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美術課被借走了嗎? 扭轉副科處境的美術教育之路
【專題記者謝宜臻、阮怡婷、劉蘭辰、薛惟中綜合報導】「國中的美術課在幹嘛啊?」「國中的美術課不都是國文課嗎?」現就讀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的張瀞勻與同學談論著對於美術課的印象。美術課、視覺藝術課、藝術生活課,不論掛上什麼樣的課堂名稱,在國高中階段裡,課堂時間被其他所謂的主科國文、英文、數學借走的情形都不在少數。「有借就要有還,不還的話根本就是搶課嘛!」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美術學科中心執行秘書陳育祥強調,美術課會不會成為副科甚至被其他學科借走,主要還是取決於任課教師自己的態度,「副科的說法像是一種歧視或標籤。」但這張標籤又該如何撕除呢? 連結美感與學科 政府鼓勵教師跨領域合作藝術教育包含表演藝術、音樂、美術等,教育部為了精進藝術教育以改善國人美感素養,自民國103年起實施《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的計畫為期五年,將於今年年底屆滿。其中《中等學校暨國小階段跨領域美感教育實驗課程開發計畫》(後文簡稱為跨域美感課程計畫)為該中長程計畫的子計畫之一,目的在推動高中、國中與國小課程結合藝術,進行跨領域的合作教學。「我們覺得藝術可以作為學校課程的核心,跟其他學科連結。」跨域美感課程計畫主持人之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趙惠玲說明,此計畫鼓勵藝術領域教師與學科教師合作,找出各學科能與藝術結合的元素,發展更多可能的教學方法。她舉數學科為例,即有教師將數理概念上的「黃金比例」結合視覺藝術,教導學生如何以黃金比例自拍,獲得學生好評 。「跨領域絕對會引發學生更好的學習動機。」趙惠玲肯定地說。陳育祥則表示,子計畫推動跨美術領域課程的同時,也有尋求美術學科中心的協助。中心本身配置有30幾位種子教師,其中就有三分之一的種子教師加入跨域美感課程計畫,協助計畫執行,「推行美感教育或是推動新課綱,都需要有現場實際的課程去發展。」他說明,計畫召集人以大學教授為主,代表高中端的學科中心能提供教育現場經驗豐富的教師團隊,讓計畫施行更加具體,並提高可行性。 高中美術學科中心執行秘書陳育祥表示,計畫進行需要第一線教師的教學經驗支援。 圖/薛惟中攝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結束在即,陳育祥表示,計畫期間除了發想課程模組,也建立專屬網站、發行電子書,書中內文主要以生活中實踐美感為題等。費心培養藝術鑑賞力 教學時數將調整隨著美感教育理念及跨領域教學擴大推行,除了美術領域以外的各領域教師因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適性揚才、多元選修的理念,開始嘗試不同型態的教學方法,也因此需要花更多時間改革與精進教學,但是美術教師的授課時數卻較其他科多,壓縮備課時間。中山女高美術教師傅斌暉說:「早期認為美術教師責任最輕的,授課節數就最多。」因此在《高級中等學校教師每週教學節數標準》中規範藝術領域專任教師的每週授課時數為18節,較數學、社會等領域的16節多兩節課,但是在週間總時數較多的情況下,備課時間相對較少。去年七月,新北市市立秀峰高級中學美術教師褚天安與國立竹南高中教師連森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教師張慈韡、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教師黃俐芳、花蓮高工教師黃兆伸等藝術領域教師,組成「科科等值」工作小組,在「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上提案,建議政府讓全國高中職及國中各科領域的教師基本授課節數一致。「美術教育並不是在培養藝術家,而是致力於讓學生具備藝術鑑賞的基本能力,這是很費心的。」