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當追星成為金錢的較量  偶像產業如何驅動消費
專題
第1809期
當追星成為金錢的較量  偶像產業如何驅動消費
焦點
2025-05-02
【專題記者張博媛、王保伶、周元曦、林以晴報導】經常看演唱會的 Jennie(化名),在2024年參與了偶像美國巡迴演唱會所有場次中的三分之二以上,也看了很多拼盤演唱會,總花費加起來將近新台幣100萬元。他會為了坐到較好的位置拉高預算,也會為了提高拍攝偶像的照片品質而升級攝影器材。 喜歡參與簽售會的Aerin(化名)在近期的回歸上花了近新台幣200萬元,其中與偶像的單獨合照花到13萬元,兩次回歸花了近400萬元。比起購買周邊商品,他更喜歡和偶像一對一互動,目前參加簽售會的次數已經多到跟偶像如朋友般自然。 粉絲邱比(化名)在追星時期最大宗的支出是買偶像小卡,每天下課後第一件事就是打開臉書,反覆查詢小卡價格、刷新貼文、跟單、找代購,少則一、兩個小時,多的時候甚至會花上三個小時,希望自己能「集齊全套」或是搶到一張要價新台幣上千元的稀有卡。 上述這些龐大開銷,都來自年僅二十出頭歲的年輕人。為了更接近偶像或表達對偶像的支持,許多粉絲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隨著韓國流行音樂(K-POP)的成功,各大娛樂公司也順勢推出許多服務和產品,試圖吸引粉絲持續投入,儘管滿足粉絲的情感需求,卻也在無形中「綁架」了他們。 「從首爾回美國待不到兩天又飛首爾,連續兩次。一年飛了七十多個航班,雖然很累,但見到我喜歡的偶像就感到很幸福,他知道我為了追他很累,所以(偶像)也會加倍關心我。」粉絲Abby(化名)幸福地說道。像Abby這樣願意投入大量金錢追星的粉絲並不少見,在本次的訪問中,粉絲的追星花費從新台幣一、兩萬元到上百萬元不等,為了能與偶像近距離接觸甚至互動,他們甘願付出龐大金額。對粉絲而言,投入的從來不只是金錢,更是情感的投注與對偶像回應的渴望。對此,諮商心理師李家雯表示,人們會想找尋歸屬感與自我價值,「投入一些金錢在周邊商品,就好像跟偶像可以同在,或者是有連結感。」他說道。 另一位粉絲 Sun (化名)也詳細地向我們介紹自己與偶像認識的過程,「剛開始他還是一名需要粉絲的練習生,而我給了他所需要的支持、他給予我對生活的滿滿動力。」他說道。對於 Sun 來說,花錢與偶像見面是各取所需的公平交易,正因為他曾被偶像閃閃發光的模樣所照耀,所以認為花一點錢在偶像身上也無傷大雅,「透過他的眼裡,我看見了豐富多采的世界,看見他次次逆境中開出燦爛的花,如果他幸福的話我會比他先流淚,這樣愛一個人的情緒我想只有追星可以帶給我。」他感性地說道。 「在消費的過程當中,粉絲們能夠得到一種正向的情緒補償,或者是正向的情感連結。」李家雯補充,粉絲之所以投入大量時間與金錢,背後原因雖多,但核心不外乎是將自身的情感與感受投射在偶像身上,進而驅使持續性行動——越追越多,最終演變為一種循環。 當代偶像產業的商業模式不再單純依賴音樂作品本身,而是結合許多精密設計的消費機制,將粉絲的愛「商品化」。從專輯附贈的隨機款式小卡、特典與簽售抽選,到私訊應用程式「泡泡」等,皆為娛樂公司經過層層設計創造出的情感交換關係——購買越多,參與越深,與偶像間的關係就更加緊密。這些機制為偶像產業製造稀缺性與不確定性。然而,只要有足夠的金錢就能突破門檻,這樣的稀缺性對多數人而言是限制,卻同時為少數人打開以金錢換取「被看見」機會的捷徑。粉絲購買的不僅是作品本身,更是展現投入程度的象徵性資本。 代購Kpop.fashion.tw說明,過去粉絲會購買偶像推出的一般專輯,有些人甚至會一次性蒐集官方發行的所有版本。然而如今,除了專輯內固定附贈的小卡外,還出現來自不同通路的特典小卡,導致大量購買特典專輯的風潮日益明顯。「因為小卡是官方隨機給,他(粉絲)可能會為了拿到比較想要的款式,一次買個十本、二十本,甚至有可能買到一百本,就是為了那張特典小卡。」Kpop.fashion.tw補充道。此外,Kpop.fashion.tw也提及,有些粉絲願意花費新台幣四、五萬元購買簽售專輯,為的是增加中籤機率,以獲得跟偶像面對面交談的機會。 「因為愛是很虛無的,要怎麼展現你真的很愛他呢?一部分是透過掌握具體的物質,就是你可以展現給別人看的東西。」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王淑美說道。除了購買商品支持偶像外,另一項要價不菲的追星途徑為「追線下」——即粉絲親自參與線下活動。王淑美表示,歌曲、影像皆可以複製,但實體演出卻無法複製,粉絲能實際見到偶像的時間極其有限,娛樂公司正是利用這點,透過見面會、演唱會,製造出獨一無二的時刻,吸引粉絲投入大筆金額,只為爭取來自偶像的稀缺注意。 正在研究粉絲與偶像親密關係的政大傳播碩士學位學程三年級學生王孟肜解釋,現今的消費模式反映出一種娛樂公司將偶像作為情感商品,並大量被販賣的現象。粉絲透過消費獲得「類戀愛」的情感體驗,讓投入金錢成為他們換取情感的一種方式,「粉絲經常會說:『我之所以花錢,都是因為我愛你們啊。』」王孟肜笑著說道。 