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影音
中藥產業人才缺 衛福部修法引爭議
2024-11-28
體育
【社論】運動員的「振奮」該被限制嗎? 以黑豹旗冠軍戰全壘打看棒球場「潛規則」
2024-11-22
生活
夜拆天橋引眾怒 北市府主張改善交通安全
焦點
2024-11-22
校園
命名甄選日程延誤 南大更動流程引質疑
2024-11-22
新知
微型偵測分析患者生理數據 AI照護助居家善終
2024-11-22
校園
學生鑽漏洞未戴安全帽 中正嚴格取締成效有限
2024-11-22
新知
嘉大研發大豆飼料 成馬糞海膽復育新解方
2024-11-22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796期
《跟著光的軌跡走》探自我 藝術家以光映內在感受
2024-10-18
【記者姚孟汝新北報導】「光代表我們追尋希望和探索自我的過程。」就讀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學系的三位學生王慈優、張訓安和吳姿穎,即日起至18號的週間時段,於華梵霓虹5樓的藝術中心舉辦《跟著光的軌跡走》,三人以「光」的意象為題,用畫作各自展現探索希望的過程。 進入展場,率先映入眼簾為系列作品《擁抱》。王慈優透過一系列畫作敘述一顆曾為宇宙中最閃亮的星星,在墜落後失去光芒,儘管有旁人協助,卻難再恢復閃耀的故事。王慈優以水彩和色鉛筆,勾勒角色緊緊擁抱著星星的畫面,為此他補充:「擁抱的溫暖可以勝過千言萬語。」他希望藉由這件作品,讓人們在缺乏自信時,能夠想到身邊的人。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學系學生廖柏愉認為:「作品讓我體會到知心人之間陪伴所帶來的溫暖,溫柔而堅定的支持讓人心安。」 走入轉角,張訓安以多幅不同形狀的纏繞畫作品《足跡》,穿插代表光芒的金色點點,為觀者排列出一條流線型的軌跡,引領觀眾的觀看視線。張訓安創作纏繞畫的動機源自於母親,在她的建議下到社區大學跟年紀稍長的阿姨們一起學畫畫,這段時期因為阿姨們的鼓勵,對於張訓安建立繪畫自信是一段很重要的回憶。《足跡》使用不同類型的筆創作,並以牛奶筆點上白色光點。「我很喜歡光點, 因為會讓我覺得很有希望。」張訓安補充道。 展場最後,則是吳姿穎以人魚與兔子做為自我投射的作品。畫作〈紅色人魚〉以暗紅色作為背景,與畫中高明度的美人魚呈現出對比,象徵美人魚本身便是光芒的存在,然而這道光相比於希望,更帶有質疑的特質。吳姿穎說:「我在不斷地自我質疑中,逐漸形成的畫面會讓我對當下的自己產生更多了解,甚至發現平時忽略的需求或矛盾。」作品〈逆光〉則詮釋出吳姿穎對光的兩面性思考,他刻意隱藏畫中兔子的表情,「因為我不想讓觀眾直接從視覺上預設兔子是面對或背對著它後面的光。」他補充道。對吳姿穎而言,光除了可以象徵希望,也可以解讀為通往毀滅的指引。 「光」這個主題,在三人的詮釋下雖看似有著不同的意義,但其所展現的皆是他們透過光對希望的追尋和探索自我的過程。王慈優道:「本次展覽中,光象徵著我們前進的動力跟希望。」觀眾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學系三年級學生莫曉彤認為,最吸引他的作品是〈紅色人魚〉,他表示,進入展覽會場後會特別被畫布抓住視線,加上顏色跟白色牆面對比強烈,十分引人注目。
校園
專題
第1673期
小鼓手擊出大夢想 鼓聲傳遞偏鄉新希望
2018-03-28