科科等值工作小組成員之一褚天安強調,美術是「素養教育」,需花時間培養,然而時數差異將影響教學品質,且減少美術教師與其他科目教師共同籌備跨領域課程的時間與空間。去年十二月,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召開會議討論,決議高中職的專任教師不分領域,每週基本教學節數均調整為16節,而該修正草案已於今年一月列入行政院公報,並將於今年八月實施。 美術教師在每週授課時數之外,仍需不少時間備課,若時間壓力過大可能影響教學品質。圖為中山女高美術教師傅斌暉的週間課表。 圖/薛惟中攝原來這樣也叫美術課 讓孩子重拾美育價值「美感中長程計畫給了第一線教師很多資源。」傅斌暉表示該計畫對美術領域投注甚多,但美術科在現行教學環境下仍面臨重重挑戰。新北市立中和國中美術教師孫菊君和傅斌暉皆導入學思達(註1)教學設計,試圖扭轉美術課給人的「副科」印象。(註1:學思達由中山女高國文教師張輝誠提出,以自編講義、提問設計、分組討論等,訓練學生自「學」、「思」考、表「達」等一生受用的能力。)走進傅斌暉的美術教室,寬敞的空間用桌椅區分出小組為單位的學習模式,有些學生待在組內,有些則在窗邊的電燒筆區製作繪馬(註2),室內充滿濃濃的木頭香氣。教室後方貼滿學生作品以及各式藝文快訊;其他三處壁面則被貼上了黑板牆讓學生隨時隨地都能拿粉筆塗鴉。「無論創作或討論都很難得,這是高三唯一一堂可以放鬆的課。」傅斌暉的學生童雨鈴說道,一旁的同學楊子蓉也表示,雖然是高三的美術課,但班上多數同學非常珍惜,就算在升學壓力下也不太有人帶考卷來寫。(註2:繪馬是在日本神社、寺院裡的一種祈願木板。) 學生在教室窗邊專注地製作繪馬。 圖/阮怡婷攝 雖高三升學壓力較大,大多數學生仍能夠充分善用美術課時間創作或討論。圖為學生拿著剛做好的繪馬與傅斌暉分享。 圖/薛惟中攝傅斌暉認為高中美術課不能只有動手卻沒有思考,他回憶道,曾有聽到高一學生彼此因擔心繪畫技巧不足,而對美術課卻步,但傅斌暉認為,除了技巧之外,美術課更重要的是要先帶領學生了解創作背後的動機,因為藝術都是出於理念,如此才能體會藝術真正的價值,進而發揮其影響力。他以高三剛結束的電影課程為例,用問題引導學生透過小組討論,一起從《舞動人生》和《臥虎藏龍》的細部鏡頭、情節、人物關係等觀察,發現導演在電影語言中隱含的訊息。「這門課的教材我總共修改了三回才定案。」傅斌暉表示,教學過程中須不斷調整提問方向、問題順序、講義發放數量,學生才能順利進入教學情境。「第一次我帶著學生填講義,等到分析到第二部電影時只用簡報就可與他們對答了。」傅斌暉笑著說,學生不但逐漸熟悉此種分析法,還能分別從兩部影片中思考追尋夢想與愛情的自我實現議題。 傅斌暉透過自行設計與講授電影課程教材,逐步引導學生進入分析影像的學習情境。 圖/阮怡婷攝同樣翻轉美術教學的還有中和國中,全班24位學生被分成六組,略為狹窄的教室空間對14、15歲好動的身軀顯得有些擁擠,但是在教師孫菊君精心設計下反而增強了課程的向心度與節奏感,四周牆壁被漆成鵝黃色並貼有學生作品與討論時使用的便利貼,黑板上則畫有各組的加分競賽圖,教室後方還設了兩張長桌,以便其他美術教師或對學思達教學有興趣者觀摩。 教室四周牆壁由孫菊君親手漆成鵝黃色,並貼上學生作品與討論時使用的便利貼,凝聚上課學習氣氛。 圖/劉蘭辰攝孫菊君表示,自己延續上學期視覺圖像製作主題,在這堂「廣告語言」課利用網路瘋傳的泰國包租婆廣告,引導學生製作資訊圖表。他提到,這則廣告大多被當做社會科媒體識讀的教材,「但我在美術課則要帶孩子思考,若身為廣告公司中不同角色,你要怎麼去看這則廣告如何操作?為什麼這樣做?」孫菊君驚訝地指出,學生的體察能力經過幾次練習後表現極佳,諸如不能以貌取人、做自己我挺你、反對網路霸凌等概念,經過學生小組討論後就能快速判斷。為了刺激學生認識廣告手法,孫菊君特別挑選三則7-11不同時期的飲料廣告,讓學生扮演廣告製作中的各種職位,模擬廣告產製的過程,並由扮演業務總監與文案指導的組員主持討論,三分鐘後與全班分享。學生先在便利貼上寫下意見,再與組內交流並貼到同一張紙面,完成學習單,孫菊君強調,為了增強每個孩子的成就感,同一組內學生有不同任務,才能各自有表現機會。「我希望我教的東西跟他們的生活和未來有關,而不是只有純粹的素描水材等傳統媒材。」 孫菊君運用學思達的教學方法,融入生活化主題,讓學生透過討論增進觀察力。 