「娛樂公司在宣傳偶像時,也會為粉絲跟偶像的連結下定義,如果你(粉絲)愛我(偶像),你就要做什麼事情,會變成這個粉絲社群的潛規則。」王淑美也指出,由於粉絲都聚集在一起,社群凝視的力量強大,迫使粉絲在不知不覺中去滿足娛樂公司的消費要求。政大新聞系副教授柯裕棻補充,社群媒體也容易讓粉絲之間的比較與炫耀被放大,「比如一場演唱會的參與者大概幾萬人,可是一旦放到網路上不斷傳播,馬上就被全世界的粉絲看到了,最後就會變成一個很大的(事件)。」正因如此,在這樣的情感消費模式下,粉絲們有時也會感到負擔與壓力。 在商業化的偶像產業中,粉絲因深厚情感而投入大量金錢與心力,以換取與偶像更深的連結。想到可能連續三個月見不到偶像,Jennie感到近乎窒息。為了緩解與偶像分離引發的不安,他毅然決定前往美國,跟著偶像一起巡演。這樣的舉動在外人眼中或許瘋狂,但對Jennie來說,這段旅程成為他人生中難得又珍貴的回憶,「我從不後悔做出這樣的選擇。」他坦言。 對於Sun而言,追隨尚未正式出道的練習生,也是一場漫長等待。他為了幫助偶像提升銷量,經常會大量購買各種周邊商品。「每次都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購買,但從下單到真正拿到商品,需要經歷近四個月的等待,而真正感到開心的,只有拆開包裹的那一刻。」他也在採訪中坦承,大量的周邊堆積在家,不僅佔據空間,更時常讓他感到苦惱。 Abby也表示自己有時會因為飯圈文化而有壓力,「因為想成為最愛他的人,所以一直不停的去(參與)活動。」他補充,自己在社群上經營粉絲帳號,記錄參加過的活動點滴,不料卻因此引來網友造謠他「為了追星不念書」,甚至遭受無理謾罵,使他感到困擾和委屈。粉絲ww(化名)則坦言,偶爾會羨慕分享很多稀有收藏或中籤高額簽售的粉絲,「但我通常會轉念思考自己有沒有其他參與或支持的方式,而不是讓自己陷入比較的情緒中。」他說道。 「粉絲們會用這種消費的方式來證明自己情感的本真性,就是用買很多,或者是對他的事情瞭若指掌,來證明我對他的愛是真的。」柯裕棻解釋道。他提及不管是情感勒索,或是某一種競爭比較,都是在區隔自己與他人的差異。李家雯則說明,人類習慣用量化來看待自己的價值,而花錢是最容易量化的方式。他認為,每個人的資產和消費觀皆不同,花費金額多寡不能完全代表愛的程度,因此用量化來比較「愛」是沒有意義的。 談到粉絲即使面對壓力仍甘願為偶像付出的心態,王孟肜認為,娛樂公司大多以異性戀視角進行企劃和設定,因此常出現將偶像想像為男友的「女友粉」,或視偶像為兒子的「媽粉」,「粉絲會被困在這種關係裡面,會一直認為自己是像女友、像媽媽的關心,所以就要更加付出或是犧牲。」他說道。 各娛樂公司為了盈利不斷包裝藝人、推出多樣周邊商品與服務,粉絲則為了量化自己對偶像的愛、拉近與偶像之間的距離等原因而願意消費。當花錢支持成為習慣,也讓這種以消費為驅動的追星文化,難以被撼動或中止。邱比以粉絲的角度期望道:「希望整個的產業能夠往更健康的方向發展,娛樂公司不要再單純把偶像商品化,而是願意傾聽粉絲的聲音。」ww也補充,希望產業整體的節奏可以慢一點,不用總是趕著參與每一件事,或害怕錯過什麼。 現今也有越來越多粉絲呼籲大眾健康、理性的追星,李家雯表示,健康的追星應該要在過程當中感覺到被滋養、有量能,且不取代真實的生活,追星可以帶來快樂,但它不該成為唯一的快樂來源。Sun便是這樣的例子,他認為自己是理性的追星,「我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只是我的人生目標鑲嵌著有關他的一切,以前考大學的時候因為偶像很優秀所以一直把他當目標前進,得到了滿滿的動力也沒有荒廢人生,最後得到了很好的成果。」 同樣身為粉絲的李家雯也分享幾個健康追星的方法,首先要保持自主意志——購買周邊、參加活動應該出於真心喜歡,而不是因為大家都在做。另外,除了演唱會、看相關影片等較單一的追星活動,李家雯也建議粉絲可以拓展追星行為,「比如偶像喜歡爬山,我也跟著去爬山,這過程當中好像在跟他做一樣的事情。」 最後李家雯提醒,追星可能不是一時,而是追一輩子的長久連結,因此更需要練習適時地「登出」。當偶像暫時沒有消息的時候,或許他正在為工作而努力,粉絲也該把握這段時間,專注在自己的生活與成長。行動上的抽離,不代表心理不愛了。唯有在愛與自我之間找到平衡,才能讓追星成為一種持續而健康的陪伴。
Z世代打造職場新氣象 企業文化迎新挑戰
專題
第1805期
Z世代打造職場新氣象 企業文化迎新挑戰
2025-03-14
【專題記者林沂葳、楊凱傑、張傳儀、吳妤潔、黃詠欣報導】「你都在這份工作待這麼久了,你應該要找更穩定的工作,公務人員或是工程師都很棒啊。」當春節團圓飯桌上的長輩關切化作職涯質疑,身為Z世代的新創公司經理Yun(化名)回應道:「父母其實沒有很支持我的職業,他們有時會不懂我到底在做什麼。」Yun分享,父母會因看到自己工作辛苦,收入卻不符預期,建議他找更穩定的工作,但對他而言,所謂成功是自己能把事做好並從中得到成就,而非父母想的那麼狹隘。這樣的世代隔閡不是個案,反而是Z世代與過往世代職場價值的衝突。 勞動部勞力發展署就業服務組科長謝佳璁指出每個世代都有其特點,但隨著時代變遷,不同世代重視的面向也不同。