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以浮力控制水溝蓋 「浮洞」可防洪抑臭
新知
第1706期
以浮力控制水溝蓋 「浮洞」可防洪抑臭
2019-09-26
【記者張珮慈綜合報導】排水溝蓋是公共衛生與美觀重要的一環,而台灣傳統水溝蓋設計卻容易孳生蚊蟲與惡臭,甚至發生髒水逆流的情況。今年畢業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設計系的張鈺群與黃家融發明《浮洞》(FloaX),以浮力為原理,研發結合浮球與活動擱板的新式水溝蓋,盼改善設計不良的現況,並於19日獲得James Dyson Award設計大獎台灣地區賽冠軍。 「浮洞」結合上蓋、隔板、浮球與活動擱板,運用浮力希望能改善現今水溝蓋設計不良的問題。 圖/張鈺群提供依照內政部消防署的天災統計,台灣每年因水災造成的損失約為142萬,據團隊實驗結果,浮洞相較傳統水溝蓋設計更不會因排入廢棄物而造成堵塞,即使排水速度稍慢,但對於防止逆湧──淤泥等下水道汙染物被水沖刷到地面,效益可以達到百分之五十。「觀察到現今登革熱疫情與颱風時的淹水現象,因此選擇水溝蓋為題。」張鈺群表示,想由隨處可見、最貼近人的街景設施切入研發。團隊於水溝蓋下方設計可活動的擱板,並在擱板中央孔洞放置一顆浮球,運用浮力原理使裝置運作。當水位靜止時,浮球會將洞口堵住阻隔蚊蟲與惡臭;排水時,水將浮球帶離擱板以利排水,而淹水導致水位上升時,浮球與活動擱板隨之上浮堵住洞口,防止髒水逆湧。團隊也奉行「形隨機能」,即「外型隨著機能需要而改變」的理念設計水溝蓋,張鈺群提到,造型除了要吸引人並美化市容,還必須有實際效用――小孔洞的設計能防止物品掉落與兒童的腳陷入,而水溝蓋的金屬材質,使行人能夠在夜間行走時藉由孔洞邊的斜角反光來辨識。「如何不丟失原有水溝蓋的功能並融入我們的設計,是發想階段時面臨的難題。」黃家融表示,必須把現有的產品重新設計、增加功用,做出區別後才能說服用戶。因此在構想功能與區別性時,花費許多時間徵求各方意見,最終才產出如今的浮洞。 傳統水溝蓋以通孔式設計,只重視排水功能,無法達到阻絕惡臭與蚊蟲的目的。 圖/張珮慈攝黃家融進一步說明:「在成本方面,也把浮洞所需花費的金額控制在3000塊左右,盡量與現行水溝蓋相同。」浮洞不須以額外工程安裝,只消拆除原本的水溝蓋,再直接放上便可大幅降低人力與時間的消耗。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的學生邱家科則認為,這樣的設計除了防止下水道堵塞,對一般人來說,最大的優點在於手機不會由水溝蓋孔洞掉落。
「順袋」一提 迎向綠色物流
新知
第1688期
「順袋」一提 迎向綠色物流
2018-11-14
【記者倪旻勤綜合報導】網購商品往往被層層包裹在紙箱、氣泡袋與塑膠膜內,為減少一次性包裝浪費,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學生程宇菉、邱柏翰、黃詩雅構思了「順袋」物流運輸系統,不僅採用可重複使用的提袋,更讓通勤族成為運送員,創造出新型態的綠色物流概念。針對過度包裝的問題,現今不乏有物流業者推出可循環使用的包裝袋和快遞箱,順袋團隊同樣也設計可重複使用的提袋。此提袋使用防水且不易割破的厚布料,袋口以防盜磁扣封袋,防止貨物遭竊,袋子上裝有GPS定位追蹤器,供賣家與買家隨時追蹤貨物。 提袋為防水且不易割破的厚材質,袋口設置防盜磁扣,並加裝GPS定位裝置,賣家與買家可隨時追蹤貨物。 圖/黃詩雅提供順袋團隊除了改良包裝貨物的提袋外,團隊成員邱柏翰表示,他們更進一步創新,以通勤族做為運送員,「因為包裹是需要用送的,通勤者他也是在移動。」因此順袋系統尋找相同目的地的人和貨物,將他們配對。此一大眾運輸物流配送系統,於8日獲得「2018台灣國際學生創意設計大賽」銅獎。關於通勤者的送貨流程,邱柏翰解釋,通勤者在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前,可至車站設立的順袋機台,拿取與自己相同目的地的貨物。