圖/劉蘭辰攝學思達社群力量大 教師的內部增能孫菊君至今已任教15年,在還未實踐學思達的11年之中,他除了努力應對其他科目借課考試、學生作業繳交不齊等困境,也投注大量心力設計講義,卻發現教學兩方根本不對頻,台下學生完全接收不到他用心準備的教學內容。「我就把教材砍掉重練。」孫菊君表示,他放棄使用了十幾年的素描講義,基於學思達理念,從頭重新設計自己的教學法,如今學生課堂上的迴響成為他持續發展新教案的最大動力。孫菊君作為將學思達引進美術科的第一人,每每有靈感想法,他便會在臉書社團「視覺藝術學思達共備社群」內與個人頁面上分享教學方法及心得。社群內聚集各地美術教師,教師們除了互相激盪教學方法思考,也互相開放觀課,「提供一個平台,平台上就可以幫助教師做點和點的連接。」他肯定道,學思達從一位國文教師的教學理念,發展到其他科目各有成立社群,到變成教師紛紛被吸引前來的平台,短短四年間學思達匯集成一股又一股社群力量,為各領域教師群注入新觀點。 另外傅斌暉提及,除了定期與其他高中美術學科、學思達課程開發團隊交流,他也在校內和地理與生物科教師合作,研發跨領域課程。他表示,教師們結合地理課實察、生物課認識植物、美術課的古蹟巡禮,為學生發展「校園尋寶趣」課程。「如此可以讓異領域教師認識彼此的課程。」他認為,這種合作方法讓美術課能帶來有別於過去的技術導向的學習經驗。美感教育偏重設計 師籲藝術多元發展「藝術課程不是高中升學的主要考科,教師較能彈性處理教學方式,讓藝術變得很有可能性。」趙惠玲相信,任何教師都會希望自己教學的內容對學生有意義,雖然藝術在角色上與其他科目相較少了大考壓力,但教師的每週教學總時數不比其他科目少;再加上跨領域課程實施的場域,是在合作科目如數學、國文的課堂上,藝術領域教師必須花費原教授時數之外的時間執行跨領域教學,而合作科目教師亦可能擔心藝術課程進入後會影響原授課進度,因此計畫團隊與教育部會盡力提供專家人才等資源協助,趙惠玲也認為,參與計畫的教師有適度衡量教學負擔,因此很樂意且有意願進行教學方式的調整及活化。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即將進入第二期,106學年初孫菊君加入計畫中的種子教師團隊,剛進入種子教師群的他表示,計畫所舉辦的研習會擁有夠高的規格,例如研習會中都會邀請一流的設計師講演,甚至連出席名牌的吊帶都以皮革設計,顯示主辦單位對此計畫的慎重與用心。然而,根據近一年的參與經驗,他認為教育部目前推動的美感教育偏向於「設計」層面,然設計教育跟美術教育的教學目標不同,設計的目的通常是解決問題,且方式通常是模組化。他以街景為例解釋,台灣街頭上的招牌風格多元,日本街頭招牌則有經過設計而顯整齊劃一。相對設計教育,美術教育還會談及藝術創作,而創作有時是很個人、隨機的。 孫菊君認為美感教育著重在「設計」層面,而設計的目的通常是解決問題,且設計的方式通常是模組化,與美術教學理念不盡相同。 圖/劉蘭辰攝雖然研習主軸較偏設計領域,但孫菊君仍肯定計畫提供設計思考的資源給美術教師,他甚至將設計思考的概念,應用回自己的課堂教學,例如他將創意發想、製作原型的概念應用在課程設計上,讓學生發散思考並將想法製成一張海報,協助學生歸納並整合不同意見目前除了計畫中200位種子教師,其他美術教育現場的教師較不易接收到研習相關訊息,顯示出計畫本身資訊流通仍不足。面對第二期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將臨,孫菊君期待計畫本身能從設計思維中被解放出來,接納藝術教育的多元面向,並繼續尋找各領域資源諮詢。而傅斌暉談起教育理念,則誠摯地說:「藝術這種課不應該關在教室,不應該在一個定點學習,應該試著離開,多方嘗試。」跳脫美術作為副科刻板印象的束縛,美術課才能發揮影響力,開啟學生不設限的美學視野。◎本文原第七段「費心培養藝術鑑賞力 教學時數將調整」內文漏植四位提案人之名單,現修正為:新北市市立秀峰高級中學美術教師褚天安與國立竹南高中教師連森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教師張慈韡、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教師黃俐芳及花蓮高工教師黃兆伸等藝術領域教師,組成『科科等值』工作小組。特此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