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吳美華探女性多重身份 水墨作品散發悲傷之美
藝文
第1786期
吳美華探女性多重身份 水墨作品散發悲傷之美
2023-11-22
【記者邱昭華綜合報導】「我長時間處在悲傷的情緒中,所以想要用畫作來舒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班在職碩士學位班的學生吳美華,18日起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德群畫廊,舉辦創作個展《探—心靈意象》,從自身經驗出發,展出13件作品,希望透過畫作抒發身為女性面臨的苦楚,展現內心脆弱的一面。 吳美華舉辦個展《探—心靈意象》,從自身的感受出發,透過畫作抒發自我,並探尋心靈意象空間。 圖/邱昭華攝吳美華使用傳統上半工筆半寫意的水墨技法,但整體作品卻帶有超現實主義和存在主義,跳脫以往國畫框架,「我以前都是畫花、鳥或山水畫居多,這次採用了中西合併的方式呈現內心的女性空間。」另外,吳美華也薄塗與暈染畫作墨線,烘托出沉重的氛圍。為了致敬超現實主義大師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吳美華在〈時間旋轉〉中使用大量時鐘和沙漏,象徵時間快速地流逝。畫面中的女性周遭延伸出許多手臂,則發想自吳美華身為妻子、母親、學生、美術老師等多重身份,藉此表達女性在不同社會角色下的辛勞,「職業婦女要同時忙工作,忙家事等等,就像千手觀音一樣。」畫作下方的紅蝴蝶則象徵著生理期,是身為女性美麗與哀愁的結合,吳美華說:「蝴蝶的生命短暫,就像青春一樣,稍縱即逝。」而一旁的眼睛則代表女性常需要背負世人眼光,在社會上步步維艱地生存。 吳美華藉由〈時間旋轉〉呈現女性的辛勞,時鐘與沙漏則表達青春飛逝的傷感。 圖/吳美華提供「我幻想給自己一雙翅膀,飛去任何地方,哪怕只離開現實生活一點點也好,我也想獲得一些自由和喘息空間。」〈悲傷羽翼〉反映了吳美華內心的悲傷和孤獨。短時間內失去父母及弟弟三位至親,吳美華一度陷入人生低潮,再加上充滿壓力的生活,讓他想以創作抒發當下的悲痛。畫中女性的身體蜷曲,披頭散髮地低著臉,背景以水墨的黑色調呈現悲傷憂鬱的氛圍,與潔白豐沛羽翼形成強烈對比。 短時間內三位至親的離開,令吳美華一度陷入人生低潮,〈悲傷羽翼〉中的雙翅是他逃離現實的幻想。 圖/吳美華提供愛好京劇的吳美華,也以知名電影《霸王別姬》作為〈華麗之下〉的靈感來源,並呼應自身境況。他透過作品呈現女性在扮演各種社會角色時,背後苦楚無從宣洩的情緒,「京劇演員在台上需要扮演好角色,但是台下的心酸卻未必有人知道。」吳美華提到,自己平時並不會輕易表現負面情緒,儘管肩負各種責任,遇到挫折也只能一再忍耐。此外,畫中展翅的貓頭鷹也有另一層意義,吳美華說:「我白天都在忙,到了晚上才會像貓頭鷹,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去思考和整理一些內心的想法。」 〈華麗之下〉除了京劇演員及貓頭鷹外,吳美華也在左下角畫上被囚禁在鳥籠裡的玫瑰,象徵著婚姻的拘束。 圖/吳美華提供曾指導吳美華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教授陳炳宏,也親自蒞臨現場欣賞作品,他觀察到展品使用許多物件或非人元素,來象徵潛意識的女性自我。而觀眾何淑貞則表示自己身為女性,在觀展後也有所共鳴,「我喜歡創作者從傳統的風格慢慢找到自己的風格,並把個人內心想法呈現出來。」