到站後,再將貨物放到新地點機台,完成運送。為了吸引通勤者幫忙運輸貨物,順袋團隊提出免費通勤獎勵,且若遊客前來,也能透過體驗順袋,免費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通勤者取貨與送貨時,機台會自動包裝貨物,經過升降台送出或送回儲藏室。 圖/黃詩雅提供順袋物流系統以手機APP串聯賣家、通勤者、買家,團隊成員黃詩雅解釋,賣家在收到訂單後,將貨物送至鄰近的順袋機台,機台會以人臉辨識系統確認賣家身分與訂單項目,再自動配對相應的通勤者。而通勤者收到提取貨物的通知,將貨物運輸到下一個機台,最後再通知買家取貨。過程中,在機台確認通勤者身分後,會自動包裝貨物,賣家不必自行準備一次性包裝包裹貨物。 賣家將貨物放到機台上,經人臉辨識確認訂單與送貨點後,送至儲藏櫃等待相應地點的通勤者取貨。 圖/黃詩雅提供團隊成員程宇菉坦言,此設計僅為概念性構想,技術層面仍有許多問題須克服,但他說:「大家慢慢發現這個問題嚴重性的時候,這個解法可能就會慢慢派上用場。」黃詩雅則提及,由於設置據點眾多,因此非常需要由大廠商來實踐。對於此設計,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學生何采蓉表示,大家選擇網購多是為了方便,但使用順袋,得出門至附近機台取貨,「這讓我沒有很方便。」黃詩雅回應,至機台取貨就像至便利商店取貨,機台提供商品保管服務,民眾取貨時間非常彈性。
反射面塗料降溫 不燙手燈具延長使用壽命
新知
第1670期
反射面塗料降溫 不燙手燈具延長使用壽命
2017-12-20
【記者羅文妤綜合報導】龍華科技大學化工與材料工程學系師生於8日至10日參加「2017高雄KIDE國際發明暨設計展」,以創新「不燙手燈具」榮獲金獎及最佳工業設計獎。相對傳統燈泡溫度可高達攝氏100度,不燙手燈具表面的溫度僅有攝氏33度,除減少燙傷機會,也能延長燈具的壽命。一般鎢絲燈泡因反射面未經任何處理,導致光與熱容易聚焦在同一點上,造成燈罩溫度居高不下。燈罩在長期高溫下容易霧化,會影響照射範圍及亮度。團隊透過在反射面塗上高反射性奈米顆粒材料,讓光源散射後能有效降低整體溫度,再利用燈具外罩的透鏡重新聚集光源,使照明範圍更廣且減少死角。 應用於燈具反射面的高反射性奈米塗層,可解決傳統無鍍層燈罩高溫燙手的問題。 圖/陳昱佑提供團隊成員、化材系研究所學生陳昱佑表示,此次參展的示範作品是港口照明用的大路燈,較小型燈具更加頻繁使用,所以容易損壞。經改良後如需卸換燈座時,人員也不必費時等待燈具降溫。 團隊成員和廠商共同開發的燈罩實體,並於高雄國際發明暨設計展中向評審、觀眾展示。 圖/陳昱佑提供此項研發歷時兩年,團隊成員、化材系學生鄭竣庭提到,研發初期僅處理如何讓燈罩表面照射的更廣,後發現長時間照射使燈具十分燙手,所以結合兩項功能製作出不燙手燈具。目前團隊已申請專利,和廠商共同開發,成本也不比傳統燈具高昂,此項技術原理也可移植在其他各式燈具上,例如:車燈、工業用水銀燈、檯燈、日光燈。
臨時手術易感染 明志科大創可殺菌微型手術室
新知
第1664期
臨時手術易感染 明志科大創可殺菌微型手術室
2017-11-08
【記者阮怡婷綜合報導】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統計,當地震達芮氏規模6以上時,就容易導致建物倒塌,而現場醫護人士因需顧及傷者性命,就必須在不安全環境下緊急手術。為避免傷患死於病菌感染,明志科技大學的學生團隊因此發想出〈充氣式微型手術室〉概念,榮獲「2017台北設計獎」工業設計類銀獎。 〈充氣式微型手術室〉現場應用模擬圖,該產品三大設計方向為提高救護效率、無菌手術空間以及可攜帶性。 圖/李權恩提供〈充氣式微型手術室〉為克服房屋倒塌現場空氣中粉塵、細菌充斥,利用紫外線殺菌,可隨時隨地營造無菌、安全的手術空間。