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741期
【大學人】融反叛元素 王凱生自創「搖滾布袋戲」
焦點
2020-12-23
【記者詹和臻綜合報導】舞台上,燈光落在彈著電吉他的男人身上,他說書、操偶,分飾多角以閩南語說故事,賦予手中的布袋戲偶生命。這是嘉義義興閣掌中劇團第四代接班人王凱生,他身後不是傳統的北管、南管樂隊,是熱血沸騰的搖滾樂團。<b>搖滾入布袋戲 <b>成為<b>義興閣專屬標籤 《諸羅英雄傳—羅安救萬民》是義興閣第一個推出的原創布袋戲搖滾音樂劇,在西元2015年獲得雲林國際偶戲節金掌獎的最佳配樂音效獎。 圖/王凱生提供搖滾音樂為傳統布袋戲演出劃下句點,觀眾就如身處演唱會熱烈歡呼。義興閣掌中劇團在西元2015年「雲林國際偶戲節金掌獎」首次對外發表獨家的「布袋戲搖滾音樂劇」,並拿下最佳配樂音效獎。當家主演王凱生將搖滾樂融入布袋戲,首度演出獲得不同凡響的回應,「謝幕的時候,我就知道中了。」他回憶,雖當時尚未公布獎項,但從觀眾的回應便獲知自己的嘗試是對的,從此確立義興閣的發展方向。台灣布袋戲盛行時期約在1950年代,當時金光戲因與時俱進的特質(註)加上天馬行空的劇情,深受觀眾喜愛,義興閣也以獨家金光戲《萬教風波仇—阿拉仔原始人連續集》轟動當地。金光戲式微後,劇團依靠參演酬神儀式的廟口民戲維生,隨著經費減少,演出品質受到影響。註:金光戲的劇情會融入當時台灣時代背景,同時也是民眾獲取知識的管道。布袋戲演出分成前、後場,主演原在前場邊操偶邊唸口白,後改以錄音播放。除此之外,王凱生感慨,布袋戲後場樂團演奏的樂曲,多未經授權。有鑑於此,他開始為自家的戲劇製作音樂再加入搖滾元素。除了堅持演唱自創的歌曲,他自學唸口白,「所有角色的聲音都是我,我唱、我演、我彈(吉他)。」除了掌握傳統戲曲講究的「氣口」(khuì-kháu),王凱生結合以上特質,使他更擁有自己的表演特色。 <b>接管家族劇團 王凱生融搖滾元素破布袋戲<b>困境「不是沒有人做過拿來用就是特色,也是要經過長時間的磨練。」目前就讀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的王凱生成長於戲班家族,自幼便開始接觸布袋戲。王凱生父親、義興閣第三代團長王勇憲回憶,王凱生在幼稚園時期,便會到放置佈景、道具的樓層,自行搭臺子、放錄音機玩耍。「從小布袋戲就是我的玩具、家常、專長、興趣。」王凱生說著自身對布袋戲的熱衷。高中時期,雖不時會參與家中布袋戲的演出,但處於叛逆階段的王凱生開始接觸反叛的搖滾文化。他後來沈浸於搖滾音樂,開始自學吉他、與同學組樂團,時間皆被練樂器、寫歌等行程填滿。而當他看到布袋戲文化沒落,觀眾群流失,讓他對布袋戲的未來感到灰心。 義興閣掌中劇團第四代接班人王凱生自學音樂,堅持自己創作每部作品的音樂,避免音樂版權爭議,同時也幫其他劇團製作屬於他們的音樂。 圖/王凱生提供就在家族視布袋戲為黃昏產業,也不期望王凱生回來接下劇團時,他卻執意接手,「布袋戲沒有離開過我心裡,我也沒有離開過它。」大學期間,雖繼續音樂創作之路,但他也逐漸將所有心力投注在家族的劇團。他認為,沒有所謂接手劇團的時機點,也不是在特別的契機下所做的決定。