他說明,現今準備步入或已步入職場的青年多屬於Z世代(約為1997年至2010年區間出生),對比過往的Y世代(約為1980年代至1990年代區間出生)甚至X世代(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區間出生),高等教育普及與科技的發展,讓Z世代確實展現出有別以往的價值觀與就業觀。 這些出生、成長於網路迅速發展的Z世代青年被稱作「網路原住民」,善於利用網路媒介。藝珂人力派遣及中階人才招募事業部金融產業組副理Tim Chen(化名)觀察到,Z世代求新、求變、求快。他評價:「他們擅長使用科技工具,像是AI、數據分析等,具有快速學習的能力。」 然而,康和證券副總經理楊光程認為,求快容易導致工作缺乏精細度。益登影音品牌經營者吳長益以自身經驗舉例,他曾與大學生合作拍攝專案,「拍攝前我問他們要不要使用外接螢幕,他們拒絕,結果我回去檢查發現影片根本沒有對到焦。」他認為這些細節都反映了Z世代工作態度的問題。《鏈新聞》主編Wade(化名)也認為,Z世代普遍在工作上不夠嚴謹,「大家可能對時間沒辦法做到很準時,常常遲到,再(以)晚下班彌補。」他表示Z世代員工有許多工作上的觀念與傳統價值相異,「主管必須為所有事情提供合理化的理由來說服Z世代,並且這些理由還要符合他們的價值觀。」 剛入職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發暨可靠性工程師陳芝伃將公司是否提供額外學習機會作為主要考量因素,他說:「公司不會覺得說我只要給的錢夠多,你(Z世代)就會要做這些工作。」Yun也認為,剛步入社會時,薪資不會是Z世代的首要考量,但這不代表薪資不重要,而是這個世代的人更願意先投資自己或專注在其他目標,等步入需要買車買房的年齡時,才會逐漸增加薪資對於選擇工作的比重。Tim指出,他們對於工作收入可能就不會有非常高的渴求,在工作跟生活中可以取得平衡的情況下,會先以過得去的薪水(為目標)。Tim觀察,這些Z世代較不重視薪資的原因可能是高房價時代下,買房變得困難而遙不可及。 謝佳璁以數據指出,薪資雖然已不再是Z世代選擇工作的首要因素,但排序仍在前幾順位,不過相較於上個世代主要考量工作薪資與未來發展性,Z世代在選擇工作時會多考量工作價值。在半導體產業擔任一線主管的小陳(化名)則認為薪資才是企業想留住Z世代人才最直接的考量。他假設在離職協商過程中,若能給員工比外商多50%的薪水,對他們來說其實是划算的。 陳芝伃補充,他遇到的面試官分享Y世代通常會把薪資排在第一名,但近幾年的員工可能會把成就感或成長機會排在前面。身為財務人員的阿飛(化名)說明,過去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每日花費大量時間撰寫不同公司的報告。他無奈地說:「做到要死,東西也沒人看,浪費了一堆紙,會覺得看不到產業的未來,也看不到這份工作的意義。」為此,他選擇轉換一份可以接觸到不同部門,對整體公司運作更有影響力,也可以讓他不斷成長及學習的工作。 除了成長機會外,Z 世代也傾向彈性工作模式,謝佳璁認為過去沒有那麼重視彈性自由,但因為疫情和工作模式的改變,彈性工作在現代變得特別重要。「我可以完全在家遠距工作,也沒有所謂的上線時間的要求。」身在區塊鏈產業的潘柏承坦言。他指出,幣圈產業24小時運作的特性,使得工作時間極具彈性,雖然他可能需要隨時待命,但他認為這樣的工作方式相對自由,也是他喜歡這份工作的主要原因。 「他們不需要你發光發熱,他們只要你穩定地執行這些事情就好了。」《鏈新聞》的文案編輯珊珊(化名)一針見血地說。他認為,傳統企業重視資歷和階級,難以讓年輕員工充分發揮,與他自身追求挑戰和自我實現的價值觀背道而馳。他直言:「在傳統公司連看到老闆都很難,更何況是提出有趣的合作或提案。」 珊珊同時認為自己不擅長「刷臉」(提高存在感),但這在傳統公司文化中卻又非常重要。「你的老闆需要看到你有在工作,才會在未來有合作接洽時想起你。」他說道。說起此事,珊珊坦然笑道:「因為我的個性是默默做事情的,所以可能比較不容易被老闆看見。」他覺得自己缺乏這項技能,不太適合傳統公司的文化。 「我之前的公司文化氛圍是屬於比較傳統的大廣告公司,他們的工作環境就是一間間隔間,氣氛沈悶,讓我很想睡覺。」珊珊認為環境是選擇工作的重要因素。楊光程提出相同看法,比起薪資,Z世代更在意上班環境是否舒適、開心。他以公司分部的一名後勤為例,因為該分部人力短缺,工作量增加,主管也難以即時提供協助,該後勤久而久之產生離職念頭。他分享,後來那名後勤選擇到新竹貨運當簿記員,「他說那邊上班輕鬆,沒有那麼多壓力。」楊光程坦言,現今企業的管理模式勢必要隨之改變,更需要不斷關心員工狀況。他說:「這類型(在意上班環境輕鬆)的人每個世代都會有,可是這個世代(Z世代)的比例特別高,他們遇到瓶頸退縮的機率還蠻大的。」 Z世代不同意傳統職場對工作時長的規定,身為財務人員的阿飛,過去常常為了加班而加班。他控訴:「下午沒事做,下班卻跟我說晚上回去加班,就會覺得是很沒有意義的加班。」小陳以自身公司為例,「由於生產線一年二十四小時都在運作,公務機隨時會接到電話,因此上下班的界線變得很模糊。」他指出,這種無形中的責任制壓力,使公司裡的Z世代員工提出反對意見,認為下班後應該要有個人生活。 