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北科大首創便攜式AED 望提高心臟驟停患者存活率
新知
第1803期
北科大首創便攜式AED 望提高心臟驟停患者存活率
焦點
2024-12-13
【記者黃詠欣報導】2018年全球復甦聯盟會議內容指出,每經過1分鐘,在醫院外發生心臟驟停的患者存活率會降低10%,但救護車平均需4到5分鐘抵達現場。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創新設計碩士班學生林宥萱、林育丞、洪洧鵬和徐譯璟認為這段等待時間不應浪費,需要患者身邊的人與AED即時介入。因此團隊開發「心電心」,首創便攜式AED、連動手機使用者的介面,榮獲2024年美國繆思設計獎金獎和法國DNA巴黎設計獎優勝。 台灣AED設置密度位居世界第二,但實際使用率卻不到3%,林宥萱表示民眾可能不知道AED的位置或不敢使用它,導致救援反應時間過長,又因事發地點與救護車、醫院的距離皆不可預測,民眾常有空等救護車的窘境。針對目前市面上AED,林育丞說:「普通AED其實蠻大的,等於半個後背包左右。」且操作步驟以四宮格顯示,使用者在緊急狀況下要一次接收四個資訊,增加使用難度。 團隊設計的AED較輕巧,尺寸僅為100x100x35毫米,可掛在公共空間、放在汽機車後座,也能隨身攜帶。此外,螢幕畫面會隨步驟切換圖示,確保使用者每一步都有做到位,才會顯示下一步,不用擔心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林宥萱表示,團隊也重新設計並簡化AED的外觀、介面,讓使用者更直覺地操作它。 心電心為軟硬體結合的系統,其使用者介面內建於iPhone的SOS緊急服務中,團隊希望有便攜式AED或CPR證照等醫療技能者能註冊成為救援人員。其運作模式是,當附近有人倒下,目擊者可透過緊急服務電話右下角的AED圖示啟動救援,系統會自動通報119並依附近救助者的技能傳送個人化通知,例如:民眾若在系統上註冊有便攜式AED,手機就會跳出目前需要支援AED的訊息。救助者確認要協助後,介面會顯示地圖畫面並可導航至患者位置,洪洧鵬補充道:「系統會判定前往去救助的那些人一定會在黃金救援時間內抵達。」 心電心能在最短時間將救助者及AED帶往被救者,提升危急時刻的救援效率。團隊未來想改變AED的使用情境,期許能普及此裝置,洪洧鵬說:「我們可以做到讓每一個攜帶AED的人或車子都變成行動救護站。」被診斷出左心室肥大、有基本救命術合格證書的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學生吳嘉育認為,團隊改善和簡化AED的使用介面,能讓民眾更安心地去操作AED。但人們時常將手機放在口袋,容易誤觸SOS,若團隊能設計一個App並延續原先的流程會更好。
智慧CPR機連結雲端 助院方掌握病患即時資訊
新知
第1716期
智慧CPR機連結雲端 助院方掌握病患即時資訊
2019-12-04
【記者阮珮慈綜合報導】內政部消防署最新公告的數據顯示,民國105年至107年緊急救護無生命徵象傷病患共計6萬976人,但亞洲復甦聯合會主席王宗倫卻曾表示,台灣會心肺復甦術(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的人越來越少。由樹德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副教授陳智勇指導該系學生,研發「智慧型心肺復甦裝置」,較傳統自動CPR機更為輕巧方便。 目前台灣使用的自動CPR機昂貴且笨重,較無法應用在心臟停止病患急救現場。樹德科技大學學生的研發更輕巧並結合雲端醫療系統。 圖/高仲葳提供該裝置整合雲端醫療系統、CPR裝置、心率感測模組、血壓量測模組等功能,更可結合手機APP雲端醫療系統,將急救現場的生命徵象資訊第一時間透過APP傳送到附近的醫院,縮短患者到院後的資訊落差,使其較快獲得完善醫療救治。於 11月24日獲得第「第14屆盛群盃HOLTEK MCU創意大賽」銀牌。 樹德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學生楊定曄(左一)、高仲葳(左二)、李騫贊(右二)、張崑詠(右一),以自動CPR機獲得第14屆盛群盃HOLTEK MCU創意大賽銀牌。 圖/高仲葳提供當心律不整或心臟驟停病人需要急救時,只要把裝置以安全帶固定於患者身上,透過心率感測器和血壓量測器,監測患者的生命徵象,如生命徵象微弱,該裝置會立即進行標準CPR按壓動作。且在按壓動作達到指定次數時,透過風扇供輸氧氣給患者,陳智勇強調,該裝置會自動調節按壓力道,可適用所有類型病患。陳智勇說明,現今台灣各大醫院,為改善救護人員施予CPR時容易疲乏、不易維持平均按壓力道的狀況,通常會備有自動CPR機,但其單價高昂、設備笨重,無法實際應用在心臟驟停或心律不整病患多變的急救現場。因此本次研發參考「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設計得較為輕巧,期望未來可以和AED配合,為該類型患者爭取更多搶救時間。參與研發的學生高仲葳指出,要將所有功能整合於一個裝置上,且同時具備堅固、體積小和好操作等特點並不容易。研發過程中發生過多次硬體無法負荷馬達轉動的力道而全部崩解,後經團隊不斷嘗試不同材質或安裝位置,才漸漸調整出合適的機械架構。 樹德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學生高仲葳分享本次研發過程,歷經多次硬體設備結構崩壞,再嘗試更換材質和安裝位置,才成功發明出這次的作品。 圖/高仲葳提供高仲葳分享,一般救護人員在空間狹小的救護車裡進行急救時,車輛行駛時的晃動,會導致CPR施予流程不確實。且大部分救護車後部空間只會配置一名救護人員,無法同時對病患施救以及測量心率、血壓等數值。在患者到院時,也常因急診室確診時間長,排隊等候人數多,延誤黃金搶救時間,團隊因此開發本裝置,期望可以增加傷患的搶救效率。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教育訓練處專員蘇侑芯相當樂見有學生團隊改良自動CPR機,他也提醒,若期望裝置未來能夠讓一般大眾使用的話,須特別注意機械安裝位置、鬆緊度、按壓速度和深度等細節。如果任一部分不合於患者生理狀況需求的話,可能導致搶救無效,或對其後續恢復正常生活機能造成影響。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