接下劇團重擔的王凱生不斷尋找布袋戲的出口,「布袋戲不是有一個特定的樣子才叫布袋戲,我覺得它有很多無限發展的可能。」他開始大膽嘗試將自己所學的搖滾音樂加入傳統的布袋戲。兩者矛盾的元素,對王凱生來說卻是非常自然的融合,他闡述,布袋戲的技藝從小就已存在身體裡,而當成長過程修習的搖滾音樂,相互交融,內化成他獨創的「布袋戲搖滾音樂劇」。此創新之舉卻也被外界以「傳統」之名批評,王凱生回應,不應用傳統、創新二分法切割,他說:「過去的創新,保存下來變成傳統,那說不定我們現在做的東西,未來保存下來也變成未來的傳統。」他提到,他創作前會構思作品最後呈現的樣貌,再依據所需的元素注入相關內容,而不是為追求創新而創作。與時俱進 王凱生融入現代劇場經營模式為順應時代,王凱生改變義興閣在廟口「野台戲」的表演形式,轉入劇場演出,他強調,現在劇團注重創作,並持續推出原創的「年度製作」,藉以復興布袋戲的藝術價值。10年前,王凱生已開始主導義興閣的演出,他引進劇場的運作方式。因過去主演一般兼任團長、行政等工作,劇團以主演為核心,但是王凱生為了永續經營劇團,開始學習專業分工,設立製作人、藝術總監等職位,「這是必經過程,傳統劇團要存活下來,必須要有正規化的流程。」他補充,沒有系統化經營劇團,布袋戲將僅能停留在廟口。以往劇團經營模式單純,但是改為專業分工管理後,團員一時無法轉變模式。作品新穎的呈現方式,也使接受傳統訓練的演出者,無法適應角色的詮釋方式。王凱生無奈表示,當初僅是抱著喜歡布袋戲、搖滾樂的心情踏上這條路,殊不知執行時困難接踵而來。義興閣的創作夥伴、劇作家鍾欣怡卻肯定王凱生在劇團的努力,鍾欣怡說:「無論是創作形式或者演出作品本身,都更加精緻、嚴謹和自我要求的藝術高度,也有戲曲跨界實驗性的嘗試與突破。」 當家主演王凱生認為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是自己,他認為應該要積極學習,並且多接觸不同領域的人,抱持開放心胸。 圖/王凱生提供<b>布袋戲技藝無體制化教學 年輕藝師難培育「目前我這個年紀,真正有在線上演出的,全台灣下來十幾個。」王凱生說道。布袋戲門派相爭的日子已成歷史,目前若演出人手不足,各劇團便會互調人力支援。這也展示布袋戲面臨青黃不接的困境,而王凱生認為培養年輕藝師的困難為關鍵因素。 目前台灣的青年藝師為數不多,劇團的營運狀況難培養人才外,新血也不再投入傳統戲曲,所以目前在線上演出的演師、操偶師,大部分都是各劇團間相互支援。 圖/王凱生提供王凱生提到,布袋戲的技藝培訓一般仰賴家族傳承及師徒制,他說:「以前我是跟著家裡的人在演,我們不會說,來,我教你腳步、身段怎麼走。」過去布袋戲演出場次多,因此學徒跟在師傅身邊便能從演出自行觀察、揣摩。隨著場次日益稀少,環境變遷使年輕藝師無更多場域學習。相較其餘傳統戲曲,現今並無大專院校設立以布袋戲為專業的相關學系,無系統教學導致人才培養斷層。王凱生有感於此窘境,投入教學領域,開始家教、開設工作坊,讓更多人接觸這項技藝,「不管什麼樣的方式,我覺得只要讓更多人喜歡布袋戲,那就都好。」 目前沒有大專院校設立布袋戲相關學系,無系統化教學,也是傳承布袋戲的難處之一。 圖/王凱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