聚芳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執行長張瑞明從大環境及家庭層面分析Z世代的對職場的期望。他解釋,台灣言論環境開放,塑造Z世代善於表達個人意見的人格特質。他也補充,網路普及與全球化則讓Z世代想法更為多元,相較於過去世代的內斂,更樂於展現自我。從家庭層面剖析,張瑞明認為現代父母更重視孩子的自主性和個人發展,Z世代在尊重與鼓勵下成長,有自信、有主見便成為他們的標籤。 Tim則建議,Z世代進入職場初期,應保持虛心學習的態度,同時注重溝通和人際關係的建立。他說道:「勇於提出想法與爭取權益,不要讓自己淪為只會抱怨或是拒絕,但卻不願意嘗試去改變的人,才能夠創造屬於自己的世代。」他認為,Z世代的高流動率和特質對勞動市場帶來了新的挑戰,因此企業需要積極調整管理方式,以因應Z世代的需求。 Wade也曾因如何管理Z世代員工感到掙扎,亦會為了員工溝通或工作上的問題而煩惱。後來他轉念一想,為了適應未來的社會趨勢,在不違背公司目標的前提下,他願意嘗試用Z世代員工能接受的方式管理。Wade說:「傳統的管理方式,或者是迎合新世代的管理方式,不一定會導向不同的結果。」他分享自身經驗說:「我選擇輕鬆的方式,就是改變我自己,然後看看會有什麼樣的成果。」Wade認為基於產業特性及年輕世代員工的特質,採取較為輕鬆的管理方式,並非完全否定傳統管理的可行性。 吳長益認為好的老闆要懂得用人、用資源,如果X世代或Y世代都無法改變Z世代的思想,公司不如培養一個Z世代主管來管理同世代的員工。他提出說:「既然他(Z世代)自己沒辦法同理我們,那找個Z世代當中最成熟的(作為管理階層)。」張瑞明也認為面對Z世代的崛起,傳統企業應調整管理模式,以更開放、彈性的態度與他們相處。他覺得,尊重Z世代的個人價值觀、提供發展空間、營造友善的工作環境,才能吸引並留住這些未來的棟樑。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校園
第1804期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記者張傳儀報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10日成立客語與客家文化教學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客語中心),客語中心教學組長廖芳瀅表示,此次和客家委員會合作,期望在臺師大的師資培育體系下,加強客語師資培育系統,也促進大眾接觸客語。 臺師大自113學年度起,為了配合國家語言政策發展,設立客語中心,並開設客語與客家文化學分學程(以下簡稱客語學程)。廖芳瀅表示,客語中心的目標除了培育客語師資外,也希望加強學生的客語能力,並讓大眾更加認識客家文化。「學程的學生並不一定未來要當老師,但是至少他們會客語了,然後也知道客家文化,如果進而對於教職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培育他們的第二專長。」他說道。 目前取得客語教師資格的管道多元,除了師資培育生直接考取客語科教師資格證外,也可以透過考試成為客語支援教師,再修習相關課程並參加考試。廖芳瀅說明,臺師大預計以第二專長加科的方式培育學生,「你本身就是正式有拿到中等教師證的老師了,那你可以去加入第二專長班,你就可以修習客語,用加科專長的方式(取得教師證)。」對於學生來說,加註第二專長也可以在未來參與教師甄試時,達到加分的效果。 對於此次和臺師大合作設立客語中心,客家委員會語言發展處長孫于卿表示,根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客語師資培育資格及聘用辦法》,從117學年度開始,一般地區國中24班以上、高中22班以上至少要有一位客語正職教師。他指出,臺師大作為重要的師資培育大學,從學齡前至高中教育都有完善規劃,因此希望透過培育客語專業學生,補足目前客語師資不足的狀況。 臺師大地理學系學生李語宸認為,以學程的方式開課,給予不同系所學生彈性的修課選擇,也讓學生可以更有系統地學習客家文化,不再只是仰賴自身經驗汲取。臺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系碩士班學生吳克文則指出,目前客語學程的師資和推廣不夠完善,僅有五位教師,且一位教師負責開設多門課程,「其實也不是說真的不會教還是怎麼樣,只是就是一個人的專長,還是有一定的天花板。」此外,他認為客語學程缺乏宣傳,導致修習人數少。他建議,應補足不同課程的師資,也希望客語中心可以帶動更多學生進入教職領域。 對於客家文化發展,臺北客家書院講師張淑玲樂見臺師大設立客語中心,但他認為,臺師大應嚴格篩選修課學生、加強學生客語學習的資源,並更嚴謹規畫師資培育課程,讓培育出來的學生能夠真正進入客語教職。「(希望透過課程)讓更多的學生能夠肯定他來選擇這個課程是值得的,他很可能因為這樣子以後在客語教學上,能夠真的是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張淑玲說。談及目前的困境,孫于卿認為客家文化正面臨族群認同感不足的問題,由於語言是傳承文化重要的載體,他期望以臺師大作為開端,未來讓更多大學加入客語師資培訓的行列,或開設客語相關課程,持續傳承客家文化。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生活
