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多元手法寄情紙材 《抽屜與杯邊水漬》探記憶存廢
藝文
第1776期
多元手法寄情紙材 《抽屜與杯邊水漬》探記憶存廢
2022-12-21
【記者古宇恩綜合報導】紙張在各種外力的作用下產生不同痕跡,真實呈現藝術家腦海中的記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學生傅聖雅舉辦《抽屜與杯邊水漬》個展,展出一系列以版畫壓印、摺紙、裱褙(註一)等技法製作而成的作品,探討紙張如何乘載家庭及社會事件。展覽於9至24日在S7美術館展出。註一:用紙、布或絲織品為襯底,將書畫等黏糊起來,以便於收藏或展示。《南國之霓》系列是傅聖雅對於現今社會事件的回應,藝術家尋找過去左派木刻(註二)中類似於反送中、中國村鎮銀行(註三)等事件的圖像,再製後經雷射切割作為版畫的凸版(註四)。不同於將背景挖空的傳統版畫手法,傅聖雅刻意將原圖的主體切除,讓壓印後的畫面呈現模糊。傅聖雅說:「我期待觀眾可以在比較緩慢的過程中去閱讀、理解這件作品。」作品色彩來自紙版同樣經雷射切割燒灼後產生的灰燼,因此色調單一不易於觀看,傅聖雅並不想強硬地表達自身的憤怒,而是希望透過抹去表情、細節的手段去包裝記憶。觀眾陳克藩說:「從作品中可以看到藝術家對社會的情感,但也不會讓人覺得太過衝擊與奔放。」與傅聖雅溫和的性格相呼應。註二:源於1930年代的中國藝術家發起的木刻版畫創作及推廣運動,主要為宣傳愛國思想。註三:2022年4月18日起河南省境內的4家村鎮銀行,包括禹州新民生村鎮銀行、上蔡惠民村鎮銀行、柘城黃淮村鎮銀行、開封新東方村鎮銀行,在幾乎同一時間毫無預警地關閉線上取款和轉帳渠道,引發了儲戶的數次維權和抗議活動。註四:印紋部分高出於非印紋,並在其上塗上一層油墨印在物品上,通常在版上看到的都是負像,壓印後才會變成正像。 〈1933_羅清楨的擠兌〉為《南國之霓》系列新作,將羅清楨在1933年創作的左派木刻的作品〈擠兌〉再製作為凸版,用以回應今年中國河南省的村鎮銀行事件。 圖/傅聖雅提供展場的另一側是關於家庭經驗的系列作品《折起_收納》。傅聖雅以紙摺成垃圾盒堆疊擺放成房屋的外型,並將其延伸成家的意象。在紙張的處理上,藝術家將家庭照片印刷在其中,透過摺紙的形式將其珍藏。同時將家庭中會出現的瑣碎物件,如吃剩的海鮮外殼、文字等以裱褙的手法保存。傅聖雅認為殼不只是待丟棄的垃圾,同時也能延伸成為家的保護。其中的文字則是關於家人間較為私密的事情或是訴訟文件,藝術家將這些字跡模糊並放置垃圾盒內,象徵成想丟棄卻無法遺忘的負面記憶,因此,他選擇以收納的方式將記憶藏匿。 〈盒與殼〉為《折起_收納》系列作品之一,將裝滿家庭回憶的紙張折成家中常見的垃圾盒,並堆疊排放成房屋的形狀,延伸出家的意象。 圖/古宇恩攝這次展覽圍繞紙張與記憶間的關聯性。傅聖雅表示,紙能記錄下諸多的事物,但同時也能夠吸附髒污,他認為這兩種性質可以延伸成為記憶的方式。「我的作品都是在討論哪些記憶該被留存,哪些該被抹除。」傅聖雅說,雖然談論的是記憶,但他並不想清楚表達每個事件的原貌,而是注重如何選擇記憶的存廢,因此,作品中充滿淡化的痕跡。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學生傅聖雅將紙張剪成餐桌上剩餘的海鮮外殼,並透過裱褙的方式將圖像夾在兩張紙中間,象徵著將家中瑣碎的回憶收藏。 圖/古宇恩攝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學生傅聖雅將紙張以版畫、摺紙等多種形式,帶出如何作為記憶的載體,並延伸到人對記憶留存或抹除的選擇。 圖/古宇恩攝同為美術學系研究所的學生黃冠傑表示,傅聖雅創作十分細膩,他會將自己在乎的衝突或議題以紙張輕柔的方式呈現,但同時又可以讓觀者感受到事件背後的重量。「我感受到的是聖雅的細膩,而不是關心議題的濫情。」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