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天體殿堂》黑白畫作 演繹藝術家創作經驗
藝文
第1687期
《天體殿堂》黑白畫作 演繹藝術家創作經驗
2018-11-07
【記者孫佾妘台北報導】乳白色調的空間內懸掛、放置著炭筆繪製的黑白畫作,目前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班的藝術家陳穎蓁在10月18日至11月15日於藝風巷咖啡舉辦《天體殿堂》個展。作品內充斥大量的留白或抽象元素,不同於一般展覽只著重創作者對成品的解釋,陳穎蓁希望觀者可透過圖像與作品的名稱,理解創作者命名作品的過程。 藝術家陳穎蓁解釋自己近兩年作品的創作脈絡,以及解釋《命名系列》中各項物件的名稱。 圖/孫佾妘攝陳穎蓁舉《命名系列》的第一幅作品為例,「我先畫一個圖像,再幫它取名字。」他將最先繪出的圖像命名為「披著羊皮的狼」,並以此為主軸,思考其他空白處適合出現什麼物件,畫完後再聯想日常經驗逐一取名。如他將鳥的圖像取名發條鳥,源自於村上春樹的《發條鳥年代記》。陳穎蓁表示,觀者會依自己具備的知識解讀展品,卻未必能聯想到創作者本意,這時作品名便扮演重要角色,給予觀者線索。 《命名系列》第一部作品〈聽見神的孩子在跳舞,方塊(按部就班),披著羊皮的狼,一個圈圈,little ashes〉,在創作前並無草稿,而是邊畫邊設計的。 圖/孫佾妘攝除了探討名字指向性的抽象作品,陳穎蓁依據自己創作的短篇文字,延續「披著羊皮的狼」的角色,畫出故事摺頁《天體殿堂》,作品敘述一隻野獸踏入了「人類才可入場的天體殿堂」,但裡面的人類卻想偽裝成野獸,陳穎蓁藉此探討群聚、假象等主題。作品中出現許多希臘神話的意象,如大門上畫著拉斐爾的〈雅典學院〉、園區內充滿眾雕像。 《天體殿堂》故事頁,作品以桃花源記的概念進行,述說一隻野獸進入天體殿堂的奇聞記趣。 圖/孫佾妘攝《a shape of blank系列》承襲前兩系列的概念,以大量留白框線繪製,三幅作品皆以雕像為原型,陳穎蓁沒有查過輪廓細節便直接完成。他說:「這很奇妙,我們在做這樣外型投射時,居然會有這麼明確的指涉,就像我們在想像有翅膀的雕像應該要是的樣子。」他認為具備不同知識框架的人對同一件事會有不同的想像,像出身美術專業的他便以米羅的雕像為雛形,但其他人的想像卻不一定和他相同。 《 a shape of blank系列》的雕像旗幟作品,取自畫面中的圖像皆是經由削去外部空間所露出的形象構成,試著辨識其空白處並命名之。由前至後別是:〈雕像〉、〈有翅膀的雕像〉、〈天國般的美好形體〉。 圖/孫佾妘攝除了展覽空間,陳穎蓁在每張咖啡桌擺放一個鐵盒,放入《天體殿堂》短文或是另一組正在發展的書信故事,讓咖啡廳的客人有機會與作品互動,成為魚雁往返的一環。藝風巷負責人麥志綱表示,近期藝術家間慢慢流行將自己創作的「小誌」集結成冊,放入獨立店鋪或是市集寄賣。他認為這些作品富有生命力,也符合今年藝風巷的策展主題「從己身經驗出發」。 陳穎蓁在每張咖啡桌上都放置一個鐵盒,裡面放入一張小字條,讓前來喝咖啡的客人也可以與作品互動。 圖/孫佾妘攝觀展民眾林恬慈認為此展覽像詮釋了「藝術家的小世界」,看了作品名稱的小卡後,他猜想藝術家是否閱讀了很多書籍,並有意或無意的應用在畫作上。陳穎蓁的哥哥陳琮文表示,展覽作品儘管只有黑白兩色,元素卻十分豐富,「像是呈現腦子中的小宇宙給大家看。」 陳穎蓁將自己所寫的少量文字集結成冊,放置於一樓桌上供人閱讀。 圖/孫佾妘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