第1804期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記者陳樂怡台北報導】由臺北市立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主辦的《Spkita•城現》歲末音樂祭,14日在北市大博愛校區大操場登場,活動除了音樂表演外,更有原住民主題市集、講座以及手作活動等,希望藉此拉近都市原住民與自身族群間的距離,並讓參與民眾體驗原住民特色。 一群身穿阿美族傳統服飾的原民生從國立臺北商業大學出發至北市大「報信」(註 ),藉此宣告《Spkita•城現》的開啟。「就像在豐年祭開始前都會到附近部落告知一樣,即便我們在城市生活,我們還是可以做著屬於我們文化的事。」主辦方張佩菱說道。「報信」結束後,學生組表演正式開啟,表演者唱誦結合流行音樂與古謠的歌曲,為民眾帶來創新文化體驗。 註:報信儀式指的是希望邀請其他部落族人來共慶祭典,象徵與友好的部落緊密連結。報信者由部落長者挑選青年,著傳統服裝背部綁上獵刀,帶著見面禮如檳榔、荖葉、米酒啟程,並步行到其他部落。 「我們其實想要藉由古謠的魅力,訴說我們的故事,讓我們的母語被更多人看見。」表演者之一,台北海洋科技大學生施柏宏表示。他分享,表演演繹了多首傳統古謠,希望讓快要失傳的族語能被更多人看見甚至是傳承。 另一名表演者,北市大學生曾羽彤也分享,自己雖然是客家人,但自小就對原住民文化富有熱忱,她希望藉著描述學子離家到台北求學的自創歌曲《台北雷鬼》,表達和原住民離鄉至都市生活的共鳴。 原住民表演者姜慈恩分享自己的創作理念,因不在部落長大,且父母極少使用族語溝通,因而對族語感到陌生,在將古謠融入表演時面臨挑戰。「都市原住民常面臨怎麼不會講族語的質疑,那我們想要藉由音樂祭去呈現這個議題。」張佩菱說道。他表示,許多都市原住民因從小生活在城市,較少有認識自身文化與語言的機會,因而缺乏自我認同。他希望透過音樂讓都市原住民提升歸屬感,並搭建一個讓大眾認識原住民的橋樑。 音樂祭吸引了不少學生參與,北市大學生張庭富認為,這次的表演讓他感受到了不同原住民族群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也對原住民文化產生興趣。「原住民的活動都會比較熱情,就會覺得這個活動會很開心氣氛會很好。 」他分享道。他也提到,活動不僅讓他對原住民的歌謠文化有了深入的認識,也讓他體會到都市原住民對家鄉的情懷。談及對音樂祭的期望,張佩菱期許參與者可以透過音樂感受青年們所傳達出的故事,並得到勇氣與慰藉。
鏡頭凝聚部落《技・憶》 石文心記錄鄒族kuba修建歷程
藝文
第1803期
鏡頭凝聚部落《技・憶》 石文心記錄鄒族kuba修建歷程
焦點
2024-12-13
【記者楊凱傑嘉義報導】「我們的生活都離不開kuba。」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學生石文心以紀錄片《技・憶》榮獲第11屆MATA獎紀錄片類首獎。該片呈現鄒族達邦部落重建男子聚會所(kuba)的過程,導演石文心透過鏡頭深入探索鄒族文化的核心價值和精神。 石文心原先經工作推薦,協助達邦部落記錄kuba的修建過程,在拍攝過程中,他逐漸認識到達邦文化的獨特性,遂將零散的側錄片段重編成完整的紀錄片。石文心在片中帶領觀眾走進深山,見證族人如何依循傳統尋找合適建材。石文心補充,在鄒族的傳統習俗中,kuba主結構的樑柱須選用高大挺拔的樹木,象徵鄒族男子的堅毅和勇猛;覆蓋屋頂的毛草則必須選擇柔軟且富有韌性的種類,以此呈現鄒族婦女的溫柔與堅韌。石文心分享,近年因為環境開發,建材日漸稀缺,「土地被開發、森林大火、沒有人特別照顧這些植物,這些原因下材料越來越難找到。」 除了建造的紀錄,石文心透過訪談部落長老、參與修建的年輕人,呈現不同世代族人對文化傳承的情感,並帶出中、新生代的看法與價值觀。他也記錄了達邦部落女性在傳統習俗限制下參與修建kuba的過程。鄒族婦女Maya(化名)說道:「我們女性雖然不能直接參與kuba的建造,但我們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來支持和守護我們的文化。」部落婦女除了負責準備族人們在重建kuba期間的飲食,也會注意各種禁忌和儀式,如在鄒族傳統中,為了保護女性,他們不能參與或觸碰某些建材,避免接觸到不好的氣息。 作為女性導演,石文心不能參與部分儀式,需要他人協助才能完成紀錄片。由於非達邦部落成員,石文心起初難以融入部落生活,不過透過持續觀察、提問和與族人真誠交流,他逐漸和部落建立信任。「我的拍攝技術沒有很厲害,但很喜歡說故事,也很享受說故事的過程。」他表示,《技・憶》的創作初衷,是希望透過影像記錄分享鄒族文化,讓更多人了解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身為訪談者之一的吳伯文,是位北上求學的原住民,他說:「我今天為什麼想要學這些東西,真的只是我單純覺得我想要知道。」他認為,現代原住民青年因生活方式改變,只能從文化認同感出發,進一步了解原民文化,故如何以創新方式延續傳統文化,成為他思考的課題。MATA獎的評審亞威·諾給赫認為,石文心作品的配樂融合鄒族傳統和現代音樂元素,展現年輕一代的音樂才華與創意,正是其創新之處。