團隊成員、明志科大工業設計系學生李權恩解釋,這次的設計專案為產學合作,廠商提供紫外線殺菌設備,而團隊則針對設備特性設計,為廠商提出產品可能的應用方式。「作品加上紫外線殺菌的裝置,是模擬目前醫院手術區的空調殺菌系統。」團隊成員、同樣來自明志科大工設系的陳蓓芸進一步說明,產品透明可充氣的區域為手術的執行區。材質為拋棄式的透明塑膠,可確保產品衛生性,並維持醫護人員執行手術時的採光可見度。李權恩表示,希望此項設計的定位不只為天然災害的傷者提供醫療服務,還能為有需要立即手術的傷患提供服務。「一開始發想的時候我們便以微型、方便性、安全性的三大方向進行思考設計。」李權恩說明,目前此項設計為概念階段,正在做進一步的實驗與修正,未來也希望能與醫療相關背景的專家或是專業人士合作,讓理念成真。他補充,產品提供一個小型無菌的空間,「相信會成為急難救助時的一大福音」。產品設計過程並非一直都很順遂,指導教授李鍇朮表示,該團隊作品初期創新度低、基本設計表現也較差,但經過反覆修正,「中期終於突破原本框架,後期更發揮團隊合作達成設定的目標。」李權恩指出,該作品將要面對的困難是實際應用的可行性,但如何銜接概念與產品實際化,「其實也是設計師存在的意義」。 紫外線殺菌的裝置是配置於白色裝置的兩端,藉由紫外線的殺菌,使透過紫外線消毒的空氣進入手術區時達成殺菌的效果。 圖/李權恩提供
新型輪椅助傷友 「撐竿跳」越地形限制
新知
第1593期
新型輪椅助傷友 「撐竿跳」越地形限制
2015-04-15
雲科大工設系學生作品,將輪椅底部改為三角架構,提升使用者的行動自主性。圖/鍾凱元、黃景嵩提供 【記者徐霈芯綜合報導】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學生鍾凱元、黃景嵩9日發表「脊髓損傷青壯年專用輪椅」,讓輪椅使用者在過門檻時,無須請他人協助或冒險「翹孤輪」(將前輪翹起),提高使用者的行動自主性及安全性。兩人表示,脊髓損傷多為永久性傷害,所以輪椅在損傷者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根據「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調查,20至29歲的年齡層脊髓損傷發生率最高,兩人因此將脊髓損傷青壯年設為目標用戶。鍾凱元說:「這並不代表只有青壯年能使用,只是我們以脊髓損傷青壯年的需求為出發點。」台灣住宅室內設有許多門檻,通過時輪椅會受到前輪的阻礙,常需要「翹孤輪」或有人在後面幫忙推一把。鍾凱元表示,「翹孤輪」是一種危險性較高的輪椅技巧,如果初學者不夠熟練,可能會發生輪椅後翻的意外。黃景嵩說:「我們在前輪加裝小輪,利用類似撐竿跳的原理,當小輪抵到門檻時,使用者只需輕微施力將輪椅往前推,小輪就會順勢被抬起,整台輪椅就能輕鬆通過。」考量到一般輪椅越過沙地、草地或崎嶇的地形時,輪子常會空轉以致輪椅無法動彈,所以兩人捨棄傳統輪椅的四角架構,將輪椅底部改為三角架構以提高靈活度,並增加軸長解決穩定度不足的問題,鍾凱元說:「增長的軸距,不但使輪椅穩定性變好,即使要下八公分的階梯也沒問題。」為契合讓輪椅使用者自主行動能力提升的設計理念,兩人將傳統輪椅明顯的「手推把」與側邊扶手合併,鍾凱元說:「我們把推手設計得較隱蔽,破除輪椅需要別人幫忙推的刻板印象。」另外,兩人採用符合人體工學的低椅背設計,將椅背高度降至肩胛骨以下,讓使用者在推動「手輪圈」時,不會受椅背限制,也使外觀顯得年輕化。兩人在製作初期,到各地與傷友們訪談,深入瞭解脊髓損傷者的需求,黃景嵩也擔任維修輔具的志工,他說:「我體會到要真正了解一個使用族群,不能只從網路找資料分析,必須融入他們的生活情境。」鍾凱元表示,半年來幾乎把所有時間都投注在畢業專題上,「有時會為了一個弧度,模型做了又重做,直到外型整體達到和諧為止。」雖然起初會因實驗結果不如預期而失望,但他們明白,沒有經歷過失敗,就無法試出最好的結果。兩人皆表示,希望作品未來能有機會上市,造福更多傷友。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