【專題記者謝佩旻、李卓朗、曾楷傑綜合報導】苗栗縣通霄鎮坪頂國小,地處偏鄉、弱勢家庭學生比例較高,同時也較缺乏教育資源。校方為了培養學生的多元興趣,因此成立戰鼓隊,小朋友們利用瑣碎的課餘時間努力練習鼓藝,近年來也屢屢在比賽中取得佳績,經常受邀至各地演出。然而,學校無法完全負荷戰鼓隊的開銷,因此校方必須另外尋求經費以維持戰鼓隊,希望滿足學生的多元發展,也期許藉由戰鼓隊的活躍,能為坪頂國小帶來改善弱勢家庭與偏鄉教育資源的契機。<b>勤練不輟創佳績 <b>偏鄉戰鼓隊聲名遠揚「咚咚咚!」震耳欲聾的鼓聲傳入耳畔,每一下節奏明快的敲擊強弱有別,只聽聞鼓聲便能感受到其中的熱情與勁道。「啊——喝!」走近一看,十位穿著紅衣、訓練有素的小朋友正使盡全力揮舞鼓棒、敲打鈸,不論是跳躍、跨鼓、變換鼓陣,每個動作都整齊一致,架式十足。長達六分鐘的表演毫無冷場,眼神中顯露出他們的堅定自信。他們是苗栗縣通霄鎮坪頂國小戰鼓隊,由十二位女孩與三位男孩組成,平均年齡只有十一歲。坪頂國小戰鼓隊創立於西元2000年,至今已成為該校傳統,更在「2017第五屆全國鼓陣錦標賽」中獲得國小混合組亞軍。戰鼓隊隊員以身材嬌小的女生居多,一排出戰鼓隊形,每個女孩都用盡全力吶喊,展現不凡的魄力與耐力。跑數圈操場、做數百下伏地挺身是他們習以為常的基本訓練,因長期握鼓棒在手上留下的厚繭見證了她們的努力,破皮更是家常便飯。為了不影響課業學習,戰鼓隊犧牲短暫的下課時間來練習,十分鐘布置戰鼓,十分鐘排練,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只為呈現出最完美的表演。 坪頂國小戰鼓隊由高年級學生組成,打起鼓來架式十足。圖/李卓朗攝「寒暑假連續五天的戰鼓營隊非常耗費體力,本來擔心孩子會不想練,沒想到他們為了爭取更多表演機會,受傷了就到健康中心纏一纏,繼續打。」校內負責帶領戰鼓隊的老師高豫鳳說,語氣中帶著對孩子們無法遮掩的關懷與驕傲。高豫鳳常對學生說:「只要進入戰鼓隊,每個人都有一份責任和榮譽。」長達六分鐘的演出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位置與動作,在團隊當中也都是無可取代的主角。為了因應學生人數的減少,他於去年開始首創「師徒制」,開放國小三年級的孩子可以提早加入戰鼓隊,讓高年級的正式隊員帶領新進隊員練習戰鼓,讓他們盡早成為戰鼓隊的一份子。戰鼓隊正式隊員之一的邱瑋琳開心的說:「比起自己練習,更喜歡教學弟妹,因為可以交到新朋友。」運用這樣的方式,不但能讓學弟妹更容易理解與上手,學長姐也能在編寫口訣時,增加自己對每個戰鼓表演中擊打時機的記憶與動作的熟悉度。<b>不畏困境 攜手出「擊」目前坪頂國小戰鼓隊的十五位正式成員中,有七位學生出身於弱勢家庭。根據《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網站,「推動弱勢家庭兒童及少年社區照顧服務計畫」之服務對象定義,弱勢家庭包含隔代、單親、身心障礙者家庭、原住民家庭、外籍配偶家庭、受刑人家庭、經濟弱勢家庭等。由於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因為各種困難或壓力,導致家庭支持功能相對較為薄弱,使這些孩童大多處於台灣M型社會底層,所需的基本生活需求未必能夠獲得適當滿足,在課業學習、興趣培養方面也較難以自由發展。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研究報告顯示,若是缺乏教育或社會資源的投入,可能造成兒童虐待、中輟生、偏差行為、犯罪等各種兒童與少年問題,甚至形成階級複製,對學生未來影響甚鉅。坪頂國小屬教育部認定之偏遠地區國小,全校僅有五十位學生,具有地遠人稀、交通與生活不便、文化刺激較少等特性。因此,即便戰鼓隊表現優異,發展過程仍十分艱辛。除了平時訓練的必要開銷,外出比賽與演出也須負擔一定支出,使戰鼓隊入不敷出。