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專題
第1766期
幕後指揮千音萬響 混音師如何征服你的聽覺感受?
2022-06-02
【專題記者劉亭妤、張博涵、吳凱西、羅子恆綜合報導】戴上耳機,感受音樂中不同的聲音元素營造出的空間,那可能像步入夏日的小閣樓。肩臂首先感受到一束明媚陽光的溫暖,就像歌手悠揚的人聲落落大方地貼近你,再多聆聽一會,你開始發現其他樂器開始調和主唱聲音,好似閣樓天花板上的小風扇揉合涼風與暖陽,平衡舒適的感覺由悠揚樂聲交織而成,雋永不已。但一首歌要達到如此和諧、聽感絕佳的效果,並非一朝一夕能成就。樂器和人聲等聲音元素錄製完成後,就像準備好的食材,仍待廚師施展技術,呈現出可口的菜餚,混音師便是其中讓各聲音元素得以契合的要角。(點擊下方圖片觀看完整報導)
專題
第1724期
「疫」「法」千鈞重 緊急決策與人民權益如何權衡?
2020-04-30
【專題記者呂心喻、朱姰霖、黃雪瀅、李芸綜合報導】截至民國109年4月,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橫掃全球,超過200萬人染病、14萬人死亡。許多國家因防疫疏忽,更助長疫情快速擴散,反觀台灣從初期擬定諸多對策,有效避免疾病失控,目前累計確診人數不到500例,防疫經驗備受國際關注。但在疫情發展中,中央防疫政策逐步擴增,各界紛紛提出質疑:這些頒布的命令是否已超出政府權力、程序制定是否正當、實際執行又會遇到什麼問題?政府防疫的一片讚譽下,有什麼未被注意的疑慮?<b>衛福部《紓困條例》力抗肺炎 指揮中心掌握疫情動向17年前,SARS防疫作業執行困難,反映出政府缺乏跨部會整合機制。因此,政府近年逐步修正《傳染病防治法》,並明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運作規範。早在1月20日,疫情尚未爆發前,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即成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以下簡稱指揮中心),成為抗疫行動中發布命令的最高指揮單位。指揮中心隨即掌握疫情動向,諮詢各方專家學者意見,陸續訂定禁止口罩出口、疫區歸台國人居家隔離、口罩實名制等因應措施。為部署防疫行動,同時幫助受疫情衝擊的行業,行政院2月20日通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以下簡稱《紓困條例》)草案。《紓困條例》在短短五天內經過立法院三讀,並於2月25日公布,作為執行命令和使用資金的法源依據。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林佳和對此解釋,當國家面對現有法律不足,卻又必須處理新問題時,便需要訂定特別條例。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每日舉辦記者會,是全國民眾、各方專家共同關注疫情最新動向的關鍵時刻。 圖/取自中央疫情流行指揮中心臉書直播<b>指揮官權利無限上綱?法律授權過大引疑慮 政府根據《紓困條例》,不僅發放補助、津貼給受影響的人民或業者,更有權力管制防疫期間的違法行為,如哄抬防疫物資價格、散播疫情相關不實資訊等。《紓困條例》第七條說明:「指揮中心指揮官為防治控制疫情需要,得實施必要之應變處置或措施」。意即「只要有防疫需要」,便能「制定措施」,但法案卻未詳述「防治控制疫情需要」及「實施必要之應變處置或措施」的實際內容,使第七條缺少法律明確性。林佳和說:「這就是空白授權,就像空白支票,金額由你自己填。」