高科大首辦原民音樂會 樂舞展演凝聚文化認同
生活
第1803期
高科大首辦原民音樂會 樂舞展演凝聚文化認同
2024-12-13
【記者周依恩高雄報導】嘹亮的吟唱聲穿透黑夜,伴隨著族人的歌聲與步伐,迴盪在每一位觀眾心中。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於6日舉辦「Mqwas唱出你的心——草地音樂會」,由高科大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以下稱原資中心)主辦,並由原住民傳承文化社(以下稱原傳社)廣邀南部地區大專院校原住民青年共襄盛舉。草地音樂會為原民月系列活動的壓軸,緊扣原民月「泰,想找回你的inlungan(註)」主題,希望透過樂舞文化交流,凝聚原住民青年的文化認同,也增進學生對族群文化的認識。 註:泰雅族語inlungan有「心」的意思,也可以代表一個人的個性特質、情緒、思維等心靈活動。 草地音樂會邀請南部各校原住民青年,一同穿上族服,輪流以舞蹈、古調吟唱、口簧琴、自創曲等不同形式,演繹泰雅族、卑南族等族群代代傳唱的部落歌謠,展現族群過去生活的歷史記憶。應邀參與並呈現卑南族傳統歌謠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SAPUY撒布依青年會長沙煥庭表示,傳統歌謠的展演不只是在舞台上,這些部落歌舞可能來自童謠,或出現在工作、聚會及婚禮等時刻,體現了部落生活樣貌,並把人帶進傳統生活之中。 原傳社在草地音樂會中帶來六首傳統歌謠演出,為此他們邀請傳源文化藝術團講師,指導泰雅族傳統樂舞的唱法與走位,藉由深入理解歌謠所傳達的文化意涵,舞出泰雅族部落長老會議、家庭婦女等生活意象。畢業於高科大會計資訊系,過去曾為原傳社幹部的黃家榮感動地分享,參與演出的團員中僅有兩位是泰雅族,多數人都是從頭學起。「文化的種子已經扎根在他們心中。」他說道。他認為,文化是一種知識,他樂見不同族群的學生突破身份限制、一同付出心力學習泰雅族傳統。原傳社公關游琇如回憶起學習歌謠的過程,他認為即使自己沒有原住民的身份背景,但大家齊聲開口合唱時,總會使他感到歸屬。「原住民的歌謠與舞蹈是很有感染力的。」他說道。身為漢族的他看見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因此樂於結交原住民族朋友並深入認識不同部落文化,「每一族的語言、服飾、傳統等,都是台灣重要本土文化,應該被保留下來。」他說道。 高科大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專任助理余柔昀解釋,inlungan有「心」的意思,而泰雅(atayal)具有「真正完整的人」之意。原民月推出系列課程活動,從建築工藝、紋面、飲食、文學等多樣的文化面向,希望建構學生的族群認同。「希望學生可以藉由做中學,慢慢找回原先破碎或需要被修補的心。」他說道。原傳社長Simoy Aniw感慨說道:「其實原住民中,有人不承認自己的血統,而有人想要找到自己的根,卻不知從何找起。」他指出,現在很多原住民並沒有在部落的生活經驗,因此對於自身的原住民身份感到迷茫。在都市長大的高科大文化創意產業系學生Ciwas Suyang認為,自己和部落長大的原民學生間總有些隔閡,「我不像他們,他們真的很『原』。」他說道。在原民月的課程中,他看見了原住民多元共融與正向的精神,激勵他踏上追尋自身文化根基的旅途。 除了幫助原住民學生追溯自身的傳統部落文化,原民月系列活動也希望促進非原住民對原住民族群的理解。Simoy Aniw指出,現今社會普遍還是存在許多對原住民的歧視及貶低,有時連原住民都會互相歧視。「不求大家馬上改變刻板印象,但求大家尊重我們。」他說道。游琇如也坦言,雖然政府有在推廣原住民傳統文化,真正投入並了解部落生活的非原住民仍不多。他期望未來每年都有公開舉辦的原住民樂舞展演,讓學生得以藉音樂與舞蹈交流,親身感受原住民文化的深刻精神,並理解儘管原住民是少數,卻真切地與大家共同在校園裡生活、交織出台灣豐富的文化內涵。
東海牛奶節推廣畜牧文化 學生攜民眾認識食科知識
生活
第1802期
東海牛奶節推廣畜牧文化 學生攜民眾認識食科知識
2024-12-06