此外,鼓棒、鈸及服裝都是消耗品,而表演中使用的「大堂鼓」至今也已使用十餘年,近年因參與大型比賽才陸續購入新鼓,但一個就要價兩萬元,讓戰鼓隊在經費上陷入困難。雖然多數戰鼓隊隊員的家長十分支持學生參與練習,但由於每個家庭經濟狀況不同,校方並不會向家長收取費用。而苗栗縣政府也無法提供學校足夠課外活動資源,為了讓戰鼓隊能持續發展並增加演出機會,目前校方和「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合作多年,由基金會負擔外聘教練的鐘點費,團隊中的弱勢學生也能向其申請經濟補助。 正式隊員示範新進隊員如何正確敲打大堂鼓。圖/李卓朗攝高豫鳳也表示,對戰鼓隊的學生來說,除了為團隊爭取榮譽,到外縣市比賽對孩子們來說也是非常難得的機會,因此他們時時都將自己維持在最佳狀態。目前由祖父母扶養的邱瑋琳就很開心地說:「上次去台北表演,第一次去101,看到很多高樓大廈,很好玩!」經費與教育資源不足一直是偏遠地區難以解決的問題,畢竟雖然有課本上的知識,仍比不上親身體驗所感受到的真實。再加上部分弱勢家庭中的家長,因為忙於工作或經濟狀況不允許,沒有能力可以攜帶兒女外出同遊,因此,校方積極爭取各方的演出機會,邀請家長共同參與,製造親子共遊的機會。就像去年在高雄舉辦的「2017第五屆全國鼓陣錦標賽」,當時教導主任楊毅立在競賽的隔天,安排選手們至「義大遊樂世界」,以「表演換門票」的特殊方式讓學生免費入園,為這趟旅程留下難忘的回憶。「讓他們知道我們不只是來玩,還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做一些什麼事情。」楊毅立提到,最初是想到園區內有表演舞台,便萌生幫孩子省錢的方法,「在遊樂園裡面表演是個很特別的經驗,還有很多觀眾圍觀。」邱瑋琳用真摯的語氣說到,雖然當時剛比完賽,身心都很疲憊,但在和隊員同甘苦、共患難的過程中,也增進了彼此的情感。 坪頂國小戰鼓隊於「2017第五屆全國鼓陣錦標賽」中獲得國小混合組亞軍。圖/坪頂國小提供<b>設計戰袍不求回報 守望十載教學相長「即使上場前的微微緊張,但是彷彿上到戰場拿到鼓棒,聽著鑼聲響起的那一刻,便知道他們早已準備好了。」高豫鳳的女兒余佳蓁分享她觀賞比賽的感受。從事前的化妝、著裝、搬運戰鼓,到正式上場,每位小朋友都認真對待,絕不馬虎。舞台上戰鼓隊的服裝,以鮮紅色為底,給人熱血之感。正面為以正在打戰鼓的隊員為原型設計出主角,背面則以書法字體印上斗大的「巾幗一戰,萬矚回歸」,簡單的中國風,穿上它一站出來便感受到一股磅礡的氣勢。這身「戰服」並不是出自某位設計師之手,而是來自這位目前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的余佳蓁。她也提到,「 戰鼓隊的有些小朋友雖然在弱勢家庭裡面成長,但是他們很願意利用課餘時間練戰鼓,當作一種興趣的培養,更多是想要在舞台上發光發熱。」在得知他們時常在假日受邀表演後,便決定運用設計長才,為這群小朋友量身打造受萬眾矚目的專屬服裝。由於每次上場前,師長們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為小朋友一一上妝,還要使用數種色彩變化圖騰,余佳蓁便發揮創意,設計讓隊員能華麗登場的紋身貼紙,利用紋身貼紙的特點,既與眾不同又節省時間。設計過程中曾多次修改,最後考慮服裝搭配,完成紅藍配色的圖騰,「最開心的就是當他們看到紋身貼紙的設計,眼神散發出的光芒與讚嘆,這大概就是設計師最大的欣慰了。」負責指導學生練習戰鼓的教練胡秉盛,從大學時期就與坪頂國小結下了不解之緣。由於高中學姐因結婚而無法繼續在學校傳授戰鼓技藝,因此將此重責大任交付給他,至今也已近十年。