也因《紓困條例》中未明確限制指揮官的權限,指揮官便可基於防疫的理由,發布多項禁令。政府於2月23日頒布「禁止全國醫護人員出境」的命令引起爭論。同時境外移入確診案例劇增,為避免校內師生群聚感染,指揮官也下令禁止高中職以下師生出國。由於禁令牽涉人身自由,造成師生反彈。臺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級中學老師H(化名)說:「當時接收到消息的第一個反應是,這有法律依據嗎?」指揮中心隨後才宣布禁令是依《紓困條例》第七條訂定,民眾因此質疑禁令的法源依據是否不夠充分。不過指揮中心諮詢委員李秉穎對此表示,緊急時期應以防疫優先,若每項措施都仔細追究法源實屬不易。4月9日,指揮中心認為酒店和舞廳難以維持社交距離,宣布全台酒店、舞廳自該日起停業。此次,指揮中心再以《紓困條例》第七條為法源依據,發布防疫措施及禁令,先是管制出入境再到規範各行業等。林佳和指出,第七條能夠管轄範圍過廣,似乎「包山包海」。他說明,雖然法律條文無法詳細列出所有細則,但條文內應再補充第七條所能規範方向跟對象,讓此法受到規範。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林明昕則有不同看法,他認為,直接看《紓困條例》第七條確實過於模糊,但若是與其他條文一起判讀,《紓困條例》整體並無不明確或違憲之嫌。司法院前大法官許玉秀另外指出,《紓困條例》的問題在於「授權太廣」。因為中央並沒有在發布決策時加以詮釋,導致決策比例可能拿捏不當,造成模糊狀態,「重點是,你在做處置的時候能不能把道理講清楚。」為解決《紓困條例》的各項爭議,時代力量於3月24日提出部分條例的修正草案。時代力量國會黨團總召邱顯智表示,《紓困條例》部分內容過於籠統,很難不引起爭議。以禁酒店、舞廳營業為例,指揮中心並未詳細說明相關業者何時能復工。邱顯智說:「人民沒有辦法預測政府下一步會採取什麼樣的措施。」⺠眾雖然願意犧牲權益配合防疫措施,但政府也必須制定明確的法案細節,讓人民能預見政府下一步的實施方向。<b>操之過「疾」 中央配套不足引民怨透過《紓困條例》,指揮中心得以緊急、快速地提出多項政策,但也因政策發布太過突然,中央缺少許多後續配套措施。一旦指揮官發布決策,下級機關需自行詮釋並執行細部內容,易使訊息傳達及決策結果產生灰色地帶。 隨著疫情延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4月3日起,民眾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都必須戴口罩,若民眾勸導不聽將依《傳染病防治法》處以罰鍰。 圖/黃雪瀅攝以最早停課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例,該校3月31日出現感染源不明的本土感染案例,消息一發出導致學生恐慌,學校卻隔天才宣布將進行消毒並停課。臺師大國文學系學生李謙說明,校方得知確診後,隔天卻尚未消毒,也未制定其他應變措施,「大家就想說,現在到底要不要去學校上課?」所以有些學生在網路上自行發起停課行動。李謙也提到,臺師大從開學即協助老師學習使用遠距軟體「Zoom」。不過停課期間,教育部無預警下令停用該軟體,致使老師需另學習新軟體。但由於教育部未提供足夠的配套支援,有些尚未釐清狀況的老師,只能繼續使用「Zoom」教學。中原大學亦難與中央措施接應。為避免師生群聚感染,中原於3月16日率先提出將於3月24日實施「類似非同步遠距教學(註)」。未料發布計畫三天後,教育部以「中原尚未有確診病例」為由,退回中原的決策,師生頓時無所適從。