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推翻暴力印象 泰拳成新興運動
體育
第1732期
推翻暴力印象 泰拳成新興運動
焦點
2020-10-14
【記者陳品融新北報導】會場裡響起泰拳傳統戰樂(Sarama),身穿紅色及藍色裝束的選手頭戴「蒙坤」(註一)、手佩「巴加」(註二),繞場祈福,以示對神明及師父的敬意。第二屆全國乙組泰拳錦標賽10日至11日在新北市立新北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登場,吸引許多泰拳愛好者到場參與。相比去年,此次參賽總人數從67人增至114人,顯見泰拳風氣在台灣逐漸盛行。註1:為一種結繩製成的頭飾,傳統泰拳選手多篤信泰神,他們相信在比賽進行前的祈福儀式上配戴蒙坤,可達到護身的作用。註2:為結繩製成的臂飾,同樣可起護身的功效。 比賽正式開始前,雙方選手頭戴「蒙坤」、手配「巴加」透過繞場儀式進行祈福,以示對泰拳賽事的尊敬。  圖/陳品融攝站上擂台,選手先是出拳試探,緊接著利用腳、膝、肘快速攻擊對手,台下觀眾不時大聲吆喝,場面一片歡騰。在泰拳乙組賽事中,每場比賽分為三局(註三),一局時長一分半。比賽採扣分制,雙方選手最初比數為10:10,每局結束後由五位評審分別給分,優勢者得10分,另一方依其程度得9分或8分,最終將三局分數加總,由獲多數評審支持的一方取得勝利。註3:在甲組賽事中,每場比賽分為五局,每局三分鐘,休息時間兩分鐘。 泰拳賽事採扣分制,雙方選手每局最初為10:10,優勢者該局拿10分,最終由五位評審分別計算總分,獲較多評審青睞的一方獲勝。 圖/陳品融攝 在泰拳乙組賽事中,每場比賽分為三局,每局間設有休息時間,圖為選手在賽間休息。 圖/陳品融攝新北市泰國拳協會理事長何孟霖說明,過往泰拳常被冠上血腥與暴力的負面印象,近幾年隨著越來越多拳館成立,泰拳逐漸成為新興運動。武術格鬥學院教練簡萬士則表示,泰拳在台灣起步雖晚,但中華民國泰國拳協會近兩、三年透過舉辦比賽及派設泰拳教練至各個運動中心開課,使民眾對其接受度慢慢提升。除了運動中心的課程之外,協會也曾至大專院校社團開設課程,如國立政治大學先前成立自由搏擊社、育達科技大學則設有校隊等,使大學生能透過這些管道接觸泰拳。 泰拳是源自於泰國的傳統搏擊技術,透過拳、膝、腳、肘進行攻擊,傷害力極強。 圖/陳品融攝「當初看到這個運動很特別,剛好運動中心有開課,就去嘗試看看。」就讀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的謝瑞榆接觸泰拳一年多,至今每週仍至會館訓練。她提到,自己身旁很少朋友接觸此項運動,家人有時也擔心打泰拳容易受傷,「不過他們滿開放的,所以不會有什麼刻板印象,都覺得我很厲害。」她也分享,因泰拳十分耗體力,剛開始上課時容易累,但隨著每週固定訓練,也就慢慢適應。就讀政大的蕭凡奕則表示,自己原先以打棒球為主,但平時也會關注搏擊相關比賽,好奇心驅使下,便加入打泰拳的行列;而就讀銘傳大學的張國璿提到,過往因工作需長時間坐辦公室,剛好拳館離家不遠,一方面培養興趣,一方面也能鍛鍊身體。泰拳的推廣雖逐漸起色,卻仍面臨許多難題。謝瑞榆感嘆,即便至拳館參與訓練的男女比例相差不大,但在比賽現場,卻難以對上同量級的選手,「因為我是最輕的(48公斤組),去年只有一個對手,今年沒有,只能跟更高量級的打。」她因此希望未來的比賽能吸引更多女生參與。而何孟霖則坦言,由於泰拳尚未進入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奧運)的正式項目,申請經費較不容易,因此難以籌備大型賽事,在大專院校內的推廣也常常無疾而終。儘管泰拳面臨資源不足的困境,何孟霖仍期許能透過廣辦比賽及活動,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乙組錦標賽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在於推廣運動,讓初學者有機會證明自己的實力。」簡萬士也說道。他盼泰拳能在協會的努力下更加普及,且有朝一日能正式登上奧運及亞洲運動會的殿堂。 隨著泰拳的推廣越來越普及,泰拳不再被視為暴力與血腥的象徵,而是強健身體的一項運動,亦吸引不少觀眾前來觀賽。 圖/陳品融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