胡秉盛透露,從戰鼓隊設立以來,參加的孩子就一直在十幾個左右,而且坪頂國小位置偏遠,加上近年來少子化影響,他也非常擔心學生人數不足,以及新進成員無法銜接的問題。由於一個月只有四次的上課機會,因此每次的訓練時間都格外珍貴,他說:「小朋友自己會利用課餘時間練習戰鼓,所以我知道他們是很努力的。」「前兩屆有一個孩子他有紅斑性狼瘡,但當時尚未確診,後來練習時臉部出現紅疹,之後住院治療後就再也沒回來過了。」胡秉盛回憶這幾年來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語氣中透露出他的惋惜與難過,「那時候接近比賽,但小朋友就沒有繼續打鼓了。」未來他希望能繼續指導坪頂戰鼓隊的發展,因為從一周一小時的課程當中,不只能傳授自身專長,也能從中得到不少收穫。例如胡秉盛提到,自己在講解動作時,有些低年級的孩子沒有辦法了解他的語意,但後來發現請高年級同儕去指導,反而得到更好的學習效果。<b>爭取教育資源 為偏鄉學校注入活泉考量校地偏遠以及學生家境因素,坪頂國小在放學後設有課後照顧班,除了指導課業外,還安排閱讀、體育等課後活動。教務組長楊征斌表示,學校的課後輔導在初期是免費的,但近年來入不敷出,開始收費,唯有低收入戶、原住民、身心障礙者等三類生能申請補助。然而一到假日,學校沒有額外的課後照顧計畫,學生在家中的情況無從得知,尤其對隔代教養家庭或是低收入戶來說,又是另一筆額外的開銷。因此坪頂國小除了與兒福聯盟基金會合作,積極發展戰鼓隊之外,為了改善偏鄉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也透過教育部的「教育優先區計畫」,利用周三的課後時間辦理繪畫課程,讓弱勢學生免費參加。該計畫主要協助隔代教養、單親及寄親家庭、低收入戶等比例偏高的學校,協助學校發展教育特色。近五年來的持續推行,學生的創造力及對美的鑑賞能力皆顯著提升。像參與練習戰鼓的學生邱瑋琳、邱苡萱姐妹就曾分別獲得「日本第46回世界兒童畫展」的特優及優選獎。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國中小及學前教育組科員劉貴菱表示,由於台灣各地的教育及文化資源分配不均,計畫的初衷是讓各區的教育及學習機會趨向均等。「藉由聘請業界老師,更可以幫助學生發掘潛在的專長。」劉貴菱說,發展的項目並不受限,無論是藝文、音樂或是運動,都可以列入教育特色,教育部會依照地方發展特色並考量現有資源,選擇最適當者推行。教育部在該計畫內還有關於親職教育的推廣活動。包含由學校舉辦的親子教育講座及學生個案的家庭訪視兩部分。藉由親子教育講座,能讓家長了解學生在校的情況,增加親子間的連結。而家庭訪視針對不同個案,讓校方了解親子間的互動狀況、家長對學生學習的認知和個別家庭需求等,才能從而著手提供及時的輔導與幫助。在經費支援方面,楊毅立表示,坪頂國小目前配合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設立「學校教育儲蓄戶」。教育儲蓄戶顧名思義為協助弱勢學生就學的儲蓄專戶,校方會將有需要的學生人數與需求等資訊於網站上公開,集結社會大眾的愛心,幫助這群孩子順利完成學業。他說:「這幾年的觀察下來,台灣社會有愛心的人還是很多,不論是金錢,還是實質上的物資捐贈,都是很大的幫助。」 繪畫課程培養學生的藝術欣賞及創作能力。圖/坪頂國小提供<b>榮耀戰鼓聲隆隆 寄託未來希望與期許楊毅立認為,戰鼓訓練不僅讓參與的小朋友在演出中獲得成就及榮譽感,無形中也凝聚了學校、家長、甚至整個社區的情感。目前學校計畫自108學年度起,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將戰鼓列為學校的特色課程,每周安排一至兩節課,讓全校學生都能參與。此外戰鼓隊也對隊員們日常生活帶來實質的正面影響與改變。