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藉養蠶喻親子關係 《鼻屎兒》談為母心境
藝文
第1712期
藉養蠶喻親子關係 《鼻屎兒》談為母心境
2019-11-07
【記者張佳琪台北報導】母親看到自己的孩子,起先愣住,接著掩面大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動畫學系學生鄧靳琦、沈佳穎及陳穎蓁共同創作動畫《鼻屎兒》,入選第九屆關渡國際動畫節。此動畫描述母親在承擔母職的責任時,壓抑的心理狀態,並於10月29日在北藝大藝文生態館首度公開放映。 《鼻屎兒》開頭講述主角養蠶寶寶的過程,此動畫用蠟筆結合粉油彩達到手繪質感。 圖/沈佳穎提供劇情描寫主角費心飼養蠶寶寶,然而蠶寶寶卻仍死亡,使主角因同儕間的比較心理,產生失望的情緒。接著,主角於睡夢中彷彿被蠶絲圍繞,蠶絲將主角帶入家中的衣櫃,主角從衣櫃縫隙窺見坐在沙發上的母親,便興起嚇唬母親的念頭。而當母親忽然撞見主角時,母親的第一個反應是舉起手作勢要打主角,但在同一瞬間,母親對於無法給予主角愛感到失落,最終母親便放聲大哭。觀眾、北藝大動畫學系張芃璿說:「動畫中的母親看起來憂傷而感性,母親的哭聲更顯得淒厲,讓人不捨。」 蠶寶寶吃桑葉特寫,故事發想來自沈佳穎兒時的記憶,他回憶,當看到同學的蠶寶寶都蛻變成蛾,自己的蠶寶寶死掉時,心中的比較就產生失望。 圖/沈佳穎提供 主角從衣櫃偷窺媽媽,沈佳穎認為,此次是從小孩的視角創作,衣櫃像是主角自己的世界。 圖/沈佳穎提供劇中將主角照顧蠶寶寶與母親照顧主角相互對應,描繪親子間以「愛」互相扶持的關係。陳穎蓁提到,起初便想做跟女性有關的題材,他說:「媽媽不會輕易在家人面前掉淚,哭是真正崩潰的時候。」沈佳穎也說:「我們討論過後,發現彼此與媽媽的關係有共通點──媽媽其實不是一直都很強大,而是和孩子互相依賴,同時也很脆弱、想從孩子身上得到愛。」 動畫後段,主角從衣櫃跳出嚇唬媽媽後,媽媽嚎啕大哭。陳穎蓁表示,想要藉此呈現媽媽的脆弱面。 圖/沈佳穎提供此部動畫以粵語配音,身為香港僑生的鄧靳琦說:「當配音為不熟悉的語言時,觀眾就會因為陌生感而更投入觀影。」至於配色方面,蠶繭內使用黑白色調,而主角家中使用明亮的彩色去表現,他解釋,如此安排是想要將虛幻的蠶繭與實際存在的房間形成對比。沈佳穎也指出,濃烈的色彩能呈現情緒升高的狀態。 動畫中的蠶繭是用壓克力與透明膠片製成,以黑白色調呈現虛構的蠶繭世界。 圖/沈佳穎提供家中一景,從動畫中的現實世界角度呈現,以濃烈的色彩表現情緒的高點。 圖/沈佳穎提供《鼻屎兒》不僅傳達「沒有人生來就是母親」的想法,也讓導演們得以梳理與母親的關係。沈佳穎用溫柔的語氣訴說:「對我來說這部作品是一種抒發,那時候和媽媽的關係不是很好。」陳穎蓁則說:「當我看到感謝名單放上我媽媽的名字時,我才真的覺得我有為他做了些什麼。」 《鼻屎兒》導演為三位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動畫學系學生,左起為:沈佳穎、陳穎蓁、鄧靳琦。 圖/張佳琪攝
加理大友善酷兒 廣設無性別廁所
國際
第1595期
加理大友善酷兒 廣設無性別廁所
2015-04-30
【記者廖科驊綜合報導】你可曾想過,廁所對某些性別是不友善的?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州立大學(California Polytechnic State University, Cal Poly)於4月20日展開一場名為「作伙來放屎(shit-in)」的活動,在校內推動「全性別廁所」,希望校方增加男女廁以外的廁所。「作伙來放屎」是由酷兒學生聯盟(Queer Student Union, QSU)發起的活動,把校園中數間廁所改成「全性別廁所」,讓學生體會非主流性別認同的人選擇廁所的困擾,例如酷兒在外在性別框架與自身認同的拉扯下,不知道該選擇男廁或女廁。而全性別廁所,或稱無性別廁所、性別有善廁所,是在廁所內設置數個隔間,隔間內同時擁有馬桶與小便斗,並將廁所門前的性別標誌移除,讓所有性別都可以自由使用,不需要在糾結自己到底要進男廁還是女廁。酷兒學聯表示,校內原本就有幾間廁所是全性別廁所,但是很多都在整修中,所以使用率不高。再加上原本校內對這個議題並沒有太多討論,才會辦這個活動讓大家更認識非主流性別的需求。酷兒學聯的創始人米克.布路克納爾(Mick Bruckner)表示,雖然他們推動的是全性別廁所,但還是希望可以保留部分的男女廁所,畢竟還是有些人比較喜歡原本的廁所,他們只希望校方可以在校內設置一定數量的全性別廁所。加理大校方則表示,他們對於非主流性別者一向很尊重包容,因此願意協助這次的活動。根據加理大的校園環境調查,有超過80%的學生認為使用全性別廁所「很舒服」,顯然加理大學生對於新廁所的接受度很高,若有必要,未來會繼續增設全性別廁所。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