中原教務長夏誠華也證實,教育部在中原校方發布計畫前,完全沒有列出關於遠距教學的配套規範,也因中央和學校對防疫部署的溝通不足,才使校方需反覆修改決策。中原學生議會學生權益委員會主席邱弈洲點出:「(中央的)配套措施的確可以更確實。」同時他也提到,此事件使得校方往後作為更加謹慎,不願意提出過多的防疫配套措施。註:中原大學校方說明,全校課程改採線上教學。不過學生住宿、師生上課日程、生活輔導、上班上課等運作都會照常。教育部如今的防疫規定不夠完善,執行上和各校又未取得共識,導致各個大學即使超前部署也可能白忙一場。指揮中心、行政院和各部會之間的溝通是防疫合作的關鍵,若中間的資訊傳達有所疏漏,受影響的不只是決策接受者,也可能是其他相關民眾。行政院發言人Kolas Yotaka(谷辣斯.尤達卡)回應:「畢竟防疫期間,是(政府)忍痛不得不做這個決定的時候。」 行政院發言人Kolas Yotaka(谷辣斯.尤達卡)提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的防疫建議,行政院都會採納,再將防疫措施分配到各部會執行。 圖/朱姰霖攝<b>疫情之後 《傳染病防治法》仍待修整 為解決《紓困條例》的各項爭議,時代力量於3月24日提出部分條例的修正草案,希望規範《紓困條例》第七條中指揮官發布措施的權限。邱顯智認為,要先將法治制定完備,⾏政運作才會擁有正當基礎。他也說明,若法律授權無邊無界,行政單位在執行命令時,可能也會因規範不清楚而造成混亂局面。時代力量擬更改的草案中提及,隔離、檢疫的目的雖非等同逮捕、拘禁,卻已影響民眾的人身自由,但民眾目前無法申請救濟。因此,他們盼能在《紓困條例》第八條中新增:「人民受集中隔離、集中檢疫或其他限制人身自由之應變處置或措施者,其本人或他人得依提審法之規定聲請提審。」經此修正,便能讓受居家檢疫、居家隔離規範的民眾能事後向法院申請行政救濟。林佳和表示,補充《紓困條例》的法規細節,並不會導致法條過於冗長或行政作業缺乏彈性。他舉例,英國首相鮑里斯・強生(Boris Johnson)於4月初送入加護病房前,其政府在短時間內發布約300頁的緊急命令。林佳和對此解釋,雖然我國與英國採用不同法律體系,但國內具備各方專家,即使時間緊迫,絕對有能力制定比現在更完整的條例內容。因此,政府應適度地把第七條修得更詳細,使民眾的權益不被侵害。《紓困條例》目前將實施至110年6月30日,若要繼續延長效力,必須經立法院同意。林明昕補充,《紓困條例》有其時效性,待疫情結束後,國家便不會再以此法為主要依據,而是回到普通法,也就是《傳染病防治法》。「現在我們在打仗,之後還有生養、調養、休息很多事,所以它不會立刻不見,也不應該立刻不見。」林明昕認為,疫情結束後,政府應另定復原條例,輔助受創產業回歸正軌。疫情下特別條例緊急通過,難免造成諸多爭端和疏漏。邱顯智也盼政府在疫情後修正《傳染病防治法》,能盡量適用於不同危機,以後國家若不幸再發生疫情,便無需再額外訂立特別條例。
藝文
第1690期
【專欄】細膩表現摘金 詹秉翔對指揮出路仍感迷惘
2018-11-29
【記者倪旻勤綜合報導】「比賽這種事情有時候真的很難說,有時候就是運氣運氣啦。」就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指揮組的詹秉翔,說起話來有些散漫,他在17日台灣國樂團舉辦的《2018菁英爭揮─NCO指揮新秀選拔》指揮大賽中,獲得冠軍與最佳作品演繹獎。 詹秉翔於2017年竹塹國樂節《群音演藝》演出,指揮〈石板腰鼓〉與〈傜族舞曲〉兩首曲子。 圖/詹秉翔提供 得名是偶然?這是詹秉翔第一次參加比賽,也是第一次接觸職業樂團,但他完全不將這次的成功掛在嘴上,反而有些避諱,「評審要選你當冠軍,你可能有時候也不知道為什麼。」從報名到錄取,對詹秉翔來說,全是一場意外。