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文大視天氣調整候車點 學生盼公告更及時
2024-11-15
校園
服務中心搬遷惹議 中興住宿生控權益受損
2024-11-15
國際
美大學校園推投票政策 盼提升青年政治參與度
焦點
2024-11-15
校園
【大學事】強颱災損致通勤困難 師生盼大學視災情自主停課
2024-11-15
國際
馬大服儀指南多次惹議 學生呼籲校方修改多次穿依規定
2024-11-15
國際
伊朗女大生脫衣抗議 頭巾令再引衝突
2024-11-15
校園
中教大成立邵族知識研究中心 推全民理解原民文化
焦點
2024-11-15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校園
第1716期
青年夜洗人行道 倡礦業改革訴求
焦點
2019-12-04
【記者劉庭莉綜合報導】11月27日深夜至28日凌晨,有一群關注《礦業法》修法議題的大學生,發起夜洗人行道及圍牆的行動。他們開著貨車、載著水箱於捷運古亭站、忠孝復興站、立法院大門等地,以強力水柱清洗充滿髒污的街道,洗下「礦業改革」字樣,表達希望盡速修《礦業法》,避免台灣有限自然資源遭持續開挖消耗殆盡等訴求。 學生以腳固定板子,防止板子滑動,再以強力高壓水柱透過板子清洗地面,於地上留下「礦業改革」及粉絲專頁名稱。 圖/唐佐欣提供「我覺得這件事有急迫性,開發與環境之間應該取得平衡。」參與夜洗活動、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學生林昱彤說。《礦業法》是規範使用我國礦產的法律依據,根據該法,台灣所有礦場只要未擴大營運,都可持續開採,無須經過環境影響評估(以下簡稱環評)。目前146個現役礦場,有117個從未環評,持續開挖恐對台灣的山林環境造成嚴重損害。林昱彤指出,使用自然資源前,礦場應充分與民眾溝通、提出合理的採礦範圍,「開發應有停損點,再無止盡地開墾下去,山林、環境資源會被消耗殆盡。」 學生以夜洗人行道的方式,於地上留下標語及粉絲專頁名稱,「洗」成一排訴求。 圖/參與夜洗活動者張宸晧提供「我認為環評並不是為了阻擋開發,反而是另一種以更安全方式開發的輔助工具。」行動發起人、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學生李若慈指出,環評是以更全面的角度審視整體開發,不只保護環境,也保護身處第一線的當地居民及勞工。目前《礦業法》中,老舊礦場礦權的展延,完全不需要進行環評,李若慈認為,若沒經過環評的風險審查,礦場可能會對環境產生危害。 由於距離本屆立法院會期結束剩一個月,依照屆期不連續的規定,此會期若沒完成修法,礦業改革將全數歸零,學生以「夜洗人行道」的方式,表達修法速度緩慢的不滿。 圖/唐佐欣提供李若慈與其友人共同於臉書(Facebook)成立粉絲專頁「挖山錯了嗎」,並於27日深夜進行「夜洗人行道」的活動,期望喚起大眾對礦業改革的重視。李若慈表示,既然地球公民基金會等非政府組織,已經針對立法院提出倡議,那麼身為學生,可以透過將《礦業法》相關的複雜議題及修法資訊,轉譯成更簡單易懂的圖像或文字。所以李若慈與其友人選擇創設粉專、做議題懶人包、於各地人行道洗上訴求,讓一般民眾也能快速了解礦業改革的急迫性,以觸及更多群眾、獲得更多關注與了解。「我覺得這是一件很良性且會讓大眾去注意到的事情,改變不一定要很激烈,而是要透過知名度與輿論。」