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羅婉云策巨大柿果展 再現都市客家文化
藝文
第1731期
羅婉云策巨大柿果展 再現都市客家文化
2020-10-07
【記者蕭淳云台北報導】隨著觀展者進出,布料打造的柿子空間上下起伏,在日光和鼓風機的催化下,模擬柿果逐漸風乾成柿餅的過程,這是台北當代客家徵件展──《秋陽,風起,凝結的糖》的展覽現場。此展覽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羅婉云策展,與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合作,邀請兩位藝術家進行創作,於9月12日至10月4日在剝皮寮歷史街區展出。 策展人羅婉云過去多以食物為媒材進行創作,這次與在場內與觀展民眾分享柿子做成的「飴」。 圖/羅婉云提供為了打破大眾對客家文化──花布、藍染、油桐花的傳統想像,身為新竹客家人的羅婉云以奇幻、新穎的手法詮釋客家經典食物柿餅。他莞爾一笑說道:「大家每次都把它(客家文化)弄得很像已經進入歷史。」他強調,客家文化承襲至今,且不斷地轉變。羅婉云舉例,現今台北不乏客家族群,但多隱藏在都市中,「不會從外面一看就知道我們是客家人。」因此,他將代表客家文化的巨大柿子放進剝皮寮穀倉,呼應都市氛圍下的客家精神。 藝術家黃子儇打造的柿子空間,讓觀展者身歷其境,配合展場空間的自然光照射,詮釋柿餅日曬過程。 圖/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提供參展藝術家黃子儇同為北藝大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在此次展覽中,他發揮擅長的空間創作,以帆布為媒材,搭起三個層層包裹的空間,搭配鼓風機讓柔軟的布料緩緩膨脹,觀展民眾可以屈身潛入柿子中探索。在展場中央抬頭仰望,可見陽光透過剝皮寮穀倉原有的天窗,均勻地灑落在布料上,羅婉云表示,這正好表現客家柿餅製程中的必要元素──風吹與日曬。黃子儇還特別選用閃耀銀白光澤的橘紅布料,以呈現柿子表皮逐漸凝結出糖霜的模樣。走進黃子儇搭建的柿子空間,映入眼簾的是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學生黃馨的創作。第一層的熟成柿子佈滿象徵風神、太陽神的壓克力插畫;第二層擺放多個軟雕塑,以布料搭配紙板縫製,呈現充滿童趣的未熟成狀態。羅婉云觀察,黃馨抽象繽紛的插畫風格能充分詮釋《秋陽,風起,凝結的糖》的概念,「我想給的感覺都是一種黏稠的、正在轉變的、模糊的。」正如柿子轉變成柿餅的狀態,也象徵著客家族群面貌的更迭。 藝術家黃馨正在展場微調作品,以極富童趣的插畫與軟雕塑擺設呈現柿果的兒時形象。 圖/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提供為了讓展場中柿子的形象更立體,羅婉云在柿籽狀的桌子,擺上自製的柿葉茶和柿子點心與民眾分享。孩童在展場或坐或蹲,時不時好奇發問:「我在柿子裡面!那肉在哪邊?」觀展人李慧端認為,參與式的展覽很特別,「會有一種走入不同空間的感覺。」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主任秘書陳淑貞也提到,透過年輕世代反思客家文化,再擷取傳統元素以新穎的展覽形式呈現,「能讓年輕人和其他族群接受,這是台北客家(文化推廣)滿重要的一個方向。」 展期中有三場「品嚐活動」,羅婉云用柿子製成甜點,希望藉由味覺帶給觀展人更多想像。 圖/羅婉云提供羅婉云回憶起旅外的經驗,他表示,在國外很常被問起家鄉,「說Taiwan他們會搞混,我後來都直接說Hakka(客家)。」這讓羅婉云重新思考自己的認同,「覺得創作這麼多年都是在做別人的文化,應該要回來談自己的文化。」來到參與式的展場,觀展人鑽進層層布料探索,並沉浸在淡雅的柿香,在奇幻、有趣的體驗中,深入感受都市客家文化。
結合新埔產業 玄奘設計各「柿」服裝
生活
第1684期
結合新埔產業 玄奘設計各「柿」服裝
2018-10-17
【記者張庭瑀新竹報導】一粒粒金澄又飽滿的柿子,整齊地放在竹簍上靜待清洗、削皮、日曬、整形、烘焙五個步驟,才能變成柿餅。新埔鎮農會於13日舉辦「新埔柿餅節」,今年更首度與玄奘大學進行產學合作,將柿子與不同產品結合,迸出新火花。 新埔柿餅節活動現場民眾親身體驗製作柿餅的第一個步驟「削柿」。  圖/張庭瑀攝柿餅節當天除了削柿體驗外,最大的亮點便是台上模特兒所穿的柿染服裝。柿染是利用柿餅加工留下的廢棄物以及柿農淘汰的果實所淬取出的染料,具環保意義。玄奘配合活動與在地柿染坊合作,將產業結合時尚,把柿染布製成衣裳,增添其價值。 新埔柿餅節與玄奘大學多個學系產學合作的柿染服裝走秀發表會,大地色的柿染服裝頗具環保意義。 圖/張庭瑀攝模特兒身上的柿染服裝由該校時尚設計學系創作組學生劉愷寧及劉康寧共同完成。他們在設計上用拼貼方式呈現,剪裁簡單俐落,充分展現柿染布的美。此外,劉愷寧特別指出模特兒手上所拿的包,上面印有柿子圖案,與柿餅節相呼應,是他用了一個月精心產出的成果。他也表示,「(柿染包)是我最喜歡的作品。」 玄奘大學時尚設計學系創作組學生劉愷寧及劉康寧製作的柿染服裝及柿染袋包。 圖/張庭瑀攝此外,玄奘藝術與創意設計學系學生詹茗睿以東方人生活常見的符號「石獅子」,搭配讀音相似的「柿子」設計出一款新貼圖,希望藉由石獅子這個吉祥物為柿餅節帶來不同樣貌,「讓民眾對柿餅節有不一樣的認識、甚至認同。」除了文創產品外,玄奘餐旅管理學系助理教授湯彩群帶領系上學生將柿餅商品化,製作創新的「柿吃品」,例如:巧克力柿子司康、柿子乳酪抹醬……等。湯彩群認為柿餅節對學生而言是個很好的舞台,藉由試吃增加產品曝光度,他也希望有機會再回到當地,與農會合辦柿農教育活動,教導相關業者如何製作「柿吃品」。 玄奘大學餐旅管理學系湯彩群教授與系上大三學生共同研發的柿相關產品。 圖/張庭瑀攝 玄奘大學餐旅管理學系花費一個月的時間研發,精心製作出的柿餅巧克力司康,相當美味可口。 圖/張庭瑀攝針對此次合作,玄奘藝創學系系主任謝明勳表示,因應教育部的大學社會責任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以新埔鎮為據點,協助柿子產業升級。他巧妙地將計畫結合系上「創意設計課」,帶領學生設計柿子作品。謝明勳也指出,透過玄奘與柿餅節的產學合作,替地方注入活水,「讓大學生成為地方永續發展的貢獻者,實踐大學社會責任,這正是我們希望達到的。」
置頂