邱瑋琳自五年級起學習戰鼓,在最初嘗試打擊時,學了兩到三個禮拜後才開始上手,經過近半年的苦練,才終於成為正式隊員。她認為,所有動作裡就屬轉圈交換戰鼓最困難,除了個人熟練之外,還需要團隊默契才能成功達成。邱瑋琳表示,她在戰鼓隊中不但結交到許多知心好友,也讓校園生活更多采多姿。而且,和靜態的繪畫相比,這項特殊的傳統技藝更讓她喜愛。同樣是戰鼓隊隊員的張惠婷,是全校唯一一位原住民學生,在加入戰鼓隊前,個性我行我素,隨性不羈,常常做出許多讓師長頭痛的行為。然而,在經過一連串的集體訓練,張惠婷開始學習團隊合作,不再抱持著「只要我想要,有什麼不可以!」的心態。幾個月後,她不但人緣變好了,也因學習自制,連課業表現也提升了不少。雖然目前台灣偏遠地區學校逐漸獲得社會的關注,但與都市成長的孩子相比,在文化資本與教育資源上,仍難以達到相同的水準。從坪頂國小的故事,可以發現「教育」不只是課堂上的知識,讓孩子放下課本、走出教室,不但能培養多元興趣,還能增加學生的學習熱忱,並創造孩子的更多可能性。在教育部門、老師與家長以及外部資源同心協力的共同努力下,為坪頂國小的孩子們在心中種下希望的種子,隨著榮耀的戰鼓聲傳揚,期望孩子們的未來也能在各自的領域擊出響亮的鼓聲。
藝文
第1637期
【專欄】為偏鄉童築夢 謝思盈「樹」希望
2016-11-16
謝思盈在紐西蘭駐村時,與藝術家Andrea共同探討沿海環境課題並設計希望樹活動讓孩童參與。 圖/謝思盈提供【記者楊采翎台北報導】「那時候每天早上醒來都考慮休學。」從事藝術創作十餘年、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學生謝思盈,大學畢業那年決定走上藝術管理之路,面臨極大轉換壓力。如今她突破關卡,展出這一年走訪紐西蘭及各國偏鄉,關懷環境與偏鄉教育的藝術計畫成果。從小學到高中都念美術班、大學主修藝術創作的謝思盈,可說是標準的美術專才。大學畢業即申請赴英國繼續念藝術創作的她,突然心思一轉,改念北藝大藝管所。「為什麼做藝術創作需要一個學位?」不願受限於學院的藝術思維,謝思盈決定修習藝術管理,另闢新的創作方式。面對突如其來的轉變,親友卻不贊成,謝思盈提高音調說:「全部人都是反對的。」連父母都不明白為何她要放棄藝術創作去念行政類別的藝術管理。對台灣藝術環境來說,藝術行政工作薪水低且高工時,很少藝術家願意投身此行。但謝思盈卻認為,藝術家缺乏藝術行政根本無法存活。研究所的第一年,她運用管理模式從事「希望樹計畫」等,並讓計畫越滾越大,證明跨出學院仍舊能從事藝術創作,未來出路不會侷限在畫廊或藝術教育。 謝思盈在瑞濱國小教導學童如何創作屬於自己的希望樹,在過程中陪伴學童成長。 圖/謝思盈提供談到「希望樹計畫」,謝思盈隨手拿起杯墊,興奮的說:「跟妳說這個是很特殊的材質,也可以拿來做結晶樹!」生長在新北市瑞芳區的她,觀察瑞芳潮濕的氣候形態,想出利用特殊吸水材質的紙及含有鹽分的無毒化學試劑,讓紙可以依照顏料分布長出不同結晶型態。結晶樹歷經蛻變的期間,她便陪伴孩子觀察小樹成長。「在偏鄉,我們的存在很重要的。」謝思盈發現偏鄉孩子都抱持著國中畢業就工作的想法,對未來的想像貧瘠,也未曾學過專業的藝術課程。她希望藉由長期陪伴與培育,讓偏鄉的孩子能對藝術及未來有更多憧憬。從一棵滿載希望的樹開始,謝思盈走出不凡的藝術歷程。帶著希望樹,她的藝術行動已深入台灣、中國偏鄉及南半球,關懷偏鄉教育、環境教育等多項議題。回顧這些努力與成果,謝思盈表示:「可以看到小小的策展團隊成為另種藝術的可能。」 透過特殊吸水材質的紙及含有鹽分的無毒化學試劑,在溫暖的環境條件下,每棵希望樹可以依照顏料分布長出不同結晶型態。 圖/謝思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