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救贖與昇華》將信仰生活化 泰僑視角詮釋佛學體悟
藝文
第1767期
《救贖與昇華》將信仰生活化 泰僑視角詮釋佛學體悟
2022-10-05
【記者古宇恩台北報導】透明的小佛像坐落在展場正中央,八面碩大的書畫四圍環繞。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博士班學生徐熱舉辦畢業個展《救贖與昇華》,以泰國僑生的視角出發,展出一系列以菩薩超脫輪迴為主軸的作品,傳遞他心中對小乘佛教的體悟。展覽於9月27日起在臺灣藝術大學真善美藝廊展出。 〈身處瀟湘〉是由八個自然景物組合而成的大型作品,希望透過大自然的消長,來詮釋佛教中的輪迴。 圖/古宇恩攝八面書畫各自代表著不同的自然景觀,分別是〈星〉、〈海〉、〈濕地〉、〈砂〉、〈草〉、〈山〉、〈火〉、〈雨〉,按照作者心中自然的循環排列。徐熱說明,作品〈身處瀟湘〉靈感源於傳統水墨畫〈瀟湘八景圖〉(註一),結合自己對輪迴的體悟創作而成。有別過去具象呈現菩薩的形貌,這個作品刻意將其隱藏,透過自然的消長來比喻輪迴,菩薩則藏身其中。他表示,「本來菩薩是偶像崇拜,當輪廓被模糊後,祂可以是任何人。也可以表現我們或是菩薩在輪迴歷經的過程。」觀眾王柔茵認為,相較於徐熱早期作品對細節的注重,這幅作品沒有過多技法,反而讓人能夠去感受畫面的意境,「這幅畫很樸實,力量反而很強大。」他說。註一:瀟湘八景最早源自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書畫》,指湖南湘江流域的八大景色,是國畫常見的題材之一。作品中帶有貶謫的、失意的情懷。 透明的佛像,將偶像崇拜的輪廓模糊,讓觀者更專注在作品中所要傳達的意境,而非物質。 圖/古宇恩攝展場的另一側,是由八個人和門框組成的畫作〈八聖人〉,挪用自泰國佛教經典中四向四果(註二)的畫作,象徵進入佛教最高境界涅槃(註三)前的八個階段。徐熱說:「泰國佛經對於進入涅槃過程的表現非常厲害,透過門槓的方式來象徵無法放手的事物,在進步的過程就會把槓折掉。」這幅畫是徐熱觀察小乘佛教而作出的回應。這幅畫中富含巧思,如最左側的聖人身穿西裝,表示佛教修行並不等於形式上的出家,而是思想上的超脫;或是將其中一個聖人的性別抽換成女性,映照出過去泰國女性難以出家的困境。註二:四向四果為佛教術語,出於佛教經典《雜阿含經》,代表修行的四個成果,分別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羅漢,每個境界又可再分為兩個階段。註三:涅槃為佛教術語,佛教上指滅盡所有的煩惱,不再歷經輪迴,是佛教修行者的終極理想。 〈八聖人〉是挪用自泰國佛教經典中的畫作,透過八種人各自肢體動作和其外圍的門框,來傳達修行的不同階段。 圖/古宇恩攝談及此展以《救贖與昇華》作為主題的契機,徐熱表示其實過去就非常喜歡畫佛像,佛對他而言就是救贖,這次展覽希望將自己「接近救贖」的過程透過藝術呈現,換言之,也是將佛生活化,將信仰真實地的實踐在生活中,「去接近祂,去把祂生活化,我更接近於這些偶像,那就是生活。」他說。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博士班學生徐熱透過講解〈八聖人〉,連結他所認知的修行的意義和自己的文化。 圖/古宇恩 攝徐熱很慶幸自己的家庭給予多元且自由的環境,讓他得以隨心創作,特殊的身分也使他能觀察台泰兩地對於佛教藝術不同的詮釋,讓他較能夠突破傳統書畫的限制,運用不同媒材創作。觀展民眾楊子逸說:「有些人很在意要有一種歷史或是脈絡。而他雖然加入一點宗教味道的故事但不會太多,讓大眾都能接受。」他認為徐熱直接的敘事手法讓觀眾可以輕易地進入到藝術家營造的氛圍之中,體會生命突破輪迴的心路歷程。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