紀錄悲傷記憶 簡嫚君以創作投射親情羈絆
藝文
第1736期
紀錄悲傷記憶 簡嫚君以創作投射親情羈絆
2020-11-18
【記者陳卓希台北報導】沉寂的空間不斷重複播放「早安,平安喜樂。」、「早安,心情愉快。」等問候語。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碩士班畢業生簡嫚君舉辦個展《這世界不允許悲傷》,於14日起在展覽空間「孖空間」展出。透過不同的創作形式,塑造他在親情與自我相互拉扯下所產生的矛盾情感。 樓梯間溫暖的橘光和昏暗的展場成對比,作品《每天一聲早,知道彼此都安好》利用疊疊樂的概念,傳達悲傷經過累積,總有崩塌的時刻。 圖/陳卓希攝簡嫚君回憶,小時候每當母親與父親爭執,便會把「死」掛在嘴邊,讓年幼的他開始接觸、思考「死亡」。如今,投入殯葬業的他認為,相較生死,人生各階段獲得的感受經驗才是重要資產。因此,他藉由創作,紀錄親情對他不經意傷害而獲得的悲傷感受,並讓觀展民眾走進他製造的情境,透過觀看他的生命歷程,檢視他們自身以為忘記卻烙印於心的悲傷。 展覽《這世界不允許悲傷》的主視覺圖,利用沒有頭的人體,隱喻人們以為大腦忘記的事,其實一直烙印於身體。 圖/陳卓希攝汪洋大海投影在窗簾上,隨著窗外的風擾動簾布,簾上的大海開始產生波浪。畫面中撐傘的婦人走向海中後消失,暗喻死亡,透過聲光,昏暗展場成為悲傷的場域。「(婦人)意指母親。」簡嫚君補充,他認為母親過去並不是真的想尋死,而是藉由死亡的話語尋求旁人的關愛。小時候,他因母親尋死的威脅害怕大哭,強烈恐懼隨著成長轉為淡淡的悲傷,當他看見母親在尋求生存的模樣,常使他陷入對於親情和自身不快感受的矛盾。 作品《與海無關》投影在展場,寂靜的展間迴盪著海浪聲。創作家簡嫚君說明,大海不斷地湧起和趨於寧靜,如悲傷不斷浮現於腦海的狀態。 圖/陳卓希攝為了讓觀展民眾獲得深刻的感受,簡嫚君創作作品《愛的幻覺II》。紅色橡皮筋繫住兩位觀展民眾,讓他們在被捆綁狀態,仍需用經設計的鋁管拼出「愛」字。簡嫚君說明,橡皮筋如母親生孩子的臍帶,他想透過此作品探討母女之間的愛是自然而生,還是角色設定的產物。藝術評論家陳韋鑑認為,此遊戲能直揭展覽的核心理念,「遊戲能更直接理解簡嫚君與母親的關係。」 作品《愛的幻覺II》是由兩位觀展民眾完成,他們各別代表母親與女兒角色,兩人輪流撿起地上的鋁管,插入保麗龍製成的平台,合力拼出母女間變形的愛。 圖/陳卓希攝不同形式的展品擺放在展場的各個角落,作品皆傳達簡嫚君人生經驗中的悲傷。他不設定觀看順序,因他認為觀展民眾圍繞在同樣的感受上,終會與他產生連結。觀展民眾應學堂有感而發地說:「我像是牽起了創作者的手,從他的生命想起一些自己的悲傷。」但他也好奇,簡嫚君如今的感受是否因成長而產生變化。「我現在的狀態跟作品《Re:活著》很像。」簡嫚君笑說,原先他預想《Re:活著》裝置裡的紙條會隨風不斷飛舞,但紙條卻卡在出風口而無法飄動。他描述,作品「卡住」的狀態,就如大腦因過多的思緒而無法思考。他記憶中的悲傷雖清晰,但已漸漸退去,像世人皆藉由時間忘卻過往,但他得趁忘記前紀錄這些不被允許的悲傷。 創作者簡嫚君從三年前開始寫日記,作品《Re:活著》將日記紙集結,呈現他的生活。作品外的黑色複寫紙,有重複書寫的痕跡,不斷被覆蓋的文字,象徵他逐漸模糊的記憶。 圖/陳卓希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