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771期
演出最後一場自己 《千秋場》探問劇場存續
2022-11-16
演員張瀞在獨角戲的最後離開舞台現場,以Google Meet視訊中的行車畫面延續演出。 圖/牧童攝影提供 【記者何予綜合報導】「如果這是劇院的最後一場演出,我要把舞台的大幕剪掉,讓它永遠不會落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2022秋季公演《千秋場》由導演洪千涵帶領學生進行集體創作,從4日起至13日在展演藝術中心戲劇廳共演出8個場次。在所有觀眾的注視下,12位演員穿著戲服,手拿三柱清香,祭拜四方神明祈求開演順利。從開演前的祭台開始,《千秋場》便已經揭開序幕。且不只是祭台,從中場撤換道具和服裝環節,再到演出結束後的拆台和慶功宴,一切道具的聲響、幕後人員的移動,都在鎂光燈下成為演出的一部分。洪千涵表示,這些在舞台之外發生的細節,都是劇場中很美且迷人的一部分。「戲劇本身是建立出一個想像空間,跟現實是分開的。」演員張瀞說明,傳統戲劇以安排好的劇本和角色建立出近乎真實的幻覺,但這些元素在這齣戲裡都被解構。《千秋場》沒有線性的敘事主軸,也沒有特定的角色。演員以「講座式展演」的演出方式,打破習以為常的劇場形式,直接面對觀眾發表演說,以敘述性的台詞傳達自己對於劇場的觀點、思考和情感。 在限時10分鐘內,12位演員輪番發表「未來宣言」,向觀眾傳達自己對於劇場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和期待。 圖/牧童攝影提供在《千秋場》排練初期,演員並不會拿到劇本,演出內容是源於導演和演員對於劇場本質一次次的提問與回應,因此,12位演員在節目單上的職稱是「集體創作暨演出」,在《千秋場》中演員扮演的不再是其他角色,而是自己。現場觀眾Coco(化名)說:「這不只是單純地打破第四道牆,演員在台上終於不是以一個角色讓觀眾看到,而是有自身在戲裡頭。」「千秋場」一詞源自日文,用以指稱舞台劇、演唱會中「最後一個場次」。之所以將此戲命名為《千秋場》,是因為在疫情爆發後,各類活動紛紛轉為線上,對於亟需現場和觀眾的表演藝術產業造成衝擊,洪千涵因此提出「劇場是否會消失?」的假設性問題,思考劇場的未來走向。他也請演員以此命題為自己構思一場最後的獨角戲,這場獨角戲會在台下排演99次,在台上的第100次演出同時也是千秋場。演出一結束後道具會被立刻拆除,演員也會在台上開一場自己的慶功宴,聽自己選好的歌,吃一份自己事先選好的食物,為自己的演出劃下句點。對於《千秋場》探討的命題以及演員給出的回應,Coco說:「這場表演像是演員在跟我說:『我想繼續表演!』他不想要結束這個劇場。」同為戲劇系學生的現場觀眾柯喆堃也表示,看完《千秋場》之後就會知道,劇場不會消失,「只要有一個人在觀看,那劇場就會成立。」他認為劇場只是一種藝術的媒介,表演藝術還是會以不一樣的形式存續在這個世界。 演員各自設想在劇場終結後,未來應該從事何種行業。有人希望成立求婚服務公司。 圖/牧童攝影提供
藝文
第1753期
科技融合布袋戲 突破傳統技藝
2021-10-06
【記者吳姿芳新竹報導】戲偶曼妙地於台上舞動,展現千古風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聯展《後藝情時代》採用細胞分裂又融合的概念,藝術、設計與科技,為後疫情時代開創嶄新的格局,透過VR、AR、3D列印等不同新科技媒材,傳承本土技藝「布袋戲」,試圖翻新觀眾對布袋戲的記憶。 《後藝情時代》結合藝術、科技與設計,為後疫情時代開創更多可能性。 圖/吳姿芳攝由陽交大應藝所陳昱誠創作的《掌中傳奇 The Legend in the Palm》於第一展區「科技迭袋」展出,名稱起源於布袋戲的另一名稱「掌中戲」。他操控著掌上的遙控手把,戲偶便開始手舞足蹈,他說明,近幾年布袋戲逐漸沒落,因此希望透過遊戲手把操控戲偶,以娛樂的方式讓年輕人重新認識傳統技藝,並降低操偶的表演門檻。 《掌中傳奇》由電動骨架與遊戲手把組成,結合科技展現全新的表演型式。 圖/吳姿芳攝陳昱誠說明,他先以3D列印製作把手外殼與戲偶骨架,再搭配馬達,讓戲偶活靈活現地展現不同樣態。這項作品不再限制表演者於幕後操控戲偶,開放互動空間,為布袋戲帶來全新的表演形式,也為新科技注入人類相互交流的溫暖。另一個展品〈幕前幕後〉由秘子尉、羅曉愉等八位應藝所學生(註一)共同創作。作品分為「幕前」與「幕後」兩部份,「幕前」包含兩項展品〈不對稱〉與〈看見未見〉,「幕後」則透過影像曝光創作過程。團隊不僅前往國立故宮博物院取經,研究明朝畫作應用於戲偶服裝圖騰與場景設計,更利用3D建模製作戲偶本體。秘子尉說明,「每一件作品背後都有文化考據,希望透過影片讓觀眾看見研究的過程。」註一:團隊由羅曉愉、神雨丹、劉琳、王子依、顏瑋辰、李家慶、王秋玄、秘子尉組成。羅曉愉也補充,戲偶製作備受疫情影響,不僅增加布料運輸的難度,更須透過線上討論進行專案,雖然麻煩許多,但他認為這也是有趣之處,他說:「我從來沒有以這種形式參與專案。」,為後疫情時代開創藝術的另一種形式。陽交大資訊工程學系何彥寬說:「以前沒看過布袋戲,認為它已經脫離主流文化,但展覽提供我一個認識布袋戲的機會」,而歷史所王俊婷也說 :「以前布袋戲只在課本上出現過,看完展覽才發現原來台灣還有很多人在傳承下去。」 觀眾透過VR與AR,即能體驗操偶的樂趣,降低實際操偶的門檻。 圖/吳姿芳攝「科技迭袋」展場另有〈戲皮〉、〈西田社偶頭造型設計系統〉等作品,而其一創作者張慈恩為此下註解,他認為布袋戲具備文化脈絡,無論是角色或衣服,都有系統性,希望能保存並傳承這項精緻工藝,延續其價值。今年團隊也預計舉辦「迭袋」展覽,將為後疫情時代的布袋戲進行更完整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