【記者鄭孟佳台中報導】手裡舉著麥克風,學生講師神采奕奕的講解麵包製作流程;圓潤筋道的麵團,在手中隨著揉捏逐漸變得光滑細緻。東海大學學生發展暨領袖培育中心於11月30日至12月1日舉辦2024第二屆東海牛奶節,本次特別新增由學生籌辦的系列工作坊,結合東海在畜牧及食品科學領域的專業,讓學生化身為講師,帶領民眾體驗手作麵包、畜產知識導覽和闖關活動,以及體驗各式馬術技巧的牛馬教育課程。 擔任本次麵包工作坊學生講師之一的陳姿吟來自東海食品科學系。他回憶,剛開始因為擔心教學現場的未知狀況,因此猶豫是否要接下講師的責任。「我覺得我不足的地方還蠻多的,站在這個位置很需要理論跟實作的技術。」他說道。但他思索後發現自己享受帶領他人的感覺,也期盼藉工作坊與更多人交流,所以接下講師的工作,期望透過擔任講師的經驗,訓練自身領導和烘焙能力。本次活動不單有麵包工作坊,還由東海畜產與生物科技學系學生學生負責舉辦牧場導覽與畜產小知識的闖關活動。來自東海畜產與生物科技學系的學生林妍希表示,若講課時缺乏自信,容易讓參與者對內容的正確性產生質疑,「我覺得要放得開、有自信,把內容講出來讓人家能相信。」他說。 除了舉行導覽和闖關活動,東海畜產與生物科技學系學會學會也在牛奶節市集設攤,販售奶酪、優格和蛋塔等產品。林姸希指出,不少人誤以為畜產只需親近動物,然而畜產是從飼養、管理到產製一貫的產業,因此希望藉由擺攤販售產品運用所學,把畜產專業的特色介紹給來訪的民眾。「讓大家看得到畜產,讓畜產不僅限於上課學到的東西,也能運用在實際層面上、真的做出來給大家看。」東海畜產與生物科技學系學生蘇源興說。麵包工作坊的學生講師高宥鎧補充,備課過程需要整合食品科學系的大一到大三所學,並將之消化、吸收,再分享給參與課程的每位學員。不僅希望讓參加者帶走親手製作的麵包,更能認識與食品科學相關的有趣知識。 學生學習擔任講師的過程,能獲得許多不同於平常上課的體驗。高宥鎧認為,擔任學生講師與學生身分最大的不同,就是更能理解老師的辛苦。「坐在台下的時候看著老師講,會覺得這件事情好像沒什麼。」他說。高宥鎧分享,真正擔任講師後才明白,作為老師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事。在牛馬教育課程擔任教練的陳怡慈也說道:「一本書的文字量可能就兩萬到三萬,但兩萬到三萬字真的能完全了解到現實當中你遇到的情況嗎?」他指出,工作坊的經驗能訓練學生的觀察力與臨機應變能力,更能進一步用感官認識這些動物,讓平面的知識運用在現實生活當中。
藉流水席再現部落文化 搭蘆灣社凝聚跨世代情誼
生活
第1802期
藉流水席再現部落文化 搭蘆灣社凝聚跨世代情誼
2024-12-06
【記者張博媛台北報導】11月30日,國立政治大學搭蘆灣Talu’an社(以下簡稱搭蘆灣社)攜手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舉辦原住民校友回娘家暨搭蘆灣社三十週年社慶,邀請已畢業和在學的社員於政大四維堂吃「婚宴流水席」,紀念社團成立以來走過的30個年頭,並聯繫不同世代社員間的情誼。 活動以婚宴的流水席作為主題,總召曾漢宇Yawi說道:「流水席在部落很常見,希望用流水席傳遞部落的生活感,給大家溫馨的感覺。」也藉30週年社慶聯絡跨世代社員的情感,並回顧社團成立以來,承載不同原民青年在校園生活中的故事。曾漢宇Yawi也表示,今年特色還有社友2CHANGE的饒舌表演,2CHANGE將原住民議題融入創作,譜出原民青年的境遇以及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希望藉此引起原民族群的文化認同,以及對原民議題的認識。 搭蘆灣社在流水席間準備了由花蓮聯合豐年祭公演曲所改編的歌舞表演,社員們身穿族服,展現不同部落的文化交融與活力,社慶活動組長cemelesay lja paculilj說道:「搭蘆灣社很少有歌舞演出,也可以藉由這次表演,讓大家一起做一件事,社員關係更密切。」活動尾聲,不同世代的社員們圍著圈唱社歌,並在畢業校友malang dapic的帶領下,跳著樂舞(註)繞四維堂歌舞。malang dapic回憶道:「以前社團沒有人教導社員如何跳樂舞,我在大三當社長那年將樂舞帶進搭蘆灣社,進行了社團首次樂舞展演。」他也藉由本次社慶,將在過去所學的樂舞傳承給學弟妹。 註:樂舞為原住民族傳統收穫祭、團結祭等年祭時所跳的舞蹈。 社慶活動以聯繫不同世代社員情感出發,cemelesay lja paculilj解釋道:「邀請哥哥、姊姊們回來是一種承先啟後,這個社團是他們成立、延續,再交到我們手上,不能忘記前人的付出。」因此邀請學長姐回到母校,見證搭蘆灣社的里程。malang dapic補充說明,部落十分重視年齡階級制度,遇到比自己年長的都會稱哥哥、姊姊,表示對他們的尊敬,也更有親切感。而對於本次創新的社慶形式,malang dapic說道:「學弟妹把部落常見的節慶慶祝型式帶來,大家能夠在四維堂一起吃飯、甚至喝酒,不會被外界拘束,我覺得很棒。」 搭蘆灣社成立之初是為了給予原住民族學生在校園的歸屬感,「然而近年除了原民學生,也有非原民、甚至外籍生的加入。」曾漢宇Yawi說道。搭蘆灣社、原住民族自主學習課程已不再局限於原民學生參與,鼓勵對原民文化感興趣的學生一起加入。曾漢宇Yawi道:「文化認同更看重個人本身想法,而不是你的種族。」今年適逢原住民族正名運動30週年,象徵著原住民族身份認同重建與台灣社會更加多元平等,搭蘆灣社也期待引領更多人加入,一同學習與傳承原住民族文化。
音樂大賽成梅竹新亮點 聚清交學子展創作力
生活
第1802期
音樂大賽成梅竹新亮點 聚清交學子展創作力
焦點
2024-12-06