平時會參與生態宣導的臺大昆蟲學系學生林志賢認為,在《礦業法》頒布後這90年來,世界各國對於生物多樣性、環境保育經過多次重大改革與國際公約的制定,但台灣對於長期危害自然的《礦業法》,卻沒有什麼變動,是一件很令人難過的事情。「修法需要靠環保團體及大眾聲量才有辦法完成。」同樣參與夜洗活動、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學生廖苡珊表示,若無法在此任期內修改,也希望可以累積更多社會關注。而被問到團隊未來是否會有更多類似活動,林昱彤表示,目前還在觀察情勢,不排除會有其他行動。
校園
第1695期
【專欄】為北海岸居民發聲 李若慈投身反核運動
2019-01-03
【記者何家璇綜合報導】「這次公投的討論中核電廠附近居民的聲音其實沒有被聽到,我覺得他們有點被噤聲了。」西元2018年底大選「以核養綠」複決公投前兩週,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學生李若慈發起「它核他們的故事」粉絲專頁,親身到核電廠附近訪問在地居民,並發文傳遞反核居民心聲。然而第一篇文章上線不久,就湧入大量惡意留言攻擊受訪者。隨後兩位預先採訪過的受訪者,更接連表示不希望文章被刊出,讓李若慈深感核電廠附近的居民,再次陷入被噤聲的狀態。李若慈表示,在「以核養綠」公投的討論中,擁核方宣傳核電廠很安全,使許多民眾因此忽略核電廠附近居民的聲音。不過,「它核他們的故事」團隊成員指出,近幾年核電廠曾發生許多工安事故,像是核一廠1號機在2014年底曾發生燃料組件把手鬆脫;核二廠 1號機近年也曾發生過「爐心襯板龜裂」、「錨定螺栓嚴重毀損」和「核燃料棒破損」等事故。李若慈指出,台電和政府雖然一直向核電廠附近居民保證核廢料沒問題、核電廠很安全,但陸續發生的工安事故,使在地居民無法相信核電廠的安全性,更失去對政府的信任。 李若慈創立「它核他們的故事」粉專,到核二廠採訪附近居民,並記錄居民對於核電廠的看法。 圖/李若慈提供李若慈認為,受訪居民反對核能的原因,不只是恐懼核災,更多的是不滿核電廠造成家鄉環境改變。他以訪問貢寮居民楊貴英的經歷為例,楊貴英年輕時在福隆海水浴場工作,後與丈夫在福隆車站外的街上,經營一家泳裝小店面,讓他對福隆沙灘有著獨特的情感。不過,台電為了進口核四廠運轉所需的燃料棒,便在岸邊建置「重件碼頭」,未料產生突堤效應,使福隆沙灘逐漸消失。此事使李若慈倍感震撼,進而讓他想要為土地付出更多心力。創立「它核他們的故事」粉專,並非李若慈第一次關心環境議題。他在高中時期便觀察到學校學生用紙餐盒吃飯,製造許多垃圾。他因此在明道中學發起環保餐盒行動,呼籲同學減少使用紙餐盒,成功帶動學校在公務用餐時改以餐盤盛菜,當時也獲得許多媒體報導。 李若慈發起餐盒行動,與同學清洗使用過的餐盒,製作成裝置藝術在校慶時展示。 圖/李若慈提供不過,行動過程李若慈同時面對課業壓力,及失敗的挫折。為了採訪、寫文章,「翹課」彷彿成為李若慈的日常。他曾經在兩週內42堂課中翹了38堂課。但他不在意的表示,自己清楚知道想要鑽研環境議題,就必須對課堂有所取捨。他也提到,「它核他們的故事」採訪行動受到許多反核運動上的前輩支持,讓他更堅強面對挫折。李若慈回憶,貢寮居民楊貴英曾告訴他,反核這條路很辛苦,並祝福他在接下來的行動中更為順利。他認為,自己的行動能夠順利,是建立在反核前輩們過去的努力之上。李若慈表示,「它核他們的故事」團隊未來將擴大採訪更多核電廠在地的居民,進一步呈現居民與核電廠的複雜關係,並計劃舉辦營隊,邀請大學生到金山,親身走訪核電廠附近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