實際運用時需考量更多的資安問題,我們目前還沒有足夠的技術和資源解決。」因此,張惇皓會先以自身的病患開始營運,配合此AI進行診療,減少誤判的可能性。同時,他也考慮嘗試加入語音輸入的功能,讓不擅長打字的高齡人口使用聊天室時更加方便。「因為很多慢性傷口的感染是在內部的,在診斷的時候我們都會用鑷子去撥開表皮,深入組織去觀察狀況。」天主教耕莘醫院一般外科暨乳症科主治醫師陳俊煌表示,如果只以AI及醫生遠距判斷的話,很容易因表層痊癒而忽略了內部感染,所以在實際應用上存在限制;另外,因目前聊天室只有文字交流功能,可能會導致病患誤會醫師的指令,所以他希望平台可以再增加視訊、圖片等媒體功能,讓醫生可以搭配示意圖、示範影片指導病患,減少理解錯誤的可能性。
裝置偵測環境變因 保障長者居家安全
新知
第1637期
裝置偵測環境變因 保障長者居家安全
2016-11-17
【記者薛若儀台北報導】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顯示,民國104年老人死亡事故中,跌倒比例高居第二,且老人在住處發生跌倒的機率高達56%,其中,又以大型家具旁和浴廁內頻率最高。因應居家照護的安全需求,元智大學團隊研發出「PREtector」系統裝置,盼協助照顧者維護長者的居家安全。 PREtector偵測環境的震動頻率、聲音判斷被照護者是否發生意外,透過遠端控制中心分析並制訂應對方針。圖/薛若儀攝「PREtector」系統結合「風險預測」和「即時照護系統」,偵測到意外後,即可透過遠端的照護團隊評估現場狀況,並制定出可行的救援方案。「PREtector」團隊隊長、剛畢業於元智的沈和寬說:「PREtector與他牌最大的差別在於平台整合功能,照護人員能在遠端進行一對多的團體監測,提供主動式救援。」系統取代傳統一對一的被動式救援觀念是產品最大的創新,讓團隊在「2016通訊大賽:智慧城市應用服務設計競賽」中奪下企業專題獎。「PREtector」分為「實體監控裝置」以及「雲端平台」。先於安養機構、居家環境中的浴廁裝設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監控裝置,裝置能夠感測環境中的濕度及溫度,並透過即時數據分析環境中的震動及聲波頻率,隨時感知長者是否發生意外。相較市面上的感測裝置,PREtector透過中央管理平台,讓遠端的照護人員進行團體監測,可在緊急事件發生時提供主動式救援。「考慮到長者對穿戴式裝置排斥,所以在不接觸身體前提下,嘗試設計在環境裡主動偵測老人作息跟意外狀況的可能。」沈和寬坦言,由於裝置設置在環境中,因此過濾及分析訊息的過程中難免受到雜訊影響,導致判斷誤差。為此,團隊進行大量的樣本試測,透過真人試摔以及物品掉落等方式累積數萬筆資料,進行大數據分析。為了降低誤判的潛在風險,團隊另外開發了語音通話功能(Voice over IP, VoIP),幫助遠端照護人員釐清現場狀況。通訊大賽除了給予學生技術及創意上的肯定,評審翁金輅也提醒年輕團隊,即便擁有創新的技術,商業模式仍是產品成敗的關鍵,「否則你就不能商業化、產品化。」評審團總召集人林一平提出,在競賽得獎之後團隊如何精進技術,加強人性化的特質以進入商品化、量產的階段,是團隊未來需面臨的考驗。對此,居家服務員劉麗琴表示,在八年的居家服務經驗中,僅遇過三戶使用類似的感測裝置,雖然能夠保障長者的安全,但是目前並未普及。PREtector團隊現已與桃園市政府進行評估,也積極與醫療機構洽談,「因為醫療機構通常喜歡直接買斷而不願意重複支付。」團隊成員梁庭浩提到,團隊目前採出租平台的合作模式,除了減輕醫療單位的經濟負擔外,為期兩年的租約同時也能夠保障彼此的合作關係,裝置開模製作之後則可望將成本壓低至新台幣400元。未來除了加入醫師的專業以補足技術不足外,團隊持續蒐集資料,進一步將被照護者的病歷資料、居家環境等因素納入PREtector裝置,從醫療院所開始推廣至個人化平台。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