【記者吳恒儀報導】首屆「梅竹盃樂團暨歌唱競賽:青梅竹馬絕對不會輸的戀愛音樂劇」(以下簡稱梅竹音樂賽)11月30日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大禮堂盛大舉行。梅竹音樂賽作為國立清華大學與陽明交大兩校間的年度競技盛會,除了傳統體育項目,也逐步加入文化與藝術類型比賽。主辦方陽明交大學聯會活動部長劉思予說道:「梅竹賽有很多種類型,音樂怎麼可以沒有?」歌唱競賽作為本屆梅竹音樂賽的新亮點,提供舞台讓兩校學生在音樂創作與表演上切磋。 賽制需經兩校學生網路投票,選出清交各五組樂團和三位個人參賽者進入決選,於活動日登台表演。評審團由「Theseus忒修斯」主唱劉正、「庸俗救星」吉他手陳千煒(阿雷)和歌手許維芳組成,最終由評審團選出各組冠亞軍,共八輪對決的比分決定出精神總錦標。而樂團組冠軍不僅能抱走獎金,更能獲得明年陽明交大梅竹音樂祭的開場資格。 樂團組冠軍由來自清大的阿卡貝拉組合「妳。聽得到人聲樂團」攬入囊中,團長清大物理學系學生曾詠暄在得到冠軍後感動的說:「我們希望藉由這次的表現,讓更多人認識阿卡貝拉, 感受到這種音樂形式的魅力!將這份熱愛分享出去!」而在梅竹音樂賽舞台上大放異彩的背後,團隊付出了大量心力和時間準備,「反拍重音的掌握、段落的詮釋、音量強弱的調配等,都讓我們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練習,力求呈現最好的演出效果。」曾詠暄說道。 同樣來自清大的新興五人樂團「礬」,以原創歌曲《或許是》收下亞軍寶座,主唱石(化名)表示:「礬由我們每個人的名字一部分組成,且明礬則有淨化水質的效果,所以希望聽眾在聆聽的同時不論快樂還是難過,都能沉浸在我們很享受的音樂裡面。」原創歌曲《或許是》談論「感動、好感、喜歡、愛」的情動與過程,溫柔磁性的女聲嵌入礬流暢彈奏的音符河流當中,將觀眾與評審拉進礬所勾勒的戀愛想像。「喜歡一個人的原因很多,會因為小事而感動、變成好感、累積成喜歡、昇華成愛,那我喜歡你的原因,或許是?」石在舞台上說道。 清交音樂對決的場面史無前例,吸引喜愛表演的學生報名參加。個人組亞軍清大教育學院學士班學生林䒕彤表示:「梅竹賽已經是新竹的特色,且很少有兩所很優秀的學校剛好就在隔壁,所以還蠻有趣的。」而談及選手如何看待梅竹之爭的壓力,清大外國語文學系學生吳翊航秉持良好的心態應賽,「對比賽(輸贏)沒有太認真,希望能夠唱得開心就好。」吳翊航說道。 「希望梅竹清交(音樂)對決規模會越來越大,越辦越好。」陽明交大電機工程學系學生李東翰鼓勵道。梅竹音樂賽在清交對決4:4平手,清交共同獲得精神總錦標後圓滿落幕。然而,因為熱愛音樂聚在一起的人們才剛揭開創作的帷幕,清交學生們在台上展現音樂才華,台下以音符會友,共同為校園音樂文化譜寫新篇章。
文大草山學運30週年 人權週領學生關注學權發展
生活
第1802期
文大草山學運30週年 人權週領學生關注學權發展
2024-12-06
【記者黃伊晨報導】適逢中國文化大學草山學運30週年,文大學生會首次舉辦2024文化大學人權週,於11月25至29日接連推出紀念靜態展、電影《青春並不溫柔》放映暨座談會、NGO議題村等活動,希望學生了解30年前發生在文大的草山學運,也認識現在致力於人權發展的NGO組織。 草山學運發生於1994年,因文化大學美術系學生不滿教授因個人藝術喜好讓學生學期成績不及格,發動為期34天的罷課抗議。人權週主辦人員,文大學生會權益部長王宏瑋表示,草山學運不同於台灣歷史上其他追求政治自由的學運,爭取的是藝術創作上的自由,在台灣學運歷史中有特殊意義。本次靜態展設在學生頻繁進出的大樓穿堂,現場不僅展出當時草山學運的照片,也掛設復刻抗議現場的布條,更有互動展區提供學生黃布條和筆,同學們不但可以共同回顧過去歷史,也能表達現代學生訴求。而在當年學運發生地文大校園舉辦展覽,更能想像30年前罷課抗議的歷史氛圍。 NGO議題村中,學生會請到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人本教育基金會、為台灣而教 Teach For Taiwan等NGO組織進駐校園擺攤,讓學生透過組織行動了解人權議題。王宏瑋指出,文大學生對於公共事務或是社會議題的參與度並不高,希望藉由NGO擺攤導入議題,輔助同學認識人權議題。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執行長張龍僑表示,基金會本身沒有特別關注草山學運,但對人權保護、學生權益一直都很關心。「有一個實體的東西(攤位),議題才比較容易被看見,學生也更願意了解。」張龍僑道。他認為NGO議題村能讓學生更了解學運歷史和這些同樣致力於多元平權的NGO組織。 針對這次舉辦人權週的成效,王宏瑋認為活動確實有打入學生的視野中,幫助學生認識學校過去歷史和參與公共事務。王宏瑋說:「有些人是這次活動才第一次知道草山學運,或是TFT這種組織。」希望這次活動能啟發文大學生關注相關議題。文大生活應用科學系學生M同學(化名)認為,人權週確實可以提升校內學生對學運歷史和人權議題的認知,但他也表示校內經常有類似的擺攤活動,部分學生其實不會特別在意這次擺攤的活動理念是什麼,相對可惜。他建議往後可能可以加強宣傳或包裝,激發更多學生主動探索議題的意願。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