詹秉翔並不熱衷於比賽,因為比賽有時限壓力,可能無法讓他深入了解樂曲;同時,詹秉翔認為自己能力不足,「我也會覺得我弄了也不會被錄取。」他表示,當時只是因為朋友鼓吹而報名,「有點制式的把東西弄一弄就交出去,沒有什麼驚心動魄的過程。」同樣就讀台師大音樂系碩士班指揮組的楊依哲認為,詹秉翔容易自我貶低,其實別人對他的想法並不如此,「他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周到,只是到自己的事情上面,他可能會要再多想一下。」楊依哲強調,詹秉翔並不如他自己認為的沒能力。 對待音樂 認真、謹慎與執著詹秉翔大學時的學長周聖文認為,詹秉翔的人格特質較為柔性,待人處事較為隨和,不像一般指揮,會認為自己在團隊中佔有地位而擺架子,「他覺得他不見得那麼重要,但他所認為的東西是不輕易被動搖的。」周聖文補充,其實詹秉翔對音樂的態度極為執著。詹秉翔理解樂曲的過程,就像地毯式搜索,不放過任何細節,「我的方法是先看譜,先大概瀏覽過,像是在看小說那樣子。」詹秉翔習慣先讀譜,大致了解結構;接著用鋼琴彈奏,感覺音樂的聲響、氛圍,理解樂曲的基調;最後還要一個段落、一個段落的閱讀,尋找相似的元素,分析它們在前後有何不同,完全不馬虎。詹秉翔入圍決賽後,並未因為不喜歡比賽、沒有預料到入選而敷衍了事,他仍認真對待任務,「我躺在床上的時候睡不著,因為腦中就開始不自覺地一直轉。」他時常因為樂譜的某處沒記熟而無法入眠,最後只能選擇起床讀譜,直到凌晨兩三點。在比賽現場看完詹秉翔的指揮,楊依哲認為詹秉翔能一舉拿下兩樣大獎,實至名歸,「他在沒有看譜的狀況下,把所有指揮可以做的細節都做得比其他人好。」詹秉翔將樂曲結構連接的極為順暢,就像他待人處事的周全和細膩。「把原創作者心裡想講的東西講出來,是他覺得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周聖文認為,詹秉翔忠於作品的態度,是很難得的優勢。周聖文指出,現在許多國樂指揮家習慣以自己的想法更動樂譜,他認為這樣有失專業,「就算作品千百種,我們這一代指揮應該要對作曲家予以尊重。」 詹秉翔與姓氏拼音同為C的朋友合辦《3C Mozart Night》音樂會,於師大音樂系演奏廳演出。 圖/詹秉翔提供 迷茫的未來 出路在哪裡?然而,對更長遠的未來,詹秉翔充滿迷惘。高中讀普通高中、大學念歐洲語文學系,研究所考進台師大音樂學系,雖然進研究所圓了詹秉翔的音樂夢,卻未減輕現實給他的壓力,「大學剛念完你會不知道要幹嘛,除非去工作,可是工作你也不知道要幹嘛。」詹秉翔看似順利的升學路,有著些許無奈。現在碩四的詹秉翔,又再次面對畢業關卡,他對出路仍感到茫然,「一直當指揮就是很難啊,誰要找你去當指揮?」周聖文表示,業界並沒有足夠的樂團可以提供指揮穩定的工作。詹秉翔也提到,不管樂團、學校社團,都已經有固定的指揮,並不是想做就能做。「可以去加油站打工啊,可以去當廚師啊,指揮就是什麼都能做。」詹秉翔無謂的說著,但他其實並非表面上那麼豁達。詹秉翔坦言,自己對出國念書還是有渴望,但看著身旁的朋友,一個個都開始工作,他便有些遲疑,「我會覺得大家都在工作了,我怎麼一直在念書都不畢業,怎麼那麼廢。」詹秉翔表示,出國後面對的競爭對手更多,他懷疑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應付。「我前一陣子其實很想放棄,因為我覺得我做不到,到現在都還沒有把放棄的念頭消掉。」他害怕自己會花費太多時間在沒有相等回報的事情上,也懷疑將機會留給有天分的人是否會比較好?但對於這樣子的疑惑,他暫時無法解決。翻了翻白眼,詹秉翔似乎毫不在意地說:「反正就先這樣,畢業之後怎樣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